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雲:佛告彌勒菩薩:若金、銀、琉、璃、珍珠、珊瑚、珠寶、及諸樂具,不能令人離于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彌勒,唯有正法能大利益,令人離生老病死、憂悲苦惱。世間俗人誤以爲執著外物是生活幸福之所在,其實佛陀早就告訴我們,幸福存在于心。而了達心的本質、生活的真實狀態,通往快樂安祥的生命境界,唯有依靠佛法才能達成。
生命是神聖而莊嚴的。在仇恨、冷漠的地方,我們應播種寬容與溫情;在失望與煩惱之地,我們應播下希望、信心;在悲慘、痛苦的心靈裏,我們應播下喜悅與祥和。而所有這些美好境界的實現,無一不需要佛法智慧陽光的普照。只有佛法的前後世存在、善惡有報、般若空性的種種理念,才可以讓我們活在當下、活在理智之中、活在不畏死亡的快樂信心中。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閑事挂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而要無閑事存心,如果看不透世事的無常本質,不知道死亡、中陰的可利用價值,人們又何能安享生命本具的豐富內涵?
“流水下山非有意,片雲歸洞本無心,人生若得如雲水,鐵樹開花遍界春。”了達了死亡的意義,知道了人人都可在中陰狀態下突破六道輪回的限製,我們就更會珍惜現前的每一分每一秒,因眼下的諸多努力都在爲超越死主閻羅的催逼積累資糧。
生命如果展開了它那最美妙的真實,我們的每一天便都可活在健康與安詳之中。到那時,死除了意味著更高質量的再生外,哪裏又會有一絲一毫的苦痛?!
博士訪談錄(六)
精神的歸宿
人們對宗教的信仰往往來自于正確了知宗教精神後産生的信心,而各個不同的宗教,適應的也是各種根機的衆生,他們憑借對各自所信奉宗教的理解與信心,在信仰這面大旗的感召下,靈魂充實地度過此生。宗教信仰並不僅僅是一個個體找到精神歸宿的問題,它還牽涉到整個社會的道德水准與文化質量。從某種意義而言,自由選擇的正確宗教信仰,將對整個人類未來的發展方向産生不可估量的正面影響。
而對一個佛教徒來說,我們堅信的信仰告訴我們,除此一生,生命過去有,並且未來還將有多種存在、延續方式。佛教所闡釋的死亡觀、中陰救度法,已經引起了西方很多人士的關注與研究。受此影響,東方的一些知識分子也紛紛開始希求這方面的知識,他們迫切渴望能爲短暫的今生找到一個永恒的歸宿。
來自某大學的文化人類學博士圓謀就對這個問題格外關注:
首先要說明的是,我從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唯物論,長大後也是在無神論的灌輸中接受熏陶的。但我卻堅定地認爲,宗教,特別是佛教,絕對可以幫助我們認識人本身,解決古今中外一直困擾人類的“我是誰”這個問題,並且可以給人類提供終極關懷。
世界上所存在的叁大宗教的立足點都源自人性本身的需求,並試圖給出所有關于宇宙人生的問題答案。因而它們的基本思想都是想爲人類提供人文關懷,對它們最低程度的估價也應認定它們的人道主義色彩。更何況這其中的佛教已遠遠超越了人的出發點與眼界範圍,它的慈悲目光關注大千世界的每一類衆生,它的智慧火焰照徹生死的本來面目。
有人說宗教是喪失了自我或再度喪失自我者的靈魂避難所,其實這話並不准確。即便一個以世俗眼光來看各方面都很圓滿的人,他依然渴望精神境界的升華、生命內在本質的開發。簡單、通俗地說,他還是想尋求生命延續性的存在,希翼一種永恒狀態的來臨。
我在美國講學期間碰到了很多大富翁,讓人意想不到的是,這些人大多不像影像傳媒中所形容的那樣貪婪無恥、利欲熏心,他們多數都很講道德良心,真的是一群“君子愛財、取之有道”的人物。究其原因,原來他們全都有宗教信仰——大都是一些虔誠的基督徒,也有少部分信奉佛教。據說電腦天才比爾
蓋茨也是一位信奉基督的教徒,他能將《馬太福音》倒背如流。
而我認識的另一位國內的年青人,不到叁十歲就自殺了,若論他的社會名望、地位、財富都可說是如日中天,但就是因找不到人生的究竟意義,“寄蜉蝣于天地,感滄海之茫然”,沒有歸宿感,也沒有立足點,最後只好以這種悲劇形式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所以我才會覺得人生在世需要給自己找一種正確的信仰!更何況國家現在正提倡以德治國,正強調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在這方面,宗教絕對可以扮演重要角色。對一個找到了人生的精神家園、因而就會以自覺的道理自律規範自己行爲的人來說,他會從內心希望人人向善、社會進步,他哪裏會容忍道德倫喪、邪教泛濫、物欲橫流、人心險惡?
宗教是人類文明的標志之一,是人與動物區別的標志之一,是倡導自尊、尊他、自愛、愛他、和諧共處、慈悲濟衆的最有力的精神旗幟。尤其是流傳在中國廣大地區的佛教,早已不僅僅是一種單純的宗教信仰,而是日益廣泛地流入了中華民族的血脈,成爲我們的精神支柱,變成我們的文化底蘊。佛教作爲傳統文化的珍貴遺産,一定可以在解決現代人日益增多的身心困擾等困境方面,發揮無有窮盡的偉大作用。它在給我們指出精神終極目標的同時,也會帶著我們一步步堅實地邁向這個人性大解放的彼岸。
即就是不從宗教角度,單從文化方面來說,佛教文化都值得人們研究、珍視、遵奉。在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文學藝術、戲曲表演、遣詞造句到工巧明、醫方明等世間技藝,都可看到佛教的影子。如果從佛經而言,不信仰佛教的人士也不妨打開一本經書看看。你就是把它當成一種文學作品來讀,都會對你有百利而無一害,此中感受只要嘗試一下就自會明白。
各個層次、各種根機的人都可從佛教中受益,不論是希求身康體健還是追究生命本源、精神歸宿,這種究竟而完全的宗教你到哪裏能找得到?
以前曾聽人講過這麼一個故事:據說清華大學的很多電腦高手都可用他們的發達大腦破譯許多公共防範措施,故而他們可以不花錢就打各種用卡電話、竊取他人的電子郵件,甚至充當電腦黑客,把目標對准銀行、股票交易所等國家部門。我真是替這些人感到可惜!智慧如果不能用在造福于人類、社會上,不用在探究宇宙人生的本質上,不用在深入佛法的聞思修上,不用在升華生命的努力中,那就只能用來澆灌“惡之花”了。而從中收獲的果實,在我們將來面對生死之際,不但不會發生任何有益的功效,反而只會使我們追悔莫及。
給自己留一點時間用來研修佛法,能不能得到究竟利益那就讓我們拭目以待吧。
博士訪談錄(七)
佛法妙不可言
佛教的內涵浩瀚無邊,如世間千門萬種的知識體系一樣,只要人人選擇相應自己興趣愛好的門類深入進去,則多多少少都會獲得一些收獲與心得。有些人也許害怕學不懂佛教的深邃理論,便全盤放棄了對佛法的聞思與實修,這種做法實在是太可惜了。我們不怕人們不懂佛法,只怕他們不入佛門。只要入得此門,那就絕不會空手而返,不同層次的衆生根據不同的精進程度都必獲不同層次的利益。如果再深入下去的話,你一定會被佛法漸漸吸引。
深廣無邊的佛教的確非一般世間學者能以其分別念妄加測度,比如對《大悲妙法白蓮經》中寶藏如來授記阿彌陀佛、釋迦牟尼佛的經過、詳情,以及經中宣講的無數刹土、無數劫的空間、時間概念,就遠遠超越任何一個知識分子的現有知識積累與思維定式。因此,所有欲希求佛法真義的人們都應該通過各種方式學習佛教經典,這一點非常關鍵。在有了正確的了解與認知後,我們還要按佛教的義理、在一位真正上師的引導下開始實際的修持工作,這一點更是必不可少。
對現在的大多數學佛者而言,他們經常都會在不事聞思與不事修行之間搖擺不定,特別是後一種錯誤傾向,更是侵襲了很多人的修行之道。比如許多研究《大藏經》的漢族知識分子,都將之當成一種學術研究,這樣的態度就很難讓人們真正品嘗到佛法的滋味。一方面我們應該放下成見、偏見走進佛法的天地;另一方面,我們又應很好地把聞思修結合起來。只有如此,我們才可從佛陀教言中獲取最大利益。
也有一部分知識分子通過聞思結合實修從而感受到了佛法無可言說的妙處,韓明風博士對此就深有體會。韓博士畢業于安慶大學中文系,接著又在雲南師範大學獲得了哲學碩士學位,隨後又于南京大學取得了社會學的博士學位。她對我訴說的學佛心得體會是:
從我個人來說,我天生就喜歡佛教,從小就對佛法充滿信心。後來當真的值遇佛法道理後,感覺就像如獲至寶,很快就投入了進去。多年來的研修讓我堅定不移地確認佛法是人生至寶,是真理之法,也是通向究竟彼岸的唯一航船。
在我看來,科學與佛法是可以相容、但卻分屬不同層次的兩套體系:科學是研究事物外在規律的學問;而佛法則是研究內在心理的“科學”。就如“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樣,科學抉擇的是世間規律,並依賴這種規律判斷事物及維持自身運轉,所謂的高科技也即指利用這種科學技術能給人類帶來更大的物質利益而已。而佛教關心的更多的是人心的層面。
佛法修證當然要以理論掌握爲基礎,同時它也需要次第的念誦、觀修、禅定等實修來相互配合。我對佛法充滿信心,並一直想達到最究竟的證悟狀態。我知道這需要自己的精進努力,更需要獲得具相上師的言傳身教。記得在上博士期間,我們曾開設有《佛教曆史》這門課,當時大家就向主講老師提出過希望派一位具德具法相的師父指導大家實修的問題。老師只是笑了笑並沒有直接回答,也許他自有密意吧。我們爲什麼這麼重視上師,就是因爲國內外盡管目…
《博士訪談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