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续本文上一页是假的,不是真的,不上当,不是真的。为什么?过两天他就变了,他就改变主意了。「我很恨你!」你也不要生气,假的!过两天就好了,气就消掉了。所以全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佛菩萨那个爱是真的慈悲,你尊敬他,他爱护你,你恨他,他也爱护你;你杀他,他还是爱护你,永远不变,真心。
世间人都是用的妄心,他所讲的、所做的统统不可靠,你用这个态度来处事,那你就很自在,你就会显得很潇洒。统统都是假的,没有一样是真的,你的情执自然就薄,妄想亦随而减少;心清净了,清净心,妄念就少了。这个就是修行的功夫,这就是修学的受用,真正的享受。你得自在,你得安乐,你得智慧,你得圆满。
【无始来习气之深,虽知相皆虚妄,而攀缘不息。】
这什么原因?习气,老毛病又犯了。我们学佛,佛法你要想功夫得力,难,非常非常难!我自己有个经验,功夫怎么得力?天天讲经,天天劝别人,劝别人当然也就劝自己,劝的遍数太多了,劝了三十七、八年,这个印象有那么一点,所以才能够把习气伏住。没有这么长时间不断的薰习,老毛病说不犯,那你是佛菩萨再来的,你不是普通人。你要是普通人,不可能不犯老毛病,伏不住!何况现在外面诱惑的力量太强大了,你怎么能受得了!真正想功夫得力,一个方法就是每天讲经。没人听,没人听对桌椅板凳讲,那也很有味道;再不然,摆一个大镜子,对著镜子讲。知道多少讲多少,天天不断的去讲。为什么?薰习,劝自己。这个很有力量,时间久了,你就能够见到效果。所以我们懂得佛法,听过经,晓得「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句话谁不会念;「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都背得很熟,可是事实摆在面前还是一样都放不下,这就是老毛病犯了,攀缘不息。
【必须於动念处著力,向心源上返观。】
这是教给我们一个办法。可是这个办法,我们又未必会用。这个方法的确是很有效,单刀直入很有效,比我刚才讲的方法有效多了,但是很难得力。如果功夫不得力,我这个方法有效,长时间的薰习。换句话说,天天不断的唤醒,听经、读经一天不能松懈。一部经听完之后,重复再听。你听的时间愈长,薰习的力量愈大。除了我们工作之外,有时间就听经、就读经。为什么?假如你要是不听经,不听经一定就打妄想。打妄想是造轮回业,听经念佛是修净业。这两个力量互为消长,轮回力量强,净业的力量薄弱,不能往生。必须净业的力量强,轮回的力量弱下去,这样往生才有把握,这要真干!所以在起心动念处著力,起心动念处,就是我们除了正常工作之外,一定要把时间拿来念佛读经。所以经要念得很熟,最好念得能够背过。因为念得背过之后,你读经就方便,不要看本子,随时都可以读经,也不影响任何一个人。你坐在那里静坐,心里面在背著经典,不妨碍别人。喜欢听经的,你读出声音出来,他也能得利益。他要觉得你讨厌,吵他,我们自己就默念,不出声音。所以一定先要把经本读熟,读到能够背诵。时时刻刻你都可以读经念佛,你的光阴不会空过。打妄想那叫空过了,那个不好!向心源上返观,返观是上乘功夫,我们一般人做不到。这是《楞严经.观世音菩萨耳根圆通章》上用的方法,「返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这不是我们初学人能够用得上的。
【所有持戒、修福、六度、十愿,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
持戒在此地是广义的,就是守法。世尊所有的教诫,我们明了、接受了,要知道遵守。世间所有一切法律规约、道德风俗习惯,我们也要遵守。因为我们这个身体没有离开世界,要跟社会大众相处,和睦相处一定要守法,要尊重别人。我们到别的国家,要守他那个国家的法律,遵守他们的风俗习惯,这样跟他们相处就和睦。这个地方持戒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修福要断恶修善,六度、十愿是持戒修福具体的纲目。要修「布施」,布施是放下、是舍。身心世界一切放下,让清净心现前。能够时时刻刻保持清净心,这就是佛弟子,这叫学佛,佛是清净心。「持戒」是守法。「忍辱」是有耐性,要能观察时节因缘,要能够知道等待。佛看到一切众生,什么时候来,有一定的时间,时机没有成熟,他很有耐心在等待。众生在这个时候,正是迷惑颠倒的时候,唤不醒的,执迷不悟,那就让他去,让他造业,让他受报。果报快受尽了,苦尽甘来,他有一点觉悟了。他要不吃那一番大苦,他不会回头,不会觉悟。等到苦头吃尽,有悔过之心,那时候机缘成熟,佛菩萨就来了,来帮助他。现在执迷不悟,佛菩萨不来。我们要能够看到这个事实,知道我们在现前,应当做哪些事情,不应当做哪些事情,这就是智慧,这才叫做如法。
「精进」就是进步;不但进步,一门深入,这叫精。精是精纯,纯而不杂叫精。而不是一般人乱进,那就错了,杂进也收不到效果。所以东西不可以学杂,不可以学乱了,一门深入。特别是佛法,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是从意识里面流露出来的,心意识,意识里面流出来的东西不一样,这就刚才讲的妄心,每个人一个心,每个人一个想法,每个人看法不一样。所以世间东西,你学这一样不知道那一样,正是所谓隔行如隔山。佛法是心性里面流出来的,所以无量无边的佛法都一样的,它从心性流出来的,心性是一不是二,这就所谓一经通一切经通,它道理在此地。我们要知道这个事实,一经通一切经通,那我一部经就好了!等我这部经通了,所有经都通了。这是佛法跟世间法不一样,世间法学一样不能通那一样,佛法学一样能通一切法。说实在的,不但一切佛法通了,一切世间法也通了。为什么会一切世间法也通?因为一切世间人心,都是从真心变现出来的。这就刚才讲了,你这个一法里头通了,通了的时候,你自己的智慧德能现前了。智慧是般若 智慧,德能是什么?天眼、天耳、他心、神足,这都现前了。人家心里起心动念,你知道。真能够了解妄,妄不了解真。古时候的修行人,知道这个道理,知道这个方法,所以人家成就快。现代人不知道。
佛法要开智慧,智慧怎么开?要去读《大藏经》,什么都学,以为智慧开了,其实什么都学是开了,得了所知障。清凉大师在《华严经疏钞》里头讲得好,「有解无行」,行是真正放下、舍,那是行,一味去求解,广学多闻,不能真正修行,「增长邪见」,邪见就是所知障;「有行无解,增长无明」,都有过失。所以解行要并进。我们这个地方讲观行,观是解,观行要并进。净宗的确有它的特殊状况,跟其他宗派不相同。其他宗派要不能够深解、圆解,没有法子起修;换句话说,不晓得从哪里下手。净宗没有深解、圆解也行,老实念佛他也能往生。正因为如此,十方诸佛都赞叹。什么原因?我们在《无量寿经》里面读到,原来他是过去生中,无量劫来深厚的善根,所以他听到这个法门他生欢喜心,他能够放下万缘、一心称念,他往生了。他那个是善根福德因缘,《弥陀经》上讲「不可以少善根福德因缘,得生彼国」。他的善根福德因缘无比的深厚,他成佛的机会在这一生当中成熟,那个不是偶然的。世法、佛法都没有偶然的事情,这是我们一定要明了的。
六度里面的「禅定」,就是我们现在所讲的胸有主宰,不会为外境所动摇,那就是定。本经后面所说的「如如不动」,那是定;「不取於相」,那是慧,那是般若 智慧。不取於相,今天外面这个境界,我刚才讲,环境诱惑的力量非常之大,不取是什么?我不沾染,我的心里决定不沾,决不为它所动摇,这就是不取相。
十愿更高一级,十愿是建立在六度的基础上。因为十愿完全是智慧,慧行,所以十愿不好修。十愿的基础是清净心、平等心、广大心,那是真心,决定不是妄心。修六度我们还可以用八识五十一心所,可以修六度,可是八识五十一心所不能修十愿。什么原因?十愿是什么人修的?法身大士。破一品无明,证一分法身,然后他所修的一切行都是十愿,都叫做普贤行,他的心普了;普是平等,贤是清净。我们今天心有分别、有执著,那就不普,就不清净。不普、不清净,我们的行顶多落在六度上,六度是权教菩萨所修的。普贤行那是法身大士所修的,这个我们要搞清楚、要搞明白。我们今天读普贤行愿,心向往之,是这个意思。我们知道法身大士有他的修行方法,心向往之;虽然做不到,希望靠近一点,这也就很好了。所以常常想到普贤行法,要把自己的心量拓开。
「礼敬」,我们的确要学,学把自己对佛的恭敬心用来对一切众生,从这里下手,先学这一条,把心量拓开。把一切众生都当作佛菩萨看待,这是修普贤行的第一条,修礼敬。凡夫只有我一个人,普贤道上是一个人修的,没有两个人的。善财五十三参只有一个人,善财没有同伴,有同伴他就成就不了。有同伴是什么?你跟我一样,那他的礼敬就不圆满。除我一个人之外,所有一切众生都是如来、都是佛,这个礼敬才圆满。不但一切有情众生是佛、是如来、是老师;所有一切动物、植物,「情与无情,同圆种智」,也都是佛、都是如来、都是善知识。这些无情的善知识教了我什么?《华严经》上说:「香炉善知识,蜡台善知识,桌子善知识,板凳善知识。」这什么意思?当我们看到蜡台,它教我什么?教我舍己为人,燃烧自己照耀别人,这是蜡台教给我的,它怎么不是善知识!看到花,花教给我什么?修因证果。先开花后结果,花代表六度万行。无论在什么地方看到花,都表这个意思,决不是说佛堂上摆这个花是表法的,外面就不是,那你就错了。所有一切处看到的花,无论是草本、木本,甚至於彩画的花,现在有些衣服上穿的花,都表这个意思,没有一样不是表法的。然后你才晓得,诸佛菩萨、善知识到处都是。你才幸运!人家一尊佛都遇不到,你一天到晚是成千成万的佛伴著你,你怎么不成就?佛法修学要从这里修学。这是举一个例子来说,普贤行是这样修法的。
「弥复精进,以历事而炼心。」事是什么?就在日常生活当中,生活里面琐碎的事情,点点滴滴琐碎的事情炼心,炼清净心、炼平等心、炼慈悲心、炼真诚心,这就成功了,这叫真修。我们今天修行,把这一层完全疏忽掉,都讲求表面,都讲求在事相上敷衍,真用功的人是在心地上。
【若打得念头死,则一切分别执著自无。而相之有无,更无关系。】
有相无相的确毫不相关!
【是以离念为离相之究竟也】
上半部讲的是离相,后半部讲的离念。离念才是究竟,但是离相是离念的方便,相粗,心细。好,我们今天就讲到此地。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七十三集》全文阅读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