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四集▪P2

  ..续本文上一页慧在哪里?不是在《金刚经》里头,是在自己清净心里面,只要恢复清净心,智慧就现前,所以说一分清净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净就透二分智慧。怎么清净?放下而己。这是把《金刚经》修学的方法,也就是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他们修学的要领为我们说出来。

  「即是本经所说,无我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就是前面教我们圆顿妙观,原来圆顿妙观就是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这就是《金刚经》上所讲的无我相,不执实是无我相,不执虚是无法相,不执无是亦无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这是一空到底。圆顿妙观就在这个经上,这个理论方法都在《金刚经》里面。

  这下面是教给我们,也就是我们现在所谓是落实在生活上,要怎么做法?「涉有不住有」,我们每天生活从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这都是有,离不开我们现实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们原来是怎样的生活方式,我们无需要改变,原来做些什么工作也不需要改变,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个观念变了。观念怎么变?不住有。《金刚经》前面教给我们应无所住,不住就是不执著。我们在生活里头再也不执著,以前在生活里念念都执著、念念都计较,所以妄想分别执著烦恼重重无尽,这个日子过得很苦。现在能够一切都不执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觉得很轻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轻松。在应酬当中,你就显示的真正幸福美满。

  「行空不住空」,世间人大概执著有的多,空他还没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对谁说的?对一些修行人说的。无论大乘、小乘,修空观的人,佛在这里告诉我们,空也不能住,也不能执著,执著就错了。说实在的话,世间的四空天,四空天谁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间禅定里面是高级的禅定,他为什么不能出离三界?他执著空相。出离三界之人,也有不少还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罗汉、辟支佛,我们在经上看到佛说他们证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么?就是空。一些大乘经上,佛对他们的批评,说这些阿罗汉、辟支佛叫焦芽败种,这是责备他们的话,堕无为坑,堕是堕落,无为坑就是空,堕落在无为坑里面,执著空。执著空的毛病在哪里?没有进步,他的功夫到那里停止了,没有进步。要停止多少时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间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们讲的二万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处天是八万大劫,这么长的时间,他不起作用,毫无进展,可惜时光浪费掉了。小乘阿罗汉超越六道轮回,住在偏真涅槃二万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聪明一点,住在空相里面一万大劫。他们那个时候才后悔,才回小向大,再继续不断的来修学。住到空的时候,所有一切都停顿,这是个错误。

  「行空不住空」,这是菩萨,菩萨空有两边都不住,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动。所以二乘人声闻、缘觉,他们把偏真涅槃就当作如如不动。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误会以为那是般涅槃,以为那个是如如不动。这就是对於事实真相没搞清楚,把这个境界当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误会了。他堕落进去之后就很不容易出来,也就是不容易觉悟,那里面没有佛说法,没有菩萨在里面帮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动,动与不动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动,这是真正的离相。这个意思很深,我们要细心去体会,不能发生误会。

  便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止观、定慧都是佛门修行的纲领。止是定,我们一般前面讲的放下,「观」就是慧,观是观照;止观跟底下定慧是一个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别执著统统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观是对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么都不知道,他样样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们的心比作水。

  我们供养佛像要懂得它的意义,不可以把佛菩萨像当作神像来看待,当作鬼神像来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毁谤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说得对不对?他说得不对,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发生误会。我们供养佛菩萨形像那是教学的方法,是提醒我们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两个重要的意义:第一个,佛是我们根本的老师。供养老师的像,念念不忘老师的教训,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个意思是见贤思齐,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为什么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齐。这两个意义,我们不可以不晓得。

  供养佛像有香花、幢幡、宝盖的供养,种种庄严具,这些都不重要,供养具里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么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么?我们的心跟水一样,要清净、要平等。心在清净的时候、平等的时候、不起波浪的时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里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观、就是照,明了。心不清净,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从哪里来?从定来的,从清净心来的。心地愈清净,你对外面境界就愈清楚,这不是学来的,照见,哪里是学来的!真实的智慧不需要学,世出世间一切法要不要学?也不需要学。为什么不学就会,不学就能通达?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变的。既然是自性变的,你有能力明心见性,你哪有不会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们今天世界是个什么样子?往后两千年,世界又是什么样子?东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国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预言也有几百年之久,为什么它能讲得那么清楚,说得那么准确?这里头有道理。预言家之所凭藉的两个原理:一个是数学。这个涉及到高深的数理,从数学里头推断的,相当准确;但是那个准确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种预言是百分之百准确,定中见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测的,他不是推测,他是见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时空突破了;也就是说,他能够看到过去,他能够看到未来,未来几百年、几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断的。这种能力我们听起来很羡慕、很了不起,这神通广大。佛告诉我们,这个能力是我们自己的本能,哪个没有?个个都有。有,为什么你现在没有?你现在这个心的水在动,所以你有波浪。什么动?贪瞋痴在动,是非人我在动,是非人我是小浪,贪瞋痴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给我们什么?佛教给我们把一切万缘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们的心逐渐逐渐平静下来。恢复到平静,你的能力不就又恢复了吗?

  所以,我们供佛那一杯水是表这个意思。时时刻刻看到我们的心像不像水一样干净,不能有污染,有没有像水一样的平?我们的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用什么心?清净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净心、平等心,这里头哪里有迷信?水不是供养佛菩萨给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错了,哪有这种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时时刻刻在提醒我们自己。这是如如不动,这就是止观双运,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静、是定,像水一样,在静的时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虽然照,但是它的体并不动。寂跟照可以互为体用,显示出不二法门。寂是体,照就是作用;照是体,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为体用。在初学,我们前面曾经讲过,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净,妄想分别执著没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属於照。看破一分,一定会帮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讲的寂与照、定与慧或止与观,都是同样的意思,要懂得交换的用功。用放下帮助看破,用看破帮助放下,这样交互用功,从初发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这个方法。这个方法就是这一段里面所讲的,这是佛在金刚般若 会上教给我们用功的方法,这个方法确确实实是圆顿大法。

  【一部金刚般若 ,无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上。】

  这两句经文,前面我们已经说得很多,这个地方做总结。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动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来讲,如如不动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动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经在总结的时候,佛把这两句话传授给须菩提尊者,须菩提尊者是我们大家的代表人,传给他就是传给我们。我们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应用在生活上。我们学佛学的是什么?就是学如如不动。用什么方法能够达到如如不动?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讲「不执实、不执虚、不执无」,本经里面讲的「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法相、亦无非法相」,这才是不取於相。

  【欲达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动,全在「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为什么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为法当作真实,所以没有办法放下。这四句偈是观慧,属於看破。告诉我们一切有为法如梦、如幻、如泡、如影,虚空如幻,国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们都曾经说过,不是真实的。存在的时间刹那生灭,如露如电,真正是当体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观,你就会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复到如如不动。如如不动是真如本性,禅宗里面讲明心见性,我们念佛的人讲一心不乱,如如不动就是一心不乱。如如不动现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经里面所说的「诸佛如来的地位」。《金刚经》上讲的诸佛如来,诸佛如来是什么样的人?如如不动现前,这个人就是诸佛如来。这两句话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广无尽。

  【一切学人,当从此观,随顺而入。】

  《金刚经》总结就是两句一偈,两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动」;一偈就是「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这首偈子。全经到最后就是这六句做总结,全经所说的不外这六句。我们把这个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从这个地方修观,把我们的思想、见解、观念修正过来,随顺而入。这个修学是一切时、一切处都不能忘记。特别是在我们面对外…

《《金刚般若 研习报告》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