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六道輪回從生至死到再生▪P2

  ..續本文上一頁憤怒攻擊的反應,當攻擊一起,不但種下傷害及毀滅之因,且産生痛苦之苦果。毒蛇是不受歡迎且令人不安的,牠一開口咬,便會使人産生痛苦與死亡之果。

  因此,無明、愛著、侵略性叁毒是一切輪回的根本源頭,而叁毒之本乃在無明,因爲若無無明便無執著、無侵略性。

  所有佛法對叁毒的描述,是爲了說明我們每個人的心性,其目的是將以上已說明的道理應用於我們自身。若服下毒藥,會使我們痛苦或終至死亡。同樣地,浸淫於貪瞋癡亦會受苦或死亡,我們因而也剝奪了能體驗開悟之樂的任何機會,就某種意義來說,叁毒摧毀了我們成佛的正覺之“命”。

  輪回圖中心是象徵叁毒的叁種動物,其外圍形成六種不同景象的環帶。頂端的第一景有仙樂的演奏,物質財富豐碩,到處呈現極樂之象。接下來的景象與此類似,但多了武器和戰鬥。第叁景是人道,有各種的活動,諸如耕田之事。第四景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水裏遊的動物。第五景是個不毛之地,呈現一片荒涼,其中衆生有著很窄、很細的脖子、喉嚨和四肢,而肚子卻脹得很大,有時這些衆生口吐火焰、關節冒煙,其景象可怕,不忍目睹。第六景亦是最後一景,有駭人的武器、鐵槌和鋸子,其道路爲燃燒液和熾熱的鐵所鋪設。

  此六景所描述的便是六道輪回,爲念、瞋、癡叁毒造成的果,叁毒的輕重差異使衆生積聚不同的業,其再生之環境亦隨之不同。譬如說,六景中之第一景是描述天道,其中衆生因修某些善行,例如布施等,累積了善業而生於天道,他們在天道的那一生中,極盡享樂,然其主要特色是驕傲自負,此乃源於無明。由於他們驕傲我慢,未能除去叁毒,因而仍無法解脫輪回。就這樣,在他們毫華與舒適的一生結束後,便墮入另一道,就像油用完明,油燈的生命亦隨之結束。天人所積之善業一旦耗盡,便得由其過去習性所積之地種業力來決定未來轉生之道。

  顯示豪華與戰鬥的第二景是阿修羅道,和天道衆生一樣,阿修羅亦是經由德行的修持,依其業力而能於此生享受物質上的舒適與豪華。然而,他們也嘗了不少苦,因爲他們未能跳離叁毒,且被壓倒性的嫉妒心所駕馭著,而嫉妒心之特性便是他們生於此道的原因。過去他們每一次的行善,皆因嫉妒心而懷著總要做得比別人更好,以及非要比他們更好不可的念頭。嫉妒心即叁毒之表徵,尤其與瞋(侵略性)有關,阿修羅便是因嫉妒心而經常互相爭鬥。他們對天衆所享受的舒適與豪華相當了解,而由於嫉妒心,他們也和天神作戰。當其生命終了時,他們可能會轉生到更低之道,而且戰爭和次次的戰敗亦使阿修羅遭受極大的痛苦。

  第叁景是人道。生而爲人乃因過去所積的善業,但這些善業仍未跳出叁毒,尤其是愛著(貪)之毒,所以主要是因爲做善事的果報與執著習性業報混合而生於人道。人未能出離叁毒,亦即無法解脫輪回。人道中具有某些舒適與安樂的福報,但也有很多的痛苦。傳統上來說,人類遭受的苦主要有兩種:其一是永無安甯,常常忙於活動,老是需要做事。其二是永不滿足,一個目標達到了仍不夠,還有另一個目標要追求,而另一目標一旦完成,仍覺不夠,如此便構成了一個充滿欲望和憧憬的世界。在未出離叁毒的限製情況下,這些欲望和憧憬當然會導致心靈的極其紛亂不安。

  每個人都有強烈的愛著,但表現方式不同,而産生不同種類的痛苦。舉例來說,富人常常希望自己不那麼有錢和有名,因爲他們害怕失去所擁有的,害怕不能保護自己與財産,使其免於危難和搶劫。因此,他們反而希望受無名及少財之益。然而那些受貧窮及沒有多少朋友之苦的人都想致富和擁有一大票朋友。這兩種情形便是欲望和憧憬所主使。當有些男人遇到難事和障礙時,便希望自己是女人,而有些女人於困境和痛苦時,又期盼自己是個男人。所有的欲望經常現前而産生沖突,而反映出執著習性的作用。

  雖然因具有相當之善業而能投胎於以上所述之叁道中,而此叁道被稱爲上叁道,但其中的衆生依然不能完全沒有不良習性。其馀的叁道被稱爲下叁道,因爲生於此,幾乎完全是因不良的行爲和態度,即是叁毒的徹底表現。

  第四道乃畜生道。生爲牲畜,主要是因無明,當然,一旦被無明束縛著,其他的惡性亦隨之出現。在此道中,經常受無明支配,甚至愚癡到母食子、幼食長的地步。畜生只對現有之事起反應,而不論是家畜或野生動物,都不斷因其本身極深之無明而倍受苦楚。

  第五道是受極端饑渴之苦的餓鬼道。他們生於此道中,乃因曾經不斷沈溺於叁毒,尤其是出於貪毒的悭吝。他們在過去生中貪求無厭,將所得到的東西都儲藏起來,自己卻從不去用它們。害怕這些東西會磨損、用壞和變質。他們不僅自己不布施,還勸別人不要施舍,就因爲他們沈溺於貪欲和悭吝,才會生於此道中受無窮無盡的苦。因爲他們以前儲藏和積聚的惡業,導致今日膨脹巨大的肚子,而因爲既不自己享用,亦不施舍予別人,以致脖子和四肢皆非常窄、細。這種體型使他們極爲痛苦,因爲他們的腳不易支撐肚子的重量。同樣,由於他們過去亦曾勸別人既吝於施舍,也不享用自己的財物,故其所見均發生錯覺。他所見的是水,一走近時卻變成炎熱的沙漠,遠望是結滿果實的樹及美麗的植物,一靠近時卻發現只不過是荊棘或刀劍。他們的生活完全沒有樂趣,經常饑渴交迫,而且要到業盡方能受死。一旦生於此道中,是享受不到快樂或安甯的,因爲餓鬼過去完全沈淪於不善的作爲和心念,才會生於此道。

  第六道是地獄道。其衆生要忍受難以想像的折磨,諸如行走在熾熱的路上或浸於燃燒液中,此皆因其浸淫於叁毒所造成之果,尤其是瞋毒。在許多不良習氣中,引起最具毀滅性和最殘酷之迷亂及苦痛的惡行就是瞋恨心(侵略性)。由于過去所積之瞋毒,且從不積善業,使得這些地獄的衆生受著難以想像的痛苦而無一刻的快樂或幸福。

  每一個在輪回中的有情衆生,都可能在有苦有樂的上叁道中曆經十萬生,再在下叁道中度過十萬生,而結果還是不能掙脫輪回的束縛。只有徹底根除這六種無量煩惱習氣及叁毒後,才能獲得解脫,因爲六習和叁毒是導入輪回之因。衆生嘗輪回之苦,就像猴子被人用一根繩子綁在樹上一樣,若繩子夠長,猴子就能從樹頂到地面、爬上爬下的,但它畢竟總限於繩子所能及的範圍內,除非割斷繩子,否則無法越其範圍。同樣地,若我們不能切斷習氣之繩,便得停留在輪回的範疇裏。

  到此爲止,我們可看出墮入六道中乃因個人的習氣與煩惱使然,若我們依此通則而自我反省時,那麼沿著此輪回圖外圍的十二個景象便顯出它們的意義了。此十二景所象徵的即是先前講過的十二因緣,不過我們現在仍要對每一景所描繪的加以說明。

  外圈頂端畫的是一個眼盲的老人,象徵十二因緣之始——無明。一個人在年邁後便很難行動,再加上眼盲,就更無法動來動去了。由于無明,人無法轉迷惑爲智慧(化煩惱爲菩提),不能超越痛苦,也因爲無明,人無法體悟自在的智慧或是走上解脫之道。

  下一景是一個陶瓷工在製陶輪上做容器,只要輪車旋轉而工人用手握著黏土,這不用太費力,即可使黏土成形,製出壺來。這種情景是象徵造業及業的形成(行)。業乃由無明而來,根除無明則業隨之被杜絕,而在未根除之前,衆生不得不受業力及業果之牽製。

  十二因緣中的第叁個是“識”,以一只在空屋裏的猴子來表之。猴子知道房子是空的,沒有食物,也沒有不喝,因而處在極度不安的狀態中。它想走到屋外,以爲自己隨時都可出去,不管用什麼方法都行得通。猴子覺得屋外有吃有喝的,所以常企圖走出屋子。因著業力,“識”想要嘗嘗再生的滋味,並且急於想要在六道中的任何一道去受生。

  第四因緣是“名色”,如前所言,此因緣是由識(名)與父母的種子(色)結合而起,名色用兩個搭船渡河的人來表之。“識”一旦與父母的種子結合,那麼以過去所積之業爲根本的新生命便開始,前一生也同時結束。舍棄過去生而開始過另一生,這種情形就像離開河的此岸而渡到彼岸去。雖然如此,此生仍保有過去所積之業力。

  第五因緣是“六入”,以一間有六扇窗戶的空屋表之。這十二因緣特別與輪回的情況有關,對人來說,此六扇窗戶象徵在發展過程中(胎中)的六根。雖有六窗代表六根,而房子卻是空的——不見一物,亦即無引起六入反應之物。

  當六根中任何一個有了反應,或與萬物起相互作用,如眼起色識或耳起聲識,即是“觸”出現之時,以二人互相擁抱來表之,此即第六因緣。

  第七因緣是“受”。一個人在接觸之際立即感覺到“受”,“受”與“觸”相應而生苦或樂的感覺。“受”以一個眼睛中箭的人來表之。人心具有極深的執著,所以一旦人接觸到令人愉快的事物,便完全沈溺於欲望中,渴望得到它,完全被它吸引住,而當他接觸到令人不快或痛苦的事物時,便陷入怨恨與完全生活在瞋恨中。因此,箭是射入眼睛,而非他處,若箭是射入身體的其他部位,人當然會痛及關心其痛,但他還是會分心去想要得知箭來自何處及其所造的傷害有多深等等。然而,箭射入眼睛,便將個人的注意力完全集中於此點上,則其心便只集中在此苦痛上,而無法顧及其他。

  第八因緣是“愛”,所描繪的是一個沈溺於物質享受的人,如飲酒。一個人沈溺於飲酒中,放縱自己喝酒,看似尋樂,實際是在受苦。最初他喝酒當然是爲了找樂子,但在飲酒尋樂之際,他喝得愈來愈凶,最後酩酊大醉而引起痛苦。然而尋樂的欲望又引他再喝、再醉,再受苦。就這樣周而複始,惡性循環。雖然這是希求快樂的表現,事實上它卻是痛苦之源。

  一旦人的貪愛變得愈來愈強烈時,第九因緣,即“取”,便産生了。象徵“取”的是一棵結著許多果實的樹,和一只只顧吃這些果實的猴子,因愛欲而生貪取。由于“愛”與“取”,我們積聚了未來輪回之因,換句話說,我們積聚了各種不同會導致轉生輪…

《六道輪回從生至死到再生》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