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慧在哪裏?不是在《金剛經》裏頭,是在自己清淨心裏面,只要恢複清淨心,智慧就現前,所以說一分清淨就透一分智慧,二分清淨就透二分智慧。怎麼清淨?放下而己。這是把《金剛經》修學的方法,也就是諸佛如來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他們修學的要領爲我們說出來。
「即是本經所說,無我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就是前面教我們圓頓妙觀,原來圓頓妙觀就是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這就是《金剛經》上所講的無我相,不執實是無我相,不執虛是無法相,不執無是亦無非法相。我法非法俱空,這是一空到底。圓頓妙觀就在這個經上,這個理論方法都在《金剛經》裏面。
這下面是教給我們,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謂是落實在生活上,要怎麼做法?「涉有不住有」,我們每天生活從早到晚,工作、待人接物這都是有,離不開我們現實的生活。生活一切都照常,我們原來是怎樣的生活方式,我們無需要改變,原來做些什麼工作也不需要改變,照常去工作,照常去生活,那個觀念變了。觀念怎麼變?不住有。《金剛經》前面教給我們應無所住,不住就是不執著。我們在生活裏頭再也不執著,以前在生活裏念念都執著、念念都計較,所以妄想分別執著煩惱重重無盡,這個日子過得很苦。現在能夠一切都不執著,你就自在了,你就感覺得很輕松,你的生活很自在,工作很輕松。在應酬當中,你就顯示的真正幸福美滿。
「行空不住空」,世間人大概執著有的多,空他還沒有想到。行空不住空是對誰說的?對一些修行人說的。無論大乘、小乘,修空觀的人,佛在這裏告訴我們,空也不能住,也不能執著,執著就錯了。說實在的話,世間的四空天,四空天誰去的?修行人去的,不是修行人去不了。四空天在世間禅定裏面是高級的禅定,他爲什麼不能出離叁界?他執著空相。出離叁界之人,也有不少還是住著空相的,像阿羅漢、辟支佛,我們在經上看到佛說他們證入偏真涅槃。偏真涅槃是什麼?就是空。一些大乘經上,佛對他們的批評,說這些阿羅漢、辟支佛叫焦芽敗種,這是責備他們的話,墮無爲坑,墮是墮落,無爲坑就是空,墮落在無爲坑裏面,執著空。執著空的毛病在哪裏?沒有進步,他的功夫到那裏停止了,沒有進步。要停止多少時候?那就看他的定功。世間四空天,四空天最少的是我們講的二萬大劫,四空天,最高的非想非非想處天是八萬大劫,這麼長的時間,他不起作用,毫無進展,可惜時光浪費掉了。小乘阿羅漢超越六道輪回,住在偏真涅槃二萬大劫。辟支佛善根比他深厚,比他聰明一點,住在空相裏面一萬大劫。他們那個時候才後悔,才回小向大,再繼續不斷的來修學。住到空的時候,所有一切都停頓,這是個錯誤。
「行空不住空」,這是菩薩,菩薩空有兩邊都不住,這才是真正的如如不動。所以二乘人聲聞、緣覺,他們把偏真涅槃就當作如如不動。四空天就更差,把四空天的境界誤會以爲那是般涅槃,以爲那個是如如不動。這就是對於事實真相沒搞清楚,把這個境界當作佛果地上的境界,誤會了。他墮落進去之後就很不容易出來,也就是不容易覺悟,那裏面沒有佛說法,沒有菩薩在裏面幫助人。所以真正的如如不動,動與不動是一不是二,那叫真的不動,這是真正的離相。這個意思很深,我們要細心去體會,不能發生誤會。
便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止觀、定慧都是佛門修行的綱領。止是定,我們一般前面講的放下,「觀」就是慧,觀是觀照;止觀跟底下定慧是一個意思。止是把所有一切妄想分別執著統統止住、止息,所以它就是定的意思。觀是對於外面境界清清楚楚、了了分明,不是什麼都不知道,他樣樣都知道。所以,佛家常常把我們的心比作水。
我們供養佛像要懂得它的意義,不可以把佛菩薩像當作神像來看待,當作鬼神像來看待,那就是迷信。外教常常毀謗佛教叫拜偶像,迷信,拜偶像,他說得對不對?他說得不對,他根本就不了解佛教,他是發生誤會。我們供養佛菩薩形像那是教學的方法,是提醒我們自己,作用在此地。供佛有兩個重要的意義:第一個,佛是我們根本的老師。供養老師的像,念念不忘老師的教訓,所以是提醒自己。第二個意思是見賢思齊,他是凡夫,他能修成佛,我爲什麼不能成佛?我要向他看齊。這兩個意義,我們不可以不曉得。
供養佛像有香花、幢幡、寶蓋的供養,種種莊嚴具,這些都不重要,供養具裏最重要的是供一杯水,什麼都可以不供,一定要供一杯水。水也是表法的,代表什麼?我們的心跟水一樣,要清淨、要平等。心在清淨的時候、平等的時候、不起波浪的時候,就是止,就是定。定心就是水平的水,它的作用是能照,外面的境界相都照在裏面清清楚楚,那就是觀、就是照,明了。心不清淨,你就起不了照的作用。照是智慧。智慧從哪裏來?從定來的,從清淨心來的。心地愈清淨,你對外面境界就愈清楚,這不是學來的,照見,哪裏是學來的!真實的智慧不需要學,世出世間一切法要不要學?也不需要學。爲什麼不學就會,不學就能通達?世出世間一切法不出自性,都是自性變的。既然是自性變的,你有能力明心見性,你哪有不會的?哪有不知道的?
我們今天世界是個什麼樣子?往後兩千年,世界又是什麼樣子?東西方古老的寓言,中國寓言可以推溯到二千年前,西方的預言也有幾百年之久,爲什麼它能講得那麼清楚,說得那麼准確?這裏頭有道理。預言家之所憑藉的兩個原理:一個是數學。這個涉及到高深的數理,從數學裏頭推斷的,相當准確;但是那個准確度不是百分之百。另外一種預言是百分之百准確,定中見到的境界,不是比量,比量是推測的,他不是推測,他是見到。人在甚深禅定之中,界限突破了,時空突破了;也就是說,他能夠看到過去,他能夠看到未來,未來幾百年、幾千年,他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他不是推斷的。這種能力我們聽起來很羨慕、很了不起,這神通廣大。佛告訴我們,這個能力是我們自己的本能,哪個沒有?個個都有。有,爲什麼你現在沒有?你現在這個心的水在動,所以你有波浪。什麼動?貪瞋癡在動,是非人我在動,是非人我是小浪,貪瞋癡慢是大浪,所以你照的作用失掉了;照的作用失掉,就是你的智慧失掉。佛教給我們什麼?佛教給我們把一切萬緣放下。放下的目的何在?我們的心逐漸逐漸平靜下來。恢複到平靜,你的能力不就又恢複了嗎?
所以,我們供佛那一杯水是表這個意思。時時刻刻看到我們的心像不像水一樣幹淨,不能有汙染,有沒有像水一樣的平?我們的生活、工作、處事待人接物用什麼心?清淨心、平等心。水就代表清淨心、平等心,這裏頭哪裏有迷信?水不是供養佛菩薩給他喝的,怕他口渴,那你就錯了,哪有這種道理!它是表法的,是時時刻刻在提醒我們自己。這是如如不動,這就是止觀雙運,定慧均等。
「寂而常照」,寂是靜、是定,像水一樣,在靜的時候它常照。「照而常寂」,它雖然照,但是它的體並不動。寂跟照可以互爲體用,顯示出不二法門。寂是體,照就是作用;照是體,寂就是作用,它可以互爲體用。在初學,我們前面曾經講過,看破、放下;看破是照,放下是寂。放下,心就清淨,妄想分別執著沒有了。放下一分,就有一分照的作用,就有一分看破的作用;看破是屬於照。看破一分,一定會幫助你放下一分。看破、放下就是此地講的寂與照、定與慧或止與觀,都是同樣的意思,要懂得交換的用功。用放下幫助看破,用看破幫助放下,這樣交互用功,從初發心一直到成佛都是用這個方法。這個方法就是這一段裏面所講的,這是佛在金剛般若 會上教給我們用功的方法,這個方法確確實實是圓頓大法。
【一部金剛般若 ,無住妙旨,全在「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上。】
這兩句經文,前面我們已經說得很多,這個地方做總結。不取於相是功夫,修德;如如不動是性德,性修不二。如果用前面寂照來講,如如不動是寂,不取於相是照;如如不動是定,不取於相是慧。全經在總結的時候,佛把這兩句話傳授給須菩提尊者,須菩提尊者是我們大家的代表人,傳給他就是傳給我們。我們如果肯接受,接受了就要去照做,把它應用在生活上。我們學佛學的是什麼?就是學如如不動。用什麼方法能夠達到如如不動?全在不取於相。不取於相就是前面講「不執實、不執虛、不執無」,本經裏面講的「無我相、無人相、無衆生相、無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這才是不取於相。
【欲達到不取於相如如不動,全在「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上。】
不取於相是放下,你爲什麼放不下?你是把一切有爲法當作真實,所以沒有辦法放下。這四句偈是觀慧,屬於看破。告訴我們一切有爲法如夢、如幻、如泡、如影,虛空如幻,國土就是世界如泡,色身如影,前面我們都曾經說過,不是真實的。存在的時間刹那生滅,如露如電,真正是當體即空,了不可得;如果能常作如是觀,你就會做到不取於相。你真能做到不取於相,你就恢複到如如不動。如如不動是真如本性,禅宗裏面講明心見性,我們念佛的人講一心不亂,如如不動就是一心不亂。如如不動現前了,不但超出六道,也超出十法界,那你就入本經裏面所說的「諸佛如來的地位」。《金剛經》上講的諸佛如來,諸佛如來是什麼樣的人?如如不動現前,這個人就是諸佛如來。這兩句話的意思非常之深,深廣無盡。
【一切學人,當從此觀,隨順而入。】
《金剛經》總結就是兩句一偈,兩句就是「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一偈就是「一切有爲法,如夢幻泡影」這首偈子。全經到最後就是這六句做總結,全經所說的不外這六句。我們把這個道理搞清楚了,意思搞明白了,要從這個地方修觀,把我們的思想、見解、觀念修正過來,隨順而入。這個修學是一切時、一切處都不能忘記。特別是在我們面對外…
《《金剛般若 研習報告》第一二四集》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