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章所言之五道亦可释为十三地或十三个阶次。颂曰:
“初修学地诚信地,菩提萨垛之十地,
以及究竟之佛地,总共说为十三地。”
菩提道灯论云:
“欢喜及其他等地……”
“欢喜”是指(见道)之初地,“其他等地”是指前面之资粮及加行二位,和初地以上之其他等十地也。
初修学地 是指资粮道位中,自己的身心尚未臻于成熟之阶段。
诚信笃行地 是指加行道时,于空性之体理具足(异常)诚信之阶段。此时凡是与波罗蜜多不相应之法,如悭吝等见(性)所断之烦恼,以及迷妄之所知障等,皆能降伏令不现行。
菩萨十地是指初欢喜地至法云地等十地诸阶位,圣十地经云:
“诸佛子!十地者诸菩萨之十地也:如菩萨欢喜地……离垢地……等是也。”
初欢喜地 乃第一次见道时,证空性之阶段。后二地至十地则为修道阶段。修道的意思是说串习修习那初地所证之真如空性,使之成熟圆满的意思。
菩萨十地(或十个地阶)皆有总别二法。总法又分三:地阶之体性,地阶之语义和十地差别之因。
地阶之体性者 以现证法无我理之(出世)智慧偕同与彼相应之三昧,以此(定慧二轮)致力于(菩萨)学处者是也。
地阶之语义者住于某一地时,以彼地阶之功德而能进升至更高之地阶故名为“地阶”。用譬喻来说:住于某地之智慧而(身心)享受力,就像牛圈中的牛,享受反刍时一样;乃智着本身所行之道路,就像跑马场地一样;此(出世)智慧乃一切功德之出生处,好象沃田一样。因为这些缘故,所以称之为“地”。
十地各各之原因者 此就证悟之深浅或成熟与否而区别者也。各地之不同类别,现以九门特征而论之:
(一)定名特征,(二)名义特征,
(三)习成特征,(四)修行特征,
(五)清净特征,(六)证悟特征,
(七)所断特征,(八)投生特征,
(九)威力特征。
初地之名称特征 欢喜地
初地之名义特征如果趋证此地,则与佛果相近,又能成就利生之事业,因此心生极大欢喜,故名为欢喜地。庄严经论云:
“接近大菩提,能成利生事,心生大欢喜,故名欢喜地。”
初地之习成特征于一切时处,心无虚伪或欺诈等十种法皆得圆成。如现观庄严论中所云者。
初地之修行特征住于此地之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全于布施波罗蜜多特为偏重,意乐满足一切众生心愿故。十地经云:
“住初地菩萨于十波罗蜜中,偏重布施度,非不修行其他波罗蜜多也。”
初地之清净特征 十地经云:
“欢喜地(菩萨)视野广阔,以本愿力故诸佛现前,众多百千万乃至万亿那由他如来皆悉现前。见佛已,生殊胜广大心,恭敬供养承事如来及其僧伽。此诸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于诸佛所听闻正法,受持勤修,以四摄法成熟众生,……多劫供养敬事佛法僧,教导有情众生使其成熟,此诸善根皆悉回向无上菩提。以此三因广大功德而得清净。如彼金匠锻炼金块,越锻越纯,成办精品,初地菩萨亦复如是,以诸善根,清净身心,诸业成办。”
初地之证悟特征 大体而言,十地之各地于根本定之证境皆相同一致,其不同者在后得位(之功德)。分别言之,初地悟人法界之平等性,因而获证自他之平等性,此点辨中边论中亦曾说及“普入”之义。
初地之所断特征 因烦恼障而起之八十八种烦恼,皆为初地见道时之所断法。因现证法性故此诸烦恼皆断舍无余,于所知障而言,则有三种相,其断除之相则似皮壳之层层脱落也。证初地时,五种怖畏亦得脱离。十地经云:
“方证欢喜地时,五种怖畏即得除遣;所谓资生缺乏之怖畏,
名闻不彰之怖畏,死亡怖畏,堕于恶道之怖畏,处众不安之怖畏。”
初地投主之物征 住于此地之菩萨,多投生南瞻部州为转轮圣王,能净除众生之悭吝障碍。宝蔓论云:
“于此成熟故,为转轮圣王。”但此亦仅就其法尔自性而言者。其实,为成就利他故,众生有任何需要,即以其所需之方式而投生,因此能显现种种不同之相,如本生经中所训示者。
初地之威力者 经云:
“菩萨住欢喜地,意乐增上发大精进,若得出家,于一刹那,一顷刻,一须臾问能获百种三昧入正定聚,能见百佛得其加持,决定胜解,能动摇百世界,往游百佛刹,显现百世界,成熟百众生,住世百劫,能知百劫前际后际,开显百种法门,化现百种化身,每一化身具足百数弟子眷属,普皆显现……”
二地之名称 离垢地是也。
二地之名义特征 住此地菩萨不为破戒之障所污染故名为离垢地。经云:
“不为破戒染,故名离垢地。”
二地之习成特征 住此地菩萨圆满持戒,精勤律仪,报恩……等八种善行。颂曰:“持戒报恩及忍辱,欢喜雀跃大慈悲……”
二地之修行特征 住此地菩萨普修十种波罗蜜,特于持戒波罗蜜偏重修持。
二地之清净特征 上述之三因中,广大善根能得清净。经云:
“譬如金块,若彼金匠能如法锻炼,以火熔冶则能净除一切杂质而得纯净。二地菩萨亦复如是,其善根较前更为广大清净,堪能作业。”
二地之证悟特征 此地菩萨能证悟法界最胜义。自念:“我应精勤努力,现证一切法究竟圆满义。”此即一切义理中最胜之义。
二地之所断特征从烦恼障之角度而言,二地至十地之间,修道所断之烦恼障共有十六。其中属于种子性者,尚未能断除而置之。现行之烦恼则皆能降伏之。从所知障之角度而言,则尚有染污,尤待净除。
二地之投主特征 住此地菩萨多投生于四大部州为自在转轮圣王,能使众多有情,不作十恶,奉行十善,其福报之果相有颂曰:
“以七宝庄严,成利生轮王。”
二地之威力特征 能干一刹那,一顷刻,一须臾间证入千种三昧。
三地之名称 发光地。
三地之名义言 住此地菩萨能开显法门及诸三昧,能使众生得广大法见,故名发光地。如颂云:
“使法见广大,故名发光地。”
三地习成特征 具闻法无有厌足筹五种德相。如颂曰:
“闻法无厌足,于法捐利养,”
三地之修行特征 此地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特于忍辱波罗蜜精勤修持。
三地之清净特征 如前所述,以三种因而得清净广大善根。经云:“如彼善巧金匠,能陶冶金块不减本量,尽诸暇疵,住三地菩萨亦复如是,住于善根,离诸盖障,欢喜清净,诸事成办。”
三地之证悟特征 住此地菩萨悟入法性及彼相应之法,实乃最胜之真理。为闻此法一颂一句,不惜身命,愿投三千大火聚中……。如经所云。
三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萨多投生为帝释天王,能善巧降伏诸众生之贪欲烦恼。经云:
“天王甚善巧,能降诸贪欲。”
三地之威力特征能干一刹那,一顷刻,一须臾间,证人十方三摩地等等。
四地之名称 焰慧地。
四地之名义特征 此地菩萨有以菩提分相应诸法,智慧光焰照耀,能焚二障故名焰慧地。颂曰:
“有火光明智,能焚二种障,不违善提法,故名焰慧地。”
四地之习成特征 此地菩萨有常住山林等十种德性。颂曰:
“常住山林贪欲小,知足清净持戒律……”
四地之修行特征住此地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特于精进波罗蜜偏重修习。
四地之清净特征 如前所述,以三因力而能清净广大善根。经云:
“譬彼金匠能造纯金变铸种种庄严花巧,非彼顽金所能比拟。住四地菩萨亦复如是,其(广大)善根非下地诸菩萨等所能比拟者。”
四地之证悟特征 此地菩萨因证入一切无执之理,故于法无贪爱。
四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萨多投生为夜摩天王,堪能摧伏一切众生之坏灭见。颂曰:
“为夜摩天王,于诸坏灭见,悉能摧伏之。”
四地之威力特征 于一刹那,一顷刻,一须臾间,能获百万三昧。
五地之名称 难胜地。
五地之名义特征 住此地菩萨努力精勤教导众生,使之成熟,而诸众生反作种种逆行。菩萨见此不生烦恼,此二事者实为甚难,而菩萨能之,故名难胜地。颂曰:
“能成利生事,又能护自心,此实甚艰难,故名难胜地。”
五地之习成特征 为利益故于成家结友的十法,此地菩萨皆悉远离之。颂曰:
“家庭及亲友,贪恋复爱慕,喜住闹处等,菩萨皆远离。”
五地之修行特征 此地菩萨总修十种波罗蜜多,特于禅定波罗蜜偏重修习。
五地之清净特征 如前所述,以三因力,使诸善根广大清净。经云:
“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净冶金块镶嵌宝玉,世难其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拟,五地菩萨广大功德亦复如是,以方便智慧二者观察臻于极净非下地诸菩萨等所能比拟。”
五地之证悟特征 住此地菩萨证相续离言胜义,能知十种平等性。
五地之投生特征 住此地菩萨多投生为兜率天王,能摧伏诸外道见。颂曰:
“彼异熟果者,生兜率天王,一切外道见,皆能摧伏之。”
五地之威力特征于一杀那,一顷刻,一须臾间能证千百万三昧等。
六地之名称 现前地。
六地之名义特征 此地菩萨依般若波罗蜜多故,不住生死,亦不住涅磐,而生死涅磐二俱现前,故名现前地。颂曰:依般若蜜多,生死与涅磐,二者俱现前,故名现前地。”
六地之习成特征 能得布施等六法之圆满学处,亦具声闻缘觉乘之六种出离法,此十二种法皆得具足。颂曰:
“布施持戒及忍辱,精进禅定及般若,
如是六度皆圆满,(是为现前地功德)。”
六地之修行特征 住此地菩萨总修十种摄罗蜜多,特于般若波罗蜜多偏重修持。
六地之清净特征 如前所言,此地菩萨以三种因能净善根。经曰:
“譬彼善巧金匠,能以技巧善镶缘妙宝玉,于彼金饰,世难相匹,亦非他金所能比拟。六地菩萨亦复如是,能运善根,以方便智慧,深入观察,得获清净光明,非彼下地菩萨所能比拟。”
六地之证悟特征 住此地菩萨,知诸法实相非烦恼,非不烦恼(非清净非不清净),…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九章 菩萨地道》全文未完,请进入下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