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實修法之目的是要看看堅實之身如何阻礙心流。由于肉體的存在,我們都有自己的領域感。我們可能已注意到,不愉快的心情常與痛苦的身體有關,而愉快的心情則常有輕松愉快的身體相伴。我們全都有意無意地認爲我們的身體非常堅實,以至抑製了正面的變更和自由的感受。這種以身爲堅實的觀念,必須予以破除。我們必須擺脫對身心的成見。伸縮實修法應可協助我們做到這一點。
我們須運用日常發生之事來成熟自心。這可被視爲心裏治療——我們讓心敞開、擴大,而把自己從狹小的心獄裏釋放出來。因此,這個修法是漸進的、逐步發展的。
修行此法要小心謹慎,因爲它會引起恐懼。你若感到緊張或害怕,那就終止觀想,放松一下,修這一套實修法中最前面的幾種松弛法。在感到信心十足、完全松弛以前,不要恢複修和伸縮。若有必要,可停修幾天。如果恐懼之生起與身體某一部分有關,就把那一部分放松,讓它在你的心眼中成爲透明的。然後自問:恐懼在哪兒?是誰害怕?你要加以深思。
實修
(1)伸展
至少用五分鍾“建立情況”——豎起脊梁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松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開始時,要自覺具有悲智品行之金光球在你身體中心,這樣你就不會害怕。你是佛,所以無論什麼事發生在你的身上,你都不可能有任何損失。專注于每一第叁或第四次的出息,讓全身皮膚隨出息同時向外伸展,以保持原來的身形,只是體積增大。如果身體某處感到痛苦或不適,就把注意力集中在那個部位或那一點,讓伸展從那裏開始。想像痛苦隨出息流出,同時皮膚變得越來越薄。繼續伸展,直到你大得如有一座房屋。時時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是佛,具有佛之品性——大悲與淨智。當你的身體大如房屋時,讓你的身形分解,而以不定的形態繼續伸展。
繼續伸展,眼見皮膚和皮內的一切都越來越稀薄,直到你大得像一座山。此時身體可說是不存在了,只有如霧一般的朦胧廓輪而已。繼續向天空伸展,直到根本沒有身體了,因爲它已融入虛空。
若在任何階段感到恐懼,你要提醒自己,不要忘了,自己所具之悲智品行,是不可能讓自己受到任何傷害的。最後,讓此無身狀態自由來去,同時也把一切“我”感完全放下。
這一部分的實修,占每次修行時間的一半(叁十分鍾)。
(2)收縮
此實修法與上述剛好相反。提醒自己爲佛之後,專注入息。隨著每一第叁或第四次的入息,想像自身收縮,融入位于自身中心的金色光像。不要爲保持某一特殊身形而煩心,只是繼續收縮,直到自身完全融入中心之佛或金光球,以致無“你”殘留,唯有你的清淨品性表現出來。繼續專注入息,同時自身中心之佛變得越來越小,直到縮成只有一粒谷子那麼大。最後這粒谷子也變得透明無色,終于完全消失。
這一部分的實修,占每次修行時間的另一半(叁十分鍾)
每天修此伸縮法一次,每次一小時,連續修叁周。
問:當向外和向上伸展時,你應該覺得自己仍然跟座位或地板接觸嗎?
仁波切:根本不必覺得自己黏在座位或地板上。修行此法,就是爲了要克服你與他人成爲一體的這件事所可能産生的各種恐懼。不過,如果完全放開自己令你覺得不舒服,那麼你也可以保留一點與地面的接觸感——但有時你必須覺得自己比地面稍高。
問:你若覺得觀想伸展比觀想收縮難,又該如何?所謂難是指難以繼續修下去,難以覺得所觀想的事確實發生。
仁波切:不錯,的確可能有這種困難。果真如此的話,那就不要勉強修下去,而是先修一些松弛法,然後再試試看。
問:當你身體變得越來越大時,在你身體中心之佛也跟著變大,還是保持原狀?
仁波切:球不是有如一尊銅球那樣懸挂在身體中心的實物,而是跟著你一起變,你變得透明(越來越不實在),球也變得透明(越來越不實在),所以大小不太重要。
問:“伸縮”有時讓我覺得有點不安定——我該怎樣對付這種感覺?
仁波切:此實修法並不一定會讓我們覺得不安定。能有安定的感覺和能放棄經驗中堅實固定的感受,二者在本質上並不矛盾。我們可因與一切事物的無常性一致而得安定,也可因減少對固定觀念的執著而得安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