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開示

  第十世貢噶仁波切「止觀禅修」開示

  (貢噶寺貢噶法訊)

  

  (95年8月貢噶法訊) 編按:尊貴的貢噶仁波切應臺南市噶瑪噶居*輪中心之禮聘,于國曆七月叁、四日兩天莅臨貢噶寺傳授止觀禅修講解及主持綠摧破金剛除障法會,茲將仁波切于止觀禅修講解中的部份內容刊登于後,與各位法友結緣。

  

  各位晚上好,阿彌陀佛。仁波切說原本叁天的止觀禅修就從今天開始,但是仁波切說最近身體有一些微恙,所以有關止觀禅修的這個課程,就只剩下今天,後天仁波切就要上臺北去了。

  今天我們將進行有關奢摩他的禅修方式,這種禅修方式分爲有緣與無緣兩種,明天則是要舉行綠摧破全剛除障法會,我們今天來學佛,是爲了將一切如母的有情都安置到佛果位,爲了這樣的緣故,所以我們就是要以以上所講的這樣一個純正的動機來學佛。

  反之,如果我們今天修行的目的僅僅只是爲了個人的好處、利益,或者只是爲了一個暫時性的這種利益,更甚者就只是爲了追個世間的那些好處,或者生意能夠順利等等,以這樣的一種動機來修學佛法的話,那個利益實在是不廣,顯得有點狹窄了。

  因此我們進人佛法來修持,到底是不是對自己真的有産生利益,或者說對于我們的修持是不是真的有增上,要了解的話,這個部份必須去觀察我們的心,也就是說自己進入佛門以來,透過對佛法的這種修持,是不是我們的煩惱真的比昔日已經比較少、比較薄弱了?心呢,是不是也真的比往昔更能趨向寂靜。如果說真的跟過去有所不同。真的能夠比較寂靜,煩惱也比較少的話,那麼這個就是自己學了佛之後,所産生的利益象征、征兆了。

  我們今天的主題是修「止」,事實上無論是善是惡,都是由心所造。因此在佛法當中心是最主要的,也就是說這個悲心是非常重要的一環,透過修「止」,當能夠讓我們達到寂靜,心達到寂靜自然貪嗔等的種種煩惱,它就會相對的薄弱,透過「止」的這個禅修,慢慢的就能夠讓我們去證得大手印。

  關于道個奢摩他的修持有兩種方式,一種是有所緣境的,一種是沒有所緣境的,我們先來了解有所緣境的這種奢摩他的方法。所謂有所緣境的道個奢摩他,那是指說將我們的心安置在一個所緣境上,就是說一件事物上,譬如說色、香、味、觸等這些都可以,其中任何一樣都可以,總之就是讓我們的心安置于所說的緣境上,不起散亂。

  我們現在首先將我們的心安置在鼻端前的這個虛空,就是在鼻端前四指處的虛空。

  如果說這樣子去緣這個鼻端前四指處的虛空覺得並不是很順利的話,你也可以就是緣著你眼前的任何一樣物品,將心安在那裏。

  我們在佛法上的修持,尤其是在密續上的修持,最主要的還是要依上師的教授、教導來修持,近來有許多密續的弟子,他們就是自己看看書,就對著書的內容就産生很大的信心,然後就這麼樣的盲目瞎練,事實上也許說照看書裏面所寫的內容,這樣就直接去修的話,或許也可能會産生一些些微的好處,但是也極有可能反而會害了自己,反而會傷害到了自己的心性上的修持。

  爲什麼呢?因爲照書本當中的內涵,也就是說,寫這本書的作者,他自己本身是不是有真正的這種行持?如果說這位作者他確實是一個了達萬法實相,已經證得大手印大圓滿的話,那就可以,如果並不是,而只是一個凡夫,那依他個人所思、所想就這樣子寫了,而有人就依照這樣的一本書來修來練的話,事實上是無益反害的,因此我們首先要了解,要在這種止觀上修持的話,一定要按照自己上師的這種教導。

  現在譬如說仁波切的上一世,有人寫出一本傳紀,也有中文本,這本書的封面是上一世仁波切的法照,事實上這本書是一個中國人所寫的,也有好多人相信這本書裏面的內容,事實上這裏面的內容有百分之六十是錯誤的,也就是說事實上這個作者,他只是依他自己的猜測、自己的意想,就這樣子去把它寫出來。因此我們在這種書本方面一定要非常的小心謹慎。

  我們現在就是以有所緣境的禅修方式來做做看,就是說剛剛所講的,我們將心緣在前面虛空,將心就安置下來不起散亂。我們將自己的身、語、意都放得非常的松坦自然這樣去做,不用說脊椎一定要非常的直,然後脖子也弄得非常的僵硬的樣子。如果說緣前面虛空,白己覺得並不是很順,那也可以緣著你前面的任何一個物品,或者是緣著聲音,譬如說現在大殿內有風扇的聲音,或者你自己耳朵裏聽到了什麼聲音,你都可以緣著這個聲音而來做這個止修…。我們進行這一小段的有所緣境的禅修,各位有什麼樣的感覺?有沒有問題?(有參加法會的同修向仁波切提出問題,因錄音不清楚故,無法刊出與讀者分享)

  仁波切說有關修止實在是非常容易的,也就是因爲太容易了,所以讓我們不懂,事實上今天要進行奢摩他的禅修,也就是進行止修,其實只要將我們的心,調到一個這種奢的狀態,奢就是無記的那種狀態,在這種狀態下將心安置,就這麼樣的容易,也就是這麼樣的容易,所以反而讓我們都不懂,都不會。仁波切說這是最好的方法。

  譬如說在我們的鼻端前面四指處,觀想有佛號在那邊,我們就將心緣住在那個佛號上,緣住佛號,你會覺得那個佛號,好象是在那邊響著,那把心安置在那佛號上,這樣去修也很好,或者是說,在我們的前面放置一尊佛像,小小一尊佛像,然後將心安置在那個佛像上,這都算是修止的一個非常好的方法。

  有關佛號緣修的方法要更正一下,仁波切說你可以放錄音帶,然後將心安置在那個聲音上面。總之可以讓心不散亂的,都可以。

  

  (95年9月貢噶法訊第4版,續95年8月貢噶法訊第3版)

  因此我們在修止,雖然看起來好象只是身、語的善行,其實修止,主要的還是在修我們這個心,讓我們的煩惱、貪、嗔、癡等漸漸薄弱,也就是我們透過修止,去觀察自己的貪、嗔、癡等這些煩惱是不是有比較滅少,妄念是不是也透過這個修止慢慢的減少,如果--個修行人,能夠將他的修持真正跟法結合,這樣才是好的。

  除此以外,如果說透過自己在法上的學習,只是用這些來衡量別人、考驗別人,來看看別人如何,這樣事實上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像這樣的人,縱然他每天都在上師面前求法,可是對于自己的心卻毫無益處。這樣子他的這些求法等于是空的,因此我們今天無論是從上師那邊學到一個字,或者是說許許多多跟法有關的這些內涵,都能夠真正的與心結合,都能夠化爲心的這種修持,這樣的利益才會廣大。

  近來無論是西藏或是漢地,有些出家衆,無論是男衆法師或是女衆法師,或是在佛法中學習的人等等,總是有些會在外表上裝作修行人的樣子,當有法會或是佛法聚會的時候,總是要搶著去坐在那首座上,去坐在第一個位子上。爲什麼呢

  

  因爲他的內心是非常傲慢的,就是說我是仁波切,我是轉世的活佛,我是出家人,我是…這樣子,總是盡量的要讓大家感覺他的地位是崇高的。然而如果內心裏面是這樣的貢高我慢、自以爲是的話,那就表示自己在法行上,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獲得任何結果。

  因此在西藏的習俗裏面,請法法師坐在這種高座上,並不會認爲自己就是佛,自己是如何的珍貴,自己是一位大仁波切等等。仁波切以他自己爲例,他今天坐在這麼樣高的一個法座上,絕對不是因這種想法而坐在這裏的,同時請仁波切坐在這個法座上的人,也絕對不能因這樣的動機及心態來請仁波切坐在這個法座上,然而究竟是爲了什麼樣的理由呢?

  理由是因爲佛法非常珍貴的緣故,仁波切說以他個人的角度而言,他在噶瑪噶舉這個傳承裏面,從這個不間斷的傳承裏面,得到法王還有一些大仁波切等的口傳、灌頂等的教導,由于佛法本身就是噶瑪噶舉教法的這個傳承不斷,而且非常正確,由于這個教法珍貴的緣故,所以仁波切今天坐在這個法座上。

  並不是仁波切認爲我就是佛,我就是怎麼樣,我是如此的珍貴,我是如此的優越,所以坐在這個法座上,仁波切不是這樣子想的,如果仁波切未曾得過任何灌頂口傳,未曾在佛法上有過修學,他今天事實上應該坐在各位的後面。

  所以無論是喇嘛也好,女衆法師也好,今天大家坐在首座上(前排),事實上是因爲大家在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教法中出家,同時也體會到輪回事實上並沒有什麼意義,而能夠一心在佛法上去虔修的關系。因此不應該抱著一個心態認爲我優于他人,我比別人珍貴,所以坐在這個位子上,事實上這樣子的觀念是不對的,可是近代有很多的學佛弟子,並不了解。

  

  (95年10月貢噶法訊,續95年9月貢噶法訊第4版)

  今天我們在佛法裏面透過多年的學習跟修持,就是要真正的去調和自己的心,如果學習的時日越長,自己的見解似乎也越來越高,可是見解縱然真的有增長,可是我們心及外相一定要非常的謙卑。越是見解高,姿態就要越放得低下,越謙卑這樣子。也就是說見解雖高,但是那個姿態要仿佛自己是一只年老的狗,非常非常的謙卑這樣子,如果隨著自己對佛法的理解,見解越來越增上,同時也增長了自己內心裏的傲慢,這表示過去的一段修行,事實上並沒有真正産生應有的結果。

  同樣的,同門佛弟子應該要和睦相處,事實上大家在同一位法師面前,同一位上師面前求法、共修,彼此之間就不應該不和睦,不要彼此互相猜忌,當彼此之間産生不和狀態的時候,事實上已經違反了叁昧耶了,同時不和睦的雙方,很可能造成對大家的一種傷害,因爲它會使得整個團體…(錄音帶損壞,此處有一句無法錄出),尤其是同門佛弟子更應該把自己的心調得更爲謙卑,並處處爲他人著想。

  仁波切說他今天以貢噶仁波切的身份來跟大家相聚,大家感覺仁波切像是自己的師長,仁波切內心裏面也抱著一個態度,好象跟大家是非常熟識的感覺來跟大家相聚,所以就以很熟識的心態,來跟大家講以上的那一段話,這些話縱然沒有什麼太大的利益,相信也不會對大家造成傷害,如果說這裏面的話有他正面的、有益的部份,也希望大家真正的能夠銘記在心,如是的去修持。

  接下來我們要來練習無所緣境的止修方式。剛剛我們談到說讓我們的身、語、意,都很松坦、自然,然後將心專注于一個事物上,將心緣在上面不起散亂。可是現在的這個做法與剛才的那個方式並不一樣,就是我們的心不去緣任何的事物,同樣的讓心,讓身、語、意都非常的松坦自然,內心不去做任何的一個緣念,心中有任何的一個想法現起,或者去想到什麼,無論是所思、所憶,什麼樣的這種心的狀態都任其自然。也是說我們的內心裏面無論任何的妄念,或是你去想到什麼,這些念頭你就讓他很自然的生起,你也不用刻意的要去保持這個念頭,或是刻意要去阻止它,就是讓它去自生、自滅這樣子,非常自然的這種狀態。

  仁波切鼓勵大家平時自己在家裏面,早上起床之後,就是少則五分鍾,多則十分鍾這樣子去做練習、修持,真的這樣子持續去做的話,一定對自己的心緒有很大的幫助,必定能夠使我們的心真正有一個很大的轉變,一個正面的轉變。

  否則如果只是像現在有很多密續的佛弟子,就是一整天裏面,他可能做很多的功課,有關于念誦的部份雖然念得很多,可是在念的同時內心裏面的妄念同樣的也很多,事實上佛法的修持是在心上去修的,如果說只是一些法本念得很多,儀軌念得很多,咒念很多,可是自己內心裏面的妄念也未曾停止過,這樣子對自己並不是有太大的幫助。因此我們現在依以上所講的這個方法,無論是有所緣境也好,無所緣境也好,這樣子去練習作止修,結束之後再念幾次百字明,透過這麼樣的一個修持,對整個身、語、意來講都會非常有幫助的。

  不然如果只是念一些法本等等這些功課,音念得准或不准也不管,事實上儀軌音念得不准是有一些過失的。近代的一些弟子,根本也不管這些,只是這樣照念就對了,仁波切說這樣子並不好。接著就是平時也能夠將自己的具恩上師,觀想于自己的頭頂,或者觀想于自己的心間,這樣做百分之百對我們自己的心緒一定是非常有益處。(未完待續)

  

  (至此,因貢噶寺之貢噶法訊只刊登仁波切之前半段開示內容于2006年8月至10月法訊之上,此後尚無續文,將待貢噶法訊續刊仁波切後半段開示之後,繼續補足全部之內容與各位師兄們分享。)

  

  

  

《「止觀禅修」開示》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