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0四集) 1995/5 新加坡佛教居士林 檔名:09-23-104
請掀開經本第二百五十五面,倒數第二行,請看經文:
經【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
這一段經文是解釋不但要離相,這個「見」,就是離的這個念頭也不能有,離也要離。爲什麼不能有?這段經文把這道理說出來了。在這個地方我們又讀到「即非、是名」,這裏面的意思很深很廣。大家請看注解:
【是名,約相,從相上說的,從緣起上說的。即非,是從性體上說的,約性空義說。我人等見,皆爲緣起之幻相。此佛說我見之真實義。】
這樣的句子,前面也曾經讀過,但是前面的意思淺,後面的意思就深了。爲什麼說前面淺、後面深?前面教我們離相,所說的重點都是在離相。後面所說的,我們明白了,原來所有一切相都是虛幻的,都不是真實的;不但外面境界相是虛妄的,我們起心動念能緣的這個相,也是幻而不實,這個意思的確進了一步,又深了一層。我見,說一個我見,就把所有一切念頭都包括,一切念頭總不外乎這四大類: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見」就是你有這個念頭,有這個意念。
【我見是無明本】
佛法裏面常給我們說,凡夫有叁種煩惱: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無明煩惱最細、最難斷;斷塵沙煩惱的,無明煩惱還在,何況斷見思煩惱的。無明破一品就證一分法身,所謂是法身大士,也是我們經上講的諸佛如來,這要破一品無明才行。由此可知,念頭就是無明,就是無明的根本。法身大士跟平常人有什麼不一樣?不一樣的就是他沒有妄念。底下一句是佛在《楞嚴經》上說的,告訴我們什麼叫無明,這也是富樓那尊者問的,釋迦牟尼佛給我們說明:
【知見立知,是無明本。】
知見立的是什麼知?就是此地講的,我見、人見、衆生見、壽者見。《楞嚴經》上這兩句話真的很不好懂,什麼叫知見立知?前面這個知是真知,是般若 真知,人人都具足,每一個人都有真如本性,你怎麼沒有真知?佛知佛見,佛知見個個人都有。你要不相信,我們舉個例子,你立刻就明白了。我現在坐在這講臺上,你們大家都看到,不是看得很清楚、很明白嗎?你並沒有起心動念,也沒有分別執著,這個時候你的見就是佛知見。你要起一個念頭,這上面坐的是淨空法師,完了!你起了無明。你在這裏頭立一個知,這就錯了。爲什麼立一個知就錯?本來沒有名,你怎麼給他搞個名字?本來沒有相,你怎麼著了相?所以諸位要知道,我們六根接觸外面六塵境界,只要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你說你有沒有看清楚?有沒有聽清楚?一樣看清楚,一樣聽清楚,那就是第一個知,佛知。法身大士,也就是圓教初住以上的菩薩,他們能夠永遠保持這個境界,也就是說六根起作用,他能保持著不分別、不執著、不起心、不動念,那個知見是真知、正知正見、佛知佛見。沒有見到法身以下的菩薩,就像《金剛經》上說的,它底下立一個知,在知見裏面又建立一個知。你看前面擺的,這是花,這是紅色的,那是黃色的,那就完了,愈迷愈深。原本沒有這些名與相,沒有這些分別執著,我們錯就錯在這裏。一有分別,一有執著,你就起煩惱了,貪瞋癡慢跟著起來,連著起來,這個麻煩大了,這就叫立知。所以我們知道,諸佛菩薩跟我們不一樣的地方在此地,所謂第一個念頭、第一見,我們第一眼看是正知正見,到第二眼就變了,就起心動念,就分別執著,那叫立知,這就是無明,這叫根本無明。無明在哪裏,我們要搞清楚、要搞明白。無明起來了,那就有叁細六粗,就有十法界,就有六道輪回,就這麼一樁事情。底下說:
【爲成凡之由。破我見是智慧光,乃成聖之路。此中所說,正是的示修功。】
「的」是的確,確確實實指示我們修行真正的功夫:破我見。破我見就是於一切境界當中,不起心動念、不分別執著,這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比登天還難,你不相信,試試看,你有沒有辦法做到?我不分別,已經分別了,分別不分別;我不執著,已經執著了,我已經執著,太難了!道理我們明白了,事實也搞清楚了,實在做不到,就老實念佛求生淨土,除這一條路之外,給諸位說,沒第二條路好走。你要不信試試看,你在一切境緣當中,試試看能不能真做到不起心、不動念、不分別、不執著?起心動念就有十法界,就把一真法界變成十法界。分別執著,那麻煩大了!在十法界裏面又變六道輪回,六道輪回是分別執著變出來的。
【佛說一切法,不外兩義。】
總而言之,佛爲衆生說一切法,歸納起來不外乎二義。
【明性、明修是也】
這四個字也可以說,把釋迦牟尼佛一生四十九年所說一切法包括盡了。佛指示我們,就是告訴我們:十法界依正莊嚴是我們自性變現出來的,不是外面真有的,自性變現出來的。又告訴我們:性體是空寂的,是遍法界的,性體的作用無量無邊,那就是我們自己的本能,我們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樣樣都是無量無邊。佛要不爲我們說出,我們怎麼會曉得有真如本性?不知道!不曉得自己智慧、德能這樣的深,這樣的廣,不知道!佛說這些經典,爲我們顯示出這樁事情。他說,我們也聽明白、聽懂了,雖然有這樣究竟圓滿的智慧,我們現在還是迷惑顛倒。這個智慧怎麼失掉的,如何再恢複過來?那就是修。教給我們的方法,《金剛經》上講的是原理原則,方法因人而異,因時而異,因處而異,所以方法就多了。我們常聽到八萬四千法門,法就是方法,門是門徑,有這麼多。又聽說法門無量,那就更多了。
是不是真的無量?真的!真正無量。無量的法門有一個不變的原則,無量的法門可以把它歸納到這個原則,這個原則是覺正淨。無量無邊的法門,歸到最後講到修行,不外乎這叁個原則。這叁個原則實在講,一即是叁,叁即是一。好像我們到這個講堂來,諸位居住的地方不一樣,四面八方來到這裏,最後你進入講堂。講堂只有叁個門,最後就從這叁個門,你從哪一個門進來?覺、正、淨叁個門。這叁個門任何一門進來都行,功德都一樣,而且一即是叁、叁即是一。沒進來是叁個門,不一樣;進來之後,叁個門原來是一樣的。
一般說來,性宗、禅宗他們走的是「覺門」,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他走這個門。這個門,古人常說,上上根人他才有這個能力。就像《金剛經》上所說的,給你講四相是錯誤的,四見也是錯誤的,都是緣生之法,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一類根性的人,聽到這個話,妄想分別執著馬上就斷,他就成功了。就像《圓覺經》上所說的「知幻即離,離幻即覺」,他從這個門進來,這個門快!如果不是上上根人,這個法你給他講,沒用!像我們這種根性的人就沒用。《金剛經》雖然講得這麼詳細,講了這麼多天,一個開悟也沒有,一個見性都沒有,這就說明我們不是這個根性。不是這個根性,聽聽《金剛經》也有好處,聽聽他們上根、利根的人是怎麼修法。他們能夠依照這個方法修到明心見性,我們沒有辦法依照這個方法來修,聽聽懂得了有好處,對於世出世間法的情執會淡幾分,不會那麼堅固的執著,總會少了幾分;少了幾分,對念佛就幫助很大。這也是我們這一次講《金剛經》目的之所在,幫助我們看破,幫助我們放下。我們沒有徹底看破,沒有究竟放下,只要看破幾分,放下幾分,對於念佛往生就有幫助。這是說覺門。
其次,我們講「正門」。「正」是正知正見,正知正見就是佛知佛見。佛的知見在哪裏?所有一切經上所講的都是佛知見。佛對於宇宙人生的看法、佛爲我們的說法,佛知佛見,在經典裏面。我們依照經典理論、方法來修行,有次第、有淺深慢慢來學習,這就是所謂「教下」,禅宗以外。像天臺宗,天臺宗是根據《法華經》,賢首宗是根據《華嚴經》,叁論宗是根據《中論》、《十二門論》,以後又加上《大智度論》。法相宗的東西比較多,有六經十一論。這些宗派都是依據佛的經典,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修正過來。經典是標准,我們對於宇宙人生的想法、看法,拿著經比照比照。我們的想法、看法跟佛不一樣,要把自己的想法、看法舍掉,學佛的想法、看法,用這個方法,教下用這個方法。這樣的方法,中下根性的人都行,但是時間很長,像讀書一樣,有小學、中學、大學、研究所,按部就班來,循序漸進,能得好處,能得利益。這是走正門的,但是要真正幹,真正相信佛,把自己錯誤的想法、看法、說法、做法舍棄掉,向佛學習。
第叁個門是「淨門」,我們淨土宗走這個門。除淨土宗之外,密宗也走這個門,密也是修清淨心的。我們爲什麼今天把密舍掉,單單提倡淨土?這裏面有道理的。淨土宗講的淨,是離開汙染的淨,容易得到。所有一切汙染我不沾邊,我離開它,我得到清淨了,這個容易。密宗那個淨是高級的,不離開汙染他也清淨,這個事難!我們把名聞利養舍棄,不貪;他金銀財寶一大堆,天天在那裏玩,那個不貪,那不是普通人可以做得到的。所以密是最高級的修學方法,如果你沒有這個功夫,你要學它,沒有一個不墮地獄的。你造罪業,那還得了!一般人不懂得,一窩蜂去學密,爲什麼?密又不要吃素,雞鴨魚肉照吃,也不要斷淫欲,正合現代人口味,大家一窩蜂都去了。諸位要曉得,他在這裏頭得清淨心,他吃肉決定沒有分別執著,沒有起心動念,他那個吃行。你給他一碗大便,他照吃。爲什麼?他也不起心動念,他也沒有分別執著,那真清淨!你盛一碗大便他不吃,肉給他,他吃,保險墮地獄,那是假的,不是真的,這個要知道。我們淨土宗的淨,我們有選擇的;不像他,他那個沒有,他是高級的,我們比不上他,他是真清淨。
現在密宗傳得很廣,學的人很多,我沒有學過。我的老師是密宗的大師,他教我叁年,我的佛學基礎是…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0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