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伏虎—無明煩惱對治法·實修法 實現我們的潛能(九)

  上一個修法包括觀想具有悲智品行的金光球,而這些品性都是我們尚未在自身中證得的。學解剖學的時候,我們使用象徵我們器官、骨骼等的模型,我們無須把自己的器官挖出來研究;內在佛的修法也是如此,不管我們是否把佛忘了,或是否知道如何見佛,佛還是在那兒。因此,我們開始修時,想像有一外在之佛,以便對內在之佛有所了解。

  實修

  至少用五分鍾“建立情況”——豎起脊梁舒適地坐著,體會自身周遭的虛空和所在之處,以及安住地面之身的感受。注意出息入息——如有必要,則先修呼吸松弛法,然後再開始修行本法。

  本實修法是要將具有悲智品行的金光球活現于世。修上一法時,已將佛像或相當于佛像的金光球安立于內在蓮花之心,故無須再修一次全部的生起次第。首先,只要觀想佛或金光球在你身體的中央就可以了,一心如是觀想,不要忘記你的身體和佛身都是透明的,或狀如彩虹,亦無重量。你若持續專注此彩虹身之像,其形狀及你面對的方向等問題,便不會生起——我們不是在觀想那種受著嚴格限製的堅實身體。

  (1)視友純淨

  具有仁慈與體諒品行的金光球,坐在你身中央的一株蓮花上。你出息時,佛隨著你的出息自你身出。出息要自然順暢,讓每次出息都有一佛隨出,但不必勉強固守此一原則。

  觀想前面修法裏的一位朋友坐在你面前。當金光球像離你身時,讓此透明之你融入你的朋友,使得二者完全合一,共具悲智的本質。修朋友法明,我們看到對朋友的愛戀如何導致對朋友的了解。這種親密關系,如今也能同樣令你了解那與友合一之佛。

  (2)自視純淨

  現在,你自己也成爲一悲智形象了。作如是念:“我是佛”,或“我是智悲的化身”。如今你和你的朋友都是彩虹身,不留一點過去身分的痕迹。你與面前的朋友如佛對佛,沒有分別“我”和“我的朋友”的問題。

  (3)安住于正面的自尊

  如果你願意的話,你可以再進一步修;生起一種本具的尊嚴感,或“正面的自尊”感。這不是說你心懷驕傲,覺得“我有這麼多了不起的品性,我是一個極具道心的人”。“正面的自尊”不是如此,它是因證悟一切衆生——包括自己——全都是佛而産生的甚深敬意。這與自私的驕傲相反,因爲它帶來的,是你對其他衆生感到親切,爲一切衆生感到快樂。事實上,它是有力、有效的妙方,能對治令我們覺得與他人疏離,此他人優越的那種驕傲。是故,當你視自己與朋友爲佛時,你便生起這種如實、本具的尊嚴感,而以“我們全都是佛”爲榮。在此確信當中,你要暫時安住。

  如果修此觀時你變得不安,那就停下來,以呼吸法松弛一下,然後再開始修。倘若極感不安,那就不要勉強修下去,也不要一次修的時間很長,最好分成多次短修,中間要有休息。短修可以短到每次五分鍾,原則是量力而爲。

  此法每天修一次,修一小時十五分鍾。如是連續修四周。

  結語

  在修此法當中,我們感到,自己和朋友皆具有如金光球或佛那樣的悲智純淨本質。這可使我們獲得一頂重要的了解;當我們以凡夫看待自己和朋友時,我們便有所貪戀,從而産生執著、迷惑和瞋恨。但是如果我們和朋友都成了金光球的話,哪裏還會有貪戀呢?執取之愛戀爲尊敬,從此我們即能生起助人之心。我們的問題在于心中有“我”和“我的朋友”之分,這引起我們的期望,以及隨期望而來的一切不良後果。我們若視一切衆生爲佛,則一切衆生之所作皆成爲佛行,而我們也能以不懷期望、判斷或其他負面因素之心視之。我們必須反覆修行此法,以使我們的心能逐漸證悟實相。

  問:每天觀想一個不同的人是否比較好?而所觀想之人可以是敵非友嗎?

  仁波切:你若是想要處理某一特定問題或障礙,你就可以重複用體現此障的那個人爲觀想對象,直到克服了障礙;但你若只是想要了解人人內在之佛,你就可以每天換一個人爲觀想對象。

  問:爲何驕傲被看成那麼壞?其實它有助于人在社會上使自己保持高等水平,並爲他人立下可資效法的榜樣。

  仁波切:我想你如果是很驕傲的人,最好先與此驕傲合作,把它轉變成我們在本修法中所說的那種正面的自尊。驕傲終究是無益的,因爲其中我執甚重。例如,以自己的家庭爲傲,心想:“我有這麼好的家庭。”這倒沒什麼不對,只是由此而來的下一步就不好了。在觀念上執著好家庭,會産生許多問題。欣賞是很有用的,但驕傲就沒什麼益處,同時也不必要。

  問:如果在修行當中,我所觀想的那位朋友變成另一位了,我該怎麼辦?我是應該接受新來的這位,還是應該力求回到原來的那位?

  仁波切:初修時,你可以力求回到原來的那位朋友,使你在觀想上能立得住腳,能有此把握;但超過某一發展階段之後,這種作法就不是那麼必要了。

  問:身爲基督徒,我不想用與佛教有關的心象爲所觀,迄今金光球還很好用,不過我發現很難想像,我整個自己和我朋友的整個自己爲兩個“面對面”的金光球。您有什麼建議嗎?

  仁波切:當我們談到佛時,我們通常會想到曆史上出生于印度、生活于印度之佛,一如基督徒把基督的品性與曆史上的耶稣連在一起。但就覺悟的境界而言,我所說之佛是指任何成正覺之人,而不限于曆史上的佛。因此,不管你視完全證悟的素質有如佛陀或有如基督,都沒關系;不管你認爲誰體現完全證悟的素質,都無所謂,那只是名稱而已。

  問:我老是有些認爲自己沒有悲心或大智,認爲自己所修的全像是假裝出來的玩意兒,對這種情形我能怎麼辦?

  仁波切:我想,你若沒有悲心,修行此法的目的就是要發展悲心。你的悲心若已發展出來了,那就根本用不著修。

  問:世間到處是殘酷凶惡的人,我們怎能相信他們全是佛呢?那不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嗎?

  仁波切:我想我們首先必須生起純正的動機。動機純正,就有可能藉著修心而看出人人本具的清淨。此後你便可爲你的問題找到答案,同時也有能力應付其余了。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