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佛教給我們怎麼做,我們就怎麼做法;佛不叫我們做的,我們就不做,這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讀誦此經,受持讀誦,必定,這個「必」是完全肯定的一個語句,一絲毫懷疑都沒有,必定應當如佛教導。佛教給我們什麼?於一切法無住而住。怎麼無住又出來一個而住?經上教給我們應無所住,無住;而住就是生心。雖然教給我們應無所住,底下有而生其心,這意思很深很廣。無住就是不執著,心裏面幹幹淨淨,若無其事,這是無住,與一切法的體性相應,佛講是這麼個意思。爲什麼又叫你而生其心?生心的時候,與一切法相相應。所有一切法相是唯心所現,唯識所變,這是世尊在《華嚴經》上說的。體一定現相,它不能不現相。所以相,諸位要曉得,相是不會滅的,不會斷滅,但是相會變,它不會滅,它會變。我們也用古人的比喻來說,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黃金是體,不變,它的相會變。我們喜歡佛,把黃金塑一尊佛像。過幾天我們不喜歡佛,喜歡觀音菩薩,把黃金溶化掉,又做一個菩薩的像。相會變,金不變,還是那麼多金。我什麼像都不要了,它有沒有相?還是有相,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塊有一塊的相,它總歸有相。相是不會滅的,會變,隨著我們的心變。因此,生心重要。你生佛心,念佛心,那就現佛相,念菩薩心就生菩薩相,就這麼個道理。所以佛教給我們一定要無住生心,無住與體相應,生心與相、作用相應。無住是不著有,生心不著空,空有兩邊不住,這一部《金剛經》都是說的這個道理,說這個事實。所以要懂得,於一切法無住而住。
「方爲信心不逆」,前面講能做到信心不逆,就是經上講的,「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不逆是非照這麼做不可。無論修學哪個法門,《金剛經》講的是總綱領、總原則,不管修哪個法門,你離開這個原則,你就不能成就。你參禅不能離開這個原則,你才能夠得定,你才能夠開悟;學教不離這個原則,你才能大開圓解,你才能通達教理、教義;你修密不離開這個原則,你得叁密相應;你持戒不離這個原則,你從戒裏面一定得定開慧。離開這個原則,戒律持得再好,你不會得定,當然更不會開悟。所以這個原則就非常非重要,不逆是非照這個做不可。然後再荷擔如來,就是如來的事業,如來事業就是教化衆生、自行化他、爲人演說。由此可知,信心不逆就是受持讀誦,荷擔如來就是爲人演說。前面這個句子我們念得很多,歸結到這個地方。方能滅罪生福,真的滅罪,真正生福,滅無量罪,生無量福。當得菩提是以後的事情,當得菩提就是成佛。
【叁菩提下】
叁菩提就是經上講的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這一句底下所說的,意謂,意思是講,
【彼時未蒙授記之先,若心住於無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來,得無上菩提。】
如果有這個念頭,問題就來了。事情要做,事上要修,不能有這個念頭。事上是什麼?生心。生心要無住才行,生心有住是凡夫不是聖人。無住要是不生心,是小乘阿羅漢、是四空天人,那沒用處,於衆生一點好處都沒有。所以必須生心要無住,無住要生心,這樣才行。會用功的人,不僅要把這個原理原則應用在佛法修學上,日常生活當中穿衣吃飯、平常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你說我在學佛法的時候用得上,我穿衣、吃飯就又變了,那是假的,你在佛法上沒用上功夫,你要真正會用功,統統都會用,完全變成了生活。你平常讀經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爲人講經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怎麼能夠跟生活脫離關系?離開了生活沒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這個諸位一定要曉得。所以在日常生活當中,什麼都不要求。
今天中午有幾位同修請我吃飯,有幾個人提出來,他們要拜佛、念經,求發財、求長壽、求福報,能求得到嗎?凡是你求到的,都是你命裏本來有的,不求也有。命裏面沒有的,那個求法求不到的。佛不騙人,這是我們最佩服他的地方,他不騙人。可是佛又說,佛氏門中有求必應,這個話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依照這個理論方法去做,自然就得到了。種瓜就得瓜,不種瓜天天求,會有個人送個瓜給你,哪有這個道理!沒有這個道理的。你自己去種因,一定就有果報,佛是教你這個。種善因就得福報,種惡因就得惡果,就這麼回事情。你發財了,你發財是因爲你過去財布施,過去生中的財布施,布施得多,這一生當中發了大財,是這麼個道理。「我這個財發得不容易,拼命賺得來的。」你不拼命也賺來,你何必要去拼命?你命裏面有的,可能你拼命去賺,提早一點,本來是二、叁年以後才發財,因爲你拼命幹,現在就發財,可能提早一點。總而言之,是你命裏有的,命裏沒有,拼死了也賺不到一分錢來,這個要曉得。聰明智慧,法布施的果報;健康長壽,無畏布施的果報;種什麼樣的因,得什麼樣的果報,《了凡四訓》裏頭講得很透徹。佛是教我們這樣,所以說有求必應;它有道理、有方法,不是佛菩薩賜給你的,沒有這個道理。今天他們問,有很多道教的求神,神幫助他升官發財。我說那個神幸好不靈,如果要靈的話,那你就不得了。他說:怎麼?你想想看,聰明正直謂之神,你去那裏禱告,跟神談條件、談賄賂,「神,你保佑我發一萬塊錢財,第二天我供養你一千塊。」這不是談賄賂嗎?你把他當作什麼人看待?貪官汙吏。貪官汙吏,新加坡的法律都要製裁他。你把佛菩薩當作貪官汙吏,你說怎麼得了,你的罪多大?幸好他不靈,他要靈他不治你的罪?你還能逃得了!你自己的心歪了,也想那些佛菩薩心都是歪的,就跟你一樣,你說怎麼得了!這個道理並不很深,頭腦清楚一點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有這種道理!佛給我們講因果的道理,種善因得善果,講這個道理。
這一段的意思說得好,心裏面有所希求,你的心就不清淨,那麼佛菩薩不會給你授記,你實實在在也得不到你心裏面想得的果報,你得不到。同樣這個道理,有一些念佛的同修來給我說:法師,我念了叁、四年,一心不亂我還沒有得到。我就老實告訴他,我說:你這一生都沒指望,你得不到。他說:爲什麼?一心不亂裏頭還夾雜一個一心不亂,你怎麼能得到?必須把一心不亂這個念頭去掉,你才能得一心。你有個一心不亂橫在那個地方,那是個障礙,那是夾雜,你怎麼能得到?決定得不到的。諸位要想念佛功夫提升,老實念去,什麼也不要想,不要想品位,不要想一心,一直念去,水到渠成,自然就得到,這是把你障礙去掉了。這個理與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們在修行,在自己日常生活當中,這幸福美滿的生活,許許多多的障礙才能夠排除。請看下面經文:
經【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叁藐叁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
正因爲世尊在八地位上心地清淨、一塵不染,然燈佛才給他授記。佛在此地說這些話,給我們做榜樣。在叁轉*輪裏面,這叫作證轉,以事實來給我們做證明。請看注解:
【以其實無住著菩提法以求得之之心,明其正因心無有法,乃證無生,得蒙授記耳。】
這一段說明一樁事實,怎樣才能夠證得如佛知見、一切法不生不滅?我們也很想證得這個境界,但是就是沒有法子證得。病在哪裏?病在我們現在用的心是生滅心。生滅心見不到無生法,生滅心見一切法都是生滅法。菩薩爲什麼能證得?他用的是不生不滅的心,他心裏頭沒有念頭,沒有念頭那個心,生滅是妄心,不用生滅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不生不滅。他用不生不滅的心看一切萬法,這一切萬法果然不生不滅,這豈不是佛在經上常講的境隨心轉!清淨心見的是清淨色相,不生滅的心見的是不生滅的色相,生滅心見的是生滅的色相,就這個道理。所以,修行修什麼?這個要知道,就是把妄想分別執著修掉。這個東西是錯誤的,無始劫以來錯到今天,把錯誤的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是真正從根本修,根本就是念頭,有念就錯了。無念怎樣?無念也錯了。無念變成無想定,也不行。那要怎麼辦?還是佛在這裏說的「無住生心」,無住不是有念,生心不是無念。落在有念上,你落在欲界、色界;你落在無念上,你落在無色界;都出不了叁界,都脫不了輪回,必須兩邊不住,你才能夠超越。這個事情難,太難了!有不行,沒有也不行,那怎麼辦?確確實實我們是不得其門而入。阿彌陀佛大慈大悲,抓住阿彌陀佛就行了,跟他出去,除了這個方法之外,你想想看,無論哪個法門,八萬四千法門都是要空有兩邊不著,你才能出得去,沒有第二條路。想想這是真難,真不容易!念佛這個法門救了我們,念佛法門可以執著。
【無菩提可住,正是說明不應住之所以然,乃離相之極致,亦法性之本然也。】
菩提是梵語,意思是覺。本來就覺,一住就迷了;這住不得,一住就迷了。覺性在哪裏?佛在楞嚴會上給我們講得很清楚、很明白,真如本性,我們的真心,原來就在六根門頭。眼見是真心見,是見性見;耳聞是真心聞,都是真心在起作用,絕對不是妄心。爲什麼會變成虛妄?就是因爲你有住,就壞在這裏,一住,迷了,把真心變成妄心。眼見,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在見的裏面,你起了分別執著就錯了,那就住了。我眼見的看看清楚,這是花,這是黃色的,那是紅色的,迷了。怎麼迷了?你迷在名相上,他本來沒有名字,沒有名字你看的是真的,一有名字就是假的,名是假名,你執著那個假名,錯在這裏。所以,你在見色聞聲的時候,你的心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妄想,你所見的是真的,跟佛見的沒有兩樣。一見到裏面就起分別、起執著、打妄想,你就從佛一下掉到凡夫,就變成凡夫。所以凡夫見色聞聲,第一念是性見,眼見是見性見色性,但是第二念就變成識,變成眼識,外面變成色塵,麻煩在這個地方。
如何保持第一念而不動,《金剛經》上跟我們講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動,這就是教你永遠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因爲你沒有執著,你的心是清淨的;你沒有分別,你的心是平等的。一有分別就有好醜,就不平等;一有執著,就有愛憎,這個我喜歡,那個我討厭,這麻煩就大了,那是凡夫。所以爲什麼佛與大菩薩他的心清淨平等,他對於十法界衆生一視同仁,沒有說喜歡這個,討厭那個,沒有!決定是平等的。我們凡夫爲什麼在境界喜歡這個,討厭那個,迷!把清淨的自性轉變成八識五十一心所,變成這個東西。佛法的修學沒有別的,在還原。所以相宗講修行貴在轉識成智,轉八識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相宗講四智,性宗講無上菩提,名稱不一樣是一樁事情,叫轉識成智,性宗裏面叫破迷開悟。因爲清淨心中沒有這些東西,所以你不能執著,清淨心中也沒有佛法裏頭這些法相名詞,因此法相名詞也不可執著。法相名詞是釋迦牟尼佛爲衆生說法不得已而假設的,不是真的。你要把這個當作真的就錯了,所謂「法尚應舍,何況非法。」什麼東西是真的?一念不生是真的,於一切法當中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是真的。
這是離相之極致,法性之本然。也是佛爲什麼教我們不執著,換句話說,佛爲什麼在這個經上教給我們無住生心,道理都說清楚了、說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不服!不願意照做。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非這麼做不可,那就信心不逆。爲什麼?不這麼做,我們虧吃大了,無量劫搞到今天,就是吃了這個虧。吃虧不曉得怎麼吃的,這一下才搞清楚、搞明白。一回頭就是大徹大悟,一回頭我再不犯老毛病,這才能成就。今天我們就講到此地。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七十二集》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