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所言之五道亦可釋爲十叁地或十叁個階次。頌曰:
“初修學地誠信地,菩提薩垛之十地,
以及究竟之佛地,總共說爲十叁地。”
菩提道燈論雲:
“歡喜及其他等地……”
“歡喜”是指(見道)之初地,“其他等地”是指前面之資糧及加行二位,和初地以上之其他等十地也。
初修學地 是指資糧道位中,自己的身心尚未臻于成熟之階段。
誠信笃行地 是指加行道時,于空性之體理具足(異常)誠信之階段。此時凡是與波羅蜜多不相應之法,如悭吝等見(性)所斷之煩惱,以及迷妄之所知障等,皆能降伏令不現行。
菩薩十地是指初歡喜地至法雲地等十地諸階位,聖十地經雲:
“諸佛子!十地者諸菩薩之十地也:如菩薩歡喜地……離垢地……等是也。”
初歡喜地 乃第一次見道時,證空性之階段。後二地至十地則爲修道階段。修道的意思是說串習修習那初地所證之真如空性,使之成熟圓滿的意思。
菩薩十地(或十個地階)皆有總別二法。總法又分叁:地階之體性,地階之語義和十地差別之因。
地階之體性者 以現證法無我理之(出世)智慧偕同與彼相應之叁昧,以此(定慧二輪)致力于(菩薩)學處者是也。
地階之語義者住于某一地時,以彼地階之功德而能進升至更高之地階故名爲“地階”。用譬喻來說:住于某地之智慧而(身心)享受力,就像牛圈中的牛,享受反刍時一樣;乃智著本身所行之道路,就像跑馬場地一樣;此(出世)智慧乃一切功德之出生處,好象沃田一樣。因爲這些緣故,所以稱之爲“地”。
十地各各之原因者 此就證悟之深淺或成熟與否而區別者也。各地之不同類別,現以九門特征而論之:
(一)定名特征,(二)名義特征,
(叁)習成特征,(四)修行特征,
(五)清淨特征,(六)證悟特征,
(七)所斷特征,(八)投生特征,
(九)威力特征。
初地之名稱特征 歡喜地
初地之名義特征如果趨證此地,則與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業,因此心生極大歡喜,故名爲歡喜地。莊嚴經論雲:
“接近大菩提,能成利生事,心生大歡喜,故名歡喜地。”
初地之習成特征于一切時處,心無虛僞或欺詐等十種法皆得圓成。如現觀莊嚴論中所雲者。
初地之修行特征住于此地之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全于布施波羅蜜多特爲偏重,意樂滿足一切衆生心願故。十地經雲:
“住初地菩薩于十波羅蜜中,偏重布施度,非不修行其他波羅蜜多也。”
初地之清淨特征 十地經雲:
“歡喜地(菩薩)視野廣闊,以本願力故諸佛現前,衆多百千萬乃至萬億那由他如來皆悉現前。見佛已,生殊勝廣大心,恭敬供養承事如來及其僧伽。此諸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于諸佛所聽聞正法,受持勤修,以四攝法成熟衆生,……多劫供養敬事佛法僧,教導有情衆生使其成熟,此諸善根皆悉回向無上菩提。以此叁因廣大功德而得清淨。如彼金匠鍛煉金塊,越鍛越純,成辦精品,初地菩薩亦複如是,以諸善根,清淨身心,諸業成辦。”
初地之證悟特征 大體而言,十地之各地于根本定之證境皆相同一致,其不同者在後得位(之功德)。分別言之,初地悟人法界之平等性,因而獲證自他之平等性,此點辨中邊論中亦曾說及“普入”之義。
初地之所斷特征 因煩惱障而起之八十八種煩惱,皆爲初地見道時之所斷法。因現證法性故此諸煩惱皆斷舍無余,于所知障而言,則有叁種相,其斷除之相則似皮殼之層層脫落也。證初地時,五種怖畏亦得脫離。十地經雲:
“方證歡喜地時,五種怖畏即得除遣;所謂資生缺乏之怖畏,
名聞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墮于惡道之怖畏,處衆不安之怖畏。”
初地投主之物征 住于此地之菩薩,多投生南瞻部州爲轉輪聖王,能淨除衆生之悭吝障礙。寶蔓論雲:
“于此成熟故,爲轉輪聖王。”但此亦僅就其法爾自性而言者。其實,爲成就利他故,衆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顯現種種不同之相,如本生經中所訓示者。
初地之威力者 經雲:
“菩薩住歡喜地,意樂增上發大精進,若得出家,于一刹那,一頃刻,一須臾問能獲百種叁昧入正定聚,能見百佛得其加持,決定勝解,能動搖百世界,往遊百佛刹,顯現百世界,成熟百衆生,住世百劫,能知百劫前際後際,開顯百種法門,化現百種化身,每一化身具足百數弟子眷屬,普皆顯現……”
二地之名稱 離垢地是也。
二地之名義特征 住此地菩薩不爲破戒之障所汙染故名爲離垢地。經雲:
“不爲破戒染,故名離垢地。”
二地之習成特征 住此地菩薩圓滿持戒,精勤律儀,報恩……等八種善行。頌曰:“持戒報恩及忍辱,歡喜雀躍大慈悲……”
二地之修行特征 住此地菩薩普修十種波羅蜜,特于持戒波羅蜜偏重修持。
二地之清淨特征 上述之叁因中,廣大善根能得清淨。經雲:
“譬如金塊,若彼金匠能如法鍛煉,以火熔冶則能淨除一切雜質而得純淨。二地菩薩亦複如是,其善根較前更爲廣大清淨,堪能作業。”
二地之證悟特征 此地菩薩能證悟法界最勝義。自念:“我應精勤努力,現證一切法究竟圓滿義。”此即一切義理中最勝之義。
二地之所斷特征從煩惱障之角度而言,二地至十地之間,修道所斷之煩惱障共有十六。其中屬于種子性者,尚未能斷除而置之。現行之煩惱則皆能降伏之。從所知障之角度而言,則尚有染汙,尤待淨除。
二地之投主特征 住此地菩薩多投生于四大部州爲自在轉輪聖王,能使衆多有情,不作十惡,奉行十善,其福報之果相有頌曰:
“以七寶莊嚴,成利生輪王。”
二地之威力特征 能幹一刹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證入千種叁昧。
叁地之名稱 發光地。
叁地之名義言 住此地菩薩能開顯法門及諸叁昧,能使衆生得廣大法見,故名發光地。如頌雲:
“使法見廣大,故名發光地。”
叁地習成特征 具聞法無有厭足籌五種德相。如頌曰:
“聞法無厭足,于法捐利養,”
叁地之修行特征 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特于忍辱波羅蜜精勤修持。
叁地之清淨特征 如前所述,以叁種因而得清淨廣大善根。經雲:“如彼善巧金匠,能陶冶金塊不減本量,盡諸暇疵,住叁地菩薩亦複如是,住于善根,離諸蓋障,歡喜清淨,諸事成辦。”
叁地之證悟特征 住此地菩薩悟入法性及彼相應之法,實乃最勝之真理。爲聞此法一頌一句,不惜身命,願投叁千大火聚中……。如經所雲。
叁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爲帝釋天王,能善巧降伏諸衆生之貪欲煩惱。經雲:
“天王甚善巧,能降諸貪欲。”
叁地之威力特征能幹一刹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證人十方叁摩地等等。
四地之名稱 焰慧地。
四地之名義特征 此地菩薩有以菩提分相應諸法,智慧光焰照耀,能焚二障故名焰慧地。頌曰:
“有火光明智,能焚二種障,不違善提法,故名焰慧地。”
四地之習成特征 此地菩薩有常住山林等十種德性。頌曰:
“常住山林貪欲小,知足清淨持戒律……”
四地之修行特征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于精進波羅蜜偏重修習。
四地之清淨特征 如前所述,以叁因力而能清淨廣大善根。經雲:
“譬彼金匠能造純金變鑄種種莊嚴花巧,非彼頑金所能比擬。住四地菩薩亦複如是,其(廣大)善根非下地諸菩薩等所能比擬者。”
四地之證悟特征 此地菩薩因證入一切無執之理,故于法無貪愛。
四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爲夜摩天王,堪能摧伏一切衆生之壞滅見。頌曰:
“爲夜摩天王,于諸壞滅見,悉能摧伏之。”
四地之威力特征 于一刹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獲百萬叁昧。
五地之名稱 難勝地。
五地之名義特征 住此地菩薩努力精勤教導衆生,使之成熟,而諸衆生反作種種逆行。菩薩見此不生煩惱,此二事者實爲甚難,而菩薩能之,故名難勝地。頌曰:
“能成利生事,又能護自心,此實甚艱難,故名難勝地。”
五地之習成特征 爲利益故于成家結友的十法,此地菩薩皆悉遠離之。頌曰:
“家庭及親友,貪戀複愛慕,喜住鬧處等,菩薩皆遠離。”
五地之修行特征 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波羅蜜多,特于禅定波羅蜜偏重修習。
五地之清淨特征 如前所述,以叁因力,使諸善根廣大清淨。經雲:
“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淨冶金塊鑲嵌寶玉,世難其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擬,五地菩薩廣大功德亦複如是,以方便智慧二者觀察臻于極淨非下地諸菩薩等所能比擬。”
五地之證悟特征 住此地菩薩證相續離言勝義,能知十種平等性。
五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薩多投生爲兜率天王,能摧伏諸外道見。頌曰:
“彼異熟果者,生兜率天王,一切外道見,皆能摧伏之。”
五地之威力特征于一殺那,一頃刻,一須臾間能證千百萬叁昧等。
六地之名稱 現前地。
六地之名義特征 此地菩薩依般若波羅蜜多故,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磐,而生死涅磐二俱現前,故名現前地。頌曰:依般若蜜多,生死與涅磐,二者俱現前,故名現前地。”
六地之習成特征 能得布施等六法之圓滿學處,亦具聲聞緣覺乘之六種出離法,此十二種法皆得具足。頌曰:
“布施持戒及忍辱,精進禅定及般若,
如是六度皆圓滿,(是爲現前地功德)。”
六地之修行特征 住此地菩薩總修十種攝羅蜜多,特于般若波羅蜜多偏重修持。
六地之清淨特征 如前所言,此地菩薩以叁種因能淨善根。經曰:
“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善鑲緣妙寶玉,于彼金飾,世難相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擬。六地菩薩亦複如是,能運善根,以方便智慧,深入觀察,得獲清淨光明,非彼下地菩薩所能比擬。”
六地之證悟特征 住此地菩薩,知諸法實相非煩惱,非不煩惱(非清淨非不清淨),…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十九章 菩薩地道》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