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叁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23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六面,倒數第二行,從小注二十五段看起。
【遍計執性,謂普遍計較執著。即性宗常說之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心、妄想等。意在明其雖是無明妄想,然爲真心之所變現,非離真性而別有也。】
這是相宗裏面講的叁性與叁無性,這是相宗非常重要的理論。他將世出世間一切法歸納爲這叁種性質。遍計,遍是普遍,計就是計較,我們用計較大家好懂。相宗他們的論點裏面稱爲計度分別,度是度量,就是計較、度量、分別。也就是性宗常講的,像我們在《金剛經》上常看到的,我們淨土經論當中也常常看到的,所謂分別、執著、攀緣、無明、妄想等等,這裏面的範圍就非常廣大。而在《百法明門》裏面,我們看到的比較具體一些,就是屬於不相應行法。百法一共分爲五類:第一類「心法」,第二類「心所法」。心法跟心所法,以及色法,都是屬於依他起性。依他起,這是許許多多條件形成的,這些條件就是依他起,就是因緣所生的。
「遍計所執」,用現在的話來講,抽象的概念,它沒有事實。譬如,百法裏面不相應行法,第一個是「得」,得失的得。說得,當然失也包括在其中,講一個就行了。「得」,有這麼一個概念,像我得到了,我得到財富;「我」是心法,「財富」是色法。把這兩邊離開,單單講得,「得」是什麼?得,既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但它確實有這麼一個概念。它雖不是心法,也不是色法,它是從心法、色法連帶發生的,也離不開它們,但是不可以歸納在它們那一類,這叫做不相應行法。凡是這一類的,都是遍計所執性,就是根本沒有這個事實,只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而已。在性宗,總而言之,就把它稱之爲妄想,這是屬於妄想。意思是說明,它雖然是無明、妄想,可是它是真性所變現的,真性是萬事萬物的本體。其實我們講的叁性,統統都是真性變現出來的,離開真如本性就無有一法可得。打個妄想,也是從真性裏面起來的,所以不是離開真性而別有一法。這句話特別說在遍計所執性上,因爲它完全是虛妄的;不像心法、色法好像還有一個東西存在一樣;這個我們都知道,完全不存在,完全是一個妄念。第二個叫:
【依他起性,即性宗所說之緣起、緣生、性起。此正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原不離性體。依者,隨也。他,指緣而言也。】
這個地方的注解,實在講比相宗講得簡單,容易明了,相宗講得非常繁瑣。「依」就是依靠,「他」用我們現在的話,就是許許多多的條件。它要依許許多多的條件才能夠生起現象,凡是這一類的我們都稱作依他起性。依他起性,就是法性宗裏面所講的緣起,《般若 經》上講的緣起性空。緣起,世出世間一切法,包括佛法,也是因緣所生,因緣所生就叫做緣起。緣起的法,決定沒有自體,我們講性空那個性是實體;它沒有實體,它是許許多多條件合起來現相,這個條件散開來之後,這個相就不存在。
所有一切的形相都是依他起,像我們人的身體,身體是屬於依他起。「他」就是四大五蘊。四大五蘊還是用歸納的方法來說的,因爲細說太繁瑣,把它歸納爲色受想行識,這五樣東西合起來,有這個身體。四大五蘊要是離開,這個身相就沒有了,可見得這個身確確實實沒有自性。身,實在講有沒有生滅?沒有。緣聚的時候是不生而生,它的確沒有生,我們看到好像是生了;緣散的時候不滅而滅,實在講它沒有滅,它只是緣聚緣散而已,哪裏會有生滅!生滅是我們看一種粗的相,看的是聚散之相。聚,我們叫它生;散,叫它做滅,實際上只有緣聚緣散,決定沒有生滅,這是我們佛法裏面常講「不生不滅」。不生不滅的意思,我們通常也覺得很含糊,搞不清楚,怎麼叫不生不滅?緣聚的時候不生,緣散的時候不滅;從緣上去觀看,沒有生滅的現象。講緣起、緣生、性起,都是一個意思,這是在性宗,特別是在《般若 》跟禅宗裏面講得最多。
這正是本性隨緣現起之相用,它隨什麼緣?緣非常複雜,無量複雜的因緣它也有一個頭緒,那個頭緒就是一念不覺,就是無明動相,統統從這個地方起來的,這是我們在前面已經講得很多。不覺心就動,覺心是不動的,這一點我們學佛的同修一定要很清楚、很明白,覺心是不動的。我們今天求什麼?求覺,希望覺悟。怎樣才能夠覺?如果你妄念不止,怎麼可能覺?一定要把妄念息掉。妄念息掉,恢複到清淨,這個淨就是我們一般講的定。佛法修學,定是樞紐,戒是方法;因戒得定,因定開慧,我們的目的是開智慧。智慧不是學來的,不是從外面來的,是我們自性裏面本來具足的,不需要向外學,外面沒有,一定要向裏面用功。本經告訴我們:「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信,用戒定慧叁學來看,信就是戒學,清淨就是定學,實相就是慧學,這兩句話裏面戒定慧叁學都圓滿具足。
由此可知,一念不覺就起了無明,無明是動相。隨緣,第一個緣就是指的無明妄動。依相宗的說法,無明起來之後,無明不覺生叁細,這就把真如本性變成阿賴耶識。阿賴耶識裏面有叁細相:無明業相、轉相、境界相。轉相也叫做見分,境界相也叫做相分。見分就是我們現在所講的精神這一部分,相分講物質這一部分,精神跟物質都是無明業相裏面變現出來的,所以心跟物是同源,同一個根源。相宗說得詳細,它就變現出這個現相。念頭,也就是妄想,它愈來愈複雜,於是變現的現相也非常複雜。如果我們要問,我們妄想究竟是多麼複雜?你就看它變現出來的相分。你看十法界依正莊嚴,這個複雜的程度是我們無法想像的,它跟我們的妄想完全成正比例。這個複雜現相怎麼複雜,我們的妄念就這麼複雜,妄念是因,現相是果。原不離性體,它也是自性隨著染緣變現出來的境界,十法界依正莊嚴都是依他起性。第叁個講:
【圓成實性,圓是圓滿,成是成就的意思,謂本具,本來具足的。】
圓成實性是講真如本性,它從體上說的。
【約體說,明其本來圓滿具足,非造作法。】
它不是有爲法。依他起跟遍計執性是有爲法,在《百法》裏面總共分爲九十四法;圓成實性是屬於無爲法,而且是六個無爲裏面最後一個「真如無爲」,才是圓成實,其他的像虛空無爲,它還不是圓成實。
【實,就是真實。】
決定不是虛妄的;像前面兩類都是虛妄的,絕對不是真實。這個圓成實性,它是真實的,它是沒有生滅的。
【此即性宗常說之法界、真如、如如、真心、實相、圓覺、自性、清淨心等,其名無量。】
佛在經上說「圓成實」,那個名字說得很多。有一些同修讀佛經,不免起了懷疑,說釋迦牟尼佛一樁事情用一個名字就好了,說那麼多名字,把我們都講糊塗了。他爲什麼不用一個名字?實在講,佛說法我們大家都能肯定,充滿了智慧。在方法上講,極盡其善巧方便,而是我們不能領會,所以在裏頭還産生誤會,這是我們的錯誤。佛爲什麼用很多的名相?他有兩個道理,第一個,一個名相沒有辦法把這樁事情形容得清楚,性德它是多方面的,一個名相沒有辦法完全包含;第二個意思,怕我們學佛的同修執著,執著就錯了,前面講「法尚應舍,何況非法」。性、相宗裏面都告訴我們,我們求學的態度,第一個是要離名字相,可見得名相不能執著,所以佛一樁事情說許多名相,就是告訴你不必執著,懂得意思就行了,不需要執著。有這兩個理由,佛往往每一樁事情都說了好多個名稱,特別是真如本性說得非常之多,這裏只是略舉幾個名詞而已,其名無量。
【性宗亦謂之真實性也。】
相宗稱它作圓成實性,性宗也叫它真實性。
叁性的說法,是不是達到究竟圓滿?沒有。爲什麼沒有達到究竟圓滿?它是落在言語思量這個範疇之中,那就不是究竟的,所以必須要有叁無性,這個問題才真正達到圓滿。正如同佛說法,說到最後他一定把所說的完全否定,這才圓滿。爲什麼否定才圓滿?因爲真如本性裏頭本來沒有一個念頭,你說什麼?所以一定要懂得他「說而無說,無說而說」;我們要是會聽,「聽而無聽,無聽而聽」,你才能夠契入境界,這才是真正達到教學的目標。所以,不可以用思惟、不可以用想像、不可以用言說。但是,我們離開思惟、想像、言說,不能夠傳遞,佛要把法傳給我們就無法可傳,必須要利用這個做工具,透過這個工具,你要從裏面悟入,要明白這個道理。所以,接著一定講叁無性。
【叁無性即相無性、生無性、勝義無性。無字甚活。】
這個字活活潑潑的,不能把它當作沒有,你要說沒有的話,就坐實了,那就不是這個意思。
【有非、空之義,即不可執著是也。】
實在講,這個「無」最好的一個講法,就是決定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執著,用《金剛經》上的話來說,你一定墮在四相四見當中,那就錯了,所以要懂得不執著。我們看底下這一段,再做一個簡單的解釋,先說相無性:
【虛妄之相,非真實性,性中本無有相,應不著相而無之,乃是性也,是謂相無性。】
這個文字很簡單,實在講將這個名詞解釋得也相當清楚。虛妄之相,正是《金剛經》上所說:「凡所有相,皆是虛妄。」這是真的,一點都不假。相是怎麼來的?我們知道它是業因果報所産生的現相。業因,用現代的話來說,就是波動,我們佛法裏面講「不覺心動」。我們講心動,跟現在科學家講的波動,這個意思非常接近。念頭就是心的波,心的波動。動,它就會現相,可是這個相決定不存在。我們現在感覺現相之存在,實在講是波動的相續相,連續的現相。可是你一定要知道,它確確實實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是一定要清楚的。
我們曉得現相是怎麼發生的,它的真實狀況如何,然後才懂得佛法裏面所講的染淨不二、生滅不二。染淨,在我們看,這個現相極其粗顯,怎麼能說不二?清淨到極處是佛,染汙到極處是阿鼻…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叁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