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曾經發心剃度出家,但半年後,未受大戒就還俗。是否心性不定?

  六年前,我因老法師的度化,使我能有因緣學習佛法,我也曾經發心剃度出家,但半年後,未受大戒就還俗。原因是剃度師父曾答應幫助我在剃度後常住在您的身旁學習,結果卻因緣不具足。但我還是十分珍惜剃度師父對我的接引因緣,我最後還是毅然離開師父,自己爭取親近老法師學習的機會,不管是以在家或出家身,我都不在乎。請問如此是否對不起剃度師父的栽培?是否心性不定?

  有智慧和頭腦清醒的人,學道要緊。佛經言:“人身難得,佛法難聞”,人生最大的幸運,就是“得人身”與“聞佛法”。出家是個形式,形式並不重要。佛講出家有四種,“出”有四種:“心出身不出”、“身出心不出”、“身心都出”、“身心都不出”;“家”也有四種:“田宅之家”、“煩惱之家”、“叁界之家”、“生死之家”,你到底是出哪個家?

  田宅之家不重要,重要的是“煩惱之家”,見思煩惱、塵沙煩惱、無明煩惱這個麻煩。佛教我們出家,真出家是要心出家,身不出家沒有關系。心出家,對于叁界六道的榮辱,永遠舍離了,這是出叁界六道煩惱之家。

  而生死有“分段生死”與“變易生死”,六道裏面,這兩種生死都有。超越六道(四聖法界的聲聞、緣覺、菩薩、十法界的佛),沒有分段生死了,但還有變異生死。《華嚴經》講,等覺菩薩還有一次變易生死,變易生死完全斷了才成佛,這才是出生死之家。所以,出生死之家只有一個人,就是圓教的佛。這些道理你都明白了,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爲了求道,這不算對不起老師,如果怕對不起老師,你的道業就學不成;縱然是出家,依舊搞生死輪回。所以,我們爲求佛道、求智慧、求解脫,只要我們的目標純正,決不是求世間的名聞利養與來生享天福,這就對了。這種事要用智慧去辨別,不可以感情用事。

  我自己的例子可以給你們做參考。我學佛七年,出家因緣才成熟,出家之後也遇到障礙。我的常住及剃度師不希望我學經教,希望我留在寺廟做經忏佛事。這不是我的志願,我就跟常住師父講:“我出家是求智慧、是求佛法,我的願望是弘法利生。若叫我做經忏佛事賺錢,我沒有出家的必要。我不願意搞這些,我在家有正當的職業,我可以還俗回去工作。”因此,我毅然離開僧團,到臺中親近李炳南老居士,這前後有十年的時間。

  我離開僧團之後,遭遇到很大的困難,當時面臨的抉擇,第一是還俗,我還是回到臺中跟隨李炳南老師,以居士的身份學佛,他不會反對我;第二是聽從常住做經忏佛事,將經教完全舍棄。當我面臨抉擇時,正好遇到韓館長,她成全我,要我住她的家裏。我特地帶著她一起到臺中見李老師,請問李老師這樣作法是否妥當,李老師說可以,所以我就住在她的家裏。她替我找道場,替我找聽衆,我講經將近五十年沒有中斷,這是得力于韓館長的護持。我住了十七年後,自己才有了“景美華藏圖書館”這個小道場,真是不容易!

  我在學經教的時候,李老師就講得很清楚:“你將來講經說法,講得不好,還沒有問題;如果講得很好,聽衆都贊歎,你就走投無路了。”老師的話一點都不錯,果然走投無路,若遇不到韓館長,我就沒有今天的成就,也沒有今天這一會。我得力韓館長叁十年的護持,深深體會護法的功德超過弘法。古人比喻:“有伯樂而後有千裏馬”,千裏馬常有,伯樂不常有。這個意思我們引用到學佛:“弘法的人才常有,護法的人不常有”。

  我們今天在新加坡,若沒有李木源居士真誠的護持,我們在新加坡有機會講經、辦學嗎?不可能!我們做經忏佛事,搞水陸法會,放焰口,新加坡許多寺廟都歡迎,若要到寺廟講經說法,沒有人歡迎。由此可知,講經的人很多,護持的人極少。

  我爲什麼這樣感念韓館長?無非是提醒護法的功德。我們弘法的人知恩報恩,永遠不忘護持的功德,希望這個世間多一些護法的人,弘法人才能夠大展鴻圖,光大佛法,利益衆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