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三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清净心完全相应;就是他用的功夫,他修六度万行,自行化他,丝毫没有染污到清净心。丝毫不染就是决定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我们今天修行自行化他,还是有分别、有执著、有妄想,这就是不能证果。我们不能成为诸佛之一,证不到圆初住,不但圆初住没分,小乘须陀洹都没分。大乘法里面,初信位的菩萨都没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初信位的菩萨我们没分。我们在今天如果真正干了,也不过经上讲的信相菩萨而已。信相菩萨是什么?幼稚园一年级,不算学级的。初信位的菩萨是一年级的学生,算学级了,有成就了,幼稚园不算,这是我们不能不知道的。这才晓得佛法修学不容易,但是信相菩萨念佛求生净土,品位还不低。行!除这一条路之外,都没有法子,都不能成就,唯有念佛求生净土,还可以拿到相当的品位,这是说净土法门的殊胜。这个地方的经文承前面的意思,

  【而结归到应离一切相而发心。】

  菩萨这个时候要离相修六度,离相修六度先要离相发菩提心,不发心怎么能够修六度?诸位要晓得,离一切相就是菩提心,为什么还要叫你发心?这当中有道理的,如果不劝导你发心,你就变成二乘,离一切相住到偏真涅槃去了,变成阿罗汉、辟支佛。菩萨跟阿罗汉、辟支佛的差别就在此地。所以二乘人不发菩提心,堕在偏真涅槃;他要一发菩提心,继续不断努力再去修学,去帮助一切众生来修学,他就入菩萨位,就不是小乘,这就属於大乘。

  【离相发心是法身大士们起修之因,是说到本源上。无论果位、修功、因心,它是一贯的,而离相则始终一贯。】

  证果要离相,修行要离相,发心要离相,你要问为什么?因为离相与清净心相应;著相,清净心就失掉。清净心是自性,与自性相应了。有丝毫分别执著,与自性就不相应;相应是觉,不相应是迷,觉迷差别就在此地。

  【则般若 为贯彻始终之法门,离相是转凡成圣之途径,当可洞明矣。】

  这个洞是当清楚讲、深入讲,你应该透彻的明白、深入的明了了。这不离相能行吗?般若 就是讲的离相。真正发心修学,我过去在讲席当中常常提示,我们这个世间有四个人发心,整个世界的劫难都转了。一般人讲第三次世界大战核子战争,这个世间人要毁灭一半以上,有没有人发大慈悲心来救这个劫难?四个人发心就能救,可是四个人找不到。四个人发什么心?发菩提心,组成一个僧团,六和敬的僧团,就有救了,真的找不到!一个人一个意见,两个人意见都不相同,所以六和敬到哪里找?僧团最少是要四个人,见和同解、戒和同修到利和同均,有这样一个僧团住世,十方诸佛都拥护,这个世界劫难就没有了、就化掉了。没有人真正肯牺牲自己,不肯发心,各个都是自私自利,说为众生、舍自己决定做不到,那就没法子了。所以看到众生遭这个灾难,我们自己能不能幸免,这都不保险的。

  我们中国古人常讲:「三人同心,其利断金。」这个话在历史上有证据,展开我们中国历史,每一个朝代,那个朝代的兴起,的的确确只有几个人同心协力,他就能够建立一个政权,能够维系几百年之久,就是开国的时候几个人同心,不多!展开我们中国历史,可能每一个朝代都没有超过十个人,所以只要大家一条心,就能闯大事业。《三国演义》很有名,别的历史不懂,《三国演义》提出来多少还听说过。《三国演义》里头四个人同心,刘、关、张加上诸葛孔明,四个人同心同德也能建立一个王朝,你才晓得这个「和」多重要!所以想想我们僧团,今天佛教落得这样的地位,我们实在非常痛心。缘故在哪里?一个人一条心,两个人同心同德合作的都没有,哪有六和敬的团体?戒律再严,表面是一样,心里不一样,那个没有用处,最重要是心里一样。为什么做不到?般若 智慧都没有了,没人讲了,没人学了,没人修了,从哪里同起?当然不同。没有般若 ,诸位要知道,必定是妄想、执著、烦恼天天增长,不会减少的,天天在增长,叫三毒增上。那个后面的结果,不说大家就晓得,哪有什么好果报?这是我们常常想到这桩事情,真正是痛心,真正是机缘可遇不可求。

  我们本师释迦牟尼佛创教的时候也是五个人,鹿野苑遇到五比丘跟他自己,六个人同心,在这个世间建立佛法。佛教最初的僧团是六个人,度这个世间的一切众生。这个我们也只能说说而已,想找谁,谁也不答应,谁也不肯;纵然答应,表面答应了,过两天又变了心,又要来吵架了。不是真的,不是真心,虚情假意。这说明般若 之教,在大乘佛法是彻始彻终,正与前面相应了,不可须臾离也。你一离开般若 ,一定是堕落,一定是迷惑颠倒。般若 就是觉,般若 就是一切都放下,一切不执著,这是般若 。

  【度无边众生,令入无余涅槃者,发菩提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应离一切相也。】

  这是江居士怕我们读到这一段经文感到茫然,特别就本经经文里面,举一个例子来给我们看,让我们晓得怎样去做。发心要度众生,帮助一切众生觉悟,度众生怎么度法?学释迦牟尼佛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目的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者」,这就是帮助一切众生成佛。认真的做,努力的做,不休息的在做,像普贤菩萨无有疲厌在做。虽然在做,「实无众生得灭度者」,心里头干干净净若无其事,那就是离相,那是般若 。如果做,著相那就错了,那就不是法身大士,也是菩萨,叫权小菩萨,权教、小教里面的菩萨,不是大乘菩萨。大乘菩萨是离相的,做而无做,做是事做了,心里没做,心里面没这个念头,我们一般讲三轮体空,就是这个意思;三轮体空是般若 。他举这个例子好,举这个例子让我们明了,佛是怎么做的,度众生,度无所度,无度而度;佛说法,说而无说,无说而说,四十九年天天说,没说一个字。没说一个字,他心里头没有,心里面清净,不落一个字;其实佛四十九年天天说,从来没有一天休息过的。这是教我们应当要学佛,要这样学法,那就对了。下面解释:

  经【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

  这是解释离相。离相怎么个离法?离相不是把外面境界相隔离,不是这个意思。外面境界相你说隔离,你永远隔离不了。你离开都市找到山里头,挖个山洞去打坐,那还有个山的相,还有个洞的相,你怎么能离开?你没有办法离开的。这个诸位要晓得,佛教给我们离一切相是离心里面那个相,叫你心里头不要执著,不是叫你外面这个相不要,外面相不要怎么度众生?佛的愿是众生无边誓愿度,那你要离相,一个众生也度不了。不是离外面的相,是离心中执著的那个相,那个相有害,妨害了我们。佛法我们修不成功,我们著了这个相;在世间法里面,不能建功立业也是著了这个相。这个解释就好,使我们晓得哪些不能够执著。

  【此节释成上文应离一切相。发起平等慈悲之觉心,则心生起时,便当摆脱色声等等对待之尘境,而不应住著。则一切相皆离矣。】

  这是先说离相,就是应无所住。因为离相,你的慈悲心才能够生得起来;著相,慈悲心就没有了,就生不起来,慈悲、平等都生不起来了。慈悲平等心是佛心,也就是我们讲的真心。凡夫所用的心是妄心,有分别、有执著,不清净、不平等、不慈悲,妄心!清净、平等、慈悲是真心,真如本性。离一切虚妄,我们的真心才能够显露。所以不离相,真心透不出来,不起作用。佛在此地教导我们,我们心生起来的时候,我们常讲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时候要在哪里用功夫?要把所有一切相对的尘境把它去掉。六根对的是六尘,如果不去掉,这个里面就生六识,六识就是烦恼,妄想分别执著统统起来了。所以,你一定要舍掉根里面所对的相。

  这个说法恐怕大家很不容易体会,我们举一个例子来说。如果对法相唯识有一点基础,我讲这个话就很容易懂。譬如我们眼,眼见色,眼是真正见到色;我有没有见到色?我没有见到。如果我要真的见到色,给诸位说,那叫法身大士,那不是凡夫。怎么说我没见到色?这个花摆在我面前,我不是明明都看到了吗?确实没见到,你要是说你都看到了,你迷惑颠倒,你自己错了都不晓得。我们见到这个花,这个见是从哪里见的?眼根接触外面色尘,产生眼识。眼识里面有四分:见分、相分、自证分,证自证分。我们能造业的,能够分别执著打妄想的,以为是我的,那是什么?第六识。第六识的见分缘眼识的相分,这样见到的。就好像我们现在电视台一样,这是现场,我们看在哪里?我们在电视萤幕上看到的,没有看到现场。我们今天所有见到外面一切境界,这两个眼睛是摄影机,就像镜头一样,照进去了,里面有相分,我们第六意识就是缘那个相分,所缘的境界感觉得跟外面境界完全是一样的;从这一点你也能体会到,《华严经》上所讲的大小不异。我们眼识里面,那个小萤幕里面现的相,使我们感觉到跟外面这个相是完全一样,这个大相小相没有了,所以芥子纳须弥。芥子比喻什么?比喻我们第六意识那个相分,须弥是须弥山,我们第六意识缘眼识看的那个须弥山,跟外面一样大。须弥山没有缩小,我们眼识的相分没有放大,大小不二,性相一如。这个理就讲得比较深一点,事实真相说出来了。所以一切万法里面,哪有大小?大小是你的错觉,长短也是你的错觉。事实真相是万法一如,万法不二,那才是事实真相。

  从这个地方体会到一点味道,然后晓得我们这个心生起来的时候,离什么相?绝不执著眼识的相分。其实讲眼识的相分,我们还是讲得不彻底。真正再要是讲的时候,事实真相不是那么回事情。那说起来我们就真的太可怜,佛说众生可怜悯者,这一点不错!我们还没有看到第一个电视的画面,我们看到是什么?是从第一个电视再转播传播去的,看另外一个电视的画面,那个画面是第六意识的相分,是从眼识的相分转播成第六意识的相分,第六意识…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