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十八章 說道階次第

  如前所述,最初發菩提心,然後精勤菩薩學處,就能一步一步的趨入菩薩之地道次第了。菩提道之階次攝言之可如下頌:

  “資糧加行道,見道及修道,圓滿究竟道,五道至圓成。”

  菩提道燈論,釋五道時說:

  “下、中二類根器的人,最初學佛之時,先示以佛法之基礎,然後使之啓發行、願二種菩提心,然後教以精勤集聚福慧二種資糧。如是教示資糧道的教法。這樣努力,漸次契證諸法空性,就能進入加行道“暖”位了。然後證入初歡喜地等見道、修道及究竟道等階次……”

  資糧道

  一個具有(大乘)種性之人,最初發了大菩提心之後,向上師求得口授(修習福慧二行),乃至未得智慧暖相之前,進一階段之善行努力統名爲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行者之宗教體驗可以分爲四個重點:欣樂佛法,增上意樂,實際體悟和心有所得。爲什麼叫做資糧道呢?這是因爲要使行人成爲堪能産生證悟暖相之法器而修福慧資糧,所以叫做資糧道;又與解脫相應,爲諸善法根本,故名資糧道。在這個階段中,菩薩致力于十二種法要之修持:即四念住,四正斷和四神足。

  四念住是:身念住——以正念觀察身體。

  受念住——以正念觀察六塵六識之感受。

  心念住——以正念觀察此心,

  法念住——以正念觀察(心所思法)。

  這是小資糧道(初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正斷是:令已生起之惡法速疾斷除,

  令尚未生起的惡法或罪業不要生起。

  令未生起的善業能夠生起,和

  令已生起之善法增長。

  這是中資糧道(中階)時,所著重修持之法。

  四神足是:欲叁摩地、勤叁摩地、心叁摩地和觀叁摩地。這是大資糧道(後階)所著重之修法。

  加行道

  加行道是在資糧道究竟以後之進一步階段。此時能證悟四聖谛法及其隨順決擇之四支分。此中有四位:即暖、頂、忍、世等一法等位。爲什麼名爲加行道(或相合道)呢?那是因爲此階段之行人能契合真谛之證悟的緣故(或鄰近真正見道位之前階之故),所以叫做加行道(或相合道)。在暖位和頂位之時,會具足五根:即信根、精進根、正念根、叁昧根、智慧根。在忍位和世第一法位時,則會具足五力:即信力、精進力、正念力、叁昧力和智慧力。

  見道

  見道者,是在“世第一法”位之後,以止中修觀四聖谛,因而生起同等之勝觀,如觀苦谛時,生起(對現世之滿足)知苦法之忍相,對苦之事實知其爲“真法”之智慧,對苦谛引生進一步之推廣了解(知色界、無色界亦是苦相)之智慧,對此苦谛認知其確爲真實之認知。每一聖谛皆有四種觀察,故總其爲十六種心刹那之覺智和順忍。

  爲什麼叫做“見道”呢?昔所未見之聖谛,如今已見故名見道。在此位時具有七覺支:正念覺支、擇法覺支、精進覺支、喜樂覺支、輕安覺支(或清淨覺支)、叁昧覺支和平等覺支。

  修道

  修道位是指在見道位以後,迸而獲取之各階位。此又可分爲世間(修)道和出世間(修)道兩種。初項,世間修道者(是指往于此位之菩薩,仍舊修習)與世間共之色界初、二、叁、四禅和無色界之空無邊處,識無邊處,無所有處和非想非非想處等四定,需要修習這些禅定的作用有叁:

  (一)降伏修道位所斷舍之諸煩惱故。

  (二)成就四無量心等殊勝功德故。

  (叁)爲出世道(之修行)作基依故。

  出世間修道:這是指緣于二種智慧之隨順修習止觀法。見道時,四谛中之每一谛皆各有忍法和智法四種合成,四四一十六位,其中八位屬于忍法,中八種屬于智法,爲修道位所屬,計四禅定,無色界之(初、二、叁)定及四無量心等,依彼而修習之止觀也。若爲契悟法性而修觀者,則屬于法智,若爲證入智慧而修觀,則爲悟智。非想非非想處定之識蒙昧不明,所以屬世間定攝(不能用于修道)。何以故名爲修道?于見道時之真如悟境數數修觀(使增上廣大),故名修道。此階段具足八聖道分:正見、正思、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究竟道

  究竟道者即是金剛喻定(或喻如金剛叁昧)確知以後,無複再生(于輪回),或知無生之自性。金剛喻定者即是超過修道位之最後階段,爲相合道及障礙道之總集也。此叁昧無有任何障礙,堅實、穩固、一味、遍滿,喻似金剛,故名金剛叁昧。無有障礙者,世間各種違緣不能動也;堅實者一切諸有不能壞也;穩固者,諸妄念不能動也;一味者,其相一味也;遍滿者,緣觀一切所知法之總相真如也。得此叁昧後,以證悟四谛之勝智抉知,從此無複投生于輪回,煩惱集谛之因已斷盡故。知無生者,以證悟四谛之勝智緣觀苦果已盡,無複再生苦果故。或簡曰,因已消盡,無複再生果故。此究竟位具足無學位之十法:即:無學正見……乃至無學叁昧等(八種無學正道,以及無學解脫及無學正智)(合共爲十)此十種無學法者皆屬五種無漏蘊法所攝。(例如,無學)正語、正業、正命叁者屬戒蘊攝;(無學)正念,正定屬定蘊攝;(無學)正見、正思惟、正精進、屬慧蘊攝;正解脫屬解脫蘊攝;正知及解脫智則屬一見蘊攝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