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五大与五烦恼
五佛有时被称为五族如来,更适当的称呼是五佛性(Five Buddha Potentials)。我们从五大(地、水、火、风、空)来看佛性与我们的关系,因为一切存在,无论内外,皆由五大和合而成;每一事物,每一众生,都离不开五大。
第一大名地,指我们的肉体及所有坚实的东西。第二大是水,我们之身含有液体,一如外在世界之有海洋。第三大是火,所指的是实际之火,也是我们的体温。第四大是风,不仅是吹动树木之风,也是我们呼吸之气。列为最后的第五大是空。通常,我们认为空是天空或宇宙,但空可大可小,我们体内也有空间。不管是在我们身体之内,还是在外界现象之中,无一不是由地、水、火、风、空五大所合成的。
每一大之内,既可分又不可分。例如,谈到地球,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东方与西方,就此意义而言是可分的。然而,无论是从东方走,还是从西方走,结果是殊途同归,所以又是不可分的。因此,在观念上我们虽可将地球分区,实际上地球只有一个。同样的,我们虽可在外表上来区分人,但整个人类,实为一体。
单独来看,五大有别。例如,地与水不同,水与火、风、空不同。可是每一大均须靠其馀四大而存在,所以五大虽可个别加以区分,但全都是随缘而起,相互依存的。
就个体而言,我们似乎是颇为分开的。有我的身体,有你的身体,更深一层说,有人、有哺乳动物、有鸟等之分别。从个别的观点来看,物种之间的距离很大。但当我们著眼在众生的烦恼时,便毫无分别可言了。不管是人还是畜生,无论男女老幼,一些众生皆有五种烦恼:贪、瞋、痴、慢、嫉。据此而论,我们全都一样。
没有一个众生的身心,不是分别由五大及五烦恼所合成的。一切众生,人或畜生,都是如此。了知我们及一切众生的这些基本成分,有助於我们了解五种佛性。若对五大及五烦恼无基本认识而谈五佛,那就没什么意义了。
当我们对自身的五大起执著时,我们相信五大永久存在,从而产生有二元相对的思想。首先,我们变得倾向个人主义,深深感到有一存在之“我”。於是我们保护此“我”,而起分别自他之念,导致我们耽溺於五烦恼的即此我执与自他二分。由于溺於烦恼,而产生过去无尽之苦,以及现在与未来之苦。受三世无尽之苦者,即名轮回众生。
西藏语称“轮回”为KORWA,意即旋转,而我们便是不停旋转的众生。这种无尽的旋转,起自我们执著有“我”,相信自他二分,以及溺於烦恼。如果我们虽受过去恶业之苦而仍不觉悟的话,那么我们便会造更多的恶业,而这些恶业将随我们进入来生。当我们非但不能消除苦因,而且还不断培植苦之业因时,我们便在苦中不停旋转者,也就是轮回众生。
谈到我们在轮回中受苦,并非意味著有谁在惩罚我们。没有高高在上者创造轮回,也没有人要我们受苦。我们之所以受苦,只因我们执著有“我”、执著现象为实。一旦我们认清此是苦因,我们便可能克服轮回,而且确有方法可以办到。
首先,我们要承认自己处於迷惑之中,因为承认事实是入道的第一步,亦即入道之基。但光靠知解不能解脱轮回;我们还必须将从法教学来的知解,应用到日常的修行或禅观,才能获得成果。许多法教都讲根,道、果,换言之即是一种简单的方法:先了解法教,再有规律的用之於日常修行,然后证果。与修行之果会面的经验,即是五佛的经验。
有时,我们一谈到五佛就往天上看,好像是五佛在天上的某一星球,全身放光,彩虹围绕,而我们则身居下界,与五佛分开。我们不认为自己与五佛同一,乃是因为我们陷於迷惑,以致未显出五佛之性,其实我们与五佛并无分别。当你藉修行而消除了惑障时,你自己即是五佛,根本非二。
我们必须虔信正法,否则便不可能尊敬法师,既不尊敬法师,也就学不到什么法了。学法不多,了解亦少,解脱即无可能。我们受轮回之苦已有多生,如果现在不虔信正法,那么我们未来将受的轮回之苦,不是只有一生,而是长达好几百万生。
一旦你知道正法为实,便会地法师生起敬意、虔诚心及神圣感。有此敬意,加上正解,法教乃变得极有价值,而你也会承认我们皆有的迷惑。运用从法师学得的法教,能唤起你自己本具的五佛之性。五佛——觉悟的五面——与你不异。了知修行正法有此可能时,你就知道虔信正法不是浪费时间,因而感到振奋。
就器世间而言,显然人对自己的成就有强烈的我执。我们知道现世上拼命赚钱的人很多,但是他们虽赚到了钱却破不了我执。从未听说有人藉著名利而成觉的。同样的,也没听过谁因贪恋无度而消除了精神不安。你或许认为体验烦恼,会消尽烦恼,其实烦恼无尽,你越亲近烦恼,烦恼就越强大。因此,在祖师的传记里,可以看到他们找一僻静之所,远离红尘,闭关修行,而得证悟。当然,我们不是每个人都须一下子就舍离俗世。我们必须先了知法教,然后知行合一、善加运用。唯有如此,我们才能获得对身心有深长意义的成果。
二、十五集合体与五佛土
一切众生都是由五大及五烦恼和合而成,其中还含有五蕴。总括起来说,构成我们的是十五个不同集合体——五大、五烦恼及五蕴。
凡有可见之形相者皆属色蕴,感官与感情属受蕴。心里所作的判断——分别善恶、是非、男女——是想蕴。判断一作成,即有取舍的表示,这属于蕴。最后一蕴是识,也就是那思考过去、现在或未来的功能。
我们在痛苦的轮回中流转,是因为我们误认此十五个集合为实为常,以致在迷惑中起执著心。欲证五佛性,我们无须把此十五个集合体消灭,只要认清其本性而不起迷惑或执著就行了。
解脱之义并非入於另一境界,而是即於此界,解除自己的迷惑,知道自己所做的不对,就会避免犯错。例如,我们常崇乐贬苦。然而,苦乐的本性是二谛的问题。在俗谛的层面,苦很实在;唯有证悟真谛,我们才能了知苦非实。到了真谛的阶段,二谛之间,或苦乐之间,皆不再有分别。但只要我们的思想仍局限在相对的层面,我们便不能不和俗谛打交道。
佛法所说的无明,是不知此十五个集合体的本性即是五佛。在心处於迷惑的情况下,我们仅以五大、五烦恼和五蕴视之。我们不仅未能认识潜在的佛性,也未能承认自心的烦恼,反而与自己的迷惑勾结,相信那为心之障的妄想。我们不知诸蕴与烦恼的本性乃是智慧。
你也许在知解上晓得自己本具佛性,但表面的知解是不够的,因为迷惑尚未尽除,令你无法立即摆脱以往的过失。然若对五蕴、五烦恼和五大有所领悟,则至少也能不再继续犯错。
例如,假若你想去东方,但在迷惑之中却往西方走。突然迎面来了一位东方人,指出你的错误。这位有经验者的忠告,使你不致再错下去,而向后转。此时你的抉择应该是起步往东走,因站著不动到不了目的地。而且,弄清了何方是东,并不能消除你已往西走过的那段路。你必须从愿路折回。同样的,在知解上有所领悟之后,你必须努力去修,以便从那未得正道之前所走入的歧途折返。
三、聚积福德资粮
发展心灵的旅程——禅修之道——亦名二资粮道。积聚福德资粮是祛除障碍和习气,积聚智德资粮就是证悟自己真正无碍的本性。以身业积聚福德,可用礼拜、献供、协力兴建弘法与禅修之所(即*轮中心、寺院、精舍、关房)等方式。你也可用财施的方式,济助贫困。修苦行亦能积聚福德,因为你可从中学得转变不良的行为模式为良好的习惯。以口业积聚福德,系指舍弃不乾不净的故言乱语,而养成说正话的习惯。如果过去你曾说过粗话谎言,现在就该尽量做到句句实言,言言及义。独自静居时,应读增长道心之书、诵经或诵咒。与人交谈时,应和蔼的谈有意义的问题。最重要的是,永远要尽力把自己所学、有益他人之法讲出来,让听者亦能分享法益。
过去,由于耽溺於贪、瞋、痴,我们已养成不良习气。要想改善这些不良习气,我们必须学习以爱(慈)心和悲心对待一切众生。最重要的是,了解空义。如是去修,我们即可在意业方面积聚福德。
四、聚积智慧资粮
积聚智德,是去发展了知诸法本性的无上智。我们可以把审察色蕴作为运用无上智的实例。任何物体的外表都看似坚固实在,但当我们运用无上智的理论来分析它时,我们可以把它分析到最小的成分——原子。接着我们又发现原子还可再分。因此,物体或物体的成分,均无实质之色(形体)
由于运用无上智,我们得以了知一切似为真实的事物只不过是一种观念,而观念根本是心之投影。是故,我们所见的一切,全是自心投射出来的。进一步探讨,我们连心都找不到;我们无法明确指出这个或那个是投射观念者。当我们发现色无实体存在,而且连能观色之心亦不可得时,心念便有空隙出现。此时,我们应该停止思索,让自心住於无念境界。能如是住,即名积聚智德。
目前,由于我们的心还不熟悉无念境界,所以我们极易分心,维持无念心境的能力极弱。周遭发生的任何事,都可能让我们无法保持无念。但当我们修福智二资粮道——特别是智资粮道——成了习惯,而能持续不辍时,就能住于无念心境而不变、不动了。达此境地,即名圆成修行之果。
你若尚未证得此境,也许会觉得心住无念这种想法有点怪。你可能认为停止思索便会入睡,或会变得如死人一般,内心一片空白。其实,住於无念境界乃是自然现象,因为心的本能就是无误无惑的了知一切事物的本性。无念境界里,没有障碍或烦恼。
心与心障,如日与云。阴雨天,我们虽看不见太阳,但没人会说太阳不在天上——我们知道太阳无时不在,只是为云所遮而已。同样的智慧本性——五种佛性及其配偶——永远在我们心内,纵然尚未得见,也不能予以否认。我们的智慧为惑所遮,一旦除去惑障,我们即能证得自己本具的佛性。这并非新生事物。如果我们今天看到阳光,并不是说今天的太阳是新的…
《五佛》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