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止等觀點,與佛法宣示的萬法無常觀非常接近。另外,佛教有部宗所扶擇的無方微塵、無分刹那,也與物理學從分子、原子一直到誇克的物質結構認知序列相當吻合。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的萬有引力定律,與佛教的世俗因果律相比,相同之處也頗多。而且不論是牛頓還是愛因斯坦,他們晚年的困惑與再思索亦與佛法考慮的問題密切相關。至于現當代的物理學家抉擇外部世界所得到的結論,與小乘佛教觀察器世界的結果也往往不謀而合。
但要論及探索人的內心世界,物理學便頓顯乏力與無奈了。迄今爲止,物理學根本未摸到人心的本質,對于意識的深層涵義同樣一無所知。來自南京大學的桂增副教授想必對此問題應該更有體會,因他在南大上本科時學的就是物理,後又在江西教了十幾年的書,依然沒忘研究物理。隨後他又獲得物理學的碩士、博士學位,然後便一直從事物理學的教學與研究。他對物理學與佛教之間的關系有如下觀點:
我從小就信佛,且對佛理堅信不移。在種種對人生、宇宙的解釋中唯有佛法是顛撲不破、至高無上的。自然科學雖也研究種種自然現象,但卻始終沒有觸摸到一切現象的緣起性空本質,只有佛法才洞穿了內外世界的空性特征。
小時候我對佛教、物理學都很感興趣,曾花了很長時間研習物理,同時也學佛。幾十年的研究讓我認清了一個事實:物理學基本是借助于各種儀器做實驗,再輔以推理,最後得出定律並下結論的。它的種種理論確實可以讓我們享用從電子科技到航天技術的很多方便、利益,不過它卻在面對任何人都不得不面對的生死問題時一籌莫展。這時我們就會體會到只有依靠佛教的聞思修,人們才能因了達心的幻化本質從而超越死亡的陰影。據我所知,有相當一部分物理學家因研修佛法而獲利益,其中當然包括獲得無懼死亡的從容練達心態。
對我而言,我把大部分時間、精力都用于修行佛法,我深感自己的信仰絕非人雲亦雲,我是通過多年的研究思考後才得出自己的結論的,因而我對自己選擇的道路充滿信心。
談話當中,我順便問起了桂先生有關前後世的問題。作爲一名物理學家,他對此問題的看法是:
對于人的前後世問題,物理學簡直就是一片茫然,因它從未深入研究過此問題。故而它既提不出“有”的觀點,也談不出“無”的所以然。我個人認爲,既然無有前後世的論點找不到任何推理依據,那我們只能而且必須承認佛教的前後世存在的看法。佛教對此問題除了有邏輯論證外,尚可以通過修持讓人回憶起前世,有些有神通之人以及佛菩薩還可現量見到。物理學找不到不存在的根據,而佛法關于前後世存在的根據又言之鑿鑿,如果還不承認,那就太不應理了。
正因爲前後世的存在,所以我們才不能在短暫的今生造惡。這不僅僅是個道德約束問題,更有佛法的深層哲理剖析與實修驗證爲之提供論據。
回顧自己學佛所走過的道路,不管是認定前後世的存在,還是接受佛教別的觀念,所有對佛教的認同與一步步的堅定信仰,都是經過自己認真研究的結果。初中時我就開始聞思佛理,後來又深研過《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四十卷,並仔細拜讀過《華嚴》、《金剛》諸經,且將日常法師所講一百六十盤《菩提道次第廣論》,八十盤道宣律師對在家居士的戒律開示,還有七十盤黃念祖老居士有關淨土修法的磁帶一一聽過。越看、越聽便越發覺得佛陀教言真實不虛,遠非我們僅依分別念及虛妄不實的感官所得出的對宇宙真相的認知可相提並論。
我相信通過聞思修行、禅定等方式深入佛法,我們一定可以得到佛法本具的對衆生之利益,這樣的人生才談得上沒有虛度,這樣的社會才談得上充滿和諧與生機。
桂先生的話是他內心真實體驗的真實傳達,這番自白應該對後來者、後代中,那些對佛法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人們有所幫助,研究世間學問之人亦可從中獲取真實利益。
博士訪談錄(五)
如何面對死亡
世間人大多對未來充滿幻想與期盼,故而他們才會對將來的生活、事業、前途等處處算計、時時營求。不過在種種的安排與計劃中,沒有宗教信仰、或修行不上道的所謂“教徒”們,卻總是缺乏或忽略了對必然到來的死亡以及後世的打算。在與社會各界人士交流時,對這一點更是感觸深刻:他們的人生設計幾乎全部針對今生的短暫時日,這多少有點像只知今天不知明日的味道。當人們的目光短淺到如此地步時,他們可能完全意識不到,其實不論富裕也罷,貧窮也罷,在無法擺脫的死亡面前,恐怖的陰影是會侵奪掉所有自以爲是、所有自認爲把握、創造了自已命運的人們那點浮沫似的自信與成就感的。真希望人人都能了解並直面死亡,並最終借助佛法的幫助超越死亡。我相信沒有哪一種世間學問能如佛法一樣,可以讓我們真正計劃好自己的人生,可以讓我們輕松駕馭駛向永恒、自在彼岸的生命航船。
許多世間知識分子也越來越自覺地認識到了這一生死問題,並開始以佛教的觀點深入對這一問題的探討。如錦博士就是這些人中的一個。
如錦畢業于南京大學,後又于某大學連續獲得有關西方文化的碩士、博士學位。她在談到這一問題時說道:
作爲世界叁大宗教之一的佛教,在其兩千五百多年的發展曆史中,以其深邃圓融、透徹宇宙人生的大智慧,慈悲濟衆、清淨安詳的思想境界,教化人倫、導人向善的道德規範,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有智有識之士投身到對它的研究、實修與弘傳之中。在當前這樣一個競爭壓力日漸增大,許多人感到恐懼、痛苦、迷茫的當下,如果人們能深入佛教的話,它的悲智甘露定會潤澤世人那一顆顆煩躁不安的靈魂,使之都歸于安詳與甯靜。難怪有越來越多的人都選擇佛教當作自己的精神家園,此中緣由正如印度的大學者古倫斯南博士所言:“拯救世界危機,首先要改造人,這一點沒有比佛陀的教導更完美的。”面對社會人心的種種憂患、現代人隱埋于生活表層之下的各種煩惱痛苦與心理障礙,佛教真可謂是改造人類身心的首選妙藥。
我個人以爲,在人們衆多的思想行爲當中,最欠缺的思想是對來生做准備的思想,最不應理的行爲是不考慮後世因果報應的行爲。所以衆生才會在“生命只此一回”的思想觀照下,極盡追逐物欲、超前享受、瘋狂占有、拼命掠奪之能事,因爲他們笃信“人死如燈滅,”故而才會盡享今生,並由此帶動整個社會的畸形發展。不知他們思考過沒有,這種蠅營狗苟的生存,實則毫無價值與意義。憨山大師早就指明過這一點:“春日才看楊柳綠,秋風又見菊花黃。榮華終是叁更夢,富貴還同瓦上霜。……傾刻一聲鑼鼓歇,不知何處是家鄉。”
正因爲“萬般帶不去,唯有業隨身。”,我們才應該重新規劃此生,重新看待死亡。“此身欲往知何處,叁界茫茫愁殺人。”只有樹立了正確的死亡觀,人們才能正確處理今生的一切所作所爲。
佛教對此問題的看法是:人絕不可能只有一世生死,我們必須以今生的努力行善、證悟空性爲來生打好基礎,乃至借此徹底超越生死、回歸永恒。
現時之衆往往也能理解人生不過百、青春難再的道理,但他們常常都會從反方向落實這句話的涵義。要麼悲觀絕望、消極遁世;要麼及時行樂、放縱欲望,特別是後一種人生態度更占據了時下衆人中的大多數分子的心靈空間。在這種短期目標的促動下,人們開始爲所欲爲地擴張自我心性,不僅向大自然,亦向同類及所有衆生伸出了攫取的雙手。所以才會有爾虞我詐、兄弟相煎,才會有自然環境的大規模、大範圍被破壞。
我們不考慮調適人心、諧調人與人、人與自然之間關系的主題,反而整日都在爲金錢、權勢、家庭、身體做種種准備、種種營求,在拼命追求享受的過程中,掩蓋生命本質的空虛。我們准備了那麼多,卻唯獨不准備下一世,一旦無常到來,除了手足無措、悲慘啼號之外,我們還剩下什麼可以憑依的與死亡作戰的工具、手段、信心?凡夫要麼否定死亡、假裝它不存在,或是小事一樁;要麼就恐懼死亡,避諱或拼命拖延它的到來。記得西方有位哲人說過:“生如夏花般絢麗,死如秋月般靜美。”但這種詩意的生與死,只有依佛法教言精進修行之人,以及在佛陀教導下早已對死亡做好准備之人,才能達到如此境界。因爲只有佛教的生死觀才會告訴我們:生命是綿延不絕的,好好利用今生吧。只有如此,我們才能在死主降臨的那一刻,憑借平日的功用抓住中陰的刹那,從而徹底主宰生死,並至回歸法界的本來面目。如此一來,死亡就成爲了一生中最珍貴、最光榮的時刻——只有體味了它的空性本質,我們才能回複無生的永恒狀態,人類延續千年的永生夢想才有實現的可能。
現代人在單調而機械的生活軌道中,癡心正濃、煩亂正盛、時刻充滿喧囂與躁動。他們崇尚自由,但卻因喪失了正確的信念、方向、方法而成爲名利的奴隸;他們希求幸福,但卻因沒有佛法智慧的指引而成爲痛苦人生的犧牲品;他們留戀過去、忙碌于現在、幻想著未來,但就是不知道佛法宣講的過去已逝、未來尚未存在、現在不可靠的道理;他們孜孜以求、患得患失、貪欲永無止境,但就是不明白、不思索富貴如浮雲、感受變成空、朋友終失散、知識會落伍、身體離我去等事實真相。真可謂“老病死生誰替得,酸甜苦辣自承當。……生前枉費心千萬,死後空執手一雙。……”如果庭花落後尚能逢春的話,此身滅後魂又歸何處呢?
“人生寄一世,奄乎落飄塵。”去體認體認佛法的道理吧!唯有如此,我們才會因了知了因果的不虛而積極籌劃生死之間的生命之旅,才可在死亡之時從容應戰,並取得最後的勝利。
《大寶積經》…
《博士訪談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