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二集▪P4

  ..续本文上一页;佛教给我们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法;佛不叫我们做的,我们就不做,这叫受持;受是接受,持是保持。读诵此经,受持读诵,必定,这个「必」是完全肯定的一个语句,一丝毫怀疑都没有,必定应当如佛教导。佛教给我们什么?於一切法无住而住。怎么无住又出来一个而住?经上教给我们应无所住,无住;而住就是生心。虽然教给我们应无所住,底下有而生其心,这意思很深很广。无住就是不执著,心里面干干净净,若无其事,这是无住,与一切法的体性相应,佛讲是这么个意思。为什么又叫你而生其心?生心的时候,与一切法相相应。所有一切法相是唯心所现,唯识所变,这是世尊在《华严经》上说的。体一定现相,它不能不现相。所以相,诸位要晓得,相是不会灭的,不会断灭,但是相会变,它不会灭,它会变。我们也用古人的比喻来说,古人用「以金作器,器器皆金」,黄金是体,不变,它的相会变。我们喜欢佛,把黄金塑一尊佛像。过几天我们不喜欢佛,喜欢观音菩萨,把黄金溶化掉,又做一个菩萨的像。相会变,金不变,还是那么多金。我什么像都不要了,它有没有相?还是有相,一坨有一坨的相,一块有一块的相,它总归有相。相是不会灭的,会变,随著我们的心变。因此,生心重要。你生佛心,念佛心,那就现佛相,念菩萨心就生菩萨相,就这么个道理。所以佛教给我们一定要无住生心,无住与体相应,生心与相、作用相应。无住是不著有,生心不著空,空有两边不住,这一部《金刚经》都是说的这个道理,说这个事实。所以要懂得,於一切法无住而住。

  「方为信心不逆」,前面讲能做到信心不逆,就是经上讲的,「信心清净,则生实相」。不逆是非照这么做不可。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金刚经》讲的是总纲领、总原则,不管修哪个法门,你离开这个原则,你就不能成就。你参禅不能离开这个原则,你才能够得定,你才能够开悟;学教不离这个原则,你才能大开圆解,你才能通达教理、教义;你修密不离开这个原则,你得三密相应;你持戒不离这个原则,你从戒里面一定得定开慧。离开这个原则,戒律持得再好,你不会得定,当然更不会开悟。所以这个原则就非常非重要,不逆是非照这个做不可。然后再荷担如来,就是如来的事业,如来事业就是教化众生、自行化他、为人演说。由此可知,信心不逆就是受持读诵,荷担如来就是为人演说。前面这个句子我们念得很多,归结到这个地方。方能灭罪生福,真的灭罪,真正生福,灭无量罪,生无量福。当得菩提是以后的事情,当得菩提就是成佛。

  【三菩提下】

  三菩提就是经上讲的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一句底下所说的,意谓,意思是讲,

  【彼时未蒙授记之先,若心住於无上菩提之法,希望成如来,得无上菩提。】

  如果有这个念头,问题就来了。事情要做,事上要修,不能有这个念头。事上是什么?生心。生心要无住才行,生心有住是凡夫不是圣人。无住要是不生心,是小乘阿罗汉、是四空天人,那没用处,於众生一点好处都没有。所以必须生心要无住,无住要生心,这样才行。会用功的人,不仅要把这个原理原则应用在佛法修学上,日常生活当中穿衣吃饭、平常工作、待人接物都要用。你说我在学佛法的时候用得上,我穿衣、吃饭就又变了,那是假的,你在佛法上没用上功夫,你要真正会用功,统统都会用,完全变成了生活。你平常读经是你生活的一部分,你为人讲经也是你生活的一部分,怎么能够跟生活脱离关系?离开了生活没有佛法,佛法就是生活,这个诸位一定要晓得。所以在日常生活当中,什么都不要求。

  今天中午有几位同修请我吃饭,有几个人提出来,他们要拜佛、念经,求发财、求长寿、求福报,能求得到吗?凡是你求到的,都是你命里本来有的,不求也有。命里面没有的,那个求法求不到的。佛不骗人,这是我们最佩服他的地方,他不骗人。可是佛又说,佛氏门中有求必应,这个话到底是真的是假的?是真的。有求的道理,有求的方法,你依照这个理论方法去做,自然就得到了。种瓜就得瓜,不种瓜天天求,会有个人送个瓜给你,哪有这个道理!没有这个道理的。你自己去种因,一定就有果报,佛是教你这个。种善因就得福报,种恶因就得恶果,就这么回事情。你发财了,你发财是因为你过去财布施,过去生中的财布施,布施得多,这一生当中发了大财,是这么个道理。「我这个财发得不容易,拼命赚得来的。」你不拼命也赚来,你何必要去拼命?你命里面有的,可能你拼命去赚,提早一点,本来是二、三年以后才发财,因为你拼命干,现在就发财,可能提早一点。总而言之,是你命里有的,命里没有,拼死了也赚不到一分钱来,这个要晓得。聪明智慧,法布施的果报;健康长寿,无畏布施的果报;种什么样的因,得什么样的果报,《了凡四训》里头讲得很透彻。佛是教我们这样,所以说有求必应;它有道理、有方法,不是佛菩萨赐给你的,没有这个道理。今天他们问,有很多道教的求神,神帮助他升官发财。我说那个神幸好不灵,如果要灵的话,那你就不得了。他说:怎么?你想想看,聪明正直谓之神,你去那里祷告,跟神谈条件、谈贿赂,「神,你保佑我发一万块钱财,第二天我供养你一千块。」这不是谈贿赂吗?你把他当作什么人看待?贪官污吏。贪官污吏,新加坡的法律都要制裁他。你把佛菩萨当作贪官污吏,你说怎么得了,你的罪多大?幸好他不灵,他要灵他不治你的罪?你还能逃得了!你自己的心歪了,也想那些佛菩萨心都是歪的,就跟你一样,你说怎么得了!这个道理并不很深,头脑清楚一点都能看得清清楚楚,哪有这种道理!佛给我们讲因果的道理,种善因得善果,讲这个道理。

  这一段的意思说得好,心里面有所希求,你的心就不清净,那么佛菩萨不会给你授记,你实实在在也得不到你心里面想得的果报,你得不到。同样这个道理,有一些念佛的同修来给我说:法师,我念了三、四年,一心不乱我还没有得到。我就老实告诉他,我说:你这一生都没指望,你得不到。他说:为什么?一心不乱里头还夹杂一个一心不乱,你怎么能得到?必须把一心不乱这个念头去掉,你才能得一心。你有个一心不乱横在那个地方,那是个障碍,那是夹杂,你怎么能得到?决定得不到的。诸位要想念佛功夫提升,老实念去,什么也不要想,不要想品位,不要想一心,一直念去,水到渠成,自然就得到,这是把你障碍去掉了。这个理与事都要清楚、都要明了,我们在修行,在自己日常生活当中,这幸福美满的生活,许许多多的障碍才能够排除。请看下面经文:

  经【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於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正因为世尊在八地位上心地清净、一尘不染,然灯佛才给他授记。佛在此地说这些话,给我们做榜样。在三转*轮里面,这叫作证转,以事实来给我们做证明。请看注解:

  【以其实无住著菩提法以求得之之心,明其正因心无有法,乃证无生,得蒙授记耳。】

  这一段说明一桩事实,怎样才能够证得如佛知见、一切法不生不灭?我们也很想证得这个境界,但是就是没有法子证得。病在哪里?病在我们现在用的心是生灭心。生灭心见不到无生法,生灭心见一切法都是生灭法。菩萨为什么能证得?他用的是不生不灭的心,他心里头没有念头,没有念头那个心,生灭是妄心,不用生灭心,他用的是真心,真心不生不灭。他用不生不灭的心看一切万法,这一切万法果然不生不灭,这岂不是佛在经上常讲的境随心转!清净心见的是清净色相,不生灭的心见的是不生灭的色相,生灭心见的是生灭的色相,就这个道理。所以,修行修什么?这个要知道,就是把妄想分别执著修掉。这个东西是错误的,无始劫以来错到今天,把错误的修正过来,叫做修行。这是真正从根本修,根本就是念头,有念就错了。无念怎样?无念也错了。无念变成无想定,也不行。那要怎么办?还是佛在这里说的「无住生心」,无住不是有念,生心不是无念。落在有念上,你落在欲界、色界;你落在无念上,你落在无色界;都出不了三界,都脱不了轮回,必须两边不住,你才能够超越。这个事情难,太难了!有不行,没有也不行,那怎么办?确确实实我们是不得其门而入。阿弥陀佛大慈大悲,抓住阿弥陀佛就行了,跟他出去,除了这个方法之外,你想想看,无论哪个法门,八万四千法门都是要空有两边不著,你才能出得去,没有第二条路。想想这是真难,真不容易!念佛这个法门救了我们,念佛法门可以执著。

  【无菩提可住,正是说明不应住之所以然,乃离相之极致,亦法性之本然也。】

  菩提是梵语,意思是觉。本来就觉,一住就迷了;这住不得,一住就迷了。觉性在哪里?佛在楞严会上给我们讲得很清楚、很明白,真如本性,我们的真心,原来就在六根门头。眼见是真心见,是见性见;耳闻是真心闻,都是真心在起作用,绝对不是妄心。为什么会变成虚妄?就是因为你有住,就坏在这里,一住,迷了,把真心变成妄心。眼见,见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可是你在见的里面,你起了分别执著就错了,那就住了。我眼见的看看清楚,这是花,这是黄色的,那是红色的,迷了。怎么迷了?你迷在名相上,他本来没有名字,没有名字你看的是真的,一有名字就是假的,名是假名,你执著那个假名,错在这里。所以,你在见色闻声的时候,你的心没有分别、没有执著、没有妄想,你所见的是真的,跟佛见的没有两样。一见到里面就起分别、起执著、打妄想,你就从佛一下掉到凡夫,就变成凡夫。所以凡夫见色闻声,第一念是性见,眼见是见性见色性,但是第二念就变成识,变成眼识,外面变成色尘,麻烦在这个地方。

  如何保持第一念而不动,《金刚经》上跟我们讲的,不取於相,如如不动,这就是教你永远保持第一念。第一念因为你没有执著,你的心是清净的;你没有分别,你的心是平等的。一有分别就有好丑,就不平等;一有执著,就有爱憎,这个我喜欢,那个我讨厌,这麻烦就大了,那是凡夫。所以为什么佛与大菩萨他的心清净平等,他对於十法界众生一视同仁,没有说喜欢这个,讨厌那个,没有!决定是平等的。我们凡夫为什么在境界喜欢这个,讨厌那个,迷!把清净的自性转变成八识五十一心所,变成这个东西。佛法的修学没有别的,在还原。所以相宗讲修行贵在转识成智,转八识成四智,四智就是菩提,相宗讲四智,性宗讲无上菩提,名称不一样是一桩事情,叫转识成智,性宗里面叫破迷开悟。因为清净心中没有这些东西,所以你不能执著,清净心中也没有佛法里头这些法相名词,因此法相名词也不可执著。法相名词是释迦牟尼佛为众生说法不得已而假设的,不是真的。你要把这个当作真的就错了,所谓「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什么东西是真的?一念不生是真的,於一切法当中不起心、不动念、不分别、不执著是真的。

  这是离相之极致,法性之本然。也是佛为什么教我们不执著,换句话说,佛为什么在这个经上教给我们无住生心,道理都说清楚了、说明白了。你要是不清楚、不明白,不服!不愿意照做。真的搞清楚、搞明白,非这么做不可,那就信心不逆。为什么?不这么做,我们亏吃大了,无量劫搞到今天,就是吃了这个亏。吃亏不晓得怎么吃的,这一下才搞清楚、搞明白。一回头就是大彻大悟,一回头我再不犯老毛病,这才能成就。今天我们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二集》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