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面境界起心動念的時候,順自己心意的,會生歡喜心,會生貪心,這個就錯了!你把這個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複平靜了。不順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煩惱,瞋恚、嫉妒、障礙,生這種心起來,你趕快把這個偈子念一遍,讓它把你心裏面這些汙染清除。
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徹,那個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會用,隨順而入。時時刻刻用這個標准來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現象;不但看我們眼前這些人事現象,同樣用這四句看六道輪回的現象,看十法界依正莊嚴的現象,這樣我們對於天道也不留戀,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報大、壽命長、相貌莊嚴,天都不想去了,人間富貴還有什麼留戀的?都沒有了。不但天王請我去作,我也不幹!人間什麼總統還去競選,哪有這種道理?沒這個道理!叁界之外,阿羅漢、辟支佛、菩薩,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這樣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來,禅宗裏所說的「父母未生前本來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來面目找回來。本來面目是什麼?大乘經上講的如如佛,本來是佛。
【此觀,正是金剛智慧。】
般若 是大智慧,金剛般若 是智慧裏面最殊勝的。金剛般若 在哪裏?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這首偈子觀照,你的智慧就生起來了,你就不會迷失了自性,不會迷失了方向;換句話說,不會迷失了你的幸福、快樂、美滿。說這個話,大家聽起來更容易懂。你爲什麼有那麼多苦難?迷失了自性。覺悟了,這世間沒有苦,有真正的樂趣。
【應如是受持,如是演說。】
《金剛經》上對於演說講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見得佛對於這樁事情非常重視。我們讀到這個經上,從頭到尾《金剛經》並不長,佛教導我們「受持讀誦,爲人演說」,這句話講了七、八次之多,這是看出佛對於這個重視。「受持」是我們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這個經念一遍叫受持,那個不是的,那個叫讀誦。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這個綱領去作觀。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衆生不覺悟,一切衆生還迷惑,我們也要受累贅。一群的糊塗人,你一個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過,你要應付這一群迷惑顛倒的人,必須要叫每一個人都覺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說。現在在這個世界上講經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這個經講清楚、講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們這一次這個緣分很殊勝,相當不容易。這部經從去年講到今天,楊會長剛剛告訴我,我們總共講一百二十四次,一次兩個小時,是二百四十八小時,很不容易。我們的緣非常殊勝!諸佛菩薩、祖師大德對我們的期望,就是末後這一句:
【永永流通此紹隆佛種之無上大法也。】
「紹」是繼續的意思,是承傳的意思,代代承傳,一代一代的傳下去。「隆」是發揚光大。我們從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傳到底下一代,還要把它發揚光大。永遠在流通,這是自行化他,顯示無盡的悲願,大慈大悲。
講經說法,實在講不是難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會有進步;看成太難了,你不敢去學習。尤其是這樣圓頓的大法,我們初學的人可不可以學講這個經?可以的。前面說「遇緣不同」,這句話善導大師真是講絕了!幾千年來大衆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話解開了,遇緣不同。學講經跟學世間的這些東西,在原理原則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認識清楚,要一門深入。可是現代的社會,跟中國古代的社會不相同,現在教學的方法很困難,如果用現在教學法來學講經,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國古代世出世間的教學,講求師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們讀中國古書,曆代這些讀書人未滿二十歲;二十歲是成年。未滿二十歲的,在從前的人中舉人的,秀才就不談了,中舉人的、進士的很多。諸位要知道,中舉人、進士,就可以擔任地方的首長;現在的縣市長。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們現在看到,十八、九歲是小孩,他懂什麼?他什麼都懂,他能夠治理一個地方。民國初年,我們在臺灣還遇到一位十九歲作縣長的張齡居士,這都過世了。老總統走的時候,走了以後,他作「總統紀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歲當縣長,那是湖南才子。師承就非常重要,跟一個老師學。所以以前師生的關系比父子關系還要親密,跟現代師生完全不同,現在師生沒有關系,有什麼關系?以前是師徒如父子,老師的兒女跟自己親兄弟沒有兩樣,有這樣親密的一個關系,所以老師對於學生全心全力的照顧,幫助他。
在佛門,佛門俗話常說「踏著毗盧頂上行」,毗盧遮那佛是報身佛,釋迦牟尼佛是應身佛,都不講釋迦牟尼佛,釋迦牟尼佛是應化身,算不了什麼!講報身,《華嚴經》上的毗盧遮那佛。怎麼說踏著頂上行?踏在他頂上,你就超過他了,所謂「青出於藍而勝於藍」,就是這個道理。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如果學生不比老師高,那個老師就會被社會人罵了,輕視,「你吝法,不肯教學生」。學生一定比老師高明,爲什麼?時代在進步,整個社會在進步。如果學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師高明,他怎麼能應付底下一個更複雜的社會?從前人明白這個道理。如何取老師的精華,做爲自己的基礎,這就是踏著老師的肩膀,踏著老師的頭頂上去了。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講經有什麼難處?
我最初學佛親近李老師,是想到他那裏聽經,沒有想學講經。結果一看到他的教學法,我們才明白,恍然大悟,原來是這麼個事情。所以我們同班的同學,當時在一起學講經的,有一位年歲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歲了,我那個時候是叁十一、二歲的樣子,她六十歲。什麼程度?小學畢業。六十歲小學畢業,出來學講經。學多久?給諸位說,一個月,一個月就會講。怎麼個講法?拿著老師這個基礎,踏著老師的肩膀。譬如,我們這一次講的《金剛經》,我講了二百個小時,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個小時吧!現在你學講《金剛經》,多久的時間?給你二十五個小時,十分之一。你把我講的這個東西裏面取十分之一去講,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講得好?我拉拉雜雜的太多了,你講的都是我的精華,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頭頂上,那是什麼?就是這麼個道理。
同修們拿著錄音帶去寫講記,這就是基礎,寫完之後,你懂得這個原理,懂得這個方法,你學這部經決定不參考另外的參考書,完全采取我這個。你要是參考別的東西拿進來,就錯了,那你就摻著別的東西,這就不叫師承,師承是跟一個人學。古時候的標准要學多久?五年。五年之內決定跟一個人,五年之後你的基礎穩固了,你可以涉獵別的東西,可以找別的參考,取材的範圍可以廣。五年之內一定是老師的,除了老師之外,不會摻雜任何東西進來,你就成功了。
把這個講演濃縮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換句話說,我所講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則有四個字,這是初學的人必須要記住的。第一個「簡」,簡單,不能複雜,這個經文字字句句講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個「容易」,不能夠難,人家很容易聽懂,聽起來一點都不難,易而不難,這是很重要的要領。第叁個「淺」,不深,你取的東西,我講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學的人他聽不懂,那個東西不能要,要淺而不深。第四要「明」,講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講不清楚,這個經文句子沒有解釋清楚,這個不可以。你只要守住這四個標准,把我講的東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講,就行了!開始講,怎麼講法?可以找人家家裏去講,叁個人、五個人聽,講不能中斷,教學相長。你講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層,你能夠講十遍,可以說你的基礎已經穩固了。這樣不斷的去講,講五年,你的根紮下去了。五年之後,就有悟處,開花結果了,你才能夠廣學多聞。所以五年當中一定要守這個原則,守一家之言,決定不摻雜任何東西進去,這叫師承。你懂得師承,一乘圓頓大法,我一開頭就可以學,不是不能學。這就是剛才講了,遇緣不同。所以佛真是無數次的這樣勉勵我們,我們應當發心「受持讀誦,爲人演說」。末後我們看正結流通:
經【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我們看小注。這一部經講完了,這一段話是阿難尊者記錄的。經講完之後,大衆聞法的這些狀況。
【受菩薩戒後,則稱菩薩戒優婆塞、優婆夷,皆可講經說法,得稱法師,唯不可爲人作傳授皈戒師,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這是說明,我們同修們都應當發心出來講經說法。講經的功德利益最大,我們講消業障,消業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講經。我們過去在李老師會下,老師的學生很多,他看到同學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們一般人都能夠看得出來,沒有福,短命,看到這種人,老師就特別勸他出來學講經,的的確確能夠轉變自己的命運,能轉變。我年輕的時候相貌很薄,我年輕照片,諸位要一看的時候都會嚇到;很瘦,一點福報都沒有,真的是短命相。過去許許多多這些看相算命,給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歲。我今年七十歲了,福報還算不錯,這個統統是學佛以後修來的,後天的,不是先天的,後天的,可以說效果非常的殊勝。你就走這個路子。在家同修一樣,抽出閑暇的時間一個星期講一次就可以,但是決定不能中斷,至少要保持一個星期講一次,不能中斷。
現在說實在話,在家同修要學講經容易,出家學講經難。你們想想,哪一個道場會讓一些年輕出家人,讓你在這裏學講經?這不可能的事情!你會講了,那老和尚怎麼辦?在一般跟你這些師兄弟同輩分的人,哪個不嫉妒障礙?沒有機會!現在真的,講經說法,在家居士的機會比出家機會多,而且殊勝。因爲你在家,你的親戚朋友很多,我每個星期一到你家…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