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前行法
四種執著
貪戀此生非行者 貪戀輪回非出離
耽于自立非菩提 執取生起非正見
皈依發心與供養
一、四皈依(叁遍)
皈依上師 皈依佛 皈依法 皈依僧
二、皈依發心(叁遍)
諸佛正法衆中尊 直至菩提我皈依
我以所行施等善 爲利衆生願成佛
叁、忏悔文(叁遍)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今在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諸惡業 皆由無始貪瞋癡
從身語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四、四無量(叁遍)
願一切有情具足安樂及安樂因 願一切有情永離苦惱及苦惱因
願一切有情永不離失無苦之樂 願一切有情遠離愛惡親疏住平等舍
五、獻供
觀想人天上妙珍貴食品、珍珠、金、銀、妙香、鮮花、燈燭、水果、錦衣、大象、寶馬、七珍八寶等如須彌山、四大洲一樣大、一樣多,以此供養上師諸佛菩薩、護法神衆。
禮贊祈請文
一、禮敬上師
我以虔敬心 生生世世頂禮皈依諸上師 及文殊師利尊者之足
二、禮敬善知識
頂禮諸善知識足 彼等如實以悲心
教授無瑕清淨道 祛除輪回涅槃過
叁、禮敬金剛薩埵菩薩
願曼達主攝護我 如淨空中迷人虹
不離滅諸戲論境 化現無量本尊衆
四、禮敬金剛手菩薩
因我頂禮大力護 持諸智咒之大師
集總金剛所言宣 諸密旨于一身者 魔衆今皆應谛聽
五、禮敬文殊師利菩薩
文殊師利耶!
諸佛唯一父 智慧之寶藏 喜悅時一瞥 能分別賜贈 殊勝之禮物
令受者證悟 諸佛之深意 聞此我常依 尊者爲本尊 誓永不舍離
尊者蓮花足 除尊者之外 我無皈依處 文殊師利耶 請滿我所願
六、敬禮大悲心
清淨叁學修覺心 弘揚聖教徧十方
住持正法頂莊嚴 敬禮無等上師足
叁世佛子共行道 出生利樂大寶藏
由善弟子數勸請 謹依師語而開顯
第二章 正行法
一、明所依加行法
思惟:(一)人身難得
(二)死殁無常
(叁)生死過患
(四)業果不爽
(修此之目的,乃在貪戀輪回,生起出離心)
二、正修菩提心
(一)勝義菩提心
加行
1、皈依
2、發心
3、祈求上師
4、七支供養
(1)禮敬諸佛
(2)廣修供養
(3)忏悔業障
(4)隨喜功德
(5)請轉*輪
(6)請佛住世
(7)普皆回向
正行
1、思諸法如夢
2、觀心性無生——內心非實有,不住外、不住內,應舍一切分別,安住于無分別中。
3、對治亦處解——身心空是對治分別,亦是妄念,不執對治。
4、道體住賴耶——安住法爾體性。
結行
中間修幻夫——隨修定之串習力,在四威儀中,了知一切如幻無實體。
(二)修世俗菩提心
根本
1、雜修二取舍——取者,取衆生之煩惱魔害等苦報,由我代受。舍者,將我叁世所集之善根功德、快樂、喜悅、智慧、錢財、生命全惠施給衆生,令其增長安樂妙善。
例:先修母親
她曾無數世作過我的母親,皆以慈眼悲心愛護我,令我不饑、不冷,從住胎、出生、養我、育我之中,受盡艱苦,冒著罪苦惡名,如是守護我,數利于我。而今她仍在輪回中。我今欲報母恩,當除其苦,如是思惟,觀母親其被苦、集所害,由我承擔此苦。觀想母之業報,化作黑氣,全流入我心中,而我見到母親是如此輕安,我內心有無比的喜悅。又將我叁世一切善功德,全無吝惜的施給母親。
這些善功德流入母親心中後,看到母親立即現前安樂,具足一切修法順緣,當前即身成佛,我內心立刻充滿著猛利喜樂。
再次觀想六親,亦如是修。
再次觀想怨仇、朋友、六親。
再次觀想一切衆生。
2、彼二乘風息——出息時,我一切善樂,隨風施給衆生。入息時,衆生一切罪苦,都流入我身。
後得
1、叁境毒善根——思惟有許多衆生,像我一樣依于叁境(苦、樂、不苦不樂)發生叁毒,以致造業受苦。他們將不堪其猛利苦,因此願他們一切叁毒,都流入我身中,他們全具足了叁善根(無貪、無瞋、無癡)受無量福報。
2、諸威儀誦時——爲了數數引發正念,應發出猛利益樂,恒常讀誦,“願衆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願我一切樂善都成熟于衆生”。
3、取次從自起——如果現在我能攝取自己當來所生的一切罪苦,如此也能攝取他人身上的種種罪苦。
第叁章 取惡緣爲菩提道
——罪滿情器時惡緣變覺道
一、意樂
以世俗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
一、報應皆歸——所有衆苦,皆因“我執”,觀如怨敵,舍棄它。
二、修一切大恩——衆生是我們的恩人。
(一)因緣于衆生乃得發心。
(二)爲利衆生乃得開始修行。
(叁)要成佛仍須要衆生。
對衆生修悲心,取一切苦,由我代受,將我一切善功德布施于衆生。
例一:有人、非人來損惱時,作如是思惟:
他之所以來損惱我,都是由于無始以來作我慈母時,爲了替我成辦利益,全無顧慮到自己的罪苦和惡名,以致遭到生死苦海之種種苦,又由于迷亂力,導致對過去的眷屬全不相識,所以才來損惱我。現在由于自己惡業的牽引,他現在來造害我的惡業,日後又將受種種苦。他長時的受苦,皆因我起,實在令人悲愍。過去我對他只有作損,今當替他遣除衆苦,辦諸饒益勸修取舍,願他離苦得樂,速當成佛,凡今後我所做的善事,都要饒益于他。
例二:若非人來惱
把我頭目、腦髓、血布施給他,隨他意樂,任他飲食。由于吃了我的供養而息滅了饑渴,身心充滿了無漏妙善,成就二大菩提心,並具足善樂。
以勝義菩提心轉惡緣爲菩提道
一、亂境觀四身
二、空護爲最上
一切法無所生,無生法身。
因無所生,就無所滅,無滅報身。
由于無生無滅,中間也是同樣無所住,無住化身。
又這些自體都不可分離,是自性身。
把妄境觀成四身,則知一切法乃四身之教授。
再思惟,這些來損害我的人,能勸我進修二菩提心,他們的恩德很大。
二、加行
轉惡緣爲菩提道——四行勝方便
(一)積聚資糧
1、供養上師叁寶
2、承事僧衆
3、布施鬼神(如放蒙山、燒施法、煙供等)
4、淨化身口意(大小律儀戒及叁昧耶戒)
5、修皈依、發心
6、供曼達,並祈禱——“惟願上師叁寶慈悲加持,倘若弟子病者善,請加持令病;倘若弟子愈者善,請加持令愈;倘若死者善,請加持令死。”如是至心祈求以斷除希望和怖畏二種妄心。
(二)淨障
1、四力忏(叁十五佛忏、八十八佛忏)
2、百字明咒
(叁)供魔障
施食後,表白:
“你來作我修菩提心之助伴,此恩最大。今後願衆生一切罪苦,都成熟于我身”。或施食,修慈悲心表白:“我將爲你作現前和究竟一切利益,請你不要阻礙我修法”。
(四)供養護法
以食子供養護法神,至心祈求息滅修法違緣,成辦諸順緣。
取客緣爲菩提道——隨現遇而修
若遇重病、魔害、怨敵等,而生猛利苦時,隨所遇修自他換。
第四章 明攝爲一世修時
一、總攝教授心
二、應修習五力
(一)牽引力——從現在起,一直到今年、今生乃至成佛,願常不離二菩提心。
(二)修習力——數數修習二菩提心。
(叁)白種子力——盡力積資糧,令菩提心增長。
(四)破壞力——舍棄我執分別。
(五)願力——行善當發願,常不離二菩提心,令所願皆能圓滿成就。
第五章 心修成之量
一、諸法攝一要——皆在調伏我執
二、二證取上首——自心無愧
叁、恒當依歡喜——以菩提心爲助伴
四、散能住即成——善修菩提心的人,遇惡緣時,雖未加觀察,也能不生瞋,並將此惡緣轉爲菩提道。
第六章 明修心叁昧耶
一、恒學叁總義等
(一)修心不違戒——凡所受過之戒,守護不犯。
(二)不怪誕——不現神通諸怪行。
(叁)不墮黨類——不做邪執分別,應平等心遍于一切。
二、轉欲住本位——生起自他交換之意樂。
叁、不應說殘支——如他人身體有殘疾,或佛法過失、違戒等,不應說。
四、全莫思他過——見人有過,乃我內心不淨所現,應遮止此尋伺心。
五、先淨重煩惱——先審自身何種煩惱重,再集中全力對治、調伏。
六、斷一切果求——不可爲名聞利養,人天果報,自求解脫,應避免。
七、棄舍毒食——舍棄我執。
八、莫學直報——不計人過。
九、莫發惡言。
十、勿候險阻——不伺機報複。
十一、莫刺心處——不揭他人過失。
十二、牦載莫移牛——己過,不詐移他人。
十叁、不爭先得——侵占。
十四、不作經忏——不可爲了自我的利益,而暫時屈就他人,或爲了治魔治病而修菩提心,此種心就像作經忏一樣。
十五、天莫成魔——不憍慢。
十六、樂因莫求苦——爲了己樂,令他人苦。
第七章 明修心學處
一、諸瑜伽修——衣食等一切瑜伽,都是爲利益他人而作。
二、諸倒覆修——因修心而染疾、招魔、招他人恨,自煩惱而不想修,思惟:衆生衆苦由我受,我的善因施他們,令他們具足修心順緣。
叁、初後作二事——早起發願,今日中,一切叁業不離二菩提心。夜寢,反省若有犯,應忏悔;若無犯,發善樂,日後仍如是修持。
四、二境皆應忍——順境不憍,回向衆生。逆境,作增上緣,無怯弱心。
五、二事舍命護——總法叁昧耶及別修心叁昧耶。
若無此二事,不論今、後世,均不能得安樂,所以應舍命守護。
六、當學叁種難
(一)煩惱初、難覺——用觀照
(二)覺後、難製——用善法對治
(叁)雖製、難斷——用數數串習
七、取叁主要因
(一)遇良師
(二)自能如理修學
(叁)具足修法順緣
八、修叁無失壞
(一)不退失恭敬上師
(二)不退失菩提心
(叁)不退失守護戒
九、成就叁無離——身口意業不可須臾離善。
十、于境無黨修——于境應無分別地修。
十一、徧徹底善習。
十二、于怨敏恒修——修悲心。
十叁、不依賴馀緣——不依賴衣食無缺、無人、非人來惱,應取順逆境修。
十四、今當修主要
(一)修正法
(二)修持
(叁)修菩提心
(四)依止師
(五)修打坐
(六)修對治
十五、不應顛倒
(一)不能忍受修法之苦,卻能忍受降服怨敵、守護眷屬等諸艱苦,忍顛倒。
(二)不想修清淨正法,卻迷戀世間財位,欲顛倒。
(叁)不由聞修行叁門領納佛法甘露味,卻耽著世間樂味,味著顛倒。
(四)于作惡者,不修悲,反而于苦行修悲憫,悲顛倒。
(五)對依靠我的人,不令其修正法,卻教他作增長世間財位之方便,教心顛倒。
(六)于出世之樂善,不修歡喜,見怨敵有苦而生歡喜,隨顛倒。
十六、不應間辍——未獲正解,當專心一意,恒常修學。
十七、應堅決修——斷一切攀緣,于修心法門,專一精修。
十八、觀擇令脫——觀自身以何種煩惱最重,對治它,直到不生爲止。
十九、不應自恃——去除慢心,自以爲有智慧、品德……等。
二十、不應暴戾——若人謾罵我等,不可動怒及報複行爲。應讓步,調伏我執。
二一、不輕喜怒——不以小事而輕現喜怒相傷了別人。
二二、莫著聲譽——不希求道謝、聲譽等言辭。
第八章 小結語
將此五濁世 轉爲菩提道 教授甘露藏 從金洲傳來
由醒夙習業 多勝解爲因 能輕苦譏謗 請調執教授
今死亦無悔
祈請文
敬禮上師(各派祖師名)
我以叁門殷重敬祈請 加持我及一切之衆生
令皆通達無我之實相 令皆證得無上之佛果
祈以大悲普攝受 皆從我執境中得解脫
回向
佛陀菩薩清淨僧 祈垂護念賜加持 我等一切衆有情
無始輪回大海中 所行布施與持戒 以及修行諸功德
一切我今皆隨喜 現在所行諸善業 布施以及清淨心
願得成就厚資糧 資生瑜伽作莊嚴 爲報父母師長恩
願我速證佛陀位 乃至未證佛果前 願仗所作善業力
常依大乘之上師 身能善持叁戒律 心所欲求皆成就
自他不作諸惡業 由善所積諸福德 願能受用福慧增
眷屬善業皆圓滿 乃至未獲解脫前 一切障礙皆息滅
願以此功德 普及于一切 我等與衆生 皆共成佛道
《大乘菩提心簡修法》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