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五十七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57
请掀开经本一百二十六面,最后一行,看注解第二十一段。还是解释经文当中,「若心有住,则为非住。」这个意思很深很广,我们也说了很多。
【知一心作而无碍故。性相本来圆融,染幻尚无碍,净幻岂复有碍。知一切法心现识变,则不著不坏,性相圆融,一切无碍。】
这一段诠释法身菩萨的境界,我们虽然做不到,但是要知道。知道的好处,第一个:见到深位的修行人,我们不会感觉得奇怪;第二个好处:知道自己功夫还不够,前面的路还很远,要有耐心求进步,认真努力去修持;因此这个境界不能不知。一开端说,知一心作而无碍,这个关键在一心作。一心是清净心,一心是平等心。平等心里面怎么会有障碍?所有一切障碍,自然是心不清净、心不平等里面才现出这个现象;若是清净、平等,决定是没有障碍的。
下面这些句子,可以说是这一句的注解。「性相本来圆融」,这是诸佛与大菩萨亲证的境界;实实在在讲,本来是圆融的,所以性相从来不相妨碍;我们在《华严》里面看到,佛在《圆觉经》里面尤其讲得透彻。染幻是六凡法界,六道凡夫;净幻是四圣法界,这是通常我们说的六凡四圣。但是在此地,《金刚般若 经》里头,染净的意思又不相同。为什么?因为这是法身大士的境界。凡是跟染相对的那个净也不净,还算是染,由此可知,四圣六凡都是染幻。我们常讲十法界依正庄严,十法界是染幻。幻就是说明它不是真的,「凡所有相,皆是虚妄」,它不是真实的,叫幻。本经末后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就是这个意思。净幻指的是什么?西方极乐世界是净幻,《华严经》上所说毗卢遮那佛的一真法界也是净幻;所以这个地方的染净,跟我们平常讲的意思不一样。四圣六凡都无碍,这个话说起来,我们有一点不相信,因为我们现在处处都有碍,怎么会没有碍?要晓得本来是无碍的,为什么?因为本来是圆融的,四圣六凡、一真法界都是圆融的,法法圆融,无有一法不圆,无有一法不融。障碍的产生,是产生在众生心中的妄想分别执著。离一切妄想分别执著就无碍;我们因为有妄想执著,所以处处都有障碍。诸佛菩萨、罗汉们,这些圣人常常示现在我们世间,不定是什么身分,不定用什么方法来教化众生,这些再来人他们真的是无碍,这个事情一点都不假。
在佛教传记里面记载,历代都有这些再来人,示现种种的神异,我们一般俗话讲神通,不可思议。现代这个社会,在这个世界上,许许多多国家地区,好像具有神通的人不少,中国叫它做特异功能。这些人是不是佛菩萨圣者再来教化众生的?这个问题是我们应当要有的,应当要问的,应当要辨别清楚的。末法时期这个现象,世尊当年在世已经看得很清楚,也把这个现象的究理为我们说得很明白,这些话都在《楞严经》上。所以《楞严》不能不读。佛在经上怎么说?佛说菩萨、罗汉有神通,妖魔鬼怪也有神通,要以现神通来说,好像妖魔鬼怪还不输给佛菩萨,也神通广大,差别在哪里?差别在诸佛菩萨教你断恶修善,教你做好事,一定教你念佛求生净土,这才是佛菩萨。如果教你作恶,不劝你修善,不准你修净土,这种示现神通的,必定不是佛菩萨再来的。他是什么再来的,我们也就不必问了,心里就有数了,从这个地方去辨别就不会错。总而言之,见到这些状况,我们不感觉得奇怪,也无需要攀缘,用平常心看待就好,自己还是用自己的功,还是老实念佛,那就无碍了。十法界依正庄严都没有障碍,何况一真法界!净幻岂复有碍?当然更没障碍了。
这里面有大道理。知一切法心现识变,不但是十法界,连一真法界也包括在内。这个现象从哪里来的?怎么产生的?变现的过程又如何?将来结果怎么样?这四个字答覆得干干净净,唯心所现,唯识所变。所有一切虚空法界的现象,是自己心里面自自然然现出来的。现出来的是什么现象?《华严经》上所说的毗卢遮那佛的依正庄严,《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所说的西方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那就是唯心所现;所现本来就是这个样子,没有改变过。十法界从哪里来的?十法界是把一真法界改变了,现出来的。怎么改变的?识把它变的,识就是分别、执著;能分别的第六意识,能执著的第七末那识。有了这两样东西,十法界里面的众生,每个人的识心不一样,也就是每个人的妄想分别执著都不相同,没有一个相同的。因此一真法界就变成无量无边的法界,真的是无量无边。佛为了说法方便起见,把这些变现出来的无量无边的法界,归纳为十大类:四圣六凡,这说话就方便了。所以这是归纳成十大类,实际上无量无边;识变的。佛在十界普度一切众生,度个什么?无非是教人转识成智,恢复心性的本来面目而已。除此之外,佛不曾说过一句话,佛为我们说的就是为了这个。我们今天念佛法门,是不是也修的这个?是的,一点都不错。佛教给我们把一切妄想分别执著都放下,一心专念阿弥陀佛。一心专念就是识,不想别的,不再变别的,专想阿弥陀佛,就专变阿弥陀佛。希望我们再变回去,我们变错了,变成六道轮回。现在念佛了,用这个办法再变回去,再还原,就这个意思。所以念佛法门不可思议,念佛就是法相宗的转识成智,就是《般若 经》里面所讲的无住生心,它统统都相应。放下万缘是无住,一心专念是生心,与般若 相应。这个法门一切诸佛都赞叹,我们千万不要把它轻易的看过,那个损失实在就太大太大了。
则不著不坏,性相圆融,一切无碍。末后这三句教给我们修学的态度,我们怎样修学。这个修学大家听了,好像跟我们的关系还不太大,我们再换个话说,这是教我们怎么过日子,教我们怎样生活,教我们怎样工作,教我们怎样处事待人接物,这就是了。我们佛法当中,修学两个字包括这么多东西。所以诸位要晓得,修学是我们生活的全部,我们要用什么态度?於一切法不著,不执著;一切法现在我们面前,我们也不要拒绝,我们可以受用。饭摆在面前可以吃,不要说这个我不执著,我不要它,不可以的。一切境界现前可以受用,不能执著。受用是什么?生心;不执著是什么?不住。这个地方叫不著,就是不住,应无所住,不坏就是生心,我可以受用它,这个生活就自在、就快乐了。我们讲追求人生的幸福,真正的幸福是不著不坏,它性相就圆融。因为性是空寂的,所以不可以执著;相是幻有的,不应该破坏,幻有的相可以享受,这个样子一切无碍了,跟性相圆融完全相应,这么做才圆融。再看底下这一段,
【知此,则知净土与般若 、求生与离相,语别而义实无别。】
你要是把这个道理明白了,道理通达了,你就晓得净土与般若 的关系。前面我还提了一下,净土与法相的关系。法相讲转识成智,都很密切,非常圆融,一丝毫的矛盾都没有。世间法讲矛盾,就是佛法此地讲的障碍,没有障碍。求生是生心,离相是无住;求生就是一向专念,离相就是万缘放下,你看看说的话不一样,意思没有两样,意思完全相同。
【舍此不图,岂非自误。】
「此」是讲念佛求生净土这个法门,这桩事情你要是舍掉不要了,那你是自己耽误了这一生。这一生难得,开经偈上讲,百千万劫难遭遇,实实在在说不止百千万劫。彭际清居士所谓「无量劫来希有难逢之一日」,这是今天,不容易!你能够得人身遇佛法,又遇到成佛的捷径念佛法门,真的是无量劫来希有难逢的一日,这个地方劝你千万不要错过这个机会。
【当知不应住、无所住,是但除其病,不除其法也。即色声香味触,供佛度众,乃至养此色身,皆不能废而不用。若能不著,何碍之有,当如是领会也。】
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这就前面这两句,我们都曾经详细的讲过。佛的意思是除我们妄想分别执著的病,用意在此地。并不是除世出世间一切事相、一切法,不是除这个,这个东西有用。我们今天供佛也是拿六尘来供佛,我们供的花,花是色;我们在佛前面燃香,香是味、香味,我们还是用六尘供佛。在大乘佛法里面,我们没有见到佛说法,但是在古籍流传下来,有一些线索我们可以能体会到。像古代敦煌的壁画,现在到中国去观光旅游,很多人都到敦煌去看,佛教的艺术。世尊讲经,这些声闻弟子很多都坐在下面听,菩萨弟子也围绕著佛,诸天天女散花、奏乐、歌舞,供佛、供养海会大众,都是六尘供养。这是说我们供佛离不开六尘,六尘怎能不要!前面讲「不除其法」,这个法就是指的六尘。这个六法我们要用它,叫它做法,色声香味触,这几种法。你看这个上面字样就没有尘。为什么它没有尘?因为你心里面不分别、不执著,它就不是尘,它不会染污你;心里面如果一分别、一执著,这个法就变成尘。尘是灰尘,来污染。我们桌子一天不擦,灰尘就污染。这个东西你只要一分别、一执著,染污你的清净心,所以它叫六尘。假如我们对於这些不起分别,不执著它,它就不叫尘,就叫六法。就叫六法,就不叫尘。乃至养此色身,我们身体在世间还没有离开这个世间,身体需要养,需要营养,养这个身体也需要前面讲的六种法:色声香味触法,需要这些东西来养这个身体。皆不能废而不用,上供诸佛,下养色身。讲到养色身,就包括布施一切众生,统统用得上。要紧的是「若能不著,何碍之有」。我们的病就是执著,佛所有一切的教诲,教导我们除妄想分别执著而已,这就是佛法。当如是领会,整个《般若 经》的经文义趣,都要从这个地方去领会。下面讲到我们念佛,这是在佛法里面最殊胜的法门,最重要的法门。
【念佛,生心也。离相,无所住也。此心虽空空洞洞,却提起一句佛号,正是生无所住心也。】
这个把念佛的秘诀、念佛的要领,给我…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五十七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