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P3

  ..續本文上一頁,喪本逐末,背內合外,愈趨愈遠,愈說愈枝,愈走愈歧,愈贊愈晦,原因是一切佛法都從釋尊朗然大覺心海中流出,後來應時機而起波瀾變化,終不能逾越此覺源心海的範圍,此與西洋學術進化史截然不同。因此,我們不能用西洋人治學方法來治佛學,應該依教起觀,解行相應,否則終不能得到佛法真谛。

   唯識宗雖然理論豐富,但在觀法方面只有見于《法苑義林唯識章》中的五重唯識觀,而此書在學術界又很少有人注意。大師有感于此,依據唯識理論及實踐過程,熔教觀于一爐,撰《唯識觀大綱》,立五種唯識觀:

   1、五位百法的唯識觀:百法總攝所觀一切法,五位是百法的種類。觀五位百法:一、八種心王,是識的自體;二、五十一心所,與識相應,隨識而有;叁、十一種色法,識所變觀,見分所緣,心自證知;四、二十四種不相行法,在心、心所、色法上分位假立,無獨立自體;五、六種無爲,是識實性,也不離識。由此觀見法界一切諸法皆唯識所變;次離一切染唯識相,證唯識性;次由證唯識性,而能如實了諸行,“猶如幻事等,雖有而非真”。由是證得圓滿清淨轉依,性相不二,身土如一,是爲究竟唯識。

   2、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識觀:包羅萬有、唯是一心。此心性體名曰真如;融貫凡聖,任持一切法種子、根身、器界,又名阿賴那識。有情的流轉由阿賴耶識爲種子依,一念不覺,變現未那識,執阿賴耶識爲我;變現根身、器界,爲自所緣;變現意識,以意根爲不共增上依,執根身器界爲我、我所;變現五根,藏識攝爲自體,安危與共,建立有情世間;遍現器世間相,爲賴耶見分所緣。又前六識在緣境時,以阿賴耶識所變的根身、器界爲本質,自變相分,爲自所緣。此爲依真起幻,從幻返真的途徑。由此可知,一念心起,無不依一真法界而起,無始無終,念念不息,即全法界盡在無明。所謂一念心動,萬法生起,萬法的産生是唯識所現,故曰萬法唯識。而唯識實性是真如,能知此義,就可以修依真起幻,全幻即真的唯識觀。

   3、悟妄求真真覺妄空的唯識觀:這有四個步驟:一、悟現前妄執所緣境界,是遍計所執自性。二、根據做夢的經驗,認識到心有境空。叁、五心位,意識雖然不起現行,而未那、阿賴耶相似相續,未嘗停息。四、無始來未那執本識見分爲自內我,而有俱生法執,是爲根本無明。此根本無明一明,則阿賴耶識轉成離垢清淨的庵摩羅識;庵摩羅識能任持一切法而不爲一切法所蔽,境智相應,得大自在,是爲唯識觀的究竟。

   4、空雲一處夢醒一心的唯識觀:以依空有雲,全雲即空,空雲不礙的道理,喻依真有幻全幻即真的唯識觀。以悟夢求醒,醒覺夢空的道理,喻悟妄求真,真覺妄空的唯識觀。由此空雲一空,夢覺一覺,是爲一真無障礙法界的唯識觀。

   5、五重層次的唯識觀:一、遣虛存實:是遣虛妄的遍計所執,存實有的依他、圓成,爲空有相對唯識觀。二、舍濫留純:一切諸法皆不離識,識分心、境,境別內外。舍濫乃舍去心內相分境,約百法中色法,不相應行法;所留爲八識五十一心所。留能緣心,舍所緣境,是爲能所相對唯識觀。叁、攝末歸本,心、心所各有叁分,自證分是體,相、見二分是用。攝相、見用,歸自證體,是爲體用相對唯識觀。四、隱劣顯勝;心王是勝,心所是劣,攝劣歸性,爲王所相對唯識觀。五、遣相證性,遣唯識事相,證唯識理性,事理相對,事盡理顯,智都無得,入真唯識觀。

   唯識學在一般人眼中,爲缺乏具體觀行的理論,而在大師看來,所有的理論都是觀行。五種唯識觀告訴我們,學習唯識理論應如何依教修觀,教觀相應,不行偏廢。這對于扭轉將唯識學作爲純學術研究的現象有著深遠的意義。

  

  七、編《慈宗叁要》、提倡彌勒淨土

   “慈宗”又稱“彌勒宗”,梵語彌勒,漢譯慈氏,依據慈氏爲宗,故名慈宗,慈宗不同慈恩宗,慈恩宗是依玄奘、窺基所住的寺院得名,其宗旨在于弘揚法相唯識教觀。慈宗以宗奉慈氏菩薩,上生內院爲宗旨,正如念阿彌陀佛求生極樂世界,專以阿彌陀佛爲宗奉持名、觀想。此亦如是,專念慈氏如來。

   法相唯識教觀都依慈氏爲根本,所以法相唯識宗的依據典藉--六經、十一論,慈氏菩薩據所說的《金剛經論》、《現觀莊嚴論》,以及叁藏中宣說慈氏行果者,都是慈宗的法藏。慈宗叁要是大師在衆多典藉中所選出的最重要的叁種,其中《真實義品》說明教理,屬論;《瑜伽菩薩戒本》軌行持,屬律;《上生兜率經》修證上生果,屬經。此叁種具備了經律論叁藏。

   大師爲何要編《慈宗叁要》,特弘彌勒淨土呢?《慈宗叁要序》說:

   “夫世親嘗集境行果叁爲《叁十頌》,回施有情;護法諸師解之,大義微言燦然矣,是曰《成唯識論》。第明境細繁難了,而製行期果,又非急切能致。慧粗者畏焉!或耽玩其名句味,樂以忘疲,不覺老至,造修趨證者卒鮮。今易以解此《真實義》持此菩薩戎,只此內院生,既要且要,洵爲人人之所易能!然《真實義》,诠境之要,菩薩戒範行之要,聞者殆無間然,至觀上生爲獲果之要,必猶難首肯,慈申論之:十方諸佛刹,雖有緣者皆得生,而凡在蒙蔽,罔知擇趨。惟補處菩薩,法爾須成熟當界有情,故于釋尊遣教中,曾持五戒,受叁歸,稱一名者,即爲已與慈尊有緣,可求生內院以親近之矣!況乎慈尊應居暏史,與吾人同界同土;而叁品九等之生因,行之匪艱,甯不較往生他土倍易乎?一經上生,即皆聞法不退菩提,與往生他土猶滯相凡小者,殊勝迥然矣。

   《成唯識論》是慈恩宗的核心著作,文字晦澀,內容繁瑣,義理深奧,智慧淺薄的人難以深入;從修行證果方面,要經過漫長的叁大阿僧祗劫,更是令人望而生畏。所以,大師編《慈宗叁要》,令中下根人歸宗有在,不至于徘徊門外。

   依唯識教修行,成就無上佛果,須廣集福德智慧資糧,行菩薩行,始能成辦。然人壽不過百年,命在呼吸,而集資糧以求解脫生死,事爲至急,如果這一生修無所成,則第二生隨業受報,或迷倒淪墮,前此功德豈不唐捐?佛說淨土法門,在令一生得到不退,由衆生回向願力,佛菩薩大悲攝受力,使命終時往生淨土中,聞法修行。這對于初發大心凡夫,是最好的去處。

   淨土是很廣泛的共通概念,經中稱十方淨土,可見範圍之大。但其種類略可分叁:一、究竟淨土,即法性佛土及自受用佛土。二、他受用淨土,是佛爲十地菩薩現淨土。叁、方便攝受衆生淨土,即一般所說的彌陀極樂淨土,彌勒兜率淨土等,在這無量淨土中,兜率淨土對我們來說,殊勝有叁:一、十方淨土有緣皆得往生,但何方淨土與此界衆生最爲有緣,則未易知,彌勒菩薩當來在此土成佛,教化此界衆生,特現兜率淨土與此界衆生結緣,所以應該發願往生。二、兜率淨土同在娑婆,同在此界,與此界衆生有親切接近的殊勝緣,最易得度,他方淨土泛攝十方衆生,而此專攝此土欲界衆生。叁、彌勒淨土,是由人上生,其上生是由人修習福德成辦,即可使人類德業增勝,社會進化,成爲清淨安樂的世間,又可感得彌勒下生成佛,早日實現人間淨土,所以,我們應該發願往生彌勒淨土。

   往生彌勒淨土,不論在古代印度或唐以前的中國都曾流行。唐朝以後,由于彌陀淨土的盛弘,彌勒淨土便被人們逐漸淡忘了,這使得學教之人失去歸宿。虛大師再次提出編《慈宗叁要》,並製定修行儀軌,其意義是非常重大的。

  

  八、結束語

   綜上所述,可以探知虛大師的唯識思想是博大精深,體系嚴謹。

   從成立唯識義,依教起行,導歸兜率淨土,境、行、果總括無遺;從駁斥西方唯心主義學派,到彈喝國內歐陽師生,捍衛唯識大法,鞠躬盡瘁。

   大師的唯識思想給我們什麼啓示呢?

   1、要從境、行、果全面理解唯識思想。大師晚年選編的《慈宗叁要》,是學唯識者的行動指南,不能走把唯識學當成純學術研究的道路。

   2、學習方法要現代化,學習大師以現代的科學方法,整理古人著作。使其以現代人的服飾、面貌和語言出現于世,從而使唯識學說普及于社會。

   3、要學習西方哲學思想史和名著,熟悉國內外學術研究動態,發揚唯識宗破邪顯正的優良傳統,對一切修正、歪曲、纂改唯識思想的謬論,要予以迎頭痛擊。

     對大師留下來的豐富的唯識著作,我們要努力學習,學深學透,從中汲取滋養和力量,進而將大師的唯識思想發揚于世。

  

《太虛大師的唯識思想》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唯識叁十論講記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