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有些人從事違法的職業,如謀財害命、販毒、經營一些色情服務場所,就屬于邪命了。作爲一個佛教徒來講,僅符合法律還不行,還要符合戒律。看看自己從事的職業跟五戒違背不違背,假如違背了五戒就屬于邪命;如果沒有違背五戒,就屬于正命。比如說,開葷菜館,開歌舞廳。開餐館,意味著你要殺生很多;開歌舞廳是色情方面的,屬于邪淫的範疇。有些人開公司,是不是用正當的手段去賺錢?這裏面就涉及到一個偷盜與不偷盜的問題,妄語和不妄語的問題。
學佛的人,要有長遠的眼光,要深信因果,不要爲了眼前的一些利益,而造下許多罪業。如果是沒有學佛的人,他不相信因果,那沒有辦法。而我們學佛了,相信因果了,要對自己未來生命的前景考慮。屬于邪命的工作,馬上就要停止,屬于正命的工作,才可以繼續做下去。所謂“君子愛財,取之有道”,講的就是這樣一個道理。正命,是職業上的修行。所以,真正的修行不僅僅是念佛,最重要的還在于生活當中的修行。正精進,是正當的努力。正念、正定,一般修淨土法門的人,是通過念佛來培養自己的正念和正定。一個人念佛要相應,就要有前面這些基礎:要有正見的基礎,正思維的基礎,正當的謀生手段的基礎。這些基礎都非常重要。如果我們不太注意日常生活中的修行,光是孤立地念一句阿彌陀佛,我想恐怕是念不好的,所以在現實生活中修行是非常重要。
2、釋經題
在講一部經典之前,先要解釋一下經題。大家知道,在佛教的經典裏,以“經”字命名的,除了大家熟悉的《六祖壇經》以外,一般人總以爲所有的經典都是佛陀親口說的。實際上,從經的內容來看,很多經典並不完全都是佛說的。在《大智度論》裏說到“經通五人”,即有五種人說的,都可以稱爲經典。也就是說,除了佛說,還有佛弟子說、天人說等。像《維摩诘經》的很多內容,是維摩诘居士說的;《地藏經》的很多內容,是地藏菩薩說的;《般若經》的很多內容,是須菩提、舍利弗說的。當然,這些經典的內容,是因爲菩薩或聲聞弟子們,在證佛所證的基礎上,演繹抉擇甚深佛法,因而通稱爲佛法。
《佛說十善業道經》純粹是佛說的,本經的主題思想,那就是十善業道,經題已經告訴我們了。因爲一部經典的名稱,往往揭示了該經的內容核心所在,指出這部經到底講什麼,具有畫龍點晴的意義。比如說《阿彌陀經》,就講阿彌陀佛創建的西方淨土;《地藏菩薩本願經》,就講地藏菩薩在因地上的修行和他的願力;《維摩诘經》,就講維摩诘的所作所行,通過維摩诘這個人物來表現菩薩道的精神;《藥師琉璃光如來本願經》,就講藥師如來的東方琉璃淨土,講他的悲心和願力。同樣,學習《十善業道經》,一看題目,就知道這部經講的是十善業道。
十善的內容大家很熟悉,一共有十種善行。其中屬于身體的行爲有叁種: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語言上的行爲有四種:不妄語、不兩舌、不惡口、不绮語;思想上的行爲有叁種:不貪欲、不嗔恚、不邪見。這十種屬于善的行爲,所以叫十善業。業是行爲,道是原理。這部經闡述了十善行爲的原理,所以,叫十善業道。
經又是什麼意思呢?經,梵語叫修多羅,翻成中文爲“契”。契有兩方面的含義:一是契理,二是契機。契理,是符合宇宙人生的真理,也就是說,佛陀所說的一切教法,都跟宇宙人生的真實相符合,是不違背的;契機,佛陀針對衆生說法,那麼,就必須要衆生能夠接受。假如法不對機,即使再圓滿的教法,也弘揚不出去,沒有人會接受的,起不到教化效果的。所以佛陀說法,非常注重契機。我們今天弘揚佛法也是一樣,也要講究契機。假如不契機的話,佛法的弘揚就不能達到應有的效果。
3、說譯者
作爲一部佛經,必然還有它的譯者。佛經來自于印度,因爲佛教是釋迦牟尼佛在印度創立的,中國的佛經是從印度的梵文翻譯過來的。翻譯《佛說十善業道經》的人,是于阗的叁藏法師實叉難陀。于阗,地名,在今天的新疆。什麼叫叁藏法師呢?叁藏法師,是精通經、律、論叁藏的高僧。叁藏法師很了不起的,我們平常修學佛法,能夠精通一、兩部經論,就很了不起了,而這位法師對佛法的經、律、論叁藏都能夠精通,可見他的知識非常淵博,智慧很高深。
這位叁藏法師名叫實叉難陀。實叉難陀是梵語,這是一種音譯。佛經從梵文譯成中文有兩種翻譯形式:一種是音譯,還有一種是意譯。音譯,是根據梵文的音,用中國語言裏相似的語音翻過來。像“般若”、“涅槃”等都是音譯,還有很多咒語,如《大悲咒》、《楞嚴咒》等,也都是音譯。
另一種形式是意譯,根據梵文的意思翻譯過來。例如,實叉難陀譯成中文是“學喜”。一般的經典,如《彌陀經》、《華嚴經》等,都是意譯。實叉難陀法師,在唐朝的時候來到中國,他翻譯的經典很多,除了《十善業道經》,還有《八十華嚴》、《地藏經》等,對佛教在中國的弘揚影響很大。
二、如何看待一部經典
【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娑竭羅龍宮,與八千大比丘衆,叁萬二千菩薩摩诃薩俱。】
“如是我聞”,在古德許多經論中,把“如是”解釋得很複雜。其實,這兩個字也可以解釋得很簡單。“如是”是如此的意思,指《十善業道經》,“如是”兩字是《十善業道經》的代名詞。“我聞”的“我”字,指阿難。佛教的經典都由阿難尊者在結集時背誦出,“我聞”是阿難自說“我聽說的”。
說到“如是我聞”,必然會涉及到一個重要問題:如何看待一部經典?通常一部著作往往都是作者自己寫的,所以有人會問:佛經是不是佛陀親手撰寫的呢?不,佛經是佛陀說的。佛陀滅度以後,弟子們爲了使佛法在世間長期流傳,召開了佛教史上結集經典的法會。這個法會只有證得阿羅漢的人才有資格。參加第一次結集的共有五百阿羅漢,再從五百人中推出兩位代表,主持經藏和律藏的結集。誦出經藏的是阿難尊者,誦出律藏的是優波離尊者。阿難,是佛陀的侍者,在佛陀的十大弟子中多聞第一。據說他的記憶力特別好,每次聽了佛陀說法,都能把當時法會的情景和內容准確無誤地記下來。所以在結集經典的法會上,阿難尊者自然坐在上面背誦,其他的阿羅漢坐在下面,聽了之後沒有異議,那就表示通過了。經典的結集,是通過民主會議記錄下來的,足見其可靠性。
佛教的經典,是佛陀滅後弟子們結集的。一部經典,是一次法會的記錄。像《佛說十善業道經》是佛陀在龍宮說法的記錄;《般若經》是般若法會的記錄;《楞嚴經》是楞嚴法會的記錄;《楞伽經》是楞伽法會的記錄;《法華經》是法華法會的記錄;《華嚴經》是華嚴法會的記錄。所以,每一部經都是一次法會的記錄。
一部佛經,不僅有佛陀的言教,同時也包含了佛陀的身教。佛陀是一位覺悟者,是一位智慧者。叁業中流露出來的都是佛法,思想裏所想的,言行的一舉一動,行住坐臥,穿衣吃飯,乃至法會上的說法,這一切的一切,都是屬于佛法。所以,當我們打開《金剛經》的時候,一開頭出現的景象是佛陀著衣、持缽,到舍衛城乞食,回來之後,洗腳打坐。看上去似乎和經的內容沒關系,其實,佛法的內涵盡在其中。
“如是”另有一層意義是表信。信,是信仰。對一部經典的學習和接受,是建立在信的基礎上,所謂“信爲道源功德母”。佛法的修證有四個次第:信、解、行、證。第一個是信,要有信仰。信是什麼意思呢?信,以心淨爲性,用一種清淨心去接受佛法,不帶任何偏見接受佛法。有了信,還要解,不能光停留在信的基礎上。佛法跟其它宗教的最大不同,在于佛法不但強調信,而且更強調解,信與解是相輔相成的。在信的基礎上去學習佛法,就會加深理解,而對佛法的理解加深了,信仰就能得到進一步的升華。
佛法裏有兩句話說明信與解的關系。第一句話“有信無智長愚癡”,一個人光有信仰而不重視學習佛法,缺少佛法的正見,就會成爲一種糊裏糊塗的迷信。第二句話“有智無信增我慢”,當然,這種智不是真正的智慧,是一種世間的聰明,自以爲是。有些人把經教當做學術研究,不注重自身的修養,自然我慢越來越重。光有信和解還不行,在信、解的基礎上還要修行。修行是深化自己對佛法的理解,理解之後,又可以指導修行。在這信、解、行的基礎上,才能最後達到證果,在修行上才能有所體驗,有所成就。所以信、解、行、證是修學佛法的次第。
《大智度論》說“信如手”。信,像手一樣。大家知道,人類兩只手的作用非常大。因爲有了兩只手,我們才能創造財富。假若沒有手,就什麼事都不能幹了。對佛法的信仰也是這樣,有了信之後,才能在佛法的指導下修行,才能在修行的實踐中改善人生。而社會上的一些學者雖然在研究佛學,但是缺乏對佛法的信仰,佛法研究了幾十年,在現實生活中,煩惱依然存在。這就是對佛法有信仰和沒有信仰的差別。
“一時”,是那個時候的意思,是舉行法會的時間,指佛陀正在宣說佛法的時間。通常講經都有具體的時間。就像這次西園寺的講經法會是在1997年3月2日開始的。可是,大家看到的每一部佛經都是“一時”或“爾時”,沒有一個具體的時間。爲什麼呢?這有幾方面的原因:一、印度人的時間觀念很淡薄;二、表示佛法是超越了時間、空間的真理,它應該在任何一個時間、任何一個空間都是真理,而不是說在某一個時間是真理,而在另一時間裏就不是真理了。佛法,是佛陀親證宇宙人生真相後講出來的,自然契合于任何時間、任何空間,在任何情況下都是真理。
“佛在娑竭羅龍宮”,佛是法會的主講者。梵語佛陀,簡稱爲佛。佛的意思是覺者或智者,有自覺、覺他、覺行圓滿叁方面的具體涵義。用今天的話說,佛是有智慧的人…
《十善業道經的啓示》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