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德堂
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入二谛

  论 题: 入二谛

  造论者: 阿底峡

  中译者: 释如石

  诸佛说正法, 如实依二谛: 障世间俗谛、如是胜义谛。

  许世俗二种: 颠倒与正确。初二谓水月、宗派邪分别。

  未究而满意、生与灭诸法, 具有作用者, 许为正世俗。

  胜义谛唯一, 余许有二种。法性无所成, 云何有二三?

  教言合释故, 以无生灭显, 胜义无异故, 无法无法性。

  于彼空性中, 丝亳无有异。无分别而悟, 名言谓见空。

  甚深经中说: 彼不见即见。无见与能见。无始终皆寂。

  脱离有与无, 无分别离缘, 无住与住处, 无来去离喻。

  离言无可观, 无变异无为, 瑜伽师悟彼, 断惑所知障。

  现量与彼量, 佛徒纳彼二, 短视愚人说: 以二量悟空。

  则外道声闻, 皆悟法性矣! 何况唯识宗! 中观宗无异!

  故一切宗派, 以量量同故。众思辩异故, 量所量法性,

  岂非亦成多。无需现比量, 为退外道诤, 故诸智者说。

  硕学清辨说: 教中亦明言: 分别无分别, 二识不能悟。

  依何悟空性

   如来所授记, 且见法性谛, 龙树徒月称,

  依彼所传诀, 将悟法性谛。经说众法蕴, 有八万四千,

  皆入此法性, 悟空得解脱, 余修皆为此。若舍正世俗,

  修习于空性, 则因果善恶, 他世将诳彼。依少分听闻,

  不解真谛义, 亦不修福德, 沦为卑劣人, 若误解空性,

  劣慧者将堕。

  阿奢黎耶月称云: 诸世俗谛是方便,胜义谛从方便生,

  不知此二差别者, 因误解故行恶趣。不依靠名言, 不能悟胜义。

  无正世俗梯, 智者将不能 拾级而上达 真理大厦顶。

  此世俗所显, 理观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 本住之法性。

  因缘所生故, 世俗显现成, 若不能成立, 水月由谁生?

  故众因缘生, 一切现象成。若诸缘断绝, 世俗亦不生。

  如是见不愚, 且行极清净, 则不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所知类多寿苦短, 寿量尚且不能知, 故如鹅取水中乳, 但取清净己所欲。

  吾乃短视一愚者, 无力抉择二谛义, 然依诸上师所说, 立此龙树二谛理。

  金洲王请所作此, 倘若时下有人信, 亦应善究而接纳;非唯因信及恭敬。

  咕噜怕拉金洲王, 遣比丘提婆麻地, 应彼造此入二谛, 当今智者应探究。

  前言

  藏文《入二谛》的译跋说:金洲国王派遣比丘提婆麻地(Devamati)赴印,请阿底峡写一部论著。因此,阿底峡便应邀写了这部《入二谛》。金洲王会派人远道请求阿底峡著论,应该是他从金洲学成载誉返印后的事情。根据史料考证, 阿底峡在公元1024 ~ 25 年间回到超戒寺,1041年应邀前往西藏。那么《入二谛》应该是在 1025 ~ 1040 这十四、五年的期间内完成的;在时间上,比《道灯》、《难处释》、《中观要诀》等论来的早些。《入二谛》论中有一颂曾被《难处释》引用过,此可为旁证。

  此论的内容和《难处释》中对二谛的看法完全一致。论中,阿底峡不仅教导金洲王如何理解二谛,更指示他如何从世俗谛证入胜义谛的实修要领。这一点充分反映了阿底峡解行并重的特质与风格。此外,关于本论思想的渊源,日本江岛惠教在「阿底峡的二真理说」一文中指出:《入二谛》与较晚出的另一清辨( Bavya )的《中观宝灯论》,有许多相类似的地方。(收入《龙树教学之研究》,页389以下)。

  本文翻译所据藏本, 系Linder, chr., Atisa”s introduction to the two truths and its sources. ( Journal of Indian Philosophy, Vol.9,1981,P.161 ~ 214)及江岛惠教「阿底峡的二真理说」中的校勘本(页356~391)。

  《入二谛》译注

  ⑴论题

  _ _

  梵语云:Satyadvaya vatara

  藏语云:bDen pa gnyis la” jug pa

  汉语云:入二谛

  ⑵伸敬礼

  敬礼大悲尊①。

  ⑶论颂

  A、总标二谛

  1.诸佛说正法, | 诸佛宣说正法,

  如实依二谛: | 完全真实地依照两种谛:

  障世间俗谛, | 就是全然障蔽世间人的世俗谛,

  如是胜义谛。 | 同样地,还有胜义谛。

  B、明世俗谛

  2.许世俗二种: | 我赞同世俗谛有两种:

  颠倒与正确。 | 就是颠倒的世俗和正确的世俗。

  初二谓水月、 | 第一种有两类:就是水中月、

  宗派邪分别。 | 和各种宗派的不当思想②。

  3.未究而满意、 | 不加以分析探究而仅此就能满意的③、

  生与灭诸法, | 会生起与坏灭的、

  具有作用者, | 具有某种现实作用的有为法,

  许为正世俗。 | 我同意这些法是正世俗④。

  C、明胜义谛

  【胜义谛的种类】

  4.胜义谛唯一, | 胜义只有一种,

  余许有二种。 | 其他的人主张它有两种。

  法性无所成, | 不能成立为任何事物的法性,

  云何有二三? | 怎么会有二、三等多种呢?

  【胜义谛释义】

  5.教言合释故, | 由于(必须)使用教言来配合解释,

  以无生灭显, | 因此便以无生无灭来表示它。

  胜义无异故, | 因为胜义唯一,没有差异,

  无法无法性。 | 因此胜义中,没有法也没有法性。

  【见谛的方式】

  6.于彼空性中, | 在空性里面,

  丝亳无有异。 | 无丝毫差异存在。

  无分别而悟, | 由于它是以无分别的方式证悟的,

  名言谓见空。 | 因此在世间的言词上,便称为『见空性』。

  【见谛的所见度内容】

  7.甚深经中说: | 极为深奥的佛经里面说:

  彼不见即见。 | 那个没有见到的本身就是见(空性)。

  无见与能见。 | 其中也没有见和能见,

  无始终皆寂。 | 没有开头结尾,一切都完全止息寂静。

  【见谛的心识状态】

  8.脱离有与无, | 完全脱离有和无两处,

  无分别离缘, | 完全无分别而离所缘,

  无住与住处, | 没有停留和停留的地方,

  无来去离喻。 | 没有去来,无可比喻。

  9.离言无可观, | 没有言词可以表诠,也无可观察,

  无变异无为, | 没有变化,纯粹是无为法。

  【见谛的作用】

  瑜伽师悟彼, | 如果瑜伽师证悟了那空性,

  断惑所知障。 | 就能断除烦恼和所知障。

  D、悟空的方法

  【以理成立不需现比量】

  10.现量与比量, | 现量和比量,

  佛徒纳彼二。 | 是佛教徒所采纳的两种正确知识。

  短视愚人说: | 短视浅见的愚人说:

  以二量悟空。 | 使用这两种量可以证悟空性。

  11.则外道声闻, | (果真如此)那么外道和声闻众,

  皆悟法性矣! | 岂不是都证悟法性了吗!

  何况唯识宗! | 更何况是大乘的唯识宗呢!

  中观宗无异! | 那么中观宗也就没有什么不同了!⑤

  12.故一切宗派, | 因此,由于一切的宗派

  以量量同故。 | 都以量来衡量空性,所以他们都相同。

  众思辩异故, | 但是由于一切的思辩立场不同,

  量所量法性, | 所以他们用量所量得的法性,

  13.岂非亦成多。 | 岂不是也成了许多种?

  无需现比量, | (由此看来)现量和比量是不需要的,

  为退外道诤, | 只是为了驳退外道的诤辩,

  故诸智者说。 | 所以有智慧的学者才说了《量论》。

  【引教证成】

  14.硕学清辨说: | 大学者阿奢黎清辨(Bhabya)说:

  教中亦明言: | 经教里面也明白地说到:

  分别无分别, | 以有分别和无分别两种认知,

  二识不能悟。 | 不能证悟空性。

  【证空需依口诀】

  15.依何悟空性? | 问:要用什么证悟空性呢?

  如来所授记, | 曾经被如来在经中授记,

  且见法性谛, | 而且又现观过法性真谛的

  龙树徒月称, | 龙树的弟子月称,

  依彼所传诀, | 用他所辗转传授下来的要诀,

  将悟法性谛。 | 将可□证悟法性真谛。

  16.经说众法蕴, | 佛经所说的一切

  有八万四千, | 八万四千法蕴,

  皆入此法性, | 都消融在这个法性中,

  悟空得解脱, | 能证悟空性将可达成解脱,

  余修皆为此。 | 其它的修持都是为了证空。

  E、二谛相辅相成

  【俗谛不可废】

  17.若舍正世俗, | 如果断舍正当的世俗

  修习于空性, | 而修习空性,

  则因果善恶, | 那么世俗的因果善恶等等,

  他世将诳彼。 | 将在来世诳惑他。

  18.依少分听闻, | 只凭著一点点的听闻,

  不解真谛义, | 不足以了知究竟的真谛义理,

  亦不修福德, | 而且不会修集福德,

  沦为卑劣人。 | 这种人将沦落为卑鄙下流之徒。

  若误解空性, | 如果误解空性的义理,

  劣慧者将堕。 | 那些智慧狭劣者将惨遭堕落。

  19.阿□黎耶月称云: | 阿□黎月称曾经这么说:

  诸世俗谛是方便, | 作为方便的世俗谛、

  胜义谛从方便生, | 以及从方便所产生的胜义谛,

  不知此二差别者, | 不了解这两种差别的人,

  因误解故行恶趣。 | 将因为误解而走向恶趣。

  20.不依靠名言, | 不依靠名言概念,

  不能悟胜义。 | 不能悟解最殊胜的义理。

  无正世俗梯, | 没有正世俗的阶梯,

  智者将不能 | 有智慧的人

  拾级而上达 | 将无从拾级登上

  真理大厦顶。 | 真理大厦的顶楼⑥。

  【依俗入真义之理】

  21.此世俗所显, | 世俗所显现的这个现象,

  理观无所得, | 如果以正理去观察分析将毫无所得。

  不得即胜义, | 这无所得的本身就是胜义,

  本住之法性。 | 也就是原本安住的法性。

  【成立世俗谛】

  22.因缘所生故, | 既是众因缘所生,

  世俗显现成, | 因此,世俗便如其所显现而成立。

  若不能成立, | 倘若这样还不足以成立,

  水月由谁生? | 那么水月等倒世俗又凭何而生呢?

  23.故众因缘生 | 因此,各种因缘所生的一切现象

  一切现象成。 | 都能成立。

  若诸缘断绝, | 如果各种因缘条件断绝了,

  世俗亦不生。 | 那么即使在世俗中也不会生起任何现象。

  【依正见修行得成就】

  24.如是见不愚, | 有了这种见解就不会愚痴,

  且行极清净, | 而且修持也将变得极为清净,

  则不入歧途, | 这样就不至于误入歧途,

  上行至兜率。 | 而且将往升到兜率天宫。

  【劝修精要】

  25.所知类多寿苦短, | 人生苦短而知识的种类却那么繁多,

  寿量尚且不能知, | 人寿几何尚且无从知晓,

  故如鹅取水中乳, | 所以应该像鹅泸取水中的乳汁一样,

  但取清净己所欲。 | 只选取自己的清净欲求⑦。

  【咐嘱】

  26.吾乃短视一愚者, | 我只是一个□视的愚笨凡夫,

  无力抉择二谛义, | 自己没有能力抉择二谛的义理,

  然依诸上师所说, | 不过依靠诸多上师的说法,

  立此龙树二谛理。 | 才写了这个龙树学说中的二谛。

  27.金洲王请所作此, | 由于金洲王的请求我作了这部论,

  倘若时下有人信, | 如果现在有人对它有信心,

  亦应善究而接纳; | 那么也应当详细研究以后才接受;

  非唯因信及恭敬。 | 不应该只凭信仰和恭敬。

  28.咕噜怕拉金洲王, | 金洲国王Guruphala

  遣比丘提婆麻地, | 派遣了比丘Devi-mati来,

  应彼造此入二谛, | 应他的请求我造了这部《入二谛》,

  当今智者应探究。 | 当今智慧的人应该加以探究。

  硕学阿□黎吉祥燃灯智所造《入二谛》竟

  跋:班支达本人及译师甲·精进狮子⑧,共同翻译审校。

  注释

  ①一般藏译的佛典,都会在前面加上翻译的敬礼。本论无此译敬,似乎是个例外。

  ②阿底峡在《入二谛》中所表现对「世俗谛」的看法,与智藏(Jnanagarbna)、寂护、莲花戒等瑜伽行中观派学者的看法几乎一致。可见阿底峡的中观思想中也掺杂了此派的学说(参见《中观思想》,页239~65)。

  ③「满意」是“nyams dga”,欣乐”的权译。

  ④ 同②。

  ⑤“ dBu ma pa la mi mthum med ”一句, 字面意义很清楚,但真正涵义却不易确定。江岛式的译法与笔者一致(参见《龙树教学之研究》,p.363 )。Linder 则译为: It is not 〔 however 〕 unlikely that the Madhyamika〔 understands the absolute〕(p.194)。

  ⑥此颂与清辨《中观心要领》( Ot.5255 )第三品, 第十二颂的内容完全一样(参见《中观思想》,页217)。

  ⑦第25颂与《难释处》「智慧与方便品」中述及中观师承的那一颂,一模一样。

  ⑧精进狮子( brtson ”grus seng ge )是阿底峡的藏人弟子之一(参见《青史》,页173)。

  后记:本论中译及注者为陈玉蛟先生(释如石), 原 FDEER 兄将论颂贴于本版,弟续依陈注完成本篇,以利网友参考。

  

  

《入二谛》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