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世蔣貢康楚仁波切 注撰
謝思仁 中譯
曆史背景
印度大師阿底峽尊者到西藏之前,曾隨叁位上師學習這個心要法門。在西藏他的傳承稱爲“卡當巴”,曆史上是居甯瑪之後的一個教派。
密勒日巴的嫡傳弟子岡波巴曾在卡當巴的寺廟出家。他常將卡當與噶舉兩派的傳承融合在他的教法裏,“修心七要”即是其中之一。我們今天采用的是第十九世紀最偉大的學者,第一世蔣貢康楚羅卓他耶所撰寫的教本,由那旺贊波喇嘛撷錄精要編寫而成。
重要性
天道與人道的快樂都非恒久的,而“我執”之行者所證得的也非究竟涅槃。我們生命最終的目標是要開悟成佛,其唯有藉著相對菩提心之修習與究竟提心的禅觀始能達成。前者是慈悲與愛心的培養生起,後者則是安住不動,當下直了心性的禅定。
以下說明爲何我們需由發展相對菩提心著手的原因:
一、大乘佛法的根本教義在于發願度衆,開悟成佛。它的願力本身即是一種慈悲。
二、成佛後,由于無緣、同體之大慈悲心,不住涅槃,仍繼續以利生度衆爲事業。
叁、初學者雖無法真正了解究竟菩提心,但若認真修行,絕對可以體驗到相對菩提心。一旦相對菩提心生起,自然就可了悟究竟菩提心。
因此,基于上述理由,我們要勤修相對菩提心。這個法門的精髓,我們稱之爲“自他交換”,或謂“以已換他”,此也即是本書要闡釋的重點。有許多其他菩提心的訓練法門均由本義闡衍而出。
第一篇 根本教法
第一章 前行法
前行准備
每段菩提心禅修開始前,我們應做如下觀想——頭頂蓮花、月輪寶座上,根本上師端坐,莊嚴微笑、徧身放光,充滿宇宙同體之大悲,是諸傳承寶上師的總攝化現。我們虔誠向他祈求:“上師啊!我如實的精神導師,請您慈悲加持我,讓殊勝的菩提悲心在我心底生起。”如是盡可能祈求多次後,觀想上師由頭頂下降至心輪,安住于光明綱罩中。每段禅修前,這段類似“上師相應法”的前行是相當重要。
修法指導
蔣貢仁波切在所有開示前,均以“將心轉向佛法之四念處”開始。此四念,或曰“四共加行”即(1)人身難得(2)死亡無常(3)輪回過患(4)業報因果。仁波切尤強調初機者應多方面參考這類資料,這是最基本的教義,應根植于我們心中。
關于這四點,仁波切有一簡短開示:
“我們之所以有機會修行佛法,乃因擁有寶貴的人身與自由。這是源于我們過去生的善行,但只有極少數的人有此善業力功德,因此它的福報——自由與人身也非常殊勝難得的。我們現在既已獲有它,便不應將它虛擲。當我們仍擁有自由且能修行時,應努力勤修正法。”
生命長短不定,死亡之因亦有千百種,我們不能確定過了今天是否還有明天,因此,從今天開始要下定決心,認真修行。
死亡時,萬般皆帶下去,唯有善惡業隨身。此生擁有的美食、錦衣、金錢、財富、華屋、房産、聲名、權勢等,此時對我們一點都無助益。事實上,仔細分析,人的一生並非十分需要這些東西的。
因果不昧,隨善惡業得果報。死亡後,不管得生六道何處,總是痛苦等著我們;因此,我們要深思熟慮,絕不造作害人之惡行,甚以生命爲賭。我們要勤修善業,積聚福德。
本段的四念處以及每次的菩提心禅修之後,都要做普賢七支佛事供養(請參考“四臂觀音儀軌”)。平常要時刻不忘將菩提心的修行與其禅觀的意義融入我們日常生活的體驗中。
注:七支佛事供養即(1)禮敬諸佛(2)廣修供養(3)忏悔業障(4)隨喜功德(5)請轉*輪(6)請佛住世(7)普皆回向
第二章 正行法
究竟菩提心的簡單禅修
修完前行法中第一項簡易的上師相應法後,自然的將身體打直,藉著數息吐吸各二十一次,將心靜慮下來。接著觀世間萬法,包括一切有情都似一場虛夢,純由我心所幻,實無本體。慢慢加強這種如夢似幻的感覺,然後將注意力轉至心的本質上。當我們檢視心的特性,例如:顔色、形狀、大小等等時,什麼沒發現。心無來處,因此稱爲“無生”;當下找不出它住于身體之內或外,最後也看不出它終極于何處。心由何處生起?此刻住那裏?往何處去?我們應常檢視心的本質,使在累積的禅修經驗中漸有肯定的認知。當我們生病時,服藥使它痊愈;當我們爲煩惱業障所蔽,一如生病時,便應藉上述禅方恢複心理與精神的健康,此亦即我們本具之佛性。
仁波切把幾個在禅修中出現的體悟稱爲“心藥”,例如,“身與心皆是空的”、“空性中無有好壞之別”等等。他說,將心放松,直觀這些念頭,任其來去,卻又了然分明,這是一種禅修究竟菩提心的方法。另一種方法更直接:把心自然安住于佛性中,即諸法之真義本質,無一絲塵俗心識的紛擾。仁波切做了一個簡短的诠釋——將心自然安住,清明而不散漫,心無所緣,不爲生起的念頭所牽引,盡可能隨時把心保持在簡單、自然明晰的狀態中。
我們可選上述任何一法修習究竟菩提心,並在日常行住坐臥中,持續保持禅觀中的覺受,觀世間萬法,包括自身、衆生、一切外境等均爲虛幻的顯現,就像一場夢,看似清楚,實無實性。
相對菩提心的禅修
簡易的上師相應法祈願文念完後,觀想母親在前,我們回想起她對我們的慈愛——自小費心照顧、撫育我們;忍受生病等諸種痛苦;辛苦喂食我們;爲我們洗浴更衣;糾正我們不良行爲;訓練我們成材成器。由于她苦心付出,我們今天始能遇見並修習佛法。其實不只今生,累劫多世來她一直對我們如此無盡的付出,爲了幫助我們,她一直在六道輪回,曆經無數痛苦。
仁波切要我們首先對母親發出強烈真誠的慈悲心,漸漸加強它,直至普及于一切衆生。此因多生劫輪回中,無人不曾爲我們母親。我們先對易觀的對象,例如,家人、朋友、受苦難折磨的惡趣衆生、窮人、只有此生才有幸福的人等等,發出同等的慈悲心;接著對難施同情的對象,例如:惡徒、敵人、冤家債主、邪靈魔刹等等産生慈悲心。對所有衆生做如是觀想:“我的父母不願受苦,但也只能在苦因及種種苦難中煎熬,多可怕!我該怎麼辦?我應帶領他們脫離苦海,獲得安樂,以回報親恩。”我們應訓練發展這種慈悲心,直到變得非常強烈深刻。想到母親的痛苦、業障習氣,我們修習以下相對菩提心的正行法——
觀想:“願我承擔他們一切的痛苦,以及永無止境的苦因”,次觀歡喜的將其痛苦承受過來。我們必須觀得非常清楚分明,並且發願:“願以我叁世所積功德、財富、身體等,無分別的供養我父母,並普及一切衆生”,是他們均滿足喜悅的獲得了我的供養。爲使觀想更清晰深刻起見,複觀衆生的惡業、災難痛苦像一縷黑煙由我鼻孔吸入,融入心中,他們因此永遠由痛苦與障礙中解脫。呼氣時,觀想自身的功德資糧像皎潔的月光由鼻孔出去,融入所有衆生,讓他們當下即刻開悟,我亦十分歡喜贊歎。這種“自他交換”的呼吸法是不分時地修練菩提心最根本重要的法門,我們須盡可能的經常練習,直到分秒不忘。
平常禅修結束至下次再開始前,叁毒會不斷生起——對誘惑或利己之事起貪執;對厭煩或損己之事生瞋心;無明妄心亦不知不覺綿綿而起。叁毒念頭生起時,我們必須馬上警覺認知。貪念現起時,觀想:“願我承受一切衆生的貪毒欲念,願其因善業功德由貪執中解脫清淨,直至開悟成佛。”瞋念與癡念産生時,亦以同樣方式觀想,藉此,叁毒轉爲積聚無量福德資糧之根源。再者,每次的禅修之間要念誦或默禱下面的祈願文,俾能使我們專注于菩提心上。
“願衆生的惡業在我身上成熟,願我的功德成就他們”。
“願將我的一切功德利益供養徧虛空衆生;願我承受一切衆生的過失和痛苦。”
“願衆生的罪業痛苦在我身上成熟,願我的善行功德在衆生身上結果”。
發展與衆拔苦的能力操之在我;現在訓練我們的心,他日當可真正爲衆生怖畏除苦。
第叁章 轉逆緣成法道資糧
大至世界亂局所引發的獨裁戰爭與恐怖暴行,導致人民福祉、世間寶物全被摧毀無存;小至個人惡業成熟引致苦厄、災難等,吾人均應將這些痛苦逆緣轉爲解脫道上的資糧。以下有叁種方法可資修持。
相對菩提心修法之應用
當我們受病苦所磨、遭他人惡意批評中傷、或爲敵手所敗以致憤恨不平時——簡而言之,不論何時何地,自身、家小或親朋好友遭遇任何不順遂之事,都不應歸罪于他人。這裏面除了我們緊握不放的“我執”念頭外,什麼都不是真實實有的。它是多生多劫“我執”、“自私”不斷帶動造業所成熟的苦果,我們不應怪罪任何他人,而應找出問題的症結——“我執”,所有佛法均針對消除此點而修習的。成佛無不依賴心識的轉化,因此,祈欲開悟者,應了解佛與衆生的慈悲是平等不二的。尤其,無人過去生不曾爲我父母,依此看,他們實比我們慈悲。再者,傷害我們者實際上是來幫助我們淨業消障、積聚福德的善友,因此他們更是最慈悲的。念及此點,我們更應修習“自他交換”呼吸法。
對一切有生命的衆生,低如昆蟲、蟻虻,高如貓狗人類,我們不僅不能對他們起瞋厭心,更要盡力愛護、幫助他們。倘若能力不及,也要誠心祈願:“願他(它,或此名歹徒)能早日離苦得樂,證悟成佛。願我未來所行諸善,均爲利益他們而成辦。”
由于過去世我們曾造作無數惡業,傷害這些鬼神、冤親,使得今生他們侵擾折磨我們。觀想他們在前,我們以自身血肉供養,並祈求:“請享用我的血和肉,請取走任何你所需!”複如實觀想他們食我肉、飲我血,十分暢快滿足。以此,我們發展相對和究竟菩提心。
我們亦可觀想生活中損惱我們者是上師或佛菩薩的化身,遣來激勵我們修習心法的。我們早已學到,只是疏于修持,因此這些人對我們其實是很慈悲,恩德很大的。
我們若爲病痛所苦,或精神遭受折磨,便應思惟:“若非這樣,我早因俗務把佛法抛諸腦後,所幸病苦和災難使我仍記得佛法。”我們應視其爲上師和…
《修心七要》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