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P3

  ..續本文上一頁緣眼識相分,自己變一個相分,第六意識的見分是緣自己的相分,這才看到了。轉播的,不是直接的,眼識造成的相分是直接的,第六意識從那裏接收過去變成第二個相分,是轉播的,不是直接的。我們把這個東西當作認爲我真看見了,這天曉得!沒有接觸到外面的世界。諸位要曉得,我們永遠躲在一個殼裏面。像現在的汔車,永遠在車裏面,從來沒有爬出來一步,你所見的透過幾層玻璃見到外面,不是直接見的。我們伸手去拿一樣東西是真拿到嗎?沒有!這個手是機械的手臂,不是自己,自己沒有摸到,是利用這個機械手臂去摸到。現在做工,機械手臂很多,挖土,那個人坐在那裏操縱機器,怪手出來抓土。是他抓到了嗎?沒有!我們今天自己坐在那個身體裏面,沒出來!這個機械手臂是怪手,確實沒有直接抓到東西,還感覺到自己摸到了。唯識學好,唯識學可以說是世間最高明的心理學,我們讀了唯識經論之後,再看大學裏面講的心理學的課程,一翻開不想看了,胡說八道,在胡造謠言。我們才略略曉得一點事實真相。

  所以一切造作全是虛妄的,自己從來沒有接觸到外面真正境界過,哪裏是真的?所以佛教給我們不應住,是不應住我們八識五十一心所,五十一心所都有四分,不著那個相分,不是外面的色相,是教我們不著八識五十一心所的相分,那就行了,那就能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如果你還著這個相分,那你怎麼能轉得了?你一天到晚用什麼?一天到晚所用的八識五十一心所,你用這個東西。這個東西在佛法叫妄心,那不是真心。我們在六道裏打滾,誰當家?妄心當家,妄心作主。也就是說心心所作主,心心所當家,那怎麼能見得了性,怎麼能夠轉?般若 是直截了當,叫我們跟心心所的相分、見分脫離關系,我不用它,這樣才有能力轉識成智。如來果地上的妙觀察智、平等性智、大圓鏡智,跟衆生起一切作用的時候,叫成所作智。成就,所作的是什麼?令入無余涅槃,這是佛菩薩所作的,這是終極的目標。如果把它分成階段:令衆生信、令衆生解、令衆生行、令衆生證,都是成所作智,沒有智慧怎麼行!智慧從哪裏來的?離相。離心裏面一切執著的相,妄想執著的相要不得,統統離掉。所以離不是離外面境界相,外面境界相要,那屬於事。《華嚴經》上說得很好,你們對《華嚴》都很喜歡,《華嚴》講的理事無礙,事事無礙,那個沒有障礙,障礙在心、心所。心心所的見相兩分是大障礙,你必須要認識它,必須要把它放下,恢複到自性清淨心,那就行了。

  這就講色聲等等對待的塵境,而不應住著。不應住著色,眼不住色,耳不住聲,鼻不住香,舌不住味,身不住觸,意不住法;不住就是轉識成智,不住就是舍。交光大師在《楞嚴正脈》裏面,這是《楞嚴經》注解的權威,《楞嚴經》雖然有一百多種注解,一般人都認爲古注《長水疏》是權威,新注就要推交光大師的《正脈》爲權威,權威的注解。交光大師在《楞嚴經》裏面,說了些什麼,會被大家這樣的推崇?他就說出舍識用根。他教人的這個話一點都不錯,完全符合《楞嚴經》的教義,比長水高明,長水還是沒有離開天臺的叁止叁觀,但是叁止叁觀依舊是用意識,還是沒有離開心意識。交光大師完全不用天臺家的止觀方法,直截了當就舍識用根,在日常生活當中,不用識用根。根是什麼?根中之性。告訴我們,我們見不要用眼識見,凡夫用眼識。菩薩用什麼?見性,性是清淨的、是平等的,沒有分別、沒有執著,這個地方就是舍識用根。你如果能見色,在色相裏頭沒有分別、沒有妄想、沒有執著,你是見性見色性,那就不叫塵。塵是汙染,它不汙染。見性見色性,聞性聞聲性,不但轉八識成四智,轉十界爲一真法界;色性、聲性是一真法界裏面的,不是十法界裏的。十法界是塵境,不是性境,那一轉就轉到一真法界裏面去。

  《楞嚴經》什麼人修的?還是法身大士修的,不是普通人。普通一般人在《楞嚴經》可以得到很大的啓示,能夠開解,所以古人講,開悟的《楞嚴》。《楞嚴經》的確可以幫助人開悟,了解宇宙人生的真相;那只是解悟,不是證悟。證悟,那用交光法師這個方法行,舍識用根。舍識用根的方法,跟《金剛經》上講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完全相同,理相同、方法相同、境界也相同,只是說法不一樣,意思完全一樣。這是說了上面這一句,下面是應生無所住心:

  【但應生起於所有對待的塵境一無所住的心,乃是菩提心也。】

  菩提心,菩提心是什麼樣子,說出來了。於一切塵境裏頭都無所住,這個心就是菩提心。諸位要記住,並沒有離開一切對待的境界,境界在面前,心裏頭若無其事。不但在境界裏面不起貪瞋癡,順境裏面不起貪愛之心,逆境裏面不起瞋恚的心,你在境界裏永遠保持著平等心、清淨心,這就是菩提心。順逆境界現前,順境起了貪愛,逆境起了瞋恨,那是輪回心,那是搞六道輪回的心,不是菩提心,那是染汙的心,這個我們要搞清楚、搞明白。這菩提心還真難!我們常常挂在嘴裏說發菩提心,就是兩片嘴唇在發,除這兩片嘴唇,其他都沒有,那是假的不是真的。蕅益大師在《彌陀要解》裏面跟我們講,「一心一意求生西方淨土,這個心就是大菩提心」,跟《金剛經》的標准細細的比較一下,一樣不一樣?一樣的。一個人一心一意只有一念求生淨土見阿彌陀佛,除這一念之外統統都放下了,與這個相應不相應?相應。我們念佛爲什麼不能一念相應一念佛?我們念念都不相應,原因在哪裏?我們念念之中夾雜了無量無邊的妄想雜念,所以跟佛不相應,還自己以爲念得不錯,好像功夫還很得力,拿到經典來一比較,就完了!

  念佛法門叫易行道,也不是你想像那麼容易!所有法門裏面比較起來它最容易,你不要太看容易了,太看容易了,這一生去不了。跟其他法門比較,它是最容易。實實在在講,也要身心世界一切放下,你這個念才相應。還有世緣放不下,還要擺在心裏,那個念佛沒用處的,一定要放下,一定要一無所住,我們往生真有把握。這個事情說難不難,說不難很難,爲什麼說難、不難?世間之事只有一樁事真的難,佛也講難,「求人難!」那是真難,不是假難。這個事情不求人,求自己!自己肯就不難,自己不肯那就難,這不是求人的事情。我們當初接觸到佛法,知道佛法這麼好,可惜沒有人宣揚,真正可惜!許許多多學佛人問他,佛是什麼?不知道。你說這個多遺憾!爲什麼會造成這個樣子?宣傳的人太少了,我們自己才發心出來幹。我不發心,勸別人發心,別人不答應,別人不肯;勸別人不行,只有勸自己,自己來幹。真正明了佛法的好處,真正知道這個佛法能夠利益一切衆生。我們不知道,那沒有話說,真的知道了,就有責任要來弘揚,要把它發揚光大。不知道,那沒事情,與我們不相幹;知道而不做,我們天天念回向偈豈不是自己在罵自己嗎?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打妄語!念一遍就打一次妄語,那個心多難過,那個心跟刀割一樣,這叫自己騙自己,自欺欺人!我們還說是在做功德,一天到晚都在造罪業,都在欺騙衆生、欺騙自己,欺騙諸佛菩薩,幹這個事情;一點慚愧心都沒有,還自鳴得意,你說這怎麼得了!所以勸別人不行,求別人不行,回過頭來自己發心,自己認真努力去幹,拼命去幹!想想佛在因地修行,受多少折磨、多少苦難,「爲求半偈,剝皮爲紙,析骨爲筆。」你想想那種舍身求法的精神,我們能做到嗎?叫你讀經,多讀兩個鍾點,「累死了,我疲倦了,我受不了!」他就受不了。這還沒割你的肉,沒剝你的皮,你都覺得受不了,你能成菩薩,你能成佛嗎?

  讀經要向這些地方去體會。所以讀了經之後,我們真正生慚愧心。讀《無量壽經》,你們念到法藏比丘信解明記,我爲什麼沒有?我跟他沒兩樣,他能具足信解明記,我也應該有!我的信解明記到哪裏去了?被業障障住了。什麼業障?天天打妄語是業障,天天自欺欺人是業障。「我沒打妄語!」沒打妄語,那個上報四重恩,下濟叁途苦,就是打妄語。不給你說穿,你不知道,還以爲我每天念佛回向,還做了好多功德。我給你一說穿,才曉得打妄語,哪有功德!說明什麼叫菩提心,就是一心一意念佛求往生也是大菩提心,與金剛般若 決定不違背。

  【生心時即是無住時,無住時即是生心時。】

  這兩句話完全是事實真相。我們舉一個現成的例子,我們在這裏講經,我在這裏講你們在聽,我講你聽都生心,我講的時候生心在講,你們也是生心在聽,專心在注意聽,這是生心時;生心時就是無住時,我說而無說,說沒有作意去說,沒有去想想我要怎麼說,那就著了相,說是自自然然吐出來的,沒有一絲毫意思在裏頭,這就說跟無說合成一。你們聽也要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會開智慧。你要聽,把我這些話牢牢的記住,糟了、完蛋了,你住了相。你要能夠聽而無聽,無聽而聽,生智慧。爲什麼?清淨心。聽了沒有住,這前面講「不應住法生心」,法尚且不能住,何況非法?不能住,你聽經就會開悟。

  我這幾十年講經說法,入這樣的境界不少年了。最初學講經的那幾年,那是作意,到以後都沒有了。我講東西沒有講稿,從來沒有准備,這裏是還有個經本擺在此地,許許多多地方連經本、講稿統統都沒有。人家出個題目給我講,限定我時間,出個題目叫我講一個鍾點、兩個鍾點,我通常到外面講演,臨時你叫我講什麼,給我多少時間,我上臺就講,剛剛好講到那個鍾點就沒有了。下了臺之後,你問我講什麼?我不知道,不曉得我講什麼,下面還在鼓掌。有的時候我也好笑,我不知道我講些什麼。有一些人從錄音帶整理出來,送給我看,我看,這是我講的嗎?我怎麼會講得這麼好?真的不曉得。這就是生心跟無住有點相應了。如何能得這個相應?這是從前老師教給我的,我不吝法,我都傳授給你們,「至誠感通」。沒有別的,真誠之心,就能…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