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057
請掀開經本一百二十六面,最後一行,看注解第二十一段。還是解釋經文當中,「若心有住,則爲非住。」這個意思很深很廣,我們也說了很多。
【知一心作而無礙故。性相本來圓融,染幻尚無礙,淨幻豈複有礙。知一切法心現識變,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
這一段诠釋法身菩薩的境界,我們雖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處,第一個:見到深位的修行人,我們不會感覺得奇怪;第二個好處:知道自己功夫還不夠,前面的路還很遠,要有耐心求進步,認真努力去修持;因此這個境界不能不知。一開端說,知一心作而無礙,這個關鍵在一心作。一心是清淨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裏面怎麼會有障礙?所有一切障礙,自然是心不清淨、心不平等裏面才現出這個現象;若是清淨、平等,決定是沒有障礙的。
下面這些句子,可以說是這一句的注解。「性相本來圓融」,這是諸佛與大菩薩親證的境界;實實在在講,本來是圓融的,所以性相從來不相妨礙;我們在《華嚴》裏面看到,佛在《圓覺經》裏面尤其講得透徹。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淨幻是四聖法界,這是通常我們說的六凡四聖。但是在此地,《金剛般若 經》裏頭,染淨的意思又不相同。爲什麼?因爲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對的那個淨也不淨,還算是染,由此可知,四聖六凡都是染幻。我們常講十法界依正莊嚴,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說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它不是真實的,叫幻。本經末後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就是這個意思。淨幻指的是什麼?西方極樂世界是淨幻,《華嚴經》上所說毗盧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淨幻;所以這個地方的染淨,跟我們平常講的意思不一樣。四聖六凡都無礙,這個話說起來,我們有一點不相信,因爲我們現在處處都有礙,怎麼會沒有礙?要曉得本來是無礙的,爲什麼?因爲本來是圓融的,四聖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圓融的,法法圓融,無有一法不圓,無有一法不融。障礙的産生,是産生在衆生心中的妄想分別執著。離一切妄想分別執著就無礙;我們因爲有妄想執著,所以處處都有障礙。諸佛菩薩、羅漢們,這些聖人常常示現在我們世間,不定是什麼身分,不定用什麼方法來教化衆生,這些再來人他們真的是無礙,這個事情一點都不假。
在佛教傳記裏面記載,曆代都有這些再來人,示現種種的神異,我們一般俗話講神通,不可思議。現代這個社會,在這個世界上,許許多多國家地區,好像具有神通的人不少,中國叫它做特異功能。這些人是不是佛菩薩聖者再來教化衆生的?這個問題是我們應當要有的,應當要問的,應當要辨別清楚的。末法時期這個現象,世尊當年在世已經看得很清楚,也把這個現象的究理爲我們說得很明白,這些話都在《楞嚴經》上。所以《楞嚴》不能不讀。佛在經上怎麼說?佛說菩薩、羅漢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要以現神通來說,好像妖魔鬼怪還不輸給佛菩薩,也神通廣大,差別在哪裏?差別在諸佛菩薩教你斷惡修善,教你做好事,一定教你念佛求生淨土,這才是佛菩薩。如果教你作惡,不勸你修善,不准你修淨土,這種示現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薩再來的。他是什麼再來的,我們也就不必問了,心裏就有數了,從這個地方去辨別就不會錯。總而言之,見到這些狀況,我們不感覺得奇怪,也無需要攀緣,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還是用自己的功,還是老實念佛,那就無礙了。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沒有障礙,何況一真法界!淨幻豈複有礙?當然更沒障礙了。
這裏面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現識變,不但是十法界,連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內。這個現象從哪裏來的?怎麼産生的?變現的過程又如何?將來結果怎麼樣?這四個字答覆得幹幹淨淨,唯心所現,唯識所變。所有一切虛空法界的現象,是自己心裏面自自然然現出來的。現出來的是什麼現象?《華嚴經》上所說的毗盧遮那佛的依正莊嚴,《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所說的西方極樂世界的依正莊嚴,那就是唯心所現;所現本來就是這個樣子,沒有改變過。十法界從哪裏來的?十法界是把一真法界改變了,現出來的。怎麼改變的?識把它變的,識就是分別、執著;能分別的第六意識,能執著的第七末那識。有了這兩樣東西,十法界裏面的衆生,每個人的識心不一樣,也就是每個人的妄想分別執著都不相同,沒有一個相同的。因此一真法界就變成無量無邊的法界,真的是無量無邊。佛爲了說法方便起見,把這些變現出來的無量無邊的法界,歸納爲十大類:四聖六凡,這說話就方便了。所以這是歸納成十大類,實際上無量無邊;識變的。佛在十界普度一切衆生,度個什麼?無非是教人轉識成智,恢複心性的本來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說過一句話,佛爲我們說的就是爲了這個。我們今天念佛法門,是不是也修的這個?是的,一點都不錯。佛教給我們把一切妄想分別執著都放下,一心專念阿彌陀佛。一心專念就是識,不想別的,不再變別的,專想阿彌陀佛,就專變阿彌陀佛。希望我們再變回去,我們變錯了,變成六道輪回。現在念佛了,用這個辦法再變回去,再還原,就這個意思。所以念佛法門不可思議,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轉識成智,就是《般若 經》裏面所講的無住生心,它統統都相應。放下萬緣是無住,一心專念是生心,與般若 相應。這個法門一切諸佛都贊歎,我們千萬不要把它輕易的看過,那個損失實在就太大太大了。
則不著不壞,性相圓融,一切無礙。末後這叁句教給我們修學的態度,我們怎樣修學。這個修學大家聽了,好像跟我們的關系還不太大,我們再換個話說,這是教我們怎麼過日子,教我們怎樣生活,教我們怎樣工作,教我們怎樣處事待人接物,這就是了。我們佛法當中,修學兩個字包括這麼多東西。所以諸位要曉得,修學是我們生活的全部,我們要用什麼態度?於一切法不著,不執著;一切法現在我們面前,我們也不要拒絕,我們可以受用。飯擺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說這個我不執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現前可以受用,不能執著。受用是什麼?生心;不執著是什麼?不住。這個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應無所住,不壞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這個生活就自在、就快樂了。我們講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壞,它性相就圓融。因爲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執著;相是幻有的,不應該破壞,幻有的相可以享受,這個樣子一切無礙了,跟性相圓融完全相應,這麼做才圓融。再看底下這一段,
【知此,則知淨土與般若 、求生與離相,語別而義實無別。】
你要是把這個道理明白了,道理通達了,你就曉得淨土與般若 的關系。前面我還提了一下,淨土與法相的關系。法相講轉識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圓融,一絲毫的矛盾都沒有。世間法講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講的障礙,沒有障礙。求生是生心,離相是無住;求生就是一向專念,離相就是萬緣放下,你看看說的話不一樣,意思沒有兩樣,意思完全相同。
【舍此不圖,豈非自誤。】
「此」是講念佛求生淨土這個法門,這樁事情你要是舍掉不要了,那你是自己耽誤了這一生。這一生難得,開經偈上講,百千萬劫難遭遇,實實在在說不止百千萬劫。彭際清居士所謂「無量劫來希有難逢之一日」,這是今天,不容易!你能夠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徑念佛法門,真的是無量劫來希有難逢的一日,這個地方勸你千萬不要錯過這個機會。
【當知不應住、無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聲香味觸,供佛度衆,乃至養此色身,皆不能廢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礙之有,當如是領會也。】
佛在經上告訴我們,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前面這兩句,我們都曾經詳細的講過。佛的意思是除我們妄想分別執著的病,用意在此地。並不是除世出世間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這個,這個東西有用。我們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塵來供佛,我們供的花,花是色;我們在佛前面燃香,香是味、香味,我們還是用六塵供佛。在大乘佛法裏面,我們沒有見到佛說法,但是在古籍流傳下來,有一些線索我們可以能體會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畫,現在到中國去觀光旅遊,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藝術。世尊講經,這些聲聞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聽,菩薩弟子也圍繞著佛,諸天天女散花、奏樂、歌舞,供佛、供養海會大衆,都是六塵供養。這是說我們供佛離不開六塵,六塵怎能不要!前面講「不除其法」,這個法就是指的六塵。這個六法我們要用它,叫它做法,色聲香味觸,這幾種法。你看這個上面字樣就沒有塵。爲什麼它沒有塵?因爲你心裏面不分別、不執著,它就不是塵,它不會染汙你;心裏面如果一分別、一執著,這個法就變成塵。塵是灰塵,來汙染。我們桌子一天不擦,灰塵就汙染。這個東西你只要一分別、一執著,染汙你的清淨心,所以它叫六塵。假如我們對於這些不起分別,不執著它,它就不叫塵,就叫六法。就叫六法,就不叫塵。乃至養此色身,我們身體在世間還沒有離開這個世間,身體需要養,需要營養,養這個身體也需要前面講的六種法:色聲香味觸法,需要這些東西來養這個身體。皆不能廢而不用,上供諸佛,下養色身。講到養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衆生,統統用得上。要緊的是「若能不著,何礙之有」。我們的病就是執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誨,教導我們除妄想分別執著而已,這就是佛法。當如是領會,整個《般若 經》的經文義趣,都要從這個地方去領會。下面講到我們念佛,這是在佛法裏面最殊勝的法門,最重要的法門。
【念佛,生心也。離相,無所住也。此心雖空空洞洞,卻提起一句佛號,正是生無所住心也。】
這個把念佛的秘訣、念佛的要領,給我…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五十七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