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略談靜坐

  佛教的教法非常直捷了當地指引行者去認知自己以及自己之潛力,我們的本性具足諸善,但如何認知本性,讓其宛然顯現呢?這種能夠認知本然善性之潛力不是專屬於某一個人,或具特殊背景或本曆之人群,它是平等存在於每個人中,無一例外。

  但是不論我們的才智如何高,對於如何獲致穩定及清明心性之事,則非易於實現。強烈的欲望、推測和感應之幻覺叁者並不能讓我們達到人的至善境界。然而親近法侶,逐步了解如何開展我們之潛能以及適度收回外馳之心——這些是我們能力所及之事——這些就是長久以來我們失去的條件。

  我們談及靜坐的修習,而且極強調習定的重要性。雖然如此,缺乏對心及諸法實相的一些基礎知識,不能真正修習禅定。等到我們獲得一些知識後自能親身去應用之。

  我們的生活型態變得過分複雜,所以需要基本的靜定方法來獲得安甯,靜坐不會立刻有效,然而如果有恒及誠心,經過一年左右,某些變化——對自他均有利的變化——定會産生。

  每天用一段時間於靜坐。一到時間就專注於習定上,不要再慮及其他的事情。不要想:“或許我現在不該打坐而應該去做完某些事。”如果可能的話,選擇一個不受幹擾的地方。平坦舒適,不冷不熱,最好(至少對初學者而言)不要太吵。地板上放塊墊子(折疊的毛毯或硬實的床墊),上面加一塊卷緊的小枕頭以安坐。首先以七支坐法安身:

  一、雙腿盤坐,能以“金剛”座姿(亦稱蓮花座姿,各腳放在另一腳在腿上,右小腿在上)而坐最好,不然的話,能用“薩埵”座(亦稱“半蓮座”左腿著地,右腳放在大腿或小腿上;或兩腿著地亦可。)

  二、腹部內縮上提,收縮肛門括約肌肉,保持此姿勢幾秒,然後放松,此法可以減少精氣這損耗。

  叁、再調整背部的姿勢,確定背部下端非常挺直,在坐的時間內要保持此姿勢。保持挺直的背部,非常重要!因爲對應於肉身,有一“微妙身”存在,此身有氣息流通之脈輪,主要的脈則沿脊柱而行,如果脊柱直的話,中脈亦直,則氣能自由流轉。在氣息能自由流轉之時,“心”的功能最佳。

  四、兩手置於兩膝上方,手肘挺伸以支撐上身。兩手大姆指尖觸無名指根部(通常戴戒指的地方),輕輕握拳。此爲防止精氣流失之另一法要。於習慣挺脊久坐,不會緊張後,可將雙手安置於臍下腹部,兩手相疊左下右上,姆指微觸。

  五、雙目凝注於面前一肘長之地面,保持注視此方向。

  六、收下颚近喉,如要造成雙下巴一樣,下巴不可外突。

  七、舌尖抵上牙床,舌部用力,封住上嘴部,此法可以控製唾液,故不必常咽口水。牙齒輕輕咬合,唇部亦輕閉。

  如此坐後,你一定有一種感覺名爲“妙和”(Harmonious Surprise)。有此感覺,打坐必容易開始。

  現在說明如何靜坐。首先,數息二十一次,一呼一吸爲一次。吸氣時,觀想氣由鼻孔進入,逐步充滿身體降至于臍部。呼氣時,觀想氣由鼻孔出,以至於地面。數完二十一次後,即可停數,而觀息之出入。以正常速度呼吸,出息與入息之時間一致,專注於氣息之進出。

  念頭起伏不定,讓你無法專注氣息。(注意到這點,就是靜坐所得的第一個好處,此是人一生繼續不止之事——心之忙碌不休。)當覺得念頭出現,不管其好壞,知其爲忘念,而仍專注于氣息之出入。

  不要浪費時間於責備自己受雜念之擾而分心。因爲隨時可以重新開始,故不要擔心,繼續坐下去。如果不追尋的話,雜念自會消失,注意於出入息,可讓心意集不受念頭左右。不追尋念頭,並非表示你進入恍惚失神的狀態,心意要很清晰的集中於呼吸。

  漸漸地,你會學會找到兩極端之平衡處,既不太松亦不太緊,宛如手握生雞蛋一樣,太松易落地,太緊易握碎。又如調弦一般,太松無雅音,太緊易崩斷。不要對學習打坐之結果有任何特別的期望,或想著自己若以正確方式靜坐後,會有何種滋味。只要作靜坐的功夫,並看著發生什麼。

  每天定時有規律的靜坐,即使只有十五分鍾,比起有時一坐一個鍾頭,然後數日停止不坐,來的重要。初學時,設法坐二十分或叁十分鍾,然後漸次增長到一個小時,來的重要。初學時,設法坐二十分或叁十分鍾,然後漸次增長到一個小時。稍後,可能的話,一天安排兩次靜坐的時間,早晨一小時,晚上一小時,但是至少一天一次。

  如果坐時身體覺得痛苦,想法忘掉它;如果超過能忍受的程度,可以設法稍微調整坐姿。經過幾次試驗後,可以發現最合適的坐姿,慢慢地身體就會習慣,記住,精進恒毅是修習靜坐必備的條件。

  摘自“正法眼”

✿ 继续阅读 ▪ 五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