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四集▪P3

  ..续本文上一页面境界起心动念的时候,顺自己心意的,会生欢喜心,会生贪心,这个就错了!你把这个偈子念一遍,你的心恢复平静了。不顺自己意思,逆境,你生烦恼,瞋恚、嫉妒、障碍,生这种心起来,你赶快把这个偈子念一遍,让它把你心里面这些污染清除。

  这首偈子好!你了解得愈清楚、愈透彻,那个力量就愈大。一定要用在生活上,你不用,自己就得不到利益,一定要会用,随顺而入。时时刻刻用这个标准来看一切人事、看一切现象;不但看我们眼前这些人事现象,同样用这四句看六道轮回的现象,看十法界依正庄严的现象,这样我们对於天道也不留恋,也不住。多少人希望生天,天人的福报大、寿命长、相貌庄严,天都不想去了,人间富贵还有什么留恋的?都没有了。不但天王请我去作,我也不干!人间什么总统还去竞选,哪有这种道理?没这个道理!三界之外,阿罗汉、辟支佛、菩萨,甚至於佛,我也放下,也不要了,这样才能超越十法界。超越十法界才能把自己找回来,禅宗里所说的「父母未生前本来面目」,你才能真正把你自己本来面目找回来。本来面目是什么?大乘经上讲的如如佛,本来是佛。

  【此观,正是金刚智慧。】

  般若 是大智慧,金刚般若 是智慧里面最殊胜的。金刚般若 在哪里?这首偈子就是。常常用这首偈子观照,你的智慧就生起来了,你就不会迷失了自性,不会迷失了方向;换句话说,不会迷失了你的幸福、快乐、美满。说这个话,大家听起来更容易懂。你为什么有那么多苦难?迷失了自性。觉悟了,这世间没有苦,有真正的乐趣。

  【应如是受持,如是演说。】

  《金刚经》上对於演说讲得太多太多遍了,可见得佛对於这桩事情非常重视。我们读到这个经上,从头到尾《金刚经》并不长,佛教导我们「受持读诵,为人演说」,这句话讲了七、八次之多,这是看出佛对於这个重视。「受持」是我们自己得利益,受持就是要照做;受持不是我每天把这个经念一遍叫受持,那个不是的,那个叫读诵。受持是要依教奉行,也就是依著这个纲领去作观。自己得利益了,如果一切众生不觉悟,一切众生还迷惑,我们也要受累赘。一群的糊涂人,你一个人清醒,那你的日子也不好过,你要应付这一群迷惑颠倒的人,必须要叫每一个人都觉悟,那你就要如是演说。现在在这个世界上讲经的人不多,太少太少了!要把这个经讲清楚、讲明白的,那就更少了!我们这一次这个缘分很殊胜,相当不容易。这部经从去年讲到今天,杨会长刚刚告诉我,我们总共讲一百二十四次,一次两个小时,是二百四十八小时,很不容易。我们的缘非常殊胜!诸佛菩萨、祖师大德对我们的期望,就是末后这一句:

  【永永流通此绍隆佛种之无上大法也。】

  「绍」是继续的意思,是承传的意思,代代承传,一代一代的传下去。「隆」是发扬光大。我们从上一代接到自己手上,不但要传到底下一代,还要把它发扬光大。永远在流通,这是自行化他,显示无尽的悲愿,大慈大悲。

  讲经说法,实在讲不是难事,但是也不能把它看成容易。看成容易了,你不会有进步;看成太难了,你不敢去学习。尤其是这样圆顿的大法,我们初学的人可不可以学讲这个经?可以的。前面说「遇缘不同」,这句话善导大师真是讲绝了!几千年来大众的疑惑被他老人家一句话解开了,遇缘不同。学讲经跟学世间的这些东西,在原理原则上是相同的,一定要认识清楚,要一门深入。可是现代的社会,跟中国古代的社会不相同,现在教学的方法很困难,如果用现在教学法来学讲经,可能一生都不能成功。中国古代世出世间的教学,讲求师承,所以他成就快速。

  我们读中国古书,历代这些读书人未满二十岁;二十岁是成年。未满二十岁的,在从前的人中举人的,秀才就不谈了,中举人的、进士的很多。诸位要知道,中举人、进士,就可以担任地方的首长;现在的县市长。很多!那不是假的。在我们现在看到,十八、九岁是小孩,他懂什么?他什么都懂,他能够治理一个地方。民国初年,我们在台湾还遇到一位十九岁作县长的张龄居士,这都过世了。老总统走的时候,走了以后,他作「总统纪念歌」,就是他作的。他十九岁当县长,那是湖南才子。师承就非常重要,跟一个老师学。所以以前师生的关系比父子关系还要亲密,跟现代师生完全不同,现在师生没有关系,有什么关系?以前是师徒如父子,老师的儿女跟自己亲兄弟没有两样,有这样亲密的一个关系,所以老师对於学生全心全力的照顾,帮助他。

  在佛门,佛门俗话常说「踏著毗卢顶上行」,毗卢遮那佛是报身佛,释迦牟尼佛是应身佛,都不讲释迦牟尼佛,释迦牟尼佛是应化身,算不了什么!讲报身,《华严经》上的毗卢遮那佛。怎么说踏著顶上行?踏在他顶上,你就超过他了,所谓「青出於蓝而胜於蓝」,就是这个道理。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如果学生不比老师高,那个老师就会被社会人骂了,轻视,「你吝法,不肯教学生」。学生一定比老师高明,为什么?时代在进步,整个社会在进步。如果学生是底下一代,他要不能比老师高明,他怎么能应付底下一个更复杂的社会?从前人明白这个道理。如何取老师的精华,做为自己的基础,这就是踏著老师的肩膀,踏著老师的头顶上去了。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讲经有什么难处?

  我最初学佛亲近李老师,是想到他那里听经,没有想学讲经。结果一看到他的教学法,我们才明白,恍然大悟,原来是这么个事情。所以我们同班的同学,当时在一起学讲经的,有一位年岁最大的林看治居士,六十岁了,我那个时候是三十一、二岁的样子,她六十岁。什么程度?小学毕业。六十岁小学毕业,出来学讲经。学多久?给诸位说,一个月,一个月就会讲。怎么个讲法?拿著老师这个基础,踏著老师的肩膀。譬如,我们这一次讲的《金刚经》,我讲了二百个小时,二百四十八,就算二百五十个小时吧!现在你学讲《金刚经》,多久的时间?给你二十五个小时,十分之一。你把我讲的这个东西里面取十分之一去讲,你想想,你是不是比我讲得好?我拉拉杂杂的太多了,你讲的都是我的精华,你不是踏在我的肩膀,踏在我的头顶上,那是什么?就是这么个道理。

  同修们拿著录音带去写讲记,这就是基础,写完之后,你懂得这个原理,懂得这个方法,你学这部经决定不参考另外的参考书,完全采取我这个。你要是参考别的东西拿进来,就错了,那你就掺著别的东西,这就不叫师承,师承是跟一个人学。古时候的标准要学多久?五年。五年之内决定跟一个人,五年之后你的基础稳固了,你可以涉猎别的东西,可以找别的参考,取材的范围可以广。五年之内一定是老师的,除了老师之外,不会掺杂任何东西进来,你就成功了。

  把这个讲演浓缩成十分之一,你取材只取我十分之一;换句话说,我所讲的十分之九你都不要,都把它去掉。取材的原则有四个字,这是初学的人必须要记住的。第一个「简」,简单,不能复杂,这个经文字字句句讲得很清楚、很明白,就好了。第二个「容易」,不能够难,人家很容易听懂,听起来一点都不难,易而不难,这是很重要的要领。第三个「浅」,不深,你取的东西,我讲深的不要,我自己懂了,想想初学的人他听不懂,那个东西不能要,要浅而不深。第四要「明」,讲得很明白,明而不昧,昧就是讲不清楚,这个经文句子没有解释清楚,这个不可以。你只要守住这四个标准,把我讲的东西淘汰十分之九,只取十分之一,你出去讲,就行了!开始讲,怎么讲法?可以找人家家里去讲,三个人、五个人听,讲不能中断,教学相长。你讲一遍,你就更深入一层,你能够讲十遍,可以说你的基础已经稳固了。这样不断的去讲,讲五年,你的根扎下去了。五年之后,就有悟处,开花结果了,你才能够广学多闻。所以五年当中一定要守这个原则,守一家之言,决定不掺杂任何东西进去,这叫师承。你懂得师承,一乘圆顿大法,我一开头就可以学,不是不能学。这就是刚才讲了,遇缘不同。所以佛真是无数次的这样勉励我们,我们应当发心「受持读诵,为人演说」。末后我们看正结流通:

  经【佛说是经已,长老须菩提,及诸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我们看小注。这一部经讲完了,这一段话是阿难尊者记录的。经讲完之后,大众闻法的这些状况。

  【受菩萨戒后,则称菩萨戒优婆塞、优婆夷,皆可讲经说法,得称法师,唯不可为人作传授皈戒师,因自己未受具足戒之故。】

  这是说明,我们同修们都应当发心出来讲经说法。讲经的功德利益最大,我们讲消业障,消业障最有效果的方法就是讲经。我们过去在李老师会下,老师的学生很多,他看到同学有些人面相很薄,很薄的人,大概我们一般人都能够看得出来,没有福,短命,看到这种人,老师就特别劝他出来学讲经,的的确确能够转变自己的命运,能转变。我年轻的时候相貌很薄,我年轻照片,诸位要一看的时候都会吓到;很瘦,一点福报都没有,真的是短命相。过去许许多多这些看相算命,给我算都活不了四十五岁。我今年七十岁了,福报还算不错,这个统统是学佛以后修来的,后天的,不是先天的,后天的,可以说效果非常的殊胜。你就走这个路子。在家同修一样,抽出闲暇的时间一个星期讲一次就可以,但是决定不能中断,至少要保持一个星期讲一次,不能中断。

  现在说实在话,在家同修要学讲经容易,出家学讲经难。你们想想,哪一个道场会让一些年轻出家人,让你在这里学讲经?这不可能的事情!你会讲了,那老和尚怎么办?在一般跟你这些师兄弟同辈分的人,哪个不嫉妒障碍?没有机会!现在真的,讲经说法,在家居士的机会比出家机会多,而且殊胜。因为你在家,你的亲戚朋友很多,我每个星期一到你家…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