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五佛

  一、五大與五煩惱

  五佛有時被稱爲五族如來,更適當的稱呼是五佛性(Five Buddha Potentials)。我們從五大(地、水、火、風、空)來看佛性與我們的關系,因爲一切存在,無論內外,皆由五大和合而成;每一事物,每一衆生,都離不開五大。

  第一大名地,指我們的肉體及所有堅實的東西。第二大是水,我們之身含有液體,一如外在世界之有海洋。第叁大是火,所指的是實際之火,也是我們的體溫。第四大是風,不僅是吹動樹木之風,也是我們呼吸之氣。列爲最後的第五大是空。通常,我們認爲空是天空或宇宙,但空可大可小,我們體內也有空間。不管是在我們身體之內,還是在外界現象之中,無一不是由地、水、火、風、空五大所合成的。

  每一大之內,既可分又不可分。例如,談到地球,我們可以把它分爲東方與西方,就此意義而言是可分的。然而,無論是從東方走,還是從西方走,結果是殊途同歸,所以又是不可分的。因此,在觀念上我們雖可將地球分區,實際上地球只有一個。同樣的,我們雖可在外表上來區分人,但整個人類,實爲一體。

  單獨來看,五大有別。例如,地與水不同,水與火、風、空不同。可是每一大均須靠其馀四大而存在,所以五大雖可個別加以區分,但全都是隨緣而起,相互依存的。

  就個體而言,我們似乎是頗爲分開的。有我的身體,有你的身體,更深一層說,有人、有哺乳動物、有鳥等之分別。從個別的觀點來看,物種之間的距離很大。但當我們著眼在衆生的煩惱時,便毫無分別可言了。不管是人還是畜生,無論男女老幼,一些衆生皆有五種煩惱:貪、瞋、癡、慢、嫉。據此而論,我們全都一樣。

  沒有一個衆生的身心,不是分別由五大及五煩惱所合成的。一切衆生,人或畜生,都是如此。了知我們及一切衆生的這些基本成分,有助於我們了解五種佛性。若對五大及五煩惱無基本認識而談五佛,那就沒什麼意義了。

  當我們對自身的五大起執著時,我們相信五大永久存在,從而産生有二元相對的思想。首先,我們變得傾向個人主義,深深感到有一存在之“我”。於是我們保護此“我”,而起分別自他之念,導致我們耽溺於五煩惱的即此我執與自他二分。由于溺於煩惱,而産生過去無盡之苦,以及現在與未來之苦。受叁世無盡之苦者,即名輪回衆生。

  西藏語稱“輪回”爲KORWA,意即旋轉,而我們便是不停旋轉的衆生。這種無盡的旋轉,起自我們執著有“我”,相信自他二分,以及溺於煩惱。如果我們雖受過去惡業之苦而仍不覺悟的話,那麼我們便會造更多的惡業,而這些惡業將隨我們進入來生。當我們非但不能消除苦因,而且還不斷培植苦之業因時,我們便在苦中不停旋轉者,也就是輪回衆生。

  談到我們在輪回中受苦,並非意味著有誰在懲罰我們。沒有高高在上者創造輪回,也沒有人要我們受苦。我們之所以受苦,只因我們執著有“我”、執著現象爲實。一旦我們認清此是苦因,我們便可能克服輪回,而且確有方法可以辦到。

  首先,我們要承認自己處於迷惑之中,因爲承認事實是入道的第一步,亦即入道之基。但光靠知解不能解脫輪回;我們還必須將從法教學來的知解,應用到日常的修行或禅觀,才能獲得成果。許多法教都講根,道、果,換言之即是一種簡單的方法:先了解法教,再有規律的用之於日常修行,然後證果。與修行之果會面的經驗,即是五佛的經驗。

  有時,我們一談到五佛就往天上看,好像是五佛在天上的某一星球,全身放光,彩虹圍繞,而我們則身居下界,與五佛分開。我們不認爲自己與五佛同一,乃是因爲我們陷於迷惑,以致未顯出五佛之性,其實我們與五佛並無分別。當你藉修行而消除了惑障時,你自己即是五佛,根本非二。

  我們必須虔信正法,否則便不可能尊敬法師,既不尊敬法師,也就學不到什麼法了。學法不多,了解亦少,解脫即無可能。我們受輪回之苦已有多生,如果現在不虔信正法,那麼我們未來將受的輪回之苦,不是只有一生,而是長達好幾百萬生。

  一旦你知道正法爲實,便會地法師生起敬意、虔誠心及神聖感。有此敬意,加上正解,法教乃變得極有價值,而你也會承認我們皆有的迷惑。運用從法師學得的法教,能喚起你自己本具的五佛之性。五佛——覺悟的五面——與你不異。了知修行正法有此可能時,你就知道虔信正法不是浪費時間,因而感到振奮。

  就器世間而言,顯然人對自己的成就有強烈的我執。我們知道現世上拼命賺錢的人很多,但是他們雖賺到了錢卻破不了我執。從未聽說有人藉著名利而成覺的。同樣的,也沒聽過誰因貪戀無度而消除了精神不安。你或許認爲體驗煩惱,會消盡煩惱,其實煩惱無盡,你越親近煩惱,煩惱就越強大。因此,在祖師的傳記裏,可以看到他們找一僻靜之所,遠離紅塵,閉關修行,而得證悟。當然,我們不是每個人都須一下子就舍離俗世。我們必須先了知法教,然後知行合一、善加運用。唯有如此,我們才能獲得對身心有深長意義的成果。

  二、十五集合體與五佛土

  一切衆生都是由五大及五煩惱和合而成,其中還含有五蘊。總括起來說,構成我們的是十五個不同集合體——五大、五煩惱及五蘊。

  凡有可見之形相者皆屬色蘊,感官與感情屬受蘊。心裏所作的判斷——分別善惡、是非、男女——是想蘊。判斷一作成,即有取舍的表示,這屬于蘊。最後一蘊是識,也就是那思考過去、現在或未來的功能。

  我們在痛苦的輪回中流轉,是因爲我們誤認此十五個集合爲實爲常,以致在迷惑中起執著心。欲證五佛性,我們無須把此十五個集合體消滅,只要認清其本性而不起迷惑或執著就行了。

  解脫之義並非入於另一境界,而是即於此界,解除自己的迷惑,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對,就會避免犯錯。例如,我們常崇樂貶苦。然而,苦樂的本性是二谛的問題。在俗谛的層面,苦很實在;唯有證悟真谛,我們才能了知苦非實。到了真谛的階段,二谛之間,或苦樂之間,皆不再有分別。但只要我們的思想仍局限在相對的層面,我們便不能不和俗谛打交道。

  佛法所說的無明,是不知此十五個集合體的本性即是五佛。在心處於迷惑的情況下,我們僅以五大、五煩惱和五蘊視之。我們不僅未能認識潛在的佛性,也未能承認自心的煩惱,反而與自己的迷惑勾結,相信那爲心之障的妄想。我們不知諸蘊與煩惱的本性乃是智慧。

  你也許在知解上曉得自己本具佛性,但表面的知解是不夠的,因爲迷惑尚未盡除,令你無法立即擺脫以往的過失。然若對五蘊、五煩惱和五大有所領悟,則至少也能不再繼續犯錯。

  例如,假若你想去東方,但在迷惑之中卻往西方走。突然迎面來了一位東方人,指出你的錯誤。這位有經驗者的忠告,使你不致再錯下去,而向後轉。此時你的抉擇應該是起步往東走,因站著不動到不了目的地。而且,弄清了何方是東,並不能消除你已往西走過的那段路。你必須從願路折回。同樣的,在知解上有所領悟之後,你必須努力去修,以便從那未得正道之前所走入的歧途折返。

  叁、聚積福德資糧

  發展心靈的旅程——禅修之道——亦名二資糧道。積聚福德資糧是祛除障礙和習氣,積聚智德資糧就是證悟自己真正無礙的本性。以身業積聚福德,可用禮拜、獻供、協力興建弘法與禅修之所(即*輪中心、寺院、精舍、關房)等方式。你也可用財施的方式,濟助貧困。修苦行亦能積聚福德,因爲你可從中學得轉變不良的行爲模式爲良好的習慣。以口業積聚福德,系指舍棄不乾不淨的故言亂語,而養成說正話的習慣。如果過去你曾說過粗話謊言,現在就該盡量做到句句實言,言言及義。獨自靜居時,應讀增長道心之書、誦經或誦咒。與人交談時,應和藹的談有意義的問題。最重要的是,永遠要盡力把自己所學、有益他人之法講出來,讓聽者亦能分享法益。

  過去,由于耽溺於貪、瞋、癡,我們已養成不良習氣。要想改善這些不良習氣,我們必須學習以愛(慈)心和悲心對待一切衆生。最重要的是,了解空義。如是去修,我們即可在意業方面積聚福德。

  四、聚積智慧資糧

  積聚智德,是去發展了知諸法本性的無上智。我們可以把審察色蘊作爲運用無上智的實例。任何物體的外表都看似堅固實在,但當我們運用無上智的理論來分析它時,我們可以把它分析到最小的成分——原子。接著我們又發現原子還可再分。因此,物體或物體的成分,均無實質之色(形體)

  由于運用無上智,我們得以了知一切似爲真實的事物只不過是一種觀念,而觀念根本是心之投影。是故,我們所見的一切,全是自心投射出來的。進一步探討,我們連心都找不到;我們無法明確指出這個或那個是投射觀念者。當我們發現色無實體存在,而且連能觀色之心亦不可得時,心念便有空隙出現。此時,我們應該停止思索,讓自心住於無念境界。能如是住,即名積聚智德。

  目前,由于我們的心還不熟悉無念境界,所以我們極易分心,維持無念心境的能力極弱。周遭發生的任何事,都可能讓我們無法保持無念。但當我們修福智二資糧道——特別是智資糧道——成了習慣,而能持續不辍時,就能住于無念心境而不變、不動了。達此境地,即名圓成修行之果。

  你若尚未證得此境,也許會覺得心住無念這種想法有點怪。你可能認爲停止思索便會入睡,或會變得如死人一般,內心一片空白。其實,住於無念境界乃是自然現象,因爲心的本能就是無誤無惑的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性。無念境界裏,沒有障礙或煩惱。

  心與心障,如日與雲。陰雨天,我們雖看不見太陽,但沒人會說太陽不在天上——我們知道太陽無時不在,只是爲雲所遮而已。同樣的智慧本性——五種佛性及其配偶——永遠在我們心內,縱然尚未得見,也不能予以否認。我們的智慧爲惑所遮,一旦除去惑障,我們即能證得自己本具的佛性。這並非新生事物。如果我們今天看到陽光,並不是說今天的太陽是新的…

《五佛》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四聖谛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