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 (第一二四集) 1995/5 美國淨宗學會 檔名:09-23-124
請掀開經本二百七十八面,倒數第二行,注解第叁十五段看起。
【觀空有一切如夢,果能於一切有爲法,有即非有,何妨於一切無爲法,非有而有,此之謂大作夢中佛事。學人初下手,便作圓頓妙觀,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一空到底。涉有不住有,行空不住空,則如如不動矣。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寂而常照,照而常寂。】
注解到這個地方,可以說對全經做一個總結,當然這幾句話非常重要!我們能夠將這幾句體會得,能夠應用在生活上,可以說是全經修行的要領你都掌握到了,《金剛經》的精髓無出於此。行門當中,最重要的是修觀,就是把觀念改過來,觀念修正過來。一切法不外乎空有兩大類,所以用空有就把一切法全包括盡了。不但有爲法是夢幻泡影,這是經上告訴我們的,「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無爲法也是夢幻泡影,無爲,相宗百法裏面講六個無爲,六個無爲當中有五個無爲法是夢幻泡影,不是真實,我們叫它做相似的無爲;唯獨真如無爲是圓成實性,前面講過,是真實性,這個真實只有真如無爲。但是真如無爲沒有相,也沒有念;換句話說,它雖然是真實永恒的存在,可是我們六根都緣不到,眼見不到,耳也聽不到,連心想也想不到,所以也可以用一個空字來代表。
說「如夢」,這個意思說明決定不能執著。夢境有沒有?夢境有!雖有而不實,你執著就錯了,不執著不礙事。所以下面這個解釋就說得好,「果能於一切有爲法,有即非有」,一切有爲法,佛經裏面常講的十法界依正莊嚴,我們眼前所見的、所接觸到的,全都是有爲法。「有」是說它相有,它有這個現相;「無」是說它性無,它沒有自性、沒有自體。只有幻相,沒有自體。而且幻相,我們一定要曉得,它只是生滅的相續相而已,這說明即使幻相也不存在,真的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這才是事實真相,所以有即非有。換句話說,有跟非有是同時的,是一不是二,這個通常我們講「入不二法門」,它是不二的。能於一切法這樣的看法,這個看法是正確的,這是如來知見,諸佛如來看得一點都沒錯,我們也要這個看法,不能把有爲法當作真實,當作真實是絕大的錯誤。
「何妨於一切無爲法,非有而有」。無爲法是講的體性、真如本性。真如本性裏什麼都沒有,雖然沒有,它能夠隨緣現相,它有這個作用,所以性雖然空寂,它不是死寂,它是活活潑潑的,隨緣現十法界的相,隨緣現一真法界的相,「非有而有」。「非有而有」,是從性那一邊說的,從體性上說的;「有而非有」,是從現相上說的。性相沒有妨礙,空有沒有妨礙。清涼大師在《華嚴經》上告訴我們,理事無礙,體性是理,現相是事,理事無礙。通達理事無礙,你就不迷惑了,如果兩邊都不執著,你在受用的時候一定達到事事無礙,事與事也無礙。現在我們對於事事無礙的理論明白了、懂得了,可是我們還沒有做到無礙的境界。爲什麼沒有做到?我們還是放不下,還是有妄想執著,所以我們事事還是有障礙。假如把一切分別執著統統離開了,不再執著這個身是我,也不再執著這個牆壁是實在的,我們能不能從牆壁走過去?走得過去,一點沒有障礙。爲什麼?身是空的,牆壁也是空的,空跟空哪有障礙?我們今天爲什麼有一道牆就過不去?認爲身是有、真有,牆也是真有。好了!有就不能過去。這個理我們懂得,問題就是在放下,我們放下的不夠!放一點點不行,要徹底放下,障礙就沒有了,真正契入到無障礙的享受、受用。
諸佛菩薩他們示現在人間,示現在六道,幫助一切衆生破迷開悟。衆生妄想執著,不知道事實真相,佛菩薩示現來教化衆生。教化衆生就是「大作夢中佛事」,諸佛菩薩執不執著?不執著。雖不執著,他裝作執著,像唱戲一樣,他表演,他示現一個凡夫,就要像凡夫的樣子,才能幫助這些凡夫。菩薩要度餓鬼道,一定要現餓鬼的樣子;不現同類身,就沒有辦法幫助那一類的衆生。幫助哪一類的衆生,一定要現那一類衆生的身相。雖現身相,衆生是業報之身,他有苦受,他有苦樂憂喜舍的感受;而菩薩示現沒有,確確實實沒有,菩薩就像經上講的,「夢中佛事,水月道場」,他確實沒有苦受。
沒有苦受,他也要裝著有苦受,像釋迦牟尼佛當年在世,我們在經上讀到,佛不打妄語,釋迦牟尼佛不是叁千年前在我們這個世間修行成佛的,不是的。在《梵網經》上說,他老人家到我們這個世間來示現成佛,這一次是第八千次,所以他成佛是久遠劫就成佛,這一次來唱戲、來表演,哪裏是這一世成佛的?《梵網經》上給我們透了這個消息,第八千次。所以他是示現的,他是表演給我們看的。佛在世曾經也斷糧,沒得吃!這是經上有記載的,他有叁個月馬麥之報。遇到饑荒,人民都沒有東西吃,當然佛托缽也托不到,也沒東西吃了。吃什麼?吃馬吃的,我們大陸過去叫馬幹,就是馬吃的麥子,那個麥很粗,平常沒有人吃的。在荒年的時候,佛托缽曾經吃馬麥,這裏面佛就告訴我們因果不昧的一段公案;在中國孔老夫子在陳絕糧。世出世間聖人,大聖大賢也有時候在物質生活上遇到困難。佛菩薩這是示現的,告訴我們因果不空,要我們曉得這個道理。
這些話,學佛的同修多數都能道出,都能說得出,多數也都大致明了。可是平常,我們對人對事對物依舊是迷惑,爲什麼會迷惑?說實在的話,對於宇宙人生的真相沒有清楚,沒搞清楚,沒有真正明了。對於因果報應之事、之理,也沒有透徹明了,於是警覺心不夠。無始劫來,自己煩惱習氣非常深重,這是麻煩事。所以境界現前,煩惱起現行,佛法所講的忘得幹幹淨淨。事情做錯之後,也有不少人後悔;後悔無濟於事,你的因種下去了,將來還是要受果報。佛表演給我們看,成了佛也要受果報。所以古德教給我們:「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個就很有道理,我們要想到,希望世間人怎麼對待我,我就應當如何對待大衆,一個道理。我希望別人對我好,我自己對人不好,哪有這種道理?沒有這個道理,一定要明了因果報應絲毫不爽。佛菩薩給我們示現、表演,無非都是說明這個事實。所以覺悟的人,「夢中佛事」,日常生活也叫「夢中佛事」。佛是覺悟的意思,不迷。自己日常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都是覺而不迷、淨而不染,這就叫佛事,穿衣吃飯都是佛事。
「學人初下手」,底下一段好,前面是講了一個前提,講了一個大前提。底下這幾句非常難得。我們是初學,初學的人常常想,我從哪裏學起?是不是要從初級的學起?像念書一樣,我從小學、中學、大學,慢慢去念,是不是這樣?在佛法裏沒有這些。善導大師在《觀無量壽佛經》「上品上生章」裏面講的九品往生,他裏頭有一段話非常有道理。往生西方極樂世界,爲什麼會有九品差別?他老人家講「遇緣不同」,這句話講的我們心服口服,是你遇到的緣不同。我們今天遇的緣最殊勝,遇到的是圓頓大經。遇緣不同,你遇到這個緣,你就不要枝枝節節,直捷了當就成就了。如果你跟一個小乘師去學,那遇緣不一樣,你就得從人天小法慢慢學起,從哪裏?從五戒十善慢慢去搞起,這緣不一樣。
我們要珍惜這殊勝難得的因緣,《金剛經》這是頂法,沒有比這個更高、更上的,一切諸佛皆從此經出。我們有幸遇到這個法門,一下手就圓頓妙觀。圓是圓融、圓滿,沒有一絲毫的欠缺。這樣的經典不多,我們展開《大藏經》,圓頓經典太少了。一般經典教給我們修行,確確實實是按部就班,由淺而深,由易而難,慢慢來;這個法門沒有,這個法門教給我們是總綱領、總原則,就是看破、放下,直接在這裏用功夫。
「不執實」,執是執著,實是有;就是一切有爲法,不去執著它,明了它的真相,不去執著它。「不執虛」,虛是空。這就是空有兩邊不著。就世間法而論,六道裏面欲界、色界是有,我們不執著、不執實,無色界是空,無色界也不執著;空有兩邊都不執著,你就超越輪回了。輪回裏頭怎麼回事情?就是執著空有兩種人,他出不去。我們要曉得,輪回是非常不容易突破的。就我們自己本身而言,我們有過去世,有過去當然就有未來,叁世因果是真的不是假的。過去還有過去,過去無始,無始劫來到今天,過去生中不是沒有修行,不是沒有聞法,也聞法也修行,爲什麼還落到今天這個地步?就是輪回那個關口沒有辦法突破。
我們在六道裏面,諸位如果很冷靜的想一想,你也曾經在天上待過,你也曾經做過天王,也曾經當過上帝,這真的一點都不假。你也曾經下過地獄,六道裏哪一道沒有去過?變畜生、變餓鬼,不知道幹了多少次,爲什麼沒有辦法突破、沒有辦法超越?就是空有兩邊總是執著,總是不肯放下;只要你空有兩邊不執著,不學佛也超越輪回了。所以不一定學佛才能成就,不學佛沒成就,沒有這個話!不學佛的人成就的是什麼?我們佛門叫他做獨覺,他沒有接觸過佛法,他也懂得,他也能夠超越達到這個目標,稱他作獨覺,在佛門把他歸納到辟支佛這一類。所以我們生生世世不能成就病根在此地,這下我們搞清楚了。如果這一生當中還是不能放下;換句話說,你依舊不能突破。我們念佛求往生,往生也要放下,空有兩邊放不下,阿彌陀佛來接引你,也沒有辦法,也沒有辦法把你拉去,還是去不了。要把這個事實真相搞清楚,兩邊不著。
底下講「不執無」,「無」是不執著也不執著,這叫一空到底。還有一個「我兩邊都不執著」,你還是執著,執著個兩邊都不執著,還是出不了叁界。《金剛經》上教給我們修學的要領,就這叁句。空有兩邊不執著,並不執著也不執著,你的清淨心就現前了,經上講得很好,「信心清淨則生實相」,你自性本具的般若 智慧就現前,實相般若 就現前了。般若 智…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