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前很多大學都設有宗教學的碩士、博士點,但絕大多數的宗教學研究生們都以鑽研佛理爲主,從不或很少實修,這是這類學院派宗教學者的一個通病。
如果再深入一些寺院、道場,我們就會發現,許多人要麼不通佛理,要麼不事修行,這樣發展下去,則很難對佛法産生正信、智信,更難于從佛法當中獲取身心狀態的實際提升。以我自己的聞思修實踐來看,我越發覺得佛陀的每句話都有不可思議的意義與加持,如果你能認真思維、領會、並融之于心、落實于行動當中的話,你一定會有所證悟、有所收獲。有些具體的感受、個人具體所得的益處,都很難用確切的言語表達,我只能從心底希望人們都能了解並接受佛教。常人根本無法衡量它的偉大,我自己覺得每當自己翻閱一本經書時,佛陀所說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字都真實不虛,都有無比的說服力,都能給自己帶來無邊的受用。每一次想到經文的意義、想到釋迦牟尼佛給我們留下這麼好的妙法甘露,我就會情不自禁地流下感恩的眼淚。再想到那些未趨入解脫道的衆生無法品嘗佛法的美味,我就替他們感到可惜。
我正在努力,並將終生努力行持佛法,因我對它宣示的道理已無一絲一毫的懷疑。我非常渴望能在臨死前獲得穩定可靠的證悟境界,並徹底證悟佛法真谛。爲此,我將滿懷信心地精進聞思修下去。
韓博士的話很有道理,又充滿一定的實修味道,我相信不論在家出家,甚或不信佛教之人,都可從中看到一個正信佛教徒對佛法的正確理解。在閃電般的短暫人生中,能希求佛法所標明的崇高境界,只會給你帶來妙不可言的好處而不會有絲毫損害。如果還要自覺或不自覺地身陷邪見的大坑而不願自拔,那就實在可憐可歎了。
博士訪談錄(八)
應下苦功
工人工作要用功,農民種地要用功,牧民放牧牦牛也得用功,我們每個人不論幹什麼事、從事哪種工作都要用功努力。而在如此多的可供用心下功夫的領域中,我們應該向哪方面努力邁進呢?
以世間角度來衡量,一般所謂的上等人也即一些具有遠見的智者,他們往往對國家、民族的未來下功夫;中等人則爲家人的利益奔波勞碌;下等人就在自己的溫飽上大做文章了。若以佛法衡量,最有意義的舉動當然是從事佛法的聞思修,我們一生的用功都應該對准這個方向。
不信佛教的人士可能根本不會接受他們自己其實是不明真理之士的看法,這些人往往都會自以爲是地認爲自己的所作所爲充滿智慧,並以之自得。若以佛教的出發點審視,這些人真的是被無明蒙蔽住了。別的不說,只以很多現代人在選購房子時的舉動來看:億萬富翁花費巨資籌建自己的天堂般豪宅,似乎他們的房子必須而且肯定可以抵禦十二級以上的地震、二十級以上的臺風,同時還要穩固矗立千萬年;普通工薪階層則不惜以二十年、叁十年、四十年、甚至一生爲代價,月月去償付爲買房而貸的款。不知這些人想過沒有,他們本身才能活多少年?生命的意義難道就只意味著享受與還債?
所以我們才希望人們都能從事佛法的修行,那是唯一可擦亮晦暗人生、並爲生命找到最究竟的歸宿與最有價值的存在方式的用功之處。相信真有智慧之人一定能對這個問題有所共鳴。
我認識的蘇華博士就對這一點深有同感。他畢業于曲阜師範大學英語系,先後在該校獲得了本科及碩士學位,後又于某大學取得了博士學位。他在讀碩士期間開始信仰佛教,在對佛法樹立起堅定信心後,猛下功夫、精進修學,在身心諸多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證悟與驗相。他的學佛感受是:
作爲一個修行人,首先應精通佛理,對佛法的經、律、論都應該娴熟掌握,這一點非常重要。學世間學問也得如此,不通達這門學科的基礎理論,你又談何實際應用呢?學佛也應先打好理論基礎,然後再開始前行、正行,這樣才稱得上穩妥、可靠,也才能取得最終的證悟。在這一修學旅途中,我們最需要的就是持久的信心、毅力,還有用功努力。
恒久的信念首先來自于對佛法的興趣、愛好,如果對佛法一點興趣都沒有,那我們也未必會接受它的教言,更不會精勤修持。不過我相信,只要你初步嘗試了佛教的滋味,它的無盡受用就一定會吸引你永遠在佛道上走下去。在自利的同時,你的利他觀念也必會相應地培植起來,你會漸漸意識到自己身上的崇高使命與責任——我們佛教徒理應對人類做出更大的貢獻,爲全社會美好道德的實現創造心理與行爲的人倫典範。
修學佛法有多種途徑與方法,既可以向懂佛理之人請教,也可到寺院拜師學法……不過所有的求學都應以勤奮爲前提。學佛是一種長遠行爲,短時間就想精通恐怕有些天方夜譚的味道。包含宇宙萬法的佛教對應所有衆生的不同根機,一般說來,根機好的利根者應選擇較高、較深的法門,盡管歸元無二路,但方便還是有多門的。于我而言,這麼些年來,我一直修禅宗及心中心法,幾年的實修體驗更讓我對佛法宣示的道理深信不疑,我確確實實從自己的親身感應中體會到了佛法給人帶來的受用。這種受用絕不是什麼特異功能、神通之類的枝末旁門,沒有正見做基礎的行爲,即就是從外表而言有多麼了不起,也無有任何實際意義。我所謂的受用首先就是指佛法打開了自己的智慧之門,在智慧之光的覺照下,我的身心世界才有了從內到外的本質改變。我們下苦功就應在聞思上下功夫、在實修上下功夫,這種種的努力都可以幫助我們掌握佛法宣示的人生大智慧;而在這種智慧的指引下,我們才可以更快、更穩地趨入佛法,這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且能形成互動的良性循環。學佛需要智慧;學佛也可以增長智慧;從智慧當中,並且只有通過智慧才能體會到佛法不可言說的妙用。
至于佛法智慧的核心,當然是要了達心的本性。我的探索路徑則采取了禅定法門。記得剛開始打禅七時,自己的分別念非常旺盛,簡直難以調伏。但我不灰心,我知道凡事不可一蹴而就,正邪相抗時,我們最需要的就是平常心與毅力。經過自己的不懈努力與自我調整,真的深入禅定中後,它的妙處的確無法言喻。記得有一回在一家寺廟裏打禅七,當時寺院正在修建,環境非常嘈雜。但在我初步了知了萬法唯心的道理後,這些嗓音非但對自己沒有造成障礙,反而轉成了妙用,這讓我對佛法的境界更爲仰慕。
我經常都會參究一些禅宗公案,越參究越認定其中所包含的境界實可謂言語道斷,正如心行路絕一般。對于心的初步認識讓我相信,如果真正通達心的本性後,無有罣礙、通透光明、寂靜無爲的心性本來狀態一定可以現前。南京大學有一個《禅學研究》雜志、我曾在這本刊物上發表過一篇文章:《馬祖道一的參法、宗旨及其修證法》,平常也寫有另外一些文字探討佛理與自己修證的心得體會。我個人覺得禅宗的明心見性宗旨與大圓滿、大手印的境界無有任何差別,它們全都是在幫你盡快打通關節、直達心源。
不過,光講講“口頭禅”是沒多大用處的,我們必須一步一個腳印真參實證。聞思、實修;再聞思,再實修,我相信對任何一個真修行人來說,只要他努力,上師叁寶就決定會加持他,他一定會有穩固的修證體驗。
現在我每天都要禅定,有時一天可有十幾個小時處于如如不動的狀態,一次入定的時間也可持續十八個小時。定並不是死定,也不是單純爲定而定,它是一種手段,也是一種境界。如果你也想有所體會的話,那就嘗試著邁進佛門一只腳吧。願意再邁第二只腳亦或馬上就退縮回來,還是留給你自己決定。
我與蘇博士交談的時間並不長,他還有許多研究佛法的境界、心得來不及表達。我覺得他的很多觀點都有借鑒價值,比如關于各派相融的觀點。舒州龍門佛眼和尚曾說過:“未達境唯心,起種種分別。達境唯心已,分別即不生。分別既不生,便舍外塵相。”從中表露出的“此性本來清淨,具足萬德。但以隨染淨二緣,而有差別。”的觀點,與大圓滿的見解並沒有什麼本質不同。對一個真懂佛理的人來說,各宗各派最究竟的見解無有差異。我們所要做的不是分別過來、搖擺過去,指東指西,關鍵問題是一門深入、真下功夫。蜻蜓點水似的學佛怕是永遠也達不到即生成佛的目標,如果真想圓滿果地,那就必須放下一切、無所畏懼地勇往直前!
博士訪談錄(九)
戰勝苦難
生存于人世間,人們必須依賴各種方法生活。不論你生活的內容、質量是什麼,爲之而付出的代價都很多。在佛教所說的輪回即是痛苦的世界中,只要你身陷輪回中,你就決定難以擺脫種種苦難,不管是精神的還是物質層面的。放眼四周,在茫茫人流中,有多少人整日臉上挂著滿足而自在的微笑?扪心自問,夜深人靜時,又有幾個人能感覺自己獲得了真正的安樂?
仔細觀察一下,有些人剛才還活得好好的,轉眼間就被一場突如其來的車禍奪去了生命;昨天還談笑風生的朋友,今天就被診斷出得了惡疾……其實在生活的每一個空間、每一個時刻,時時處處都潛伏著讓每一個人都措手不及的難以預料、難以防範的危險因素,只是人們都太過大意、太過健忘,以致在忙碌的奔波中、在被勝利假相蒙蔽的自得中,大家都把它們抛置腦後而已。即就是一些生活在痛苦當中的人們,他們要麼被痛苦徹底擊垮,要麼就變得對痛苦麻木不仁,似乎苦難成爲了他們生命當中不可承受之重。
人們常常都在對痛苦或手忙腳亂、或視而不見、或被迫承受、或消極逃避中被動度日,而痛苦卻在以日甚一日的強勁態勢橫掃現代人的生活。除了每個個體都必須要面對的個人痛苦外,人類還面臨著許多擺脫不掉的需要共同應對的苦難:大規模迅速流行的惡性傳染病、越來越令人恐怖的戰爭、打擊面更加…
《博士訪談錄》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