..续本文上一页惑,还是搞不清楚。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穿衣吃饭,这是每个人天天要干的事情,不能一天不干的。衣服要穿得干净,要穿得整齐;菜饭要清洁,餐具要洗得干干净净,摆得整整齐齐,这叫生心。并不是说叫你统统都放下,就马马虎虎、随随便便,那不行!不是叫你生这个心。是叫你生做一切众生榜样、一切众生典型、一切众生一个好样子的心;可见得这个心就是如来的大慈悲心。我一切都放下了,为什么琐碎事情还样样这么整整齐齐的?做给众生看的,这就是教化众生。教导众生应该怎么过日子,应该怎样去工作,应该怎样处世待人,佛菩萨是一切众生最好的榜样,怎么可以随随便便、马马虎虎?人家看见是这样的,看不见还是这样的。不是说有人在,做给人看看,没有人在可以马虎一点,不可以!那不是般若 波罗蜜。般若 波罗蜜表里一致,内外一如。诸位从这个地方去体会,从这个地方去学习、去修持。
常将所领会的义趣,你所体会的,这些道理,这是法味,趣不仅是归趣,这个归趣是称性,要常常放在心里,存养心中,优游涵咏,这是在初学。决定不能间断,这一间断烦恼就生了,无量劫的习气又现行,又起作用;所以不可以间断,这一点相当困难。若不是勇猛精进,成就很慢,常常退转,进得少,退得多,所以成佛要无量劫。果然勇猛精进,修学时间就缩短,哪要那么长的时间!
【务将经义与此心融成一片。】
这一句好,真正修行人能够做到这一句,他这一生决定成就。特别是《无量寿经》,我们修净土念佛求生西方世界的,必须把《无量寿经》跟自己的心行,跟自己的心,跟自己的生活,行就是生活,融成一片。果然融成一片,我们现在虽然没到西方极乐世界去,还在此地,已经过西方世界的生活,这是真的不是假的。已经跟西方世界诸上善人气分相结,结合,相融、相结了。由此可知,经不能不读,经不能不熟,要熟透了才管用。一切时一切处,起心动念,这个经义都会现前,熟透了,才知道哪些事情我们应该做,哪些事情不应该做。起心动念、所作所为都能跟经典的教训相应。我知道有许多同修,《无量寿经》已经念过两万多遍,所以他那个境界不一样,真的转变过来了。由此可知,不认真、不努力不行,你的境界怎么能够与阿弥陀佛相融相结?一定要熟透,熟透就是前面讲的彻底领会,不熟透不行。这桩事情,我们人人可以做得到,就怕你不肯干;开头难,凡事都是开头难,一定要把这个难克服。《无量寿经》开头念,大概念一遍总得两个小时,如果每天能够念一遍、两遍。三个月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半小时,半年以后念一遍只要一个小时,半年以后就可以一个小时,熟了。念上一年以后,大概这个经念一遍,许多同修告诉我,四十分钟就够了;再熟一些,半个小时一部。现在在台湾、在美国,有很多同修一天都是念十部,他们的速度是半个小时一部。不耽误工作,他们早晨早课就是读《无量寿经》、念佛。十部经很轻松,早课念四部两个小时,晚课两个小时,中午一个小时。在中午吃过午饭,在工作之前,这一段时间他念两部,一天十部,不妨碍工作,还上下班。读得精神饱满、容光焕发,体质相貌都变了。这个证明相随心转,一点不错,他天天念佛、天天想佛,不知不觉他的相貌就变成佛像,这就变了。这个样子,
【便是薰习,便是观照。】
这就是真用功,真修行。
【不必定要打坐观照也】
用不著这些样子。要装出一个念佛的样子、打坐的样子,装出一个用功的样子,不必!你平常根本没有看到他在用什么功,人家真用功。完全摆脱了这些形式,真正用功,真正得受用。
【如此用功,能使无明渐减渐薄。】
无明是愚痴,无明愚痴天天少了,当然智慧就天天增长。
【增长菩提】
菩提是智慧。增长清净心,增长智慧。
【遣执破我】
执是执著,遣是把它离开,远离一切执著。破我、人、众生、寿者,破四相。虽然没破得了,但是他已经在做破的功夫,他已经真的在干了。
【此是最亲切有效的修行方法,毫不费力费事,而能得大受用。】
所以真正用功的人,你看不到!他们早晨起来很早,大概是三、四点钟就起来。在早饭之前,他的课诵全部做完了,吃过饭之后一样工作、一样上班,你完全看不出来。你所能看得出来的,他工作轻松愉快,一天到晚欢欢喜喜,这是你能看得出来的,真正用功的地方你看不出来。凡是真正用功的人,要把这些恶缘舍离掉。哪些是恶缘?电视是恶缘,广播是恶缘,报纸、杂志都是恶缘,要统统放下,心就清净了。每天天下太平,没事!现在的这些众生心不平,一天到晚提心吊胆,整个世界在动乱。修行人天下太平,没乱、没事情,有什么事情?什么事情也没有。他的天下太平,你的天下大乱,不一样!在这个动乱的时代当中,还有不少人过太平日子,那些都是真正修行人。再看底下这一段:
【永嘉云: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永嘉大师这四句偈,就是《金刚经》上「无住生心」。
【第一句,生心。】
用心是生心,就是前面讲的,行住坐卧、穿衣吃饭、迎宾接客,以及日常工作,这是生心。
【有也,照也。】
照就是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一点没做错,一点不乱。
【第二句,无所住,空也,遮也。】
遮是止,没有一个妄念。
【合而观之,便是生无所住心,亦即是空有相即,遮照同时。第三句,就是无住而生心。第四句,就是生心而无住。把三、四句合起来看,是遮、照、空、有、无住、生心,俱不可说。】
所以「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为什么?因为他遮、照、空、有、无住、生心统统融在一起,是一不是二。生心就是无住,无住就是生心;空就是有,有就是空。那怎么个说法?你要说只能说到一边,那一边漏掉了,怎么说也说不完全;一切都不说,一切都不想,那个意思圆圆满满,一点都没有欠缺。
【又恰恰是生无所住心】
这个生无所住心的意思就深广了,所有一切空、有、遮、照、无住、生心都包括在里面,都不住,没有分别、没有执著。这一首偈子非常之好,这是彻悟的境界。永嘉根利,他在六祖会下是很有知名度的一个学生,称之为一宿觉。他去参访六祖,在六祖会下开悟,这一开悟就要走了,六祖大师说:何必走得那么匆忙,住一晚上再走吧!所以他在曹溪住了一晚上,第二天走了,叫一宿觉。他有《证道歌》、有《禅宗集》,这两本书虽然分量不多,在中国禅宗里面是很重要的典籍。
【当知生无住心,即是生清净心。生清净心,即是生实相也。】
经上告诉我们,「信心清净,则生实相」,实相就是实相般若 ,真实的智慧。真实的智慧不是从外面来的,是自性里面本来具足的。从外面去求智慧那就错了,心外求法这是我们佛门讲的外道。外道这个名词,大家也要把它搞清楚,外道绝对不是指佛门以外其他宗教就叫外道,那你就错了,佛不是这个意思;别的宗教听起来也不舒服,你们佛教徒排斥我们;那就不是佛教徒。佛法是包容的,没有排斥的。佛家讲的外道是心外求法,叫外道。佛法从哪里求?从自性里面求,是从内求。所以佛教的经典称之为内学,道理在此地。一切要从心性当中去求,才能得大圆满,不可以向外求。学佛的人学经教,如果一味在经典里面求,那糟糕了,那变成外道了。经书是心外,不在心里面,是心外,那就变成外道了。经书不能不要,古人有个比喻,经书是指路牌,我们要往哪里去,那是指路牌。你不能把指路牌就当作那个地方,那就错了;你要循著它的方向走过去就对了,不能执著它。这本书里头,没有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在哪里?在这个本子里头,那就错了。这本子里头,哪有金刚般若 !金刚般若 在你心里面,在你自性里面。那你真的你就会求了,你也会真的得到。
古人说过,学般若 这是智念,智慧,智念;念阿弥陀佛是净念,净土是净念。净念目的是清净心,智念目的是生无住心,所以说净念比智念更亲切。我们看这一句,意思就很明显,清净心就是无住心,心有住,哪里会有清净!一切都不住,还住了阿弥陀佛,算不算清净?算清净。阿弥陀佛也是个相,怎么会清净?因为住阿弥陀佛能往生极乐世界,到极乐世界见到阿弥陀佛,古德讲: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见到阿弥陀佛,就真的清净了。这个法门比其他的法门就殊胜。其他法门如果说是无住心不能现前,就不管用;也就是说你出不了三界。你才晓得这个难!我们念阿弥陀佛,心纵然不清净,能用一句佛号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压住,这是石头压草,没有断根,还是有妄想、有执著,就凭这一句佛号,功夫得力能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伏住,那就能往生。这个办法是每一个人都可以做得到,生无住心那不是每一个人可以做得到。这就比较出念佛法门比一切法门要来得容易、来得稳当,而且来得快速。我们看末后这一段总结:
【总之,生无所住心,是离一切相之真诠。】
离相一定是无住,无住就真的离相;心有所住,没离相。
【所谓圆离是也】
圆是圆满,不是我离了一边还执著一边,一丝毫都不能执著,要离得干干净净,圆是圆满的意思。
【圆离者,一空到底,亦即是理无碍、事无碍、理事无碍、事事无碍。】
《华严经》上讲的四无碍法界。四无碍法界是什么人证得的?前面说过了,圆教初住以上,四十一位法身大士所证的。四无碍法界,虽然证的是相同,而实际里面有浅深层次不一样,它里面还是有四十二个层次,不相同!就像我们大家进入这栋大楼,这栋大楼是四无碍境界;你来了,来了之后,这个楼有五层,高低不一样,就彷佛是这么个样子。再看底下一段,反显,从反面来说:
经【若心有住,则为非住。】
这是反过来说。心无住就对了,有住就错了。无论住什么,只要住就错了;换句…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