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P2

  ..續本文上一頁清淨心完全相應;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萬行,自行化他,絲毫沒有染汙到清淨心。絲毫不染就是決定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我們今天修行自行化他,還是有分別、有執著、有妄想,這就是不能證果。我們不能成爲諸佛之一,證不到圓初住,不但圓初住沒分,小乘須陀洹都沒分。大乘法裏面,初信位的菩薩都沒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薩我們沒分。我們在今天如果真正幹了,也不過經上講的信相菩薩而已。信相菩薩是什麼?幼稚園一年級,不算學級的。初信位的菩薩是一年級的學生,算學級了,有成就了,幼稚園不算,這是我們不能不知道的。這才曉得佛法修學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薩念佛求生淨土,品位還不低。行!除這一條路之外,都沒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淨土,還可以拿到相當的品位,這是說淨土法門的殊勝。這個地方的經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結歸到應離一切相而發心。】

  菩薩這個時候要離相修六度,離相修六度先要離相發菩提心,不發心怎麼能夠修六度?諸位要曉得,離一切相就是菩提心,爲什麼還要叫你發心?這當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勸導你發心,你就變成二乘,離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變成阿羅漢、辟支佛。菩薩跟阿羅漢、辟支佛的差別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發菩提心,墮在偏真涅槃;他要一發菩提心,繼續不斷努力再去修學,去幫助一切衆生來修學,他就入菩薩位,就不是小乘,這就屬於大乘。

  【離相發心是法身大士們起修之因,是說到本源上。無論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貫的,而離相則始終一貫。】

  證果要離相,修行要離相,發心要離相,你要問爲什麼?因爲離相與清淨心相應;著相,清淨心就失掉。清淨心是自性,與自性相應了。有絲毫分別執著,與自性就不相應;相應是覺,不相應是迷,覺迷差別就在此地。

  【則般若 爲貫徹始終之法門,離相是轉凡成聖之途徑,當可洞明矣。】

  這個洞是當清楚講、深入講,你應該透徹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這不離相能行嗎?般若 就是講的離相。真正發心修學,我過去在講席當中常常提示,我們這個世間有四個人發心,整個世界的劫難都轉了。一般人講第叁次世界大戰核子戰爭,這個世間人要毀滅一半以上,有沒有人發大慈悲心來救這個劫難?四個人發心就能救,可是四個人找不到。四個人發什麼心?發菩提心,組成一個僧團,六和敬的僧團,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個人一個意見,兩個人意見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裏找?僧團最少是要四個人,見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這樣一個僧團住世,十方諸佛都擁護,這個世界劫難就沒有了、就化掉了。沒有人真正肯犧牲自己,不肯發心,各個都是自私自利,說爲衆生、舍自己決定做不到,那就沒法子了。所以看到衆生遭這個災難,我們自己能不能幸免,這都不保險的。

  我們中國古人常講:「叁人同心,其利斷金。」這個話在曆史上有證據,展開我們中國曆史,每一個朝代,那個朝代的興起,的的確確只有幾個人同心協力,他就能夠建立一個政權,能夠維系幾百年之久,就是開國的時候幾個人同心,不多!展開我們中國曆史,可能每一個朝代都沒有超過十個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條心,就能闖大事業。《叁國演義》很有名,別的曆史不懂,《叁國演義》提出來多少還聽說過。《叁國演義》裏頭四個人同心,劉、關、張加上諸葛孔明,四個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個王朝,你才曉得這個「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們僧團,今天佛教落得這樣的地位,我們實在非常痛心。緣故在哪裏?一個人一條心,兩個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沒有,哪有六和敬的團體?戒律再嚴,表面是一樣,心裏不一樣,那個沒有用處,最重要是心裏一樣。爲什麼做不到?般若 智慧都沒有了,沒人講了,沒人學了,沒人修了,從哪裏同起?當然不同。沒有般若 ,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執著、煩惱天天增長,不會減少的,天天在增長,叫叁毒增上。那個後面的結果,不說大家就曉得,哪有什麼好果報?這是我們常常想到這樁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機緣可遇不可求。

  我們本師釋迦牟尼佛創教的時候也是五個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個人同心,在這個世間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團是六個人,度這個世間的一切衆生。這個我們也只能說說而已,想找誰,誰也不答應,誰也不肯;縱然答應,表面答應了,過兩天又變了心,又要來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虛情假意。這說明般若 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徹始徹終,正與前面相應了,不可須臾離也。你一離開般若 ,一定是墮落,一定是迷惑顛倒。般若 就是覺,般若 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執著,這是般若 。

  【度無邊衆生,令入無余涅槃者,發菩提心也。實無衆生得滅度者,應離一切相也。】

  這是江居士怕我們讀到這一段經文感到茫然,特別就本經經文裏面,舉一個例子來給我們看,讓我們曉得怎樣去做。發心要度衆生,幫助一切衆生覺悟,度衆生怎麼度法?學釋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幫助一切衆生成佛,「令入無余涅槃而滅度者」,這就是幫助一切衆生成佛。認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賢菩薩無有疲厭在做。雖然在做,「實無衆生得滅度者」,心裏頭幹幹淨淨若無其事,那就是離相,那是般若 。如果做,著相那就錯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薩,叫權小菩薩,權教、小教裏面的菩薩,不是大乘菩薩。大乘菩薩是離相的,做而無做,做是事做了,心裏沒做,心裏面沒這個念頭,我們一般講叁輪體空,就是這個意思;叁輪體空是般若 。他舉這個例子好,舉這個例子讓我們明了,佛是怎麼做的,度衆生,度無所度,無度而度;佛說法,說而無說,無說而說,四十九年天天說,沒說一個字。沒說一個字,他心裏頭沒有,心裏面清淨,不落一個字;其實佛四十九年天天說,從來沒有一天休息過的。這是教我們應當要學佛,要這樣學法,那就對了。下面解釋:

  經【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

  這是解釋離相。離相怎麼個離法?離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離,不是這個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說隔離,你永遠隔離不了。你離開都市找到山裏頭,挖個山洞去打坐,那還有個山的相,還有個洞的相,你怎麼能離開?你沒有辦法離開的。這個諸位要曉得,佛教給我們離一切相是離心裏面那個相,叫你心裏頭不要執著,不是叫你外面這個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麼度衆生?佛的願是衆生無邊誓願度,那你要離相,一個衆生也度不了。不是離外面的相,是離心中執著的那個相,那個相有害,妨害了我們。佛法我們修不成功,我們著了這個相;在世間法裏面,不能建功立業也是著了這個相。這個解釋就好,使我們曉得哪些不能夠執著。

  【此節釋成上文應離一切相。發起平等慈悲之覺心,則心生起時,便當擺脫色聲等等對待之塵境,而不應住著。則一切相皆離矣。】

  這是先說離相,就是應無所住。因爲離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夠生得起來;著相,慈悲心就沒有了,就生不起來,慈悲、平等都生不起來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們講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別、有執著,不清淨、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淨、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離一切虛妄,我們的真心才能夠顯露。所以不離相,真心透不出來,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導我們,我們心生起來的時候,我們常講起心動念,起心動念時候要在哪裏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對的塵境把它去掉。六根對的是六塵,如果不去掉,這個裏面就生六識,六識就是煩惱,妄想分別執著統統起來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裏面所對的相。

  這個說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體會,我們舉一個例子來說。如果對法相唯識有一點基礎,我講這個話就很容易懂。譬如我們眼,眼見色,眼是真正見到色;我有沒有見到色?我沒有見到。如果我要真的見到色,給諸位說,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麼說我沒見到色?這個花擺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嗎?確實沒見到,你要是說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顛倒,你自己錯了都不曉得。我們見到這個花,這個見是從哪裏見的?眼根接觸外面色塵,産生眼識。眼識裏面有四分:見分、相分、自證分,證自證分。我們能造業的,能夠分別執著打妄想的,以爲是我的,那是什麼?第六識。第六識的見分緣眼識的相分,這樣見到的。就好像我們現在電視臺一樣,這是現場,我們看在哪裏?我們在電視螢幕上看到的,沒有看到現場。我們今天所有見到外面一切境界,這兩個眼睛是攝影機,就像鏡頭一樣,照進去了,裏面有相分,我們第六意識就是緣那個相分,所緣的境界感覺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樣的;從這一點你也能體會到,《華嚴經》上所講的大小不異。我們眼識裏面,那個小螢幕裏面現的相,使我們感覺到跟外面這個相是完全一樣,這個大相小相沒有了,所以芥子納須彌。芥子比喻什麼?比喻我們第六意識那個相分,須彌是須彌山,我們第六意識緣眼識看的那個須彌山,跟外面一樣大。須彌山沒有縮小,我們眼識的相分沒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這個理就講得比較深一點,事實真相說出來了。所以一切萬法裏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錯覺,長短也是你的錯覺。事實真相是萬法一如,萬法不二,那才是事實真相。

  從這個地方體會到一點味道,然後曉得我們這個心生起來的時候,離什麼相?絕不執著眼識的相分。其實講眼識的相分,我們還是講得不徹底。真正再要是講的時候,事實真相不是那麼回事情。那說起來我們就真的太可憐,佛說衆生可憐憫者,這一點不錯!我們還沒有看到第一個電視的畫面,我們看到是什麼?是從第一個電視再轉播傳播去的,看另外一個電視的畫面,那個畫面是第六意識的相分,是從眼識的相分轉播成第六意識的相分,第六意識…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