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卷著有句雲:“果者圓滿佛陀身”,現在解釋此句之含義。
菩薩曆經完成各種地階後,最後現證叁身圓滿之佛果。菩提道燈論有句雲:“菩提佛果非遙遠……”,然則什麼是佛果呢?
頌曰:
“自性名義及類別,定義數量及性相,
不共特征等七義,诠釋圓滿佛果義。”
第一:圓滿佛果(叁*藐*叁菩提)之自性。
斷除之圓成 這是說一切應該斷除之暇疵,如煩惱障;所知障和菩薩在修道位中所應斷除之各種瑕疵,在最後證入金剛喻定時,皆能完全斷除清淨。至于禅定之障礙等等則亦不能越乎煩惱和所知二障之範圍。二障一除則其他一切諸障皆能斷舍無余了。
智慧之圓成 關于智慧圓成說法很不一致。有人說:佛陀的心中有智慧,但仍有想念。有人說:佛陀的心中沒有絲毫之想念,只有清明之超越智慧;有人說智慧之相續有時仍會切斷的。有人說佛陀根本就未曾有過什麼智慧。現在根據佛經和論典兩方面的資料來討論佛智之問題。聖雜集論雲:
“若人欲接觸,佛陀最勝智,于般若佛母,彼應起深信。”
般若八千頌雲:
“無上正等覺者,得一切法無障礙之智慧也。”
同書第二十一章雲:
“無上佛智者確有也,轉*輪者確有也,成熟衆生事亦確有也。”
其他佛經中,亦廣泛肯定的說佛智(之存在)。從論典的角度來說,莊嚴經論雲:
“如一日光出,一切光明顯,諸佛之智慧,出現亦如是……
大圓鏡智無動搖,平等性智妙觀察,
成所作智等之智,(皆依鏡智而得立)。”
其他論典中亦(肯定的)廣說佛智,根據這些論典,許多人都主張佛陀是具有智慧的,具有怎樣的智慧呢?簡言之,佛智可分兩種,一是所有智,一是盡所有智。
如所有智 是那曉悟勝義真理的智慧,亦即前面所說的金剛喻定之究竟智:彼圓觀真如,斷舍一切戲論,無一切心行處,法性離戲與智慧離戲二者合成一味之境界,像是水注入水,或油注入油成爲一味無別一樣,此境界中,不見一切色相,如洞見虛空一般,此即無相之大智慧,爲一切殊勝功德之依處也。
頌曰:
“如水注入水,如油灌油中,此離戲法性,
智慧同一味,此即一切佛,自性法身是。”
又雲:
“言見虛空者,是衆生言說,如何見虛空,
應仔細觀察,如是見法(性),如來如是說,
他喻釋“見”者,難以強言說。”
盡所有智這是指那能知世俗谛中一切言說義理所及之萬事萬物。依金剛喻定一切蓋障之種子,皆悉摧毀無余而成就大智,依此大智之力,于現在、過去、未來之世中,所有之一切萬事萬法,皆清晰的能見能知。就好像看見青菜放在自己的手掌中一樣。經典中亦明說佛陀能見一切世俗谛中之一切事物。
頌曰:
“孔雀一翎眼,其因有百千,宇宙無一法,佛智所不見,
一切所知法,一切智皆見,此即佛智慧,不思議威力。”
此處應注意的是盡所有智見萬法時,並非見萬法實有。那是一種如幻化的看見,集正法經雲:
“如彼幻化師,能變化自在,知幻非實有,于彼不貪著,
如是叁有法,莫不如幻化,圓滿菩提智,善巧盡知悉。”
父子合集雲:
“幻師與變化,知幻化無實,故能離愚蒙;汝應觀衆生,
幻化亦如是,衷心應禮贊,一切智智境。”
有些人說:圓滿佛陀之如所有智不見勝義谛,盡所有智亦不見世俗谛,因爲並非實有其法而佛智乃能得見。世俗谛中,其實並無所見之法,因此所見之法既無,那能見之智,當然也不存在了。再者,世俗谛之事物,乃具有煩惱無明的愚蒙衆生才見到的,或是那些沒有煩惱,但仍有無明的叁乘聖者們所見到的。這就好像是患眼病的人,看見細發和空花一樣。至于佛陀,則已入金剛喻定斷盡了無明,所以不見一切諸法,只見到真如實相。因爲世俗的斷亂境界相,于佛陀是不存在的,就好象沒有限病的人,是看不見空花和細發的。世俗境界之顯現皆由無明所造致,以世間的觀點,才有諸法事物如何發何的說法。從佛陀的觀點來看,一切事物皆爲空無,因此(能見之)智慧也是空無,根本不存在了。如果佛陀之心,具有事物境界之相的,那就是迷亂的境界,佛陀也成迷亂之人了,這樣就與“諸大能仁于一切時常在定中”之聖言相違了。廣大遊戲經雲:
“圓滿佛陀于一切時常在定中。”
前派的意見則說:“後得智位本身並不能構成散亂(或迷惑)。此與常在定中之聖教量亦不相違。”因爲如果只是境界之顯現,則並不能構成迷亂也。其他具有知覺的人,確有萬千不同的迷亂境界顯現,但如果知道,這些都是因有執之心而起,依人天上趣及清淨解脫之道,此諸無明迷亂亦能淨滅,並非永遠迷亂下去。因此經雲:
“若知世間爲迷亂,則能奮力除無明。”又有人說:“如果沒有“執實”之心,把世俗谛之外境只當作是一種(無實的)的“所知境””,也就不會構成真正的損害,這個不成損害的顯境,即使佛陀以之爲境,也不會造成迷亂的。前一派人說:“所謂盡所有智者是說,佛陀具足後得智的意思。”頌曰:
“前者爲如所有智,無迷正定心無緣,
後者爲盡所有智,迷亂後得心有緣。”後一派的人說,佛陀根相沒有(所謂)後得智。聖成就一切法門經雲:
“如來成就無上正等覺已,心于諸法無緣念,而能遍知一切諸法,何以故?智所緣境一無所有故。”
有人難曰:
“即使外道者,亦許有解脫,汝之寂滅行,灰滅如死人。”
以上略述各派對此問題不同看法。
依善知識們的說法是這樣的:佛果叁藐叁菩提的本身就是法身。法身乃一切錯誤和過患皆已滅盡,返還本來自性者是。但這些話都只是言說邊事。事實上法身是無生的。離一切戲論的。莊嚴經論說:“解脫離謬誤,(法身體如是)。”因此,佛者法身也。法身者無生離戲者也。所以(法身)不可以說具有智慧。果真如此,豈不與經中所言,佛具二種智慧之說相違背嗎?答曰:“並不違背!”例如:眼識主起藍色的感覺時,我們就說:“我看見藍色的境像了。”當智慧之本身融合法性時就名之爲如所有智。盡所有智屬世俗谛,是爲了隨順衆生而安立的。這種主張應該是很合適的,尊者密勒日巴說,“智慧是離諸造作和勤勇的“知”,它是超乎有無,斷常等語言心識以外的。你無論怎樣說,它都是沒有違反的。智慧就是如此。如果用學者研論的態度去研究它,就是請問佛陀,佛陀也不會只限于說某一方面的話。法身是超離心意的,本來無生遠離一切戲論。關于這個話題,莫要問我,你們自己去觀心(是最好的解決辦法!)”密勒大師這樣的指示,可以說是一法不立的。
據上所論,我們可以說,佛的體性或自性即是斷除和智慧的二種圓滿。實性論說:
“佛果本來無分別,以清淨法顯特性,
如彼皓日麗中天,斷證圓滿爲體性。”
莊嚴經論雲:
“煩惱及所知,二障之種子,長時具有者,一切斷無余,
清淨極廣大,破一切諸相,一切諸白法,及無邊功德,
皆圓滿具足,是佛果體性。”
佛陀名稱之意義
佛陀一詞,藏文譯作桑結San. rGyas(除遣、廣大),桑結是什麼意思呢?除遣掉無明之大夢名爲“桑”,深廣兩方面的智慧極爲廣大名爲“結”。因此佛陀(桑結)就是無明夢醒和二智圓具的人。除掉無明大夢,就是前面所說的“斷舍之圓滿”,于所知法其智廣大就是前面所說的“智慧之圓滿”。
由類別的觀點,來解釋佛陀就是法身、報身和化身。金光明經雲:
“一切如來具足法報化叁身。”
但某些經中有只說二身的,或四身、五身的。其實這種種說法皆可攝歸于叁身中。莊嚴經論雲:
“法報化叁身,即是佛陀身。”
叁身之意義 法身者佛之體也。般若八千頌雲:
“不可以色身見如來,如來者法身也。”
報化二種色身爲法身*加提怕*流出,爲濟度衆生故及往昔願力故,而有報化二身之示現,此叁身和合而有圓滿佛身。
若問:“是否單憑法性之加持就可以成就佛身呢?”
答曰:“這是不可以的。因爲法性(一向)遍滿一切衆生。如是則豈非無需精勤修道,就能自己解脫了麼?所有的衆生豈不都能見到佛身了麼?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單憑法性之加持是不能成就佛身的。”
若問:“那麼是否單靠衆生的業顯,就能出生佛身呢?”
答曰:“無而幻顯爲有(之衆生業顯)是一種謬誤的識境。如果依謬誤的識境,能夠成佛,則無始以來的衆生,不早就都成佛了嗎?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單憑衆生之業顯是不能夠出生佛身的。”
若問:“單憑願力是否可以出生佛身呢?”
答曰:“佛正等覺于願力得自在呢?還是不得自在?不得自在則永無一切智位之可能,得自在則僅憑願力就能使一切衆生任運無難的得到的解脫,因爲佛陀的願力是不分親疏,普及一切衆生的。事實並非如此,所以僅憑願力也是不行的。”
因此報化二色身,需要叁力和合(法性加持力,本願力和善業力)才能成就的。
決定爲叁身之數之原因:從利益的觀點來看,自利屬法身,利他屬報化二身。爲什麼法身能自利呢?因爲獲得了法身,就獲得了一切功德之出生泉源,十力四無畏等一切功德就隨呼隨至!尤其要緊的是:不用說獲證法身,只要對法身有誠信仰慕之精,或能見到法身之極少份,或見到法身之一部或大部分,也就立刻會隨份的獲到或少或多,或廣大無量的種種不同功德。再者,從(加行道)世第一法以下之一切叁昧神通和威力等,也都是由于對法身這摯誠信仰所出生的功德而産生的、聲聞乘和緣覺乘的聖者們,他們的一切清淨叁昧和神通等功德,也是因爲證得了少份法身的緣故。阿羅漢、辟支佛等一切清淨叁昧和神通等功德,也是因爲證得了部分法身的緣故。
爲利濟衆生故而有二種色身之建立,爲清淨之弟子示現報身佛,爲雜染衆生,則示現化身佛,因此而有叁佛之建立。下面個別的解說佛之叁身。
一、法身
現證法界空性後,則一切缺失自然淨盡,一切迷亂亦自然消除。所謂法身者,不過是語言所加之名相而已。真實的情況,是無法身,亦無法身之性相,更無法身之相狀和體性等。密勒大師的訓示亦是如此。
從另一方面來說,法身之性可用八個形容詞來描述。(一)平等,(二)甚深,(叁)常恒,(四)唯一,(五)妙,(六)清淨,(七)光明,(八)受用圓滿。
(一)一切諸佛之法身無任何差別,故平等。
(二)離一切戲論故,甚難證入,故名甚深。
(叁)屬無爲法故,無初、中、後,不生亦不滅,故爲常恒。
(四)法性與智慧無二差別,是故唯一。
(五)遠離增損二邊,無有錯謬顛倒,故名正妙。
(六)于叁種障礙皆得解脫,故名清淨。
(七)無有妄亦無分別,直觀無分別故即是光明。
(八)爲一切廣大功德之自性泉源,圓滿報身之所依,故名受用圓滿。
寶性論雲:
“無始無終無差別,非二非叁離意念,
無障法性之自體,修士定中能親見。”
嚴經論雲:
“此自性身平等性,微細具圓滿受用。”
二、報身
報身者亦有八種(圓滿)德性:(一)眷屬圓滿,(二)報土圓滿,(叁)身相圓滿,(四)相好圓滿,(五)說法圓滿,(六)事業圓滿,(七)自成圓滿,(八)無有自性。
(一)眷屬圓滿 與報身佛共住之眷屬皆爲十地中之菩薩。
(二)報土圓滿 所住之國土必是清淨淨土。
(叁)身相圓滿 皆爲圓滿受用之報身,如毗盧遮那佛等。
(四)相好圓滿 皆具足叁十二相八十種好。
(五)說法圓滿 圓滿報身佛所說之法皆爲大乘法。
(六)事業圓滿 爲諸佛子說授記等。
(七)自成圓滿 一切所行之事業皆無需勤勞,自然成功,如彼如意寶王能自然成事。
(八)無有自性 雖現妙莊嚴身及種種相好,然此一切皆如玻璃所出光色,無有自性。
莊嚴經論雲:
“圓滿報身佛,靖淨刹土中,廣大眷屬具,相好身莊嚴。說法等受用,一切諸行業,圓滿極超勝,然此諸一切,(皆無有自性),言說邊事耳。”
現觀莊嚴論雲:
“具叁十二相,八十隨形好,受用大乘法,圓滿報身佛。”
叁、化身
化身佛亦有八種德相:(一)所依身德相,(二)因德相,(叁)國土德相,(四)時德相,(五)自性德相,(六)默化德相,(七)成熟德相,(八)解脫德相。
(一)所依身德相 其體如法身,不可動搖故。
(二)因德相 由利濟無邊衆生之大悲心所出生故。
(叁)國土德相 或有淨土或無淨上,化身佛皆現身故。
(四)時德相 世界存在一日,化身佛之應化亦不斷絕故。
(五)自性德相 ①能以叁種化身而應世。如本生經中所言菩薩于往昔諸世能善鼓琴瑟,博才多藝,難可言述。
②能化生爲兔或其他劣衆生類(而利有情)
③能示現最勝化身——由兜率天降世、出家、成道等等之示現。
莊嚴經論雲:
“降生及成佛,乃至般涅磐,化身佛如來,作種種示現,
此誠不思議,大方便善巧。”
寶性論雲:
“以種種變化,示現生人世,初由兜率降,入胎複降生,
善能諸技藝,妻妃及待女,環繞享欲樂,出家習苦行,
行往菩提場,降魔成正覺,轉勝妙*輪,示現般涅磐。
于諸不淨土,盡其之壽量,慈悲常示現。
(六)默化德相 世間之凡夫,無論其種性或禀賦如何,化身佛皆以默化方便使這欣樂叁種涅磐而趨入佛道。
(六)成熟德相 使趨入佛道者皆能圓滿其資糧而成熟。
(八)解脫德相 使修善成熟之人,能解脫叁有之束縛。
寶性論雲:
“能令世間衆,趨向寂滅道,成熟並授記,化身佛事業。”
以上之八種德相是化身佛之特征。
現觀莊嚴論雲:
“乃至諸有未空時,勤作種種利生業,
平等普遍利有情,化佛示現無斷絕。”
佛果之不共特征,可從叁方面來說:
(一)平等特征,
(二)常恒特征,
(叁)顯現特征。
平等特征
平等特征是說一切諸佛法身之所依,皆爲法性,無任何差別,故曰平等。一切諸佛之報身決樂相同,同任何差別,故曰平等。一切諸佛之化身皆能熟各種事業,故曰平等。莊嚴經論有句曰:
“所依及意趣,事業皆相等。”
常恒特征
法身者勝義所攝,其體性離生滅相,故曰常恒。
報身者恒常享受法樂無有間斷,故曰常恒。
化身者雖時不現,但隱後仍現,無有斷絕。當(某處)有緣衆生不現之時,化身佛亦無改變,恒作利生事業無有已時,故曰常恒。
莊嚴經論雲:
“自性無斷絕,相續故常恒。”
顯現特征
所知障于法性中消融淨盡,故有法身之顯現;煩惱障于法性中消融盡,故有報身之顯現;一切業障于法性中消融淨盡,故有化身之顯現。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二十章 圓滿佛果》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