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 (第七十三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档名:09-23-073
请掀开经本一百七十面,第四行,从注解第三段看起。
【必解深而后信深,解圆而后修圆,其於证入也不难矣。解渐渐开,执情我见便渐渐消。所以学佛重在解慧,所谓观慧也。】
在这一小段里面,我们能够体会到,学佛不但要读经,对於经义一定要能够有深入的理解,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看现前这个社会,学佛的人不可以说不多,但是学佛的人,真正有成就的人并不太多。原因在哪里?不解经义,这正是古人所谓盲修瞎练,现代人所谓的迷信。迷信就是不解经义,这才是迷信。经义难解,这是真的。第一个,古来注解经书的文字太深,义理尤其是难以体会,何况使我们感到佛的教诲、祖师大德的解述,与我们现前的生活好像接连不上,使我们直接觉得所学非所用,於是对於佛法修学的兴趣就淡了。这个原因很复杂。所以第二句讲解圆,解不但要深,要紧的还要圆,圆解之后,我们才能真正得到佛法的受用。要达到深解圆解,最低限度要具备两个因缘。第一个因缘,就是你要遇到好老师。这个好老师一定要善说,他有善巧方便,把很难懂的地方,他说得让我们可以懂、可以接受,这是第一个条件。第二个条件,必须自己对於五欲六尘这些物质生活享受要能看得淡。假如欲情执著太浓,不但善知识来说法,你无法体会,即使是佛菩萨来也没办法。道理在哪里?自己业障太重。纵然佛菩萨有善巧,我们业障很重,依旧听不懂,这个事情是事实,不是假设。
这部经是世尊在舍卫大城讲的,而佛在经上告诉我们,世尊当年在舍卫大城说法的时候,这个地方是一个很繁荣的大都会,人口繁多。而在这个地方,释迦牟尼佛住过很长一段时间,讲过不少的经论,而能够接受佛教诲的只有三分之一;另外有三分之一,曾经听说有一个释迦牟尼佛在某个地方讲经,没见过面;还有三分之一的人,根本连释迦牟尼佛的名字都没听过。由此可见,这个业障是真的,不是假的。佛在这个地区讲经,讲了那么多年,还不知道这个地方有个释迦牟尼佛。所以消业障就要紧,业障怎么消法?我们在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把它看淡一点,这个业障就消了。要把它看淡,要把它放下。你看得愈淡,放下愈多,你的业障就消得愈多。就是看破,看破还要看破,放下,放下还要放下。彻底放下,就成佛了。等觉菩萨还有一品生相无明没有看破、没有放下,所以他成不了佛。由此可知,佛法的修证没有别的,看破放下而已!我们为什么看不破?为什么放不下?是对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没搞清楚。世尊四十九年为我们说的一切法,说什么?无非就是为我们说明宇宙人生的真相。明白了,彻底明白了,这就是解深。你把这个事情认识得愈清楚、愈明白、愈透彻,你就相信佛在经上,教导我们怎样做人、怎样生活、怎样工作,怎样处事待人接物,你信就深了。
解圆,而后你修就圆。圆是圆满,没有欠缺;换句话说,面面都了解,理了解,事也了解,对自己明了,对於一切众生也明了。修是修正我们错误的行为,我们的行为,不外乎身口意这三方面。身体一切造作,身的行为;一切言语,口的行为;起心动念,是心意的行为。行为再多,这三条就包括尽了。行为有了错误;换句话说,我们对人、对事、对物,看错了、想错了,意业的行为;做错了,身业的行为;说错了,口业的行为。把这些错误一桩一桩都修正过来,这叫圆修。圆修一定是建立在圆解的基础上,这样才能够证入。世法、佛法不外乎因果,这个你要了解,你要解得深,要解得圆。一切法决定没有偶然,这个诸位一定要知道,没有偶然的,没有偶发的。所有大乘经里面,都说明这个事实真相,而因果是通三世的。三世是「过去无始」,不是过去一生、二生,过去无始,「未来无终」,善因遇到善缘一定结善果,恶因遇到恶缘一定有恶报,不定在哪一世,要看缘之成熟。什么时候缘成熟,果报就现前。果报能免吗?能免。要什么条件才能免?《金刚经》上讲的,四相、四见破了就免了。所谓转烦恼成菩提,转生死为涅槃,那就转了。如果还有我、还有人,你就免不掉。有我,我就要承受果报。所以一定到无我,他就免了。无我,诸位想想,纵有业报谁去承受?没有人承受。所以这是个标准,《金刚经》上是个标准。只要你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无量劫来所造的业因,你就要承受善果恶报;除非四相破了。四相破了,就是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不但六道超越,十法界也超越,这样的人住一真法界,住一真法界这是成佛。
「其於证入也不难矣」,证就是证入一真法界,这个字的意思很深,很不容易体会。心地清净到了极处,境界自自然然现前,这个时候我们叫它做「证」。而在证入的这个人来说,他实在是没有起心动念。如果他要动个念头「我证入了」,你们诸位想想看,他能证吗?我证入了,有我相,我的对面就是人相,那么他四相具足,他是凡夫,他怎么能证入?由此可知,圆教初住以上,大乘法中常说「无功用道」。往后这四十一个位次,用什么方法修行?就是无功用道,很难懂!不能有一点意思,有一点意思就落在凡情,就是情见。不能有一点意思,自自然然的成就,那功夫渐渐深,智慧渐渐圆。他的功夫确实没有间断,但是绝对不会起一个我念,换句话说,绝对不会起一个妄想分别执著。这个讲法还是难懂。我们今天修行都著相,今天我念了两部无量寿经,我念了一万声佛号;明天我精进了,我念一万二千声佛号,我有了进步。这些菩萨们没有这个念头。古人有个比喻,古时候的比喻,大概现在在大陆上还有,用风船,我们叫帆船,用帆船做比喻。初学佛的人,用功精进就像帆船帆悬满的时候,风吹得船走得很快,你看得见在那里进步。可是船快要到岸,快要靠岸了,一定要把帆收掉,速度减缓。距岸还有一段距离,这个时候用竹竿,用竹竿撑船;用竹竿撑船,不用帆。可是这个船快要接近岸边,那个竹竿也不要了,统统放下,这个船缓慢自自然然往岸上靠,那一段叫无功用道,诸位去体会这个意思。圆教初住以上菩萨,也就是法身大士,他们用功就像船接近岸,那个竿也放下了,自自然然往前去。所以此处用不得力,是这样的境界,真实的清净心。那种法身大士的用功跟我们不一样,我们有情执,他没有情执。
「解渐渐开」,解渐渐开是讲开悟。开悟的样子,我们必须要知道。否则的话,自己懂得一点,就自以为开悟了,这个误会的人很多;自己以为开悟,还有自己以为证果了。我过去就曾经遇到一个居士,他跟我讲他证阿罗汉果,说得很真实,绝对不是骗人,他自己自信心很强,告诉我证得阿罗汉果。我也没有法子,那是他的境界。但是我看样子不像。最后实在不得已,我就跟他讲,证得阿罗汉六种神通都发现了,我说:你试试看,那个墙壁外面你能不能看得见?他说:我看不见。我说那保险你没证,他心里才服了。隔著墙你就看不见,你的天眼没有恢复。我们在小乘经里面都看得很清楚,佛都讲得很清楚,证得初果须陀洹就有天眼通、天耳通;证得二果就有他心通,我心里想的事情你知道;证得三果就有神足通;四果漏尽通。三果神足通就是能变化,可以分身,你有没有?「没有!」没有,我就劝他以后少说,没有证得!修行有一点功夫,很欢喜、很快乐了,身心得到轻安,就自以为证阿罗汉果,你说糟不糟糕!毛病在哪里?他这个不是骗人,他不是打妄语,误会了。经义不解,没有深解、没有圆解,误会了,所以他不是骗人。「执情我见渐渐消」,这就是说你悟入程度的浅深。你悟得愈深,你感情执著就愈淡,就愈淡薄。我们现在人所谓是,你对人对事你很少用感情,完全用的理智,在佛法讲智慧,你用智慧而不是用感情。感情很重的人,执著很重的人,纵然解,不够深,当然也不圆,这是一定的道理。因此学佛重在解慧,特别是大乘。小乘人著重在修,大乘著重在解;小乘著重在事上修,大乘著重在心上开解。那个来得快,这一觉悟了,事也就圆满。事上勤修,理上不明,还是隔了一层,这是小乘不及大乘之处。大乘著重在开慧,有智慧的观察,他的生活是生活在圆满智慧之中。我们反过来看看凡夫,凡夫迷惑颠倒,我们生活在情执之中,生活在烦恼之中,诸佛菩萨生活在智慧之中,那怎么会一样?当然不相同。
【无上正等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净心。因其为万法之宗,故称无上。为一切众生所同具,故名正等。但为分别执著妄想所障,若能遣妄除障,则名正觉。】
这是将无上正等正觉这个名词,做一个简单的解释,这属於佛学常识。我们对这个名词要正确的认识,梵语称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这是什么东西?原来就是真如本性,禅宗说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明心见性是什么?就是见到真如本性;换句话说,明心见性就是证得无上正等正觉。我们净土宗念佛,念到一心不乱。一心不乱是什么?一心不乱就是自性清净心,说的名相不一样,还是这一桩事情。教下称为无上正等正觉,宗门称之为明心见性,净土宗称为一心不乱,一桩事情;名字不一样,是一桩事情。
为什么说它是万法之宗?万法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宇宙时空,这里面所包含的一切现象,佛教术语叫十法界依正庄严。这些现象从哪里来的?都是自性清净心变现出来的,它是能变,所有一切万法是所变的,这是能变。能变的是主,是真的;所变的是虚妄的,是假的。这就好比我们没有功夫的人,自己做不了主宰,晚上睡觉会作梦。诸位要知道,晚上睡觉作梦是一回什么事情?自己做不了主宰,自己要能做得了主,晚上就不会作梦。有功夫、心地清净的人,有定功的人,他不会作梦。我们每天晚上做的梦都不一样,你们在一生当中曾经做过同样的梦吗?天天做的梦都不一样。你要晓得,能作梦…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三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