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三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3

  请掀开经本第一百二十面,第二行,看注解第五段。

  【著相便是三毒,故当离相舍忍以拔除之。行人当知所先务也。】

  这一小节是教给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除障的方法。《般若 经》我们从开讲以来,也讲了不少座,对於世尊在本经里面的开示,多少都能体会到一些。世尊在经里头自始至终都教给我们要离相,所以著相就错了,只要心里面有丝毫的执著,无论是世法、无论是佛法,著就错了。错在哪里?一著就有能著、所著,於是四相宛然,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全都在。既有我相,一定就有我贪、我痴,《唯识论》所讲的「四大烦恼常相随」,三毒就在其中,所以著相就有三毒。也许你在著相当中,没有感觉到你有贪瞋痴,那是粗心大意,有贪瞋痴自己不能发现,还以为自己没有,贪瞋痴都没有了。如果真的贪瞋痴没有了,必定是转末那识为平等性智,你有没有转?没转过来!没转过来就决定是凡夫,既是凡夫就决定是四大烦恼常相随。佛叫我们觉悟,觉就是般若 智慧。这三毒烦恼如何能把它消除掉?离相、舍、忍这三个科目,六波罗蜜里面这三种。离相是般若 波罗蜜,这是看破,真的看破了,般若 智慧是看破。看破之后要放下,舍就是放下,布施波罗蜜就是放下;放下之后,心里面若无其事,那就是忍,心里面清净自在,忍辱波罗蜜成就了,这叫真正能够消业障。

  「行人当知所先务也」,行人是修行人,所先务这三个字,就是我们今天所讲的,最先下手之处,我们修行最先从哪里下手?就是要从离相、舍、忍,所以佛在这个经里面,把这三条讲得特别多,特别的详细,原因就在此地。如果不从这个地方下手,无论修学哪一个法门,这一生当中都不能成就。也许同修要问,临命终时才闻到佛法,十念往生的,他具不具这个条件?具足。他要不具足这个条件,不能往生。临命终那一刹那,或者是前一、两天,听到善知识的教诲,叫他万缘放下,他一听明白了;告诉他西方极乐世界的好处,他懂了,明白了,他才肯离相。真的心里面所有一切忧虑牵挂统统放下了,舍!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念不生,忍辱!忍成就了;然后这一句阿弥陀佛,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所以一念十念能往生。如果不具备这三条,那个佛念得再好都不能往生,这是说临终十念的人也具足这三条。我们在日常生活当中,你什么时候具足,你什么时候觉悟,你什么时候就得自在。现在你明白了,你肯放下了,你现前就得自在,就得安乐,心里面干干净净、一尘不染。佛法修学讲效果,实在讲太快太快了,世间人常常讲现实,说实实在在的话,论现实,世出世间没有任何一法能比得上佛法现实。特别是般若 净土非常现实,只要你有一分功夫,你马上就有一分的收获,确实能够叫我们得到身心自在,确实能帮助我们往生成佛。所以这是特别强调从这里下手,看破、放下、忍辱。

  【若心取相,即为著我人众生寿者。】

  取相,这个取字用得好,十二因缘里面爱、取、有;取就是执著,就是我想得到,想得到这个念头就是取。佛教给我们要发愿,发愿跟取,里面有差别的。譬如发愿,我们要得一心不乱,我们要求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要有这个愿心,没有愿心怎么能成就?愿以导行。但是你心里急著:「怎么我今天还没有得一心?我念了几个月,一心还没有得到?」那你就著相,那是取相了,那不是发愿,跟这个愿完全不一样。人发愿是有一个方向、有一个目标,一味向这个方向去走,至於走到哪里根本不问,心里头完全没有这个意念,水到渠成,他自自然然就得事一心不乱,得理一心不乱,自然就成就了。所以愿是方向、是目标,我们这一生有一个修学的方向,有一个修学的目标,一味往前精进,其余的一概都不问,这个叫愿。念念希求,那就是贪欲,那就错了,不能把取著跟愿混淆不清,那怎么个修法?所以取相,必定就著了四相。

  【心有分别,便是无明,便违平等一真法界。】

  可见得一定要清净心才与一真法界相应,一念、一心与诸佛所证的境界就相应;不能有二念,不能有二心。有疑惑不能得一心,有夹杂不能得一心,有间断不能保持一心。净宗念佛的标准是净念相继,净是不怀疑、不夹杂,相继是不中断,那才会有成就。所以心里面起念就错了,古德常说:「开口便错,动念即乖」,乖就是错误,一动念头就错误了。

  【故发菩提心者,应无所住焉。】

  真正发菩提心,也就是真正心里面觉悟了,菩提心就是心里觉悟了。心觉悟了怎么样?觉悟了,他心清清净净、一念不生,一个妄念都没有。即使念这一句阿弥陀佛,这个佛号绵绵密密,一字一句都不会念错,清清楚楚、了了分明;这里头有没有念?没有念。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怎样?想阿弥陀佛还是个妄念。我不想阿弥陀佛,我想阿弥陀佛这四个字怎么样?也是妄念。但是这个妄念,如果没有其他妄念,只有这一个妄念,可以念到功夫成片,可以念到事一心不乱,不错了,能往生!用别的妄念不能往生。但是不能得理一心不乱;如果到理一心不乱,阿弥陀佛四个字清清楚楚、了了分明,里面既没有佛相,也没有四个字的字的相,真的是「应无所住」,这四个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是「而生其心」,那样才能够念到理一心不乱。当然这个不是我们凡夫能做得到的,我们凡夫今天就是著相念佛,行!这带业往生,那个不著相就不带业了,我们现在带业往生。

  为什么有人念佛还要观想佛像?原因就是妄念除不掉,念佛的时候妄念还是很多,杂念还是很多,怎么办?观佛像,念阿弥陀佛,想阿弥陀佛的像,因为你专心想阿弥陀佛的像,其他的杂念就没有了,所以这是过度时期可以用。我现在有这个病要吃这个药,我这个病没有了,药也就不要了。你的心里面很清净,没有杂念,就不要作观了,不要再想佛像了。如果心里面有杂念,可以,可以用这个方法帮助,这是一段的时期,不是永远是这样的,诸位一定要记住,一定要晓得。初学的人杂念、昏沈,决定免不了,这种方法可以对治,帮助我们对治杂念、对治昏沈,使我们的功夫逐渐逐渐能够得力,这是好的。再看底下这段经文,下面这一段阐明说法的真实义,这是总结前文,结成无住发心,这段文很重要,请看经文:

  经【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经文的语气,佛是慈悲恳切至极,勉励我们、劝导我们要发心,劝发菩提心。我们看注解:

  【前云:离一切相则名诸佛,是约证果说。】

  从证果这一面来讲,离一切相那就是诸佛。诸佛的意思前面都说过了,从圆教初住一直到如来的果地,都是诸佛。如来果觉前面四十一个位次,在《华严经》上称为四十一位法身大士,他们是分证佛,如来这个果位叫究竟佛。分证佛、究竟佛都是佛,都离相,四相都没有了,四相、四见都离了。能够离四相、四见,最低限度都是圆教初住菩萨,已经证得分证佛,天台六即佛里面的分证佛位。

  【离一切相以修六度,是约修因说。】

  它这个讲法,一个是讲证果,一个是讲修因。证果虽然证得圆初住,分证佛位,可是你要知道,分证佛位的阶级有四十一个位次,初住、二住、三住,一直到等觉,四十一个位次;如果不修,上面的位次证不到!所以四十一位法身大士要不要修行?要修。如果不认真、不努力的去修,成不了究竟佛,所以他要修。他怎么个修法?离相修六度。诸位到这里应该明了,离相修六度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他要修多久才能成佛?三大阿僧只劫。三大阿僧只劫是对他们讲的,不是对我们讲的,我们没资格。就好比读书,四年就可以拿到大学文凭,学士学位,四年。四年是对一般人讲的吗?不是,不是对小学生讲的,不是对中学生讲的,是对大学一年级学生讲的。诸位要晓得,三大阿僧只劫是对谁讲的?圆教初住菩萨讲的,是对他讲的,他再有三大阿僧只劫,他一定成佛。第一个阿僧只劫,他修满三十个位次,一共是四十一个位次,第一个阿僧只劫他可以修满三十个位次。第二个阿僧只劫修满七个位次,初地到七地。第三个阿僧只劫,修满三个位次,愈往上面愈困难。这三大阿僧只劫不是笼统讲的,我们有分吗?没分!我们差得远。几时我们证得圆教初住,那就有分,从那一天开始,是这么回事情;所以不能搞错,这是对哪个讲的。

  【此节经文即承其义】

  这是承前面的意思,前面是讲「离一切相则名诸佛」,这是分证佛,分证佛一定继续不断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也是佛门常说的「无功用道」。我们凡夫修行都著相,你能离得了相吗?离不了,起心动念都是相。你今天拜了多少拜佛?我拜多少拜佛,我相、人相、众生相统统具足。你今天念多少卷经?你今天念多少句佛号?不都著了相吗?我们要问,法身大士他们修是怎么个修法的?他们根本没有起心动念,哪里还有言语好说的,这个境界好难懂。从前李老师跟我们讲这一段,他举了一个例子,可是这个例子大概在中国的人懂,住在外国恐怕都没有办法懂,体会不到。外国科技发达,帆船没有了,但是在中国内陆还有帆船。帆船它快要到岸的时候,那个帆下下来了,阻力就少,快要靠岸要用竹竿撑船把它撑到码头旁边去。可是将要到码头,还有个一、二十尺的样子,竹竿也放下了,统统放下了,那个船慢慢的、自自然然的靠岸。统统都放下了,那个自自然然靠岸,那就是无功用道,法身大士修行就是这样的,一点意念都没有,他修六度万行。我们行船,扯上帆是著相,拿上那个竹竿撑还是著了相;统统放下,不著相了,船还往前面走,比喻无功用道,是那么个境界,我们无法想像的。所以法身大士修行,我们都无法想像,从这个比喻当中能体会到一点味道。决定不能作意,与道完全相应。什么道?与自性…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