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入二谛

  論 題: 入二谛

  造論者: 阿底峽

  中譯者: 釋如石

  諸佛說正法, 如實依二谛: 障世間俗谛、如是勝義谛。

  許世俗二種: 顛倒與正確。初二謂水月、宗派邪分別。

  未究而滿意、生與滅諸法, 具有作用者, 許爲正世俗。

  勝義谛唯一, 余許有二種。法性無所成, 雲何有二叁?

  教言合釋故, 以無生滅顯, 勝義無異故, 無法無法性。

  于彼空性中, 絲亳無有異。無分別而悟, 名言謂見空。

  甚深經中說: 彼不見即見。無見與能見。無始終皆寂。

  脫離有與無, 無分別離緣, 無住與住處, 無來去離喻。

  離言無可觀, 無變異無爲, 瑜伽師悟彼, 斷惑所知障。

  現量與彼量, 佛徒納彼二, 短視愚人說: 以二量悟空。

  則外道聲聞, 皆悟法性矣! 何況唯識宗! 中觀宗無異!

  故一切宗派, 以量量同故。衆思辯異故, 量所量法性,

  豈非亦成多。無需現比量, 爲退外道诤, 故諸智者說。

  碩學清辨說: 教中亦明言: 分別無分別, 二識不能悟。

  依何悟空性

   如來所授記, 且見法性谛, 龍樹徒月稱,

  依彼所傳訣, 將悟法性谛。經說衆法蘊, 有八萬四千,

  皆入此法性, 悟空得解脫, 余修皆爲此。若舍正世俗,

  修習于空性, 則因果善惡, 他世將诳彼。依少分聽聞,

  不解真谛義, 亦不修福德, 淪爲卑劣人, 若誤解空性,

  劣慧者將墮。

  阿奢黎耶月稱雲: 諸世俗谛是方便,勝義谛從方便生,

  不知此二差別者, 因誤解故行惡趣。不依靠名言, 不能悟勝義。

  無正世俗梯, 智者將不能 拾級而上達 真理大廈頂。

  此世俗所顯, 理觀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本住之法性。

  因緣所生故, 世俗顯現成, 若不能成立, 水月由誰生?

  故衆因緣生, 一切現象成。若諸緣斷絕, 世俗亦不生。

  如是見不愚, 且行極清淨, 則不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所知類多壽苦短, 壽量尚且不能知, 故如鵝取水中乳, 但取清淨己所欲。

  吾乃短視一愚者, 無力抉擇二谛義, 然依諸上師所說, 立此龍樹二谛理。

  金洲王請所作此, 倘若時下有人信, 亦應善究而接納;非唯因信及恭敬。

  咕噜怕拉金洲王, 遣比丘提婆麻地, 應彼造此入二谛, 當今智者應探究。

  前言

  藏文《入二谛》的譯跋說:金洲國王派遣比丘提婆麻地(Devamati)赴印,請阿底峽寫一部論著。因此,阿底峽便應邀寫了這部《入二谛》。金洲王會派人遠道請求阿底峽著論,應該是他從金洲學成載譽返印後的事情。根據史料考證, 阿底峽在公元1024 ~ 25 年間回到超戒寺,1041年應邀前往西藏。那麼《入二谛》應該是在 1025 ~ 1040 這十四、五年的期間內完成的;在時間上,比《道燈》、《難處釋》、《中觀要訣》等論來的早些。《入二谛》論中有一頌曾被《難處釋》引用過,此可爲旁證。

  此論的內容和《難處釋》中對二谛的看法完全一致。論中,阿底峽不僅教導金洲王如何理解二谛,更指示他如何從世俗谛證入勝義谛的實修要領。這一點充分反映了阿底峽解行並重的特質與風格。此外,關于本論思想的淵源,日本江島惠教在「阿底峽的二真理說」一文中指出:《入二谛》與較晚出的另一清辨( Bavya )的《中觀寶燈論》,有許多相類似的地方。(收入《龍樹教學之研究》,頁389以下)。

  本文翻譯所據藏本, 系Linder, chr., Atisa”s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truths and its sources.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9,1981,P.161 ~ 214)及江島惠教「阿底峽的二真理說」中的校勘本(頁356~391)。

  《入二谛》譯注

  ⑴論題

  _ _

  梵語雲:Satyadvaya vatara

  藏語雲:bDen pa gnyis la” jug pa

  漢語雲:入二谛

  ⑵伸敬禮

  敬禮大悲尊①。

  ⑶論頌

  A、總標二谛

  1.諸佛說正法, | 諸佛宣說正法,

  如實依二谛: | 完全真實地依照兩種谛:

  障世間俗谛, | 就是全然障蔽世間人的世俗谛,

  如是勝義谛。 | 同樣地,還有勝義谛。

  B、明世俗谛

  2.許世俗二種: | 我贊同世俗谛有兩種:

  顛倒與正確。 | 就是顛倒的世俗和正確的世俗。

  初二謂水月、 | 第一種有兩類:就是水中月、

  宗派邪分別。 | 和各種宗派的不當思想②。

  3.未究而滿意、 | 不加以分析探究而僅此就能滿意的③、

  生與滅諸法, | 會生起與壞滅的、

  具有作用者, | 具有某種現實作用的有爲法,

  許爲正世俗。 | 我同意這些法是正世俗④。

  C、明勝義谛

  【勝義谛的種類】

  4.勝義谛唯一, | 勝義只有一種,

  余許有二種。 | 其他的人主張它有兩種。

  法性無所成, | 不能成立爲任何事物的法性,

  雲何有二叁? | 怎麼會有二、叁等多種呢?

  【勝義谛釋義】

  5.教言合釋故, | 由于(必須)使用教言來配合解釋,

  以無生滅顯, | 因此便以無生無滅來表示它。

  勝義無異故, | 因爲勝義唯一,沒有差異,

  無法無法性。 | 因此勝義中,沒有法也沒有法性。

  【見谛的方式】

  6.于彼空性中, | 在空性裏面,

  絲亳無有異。 | 無絲毫差異存在。

  無分別而悟, | 由于它是以無分別的方式證悟的,

  名言謂見空。 | 因此在世間的言詞上,便稱爲『見空性』。

  【見谛的所見度內容】

  7.甚深經中說: | 極爲深奧的佛經裏面說:

  彼不見即見。 | 那個沒有見到的本身就是見(空性)。

  無見與能見。 | 其中也沒有見和能見,

  無始終皆寂。 | 沒有開頭結尾,一切都完全止息寂靜。

  【見谛的心識狀態】

  8.脫離有與無, | 完全脫離有和無兩處,

  無分別離緣, | 完全無分別而離所緣,

  無住與住處, | 沒有停留和停留的地方,

  無來去離喻。 | 沒有去來,無可比喻。

  9.離言無可觀, | 沒有言詞可以表诠,也無可觀察,

  無變異無爲, | 沒有變化,純粹是無爲法。

  【見谛的作用】

  瑜伽師悟彼, | 如果瑜伽師證悟了那空性,

  斷惑所知障。 | 就能斷除煩惱和所知障。

  D、悟空的方法

  【以理成立不需現比量】

  10.現量與比量, | 現量和比量,

  佛徒納彼二。 | 是佛教徒所采納的兩種正確知識。

  短視愚人說: | 短視淺見的愚人說:

  以二量悟空。 | 使用這兩種量可以證悟空性。

  11.則外道聲聞, | (果真如此)那麼外道和聲聞衆,

  皆悟法性矣! | 豈不是都證悟法性了嗎!

  何況唯識宗! | 更何況是大乘的唯識宗呢!

  中觀宗無異! | 那麼中觀宗也就沒有什麼不同了!⑤

  12.故一切宗派, | 因此,由于一切的宗派

  以量量同故。 | 都以量來衡量空性,所以他們都相同。

  衆思辯異故, | 但是由于一切的思辯立場不同,

  量所量法性, | 所以他們用量所量得的法性,

  13.豈非亦成多。 | 豈不是也成了許多種?

  無需現比量, | (由此看來)現量和比量是不需要的,

  爲退外道诤, | 只是爲了駁退外道的诤辯,

  故諸智者說。 | 所以有智慧的學者才說了《量論》。

  【引教證成】

  14.碩學清辨說: | 大學者阿奢黎清辨(Bhabya)說:

  教中亦明言: | 經教裏面也明白地說到:

  分別無分別, | 以有分別和無分別兩種認知,

  二識不能悟。 | 不能證悟空性。

  【證空需依口訣】

  15.依何悟空性? | 問:要用什麼證悟空性呢?

  如來所授記, | 曾經被如來在經中授記,

  且見法性谛, | 而且又現觀過法性真谛的

  龍樹徒月稱, | 龍樹的弟子月稱,

  依彼所傳訣, | 用他所輾轉傳授下來的要訣,

  將悟法性谛。 | 將可□證悟法性真谛。

  16.經說衆法蘊, | 佛經所說的一切

  有八萬四千, | 八萬四千法蘊,

  皆入此法性, | 都消融在這個法性中,

  悟空得解脫, | 能證悟空性將可達成解脫,

  余修皆爲此。 | 其它的修持都是爲了證空。

  E、二谛相輔相成

  【俗谛不可廢】

  17.若舍正世俗, | 如果斷舍正當的世俗

  修習于空性, | 而修習空性,

  則因果善惡, | 那麼世俗的因果善惡等等,

  他世將诳彼。 | 將在來世诳惑他。

  18.依少分聽聞, | 只憑著一點點的聽聞,

  不解真谛義, | 不足以了知究竟的真谛義理,

  亦不修福德, | 而且不會修集福德,

  淪爲卑劣人。 | 這種人將淪落爲卑鄙下流之徒。

  若誤解空性, | 如果誤解空性的義理,

  劣慧者將墮。 | 那些智慧狹劣者將慘遭墮落。

  19.阿□黎耶月稱雲: | 阿□黎月稱曾經這麼說:

  諸世俗谛是方便, | 作爲方便的世俗谛、

  勝義谛從方便生, | 以及從方便所産生的勝義谛,

  不知此二差別者, | 不了解這兩種差別的人,

  因誤解故行惡趣。 | 將因爲誤解而走向惡趣。

  20.不依靠名言, | 不依靠名言概念,

  不能悟勝義。 | 不能悟解最殊勝的義理。

  無正世俗梯, | 沒有正世俗的階梯,

  智者將不能 | 有智慧的人

  拾級而上達 | 將無從拾級登上

  真理大廈頂。 | 真理大廈的頂樓⑥。

  【依俗入真義之理】

  21.此世俗所顯, | 世俗所顯現的這個現象,

  理觀無所得, | 如果以正理去觀察分析將毫無所得。

  不得即勝義, | 這無所得的本身就是勝義,

  本住之法性。 | 也就是原本安住的法性。

  【成立世俗谛】

  22.因緣所生故, | 既是衆因緣所生,

  世俗顯現成, | 因此,世俗便如其所顯現而成立。

  若不能成立, | 倘若這樣還不足以成立,

  水月由誰生? | 那麼水月等倒世俗又憑何而生呢?

  23.故衆因緣生 | 因此,各種因緣所生的一切現象

  一切現象成。 | 都能成立。

  若諸緣斷絕, | 如果各種因緣條件斷絕了,

  世俗亦不生。 | 那麼即使在世俗中也不會生起任何現象。

  【依正見修行得成就】

  24.如是見不愚, | 有了這種見解就不會愚癡,

  且行極清淨, | 而且修持也將變得極爲清淨,

  則不入歧途, | 這樣就不至于誤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 而且將往升到兜率天宮。

  【勸修精要】

  25.所知類多壽苦短, | 人生苦短而知識的種類卻那麼繁多,

  壽量尚且不能知, | 人壽幾何尚且無從知曉,

  故如鵝取水中乳, | 所以應該像鵝泸取水中的乳汁一樣,

  但取清淨己所欲。 | 只選取自己的清淨欲求⑦。

  【咐囑】

  26.吾乃短視一愚者, | 我只是一個□視的愚笨凡夫,

  無力抉擇二谛義, | 自己沒有能力抉擇二谛的義理,

  然依諸上師所說, | 不過依靠諸多上師的說法,

  立此龍樹二谛理。 | 才寫了這個龍樹學說中的二谛。

  27.金洲王請所作此, | 由于金洲王的請求我作了這部論,

  倘若時下有人信, | 如果現在有人對它有信心,

  亦應善究而接納; | 那麼也應當詳細研究以後才接受;

  非唯因信及恭敬。 | 不應該只憑信仰和恭敬。

  28.咕噜怕拉金洲王, | 金洲國王Guruphala

  遣比丘提婆麻地, | 派遣了比丘Devi-mati來,

  應彼造此入二谛, | 應他的請求我造了這部《入二谛》,

  當今智者應探究。 | 當今智慧的人應該加以探究。

  碩學阿□黎吉祥燃燈智所造《入二谛》竟

  跋:班支達本人及譯師甲·精進獅子⑧,共同翻譯審校。

  注釋

  ①一般藏譯的佛典,都會在前面加上翻譯的敬禮。本論無此譯敬,似乎是個例外。

  ②阿底峽在《入二谛》中所表現對「世俗谛」的看法,與智藏(Jnanagarbna)、寂護、蓮花戒等瑜伽行中觀派學者的看法幾乎一致。可見阿底峽的中觀思想中也摻雜了此派的學說(參見《中觀思想》,頁239~65)。

  ③「滿意」是“nyams dga”,欣樂”的權譯。

  ④ 同②。

  ⑤“ dBu ma pa la mi mthum med ”一句, 字面意義很清楚,但真正涵義卻不易確定。江島式的譯法與筆者一致(參見《龍樹教學之研究》,p.363 )。Linder 則譯爲: It is not 〔 however 〕 unlikely that the Madhyamika〔 understands the absolute〕(p.194)。

  ⑥此頌與清辨《中觀心要領》( Ot.5255 )第叁品, 第十二頌的內容完全一樣(參見《中觀思想》,頁217)。

  ⑦第25頌與《難釋處》「智慧與方便品」中述及中觀師承的那一頌,一模一樣。

  ⑧精進獅子( brtson ”grus seng ge )是阿底峽的藏人弟子之一(參見《青史》,頁173)。

  後記:本論中譯及注者爲陳玉蛟先生(釋如石), 原 FDEER 兄將論頌貼于本版,弟續依陳注完成本篇,以利網友參考。

  

  

《入二谛》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