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當祥細討論六波羅蜜多之內容。
一、布施波羅蜜多
頌曰:
“思其過失及功德,及其體性與差別,
開釋各各之性相,增長及清淨方便,
所得果報等七事,(攝說布施波羅蜜。)”
我們應該思念:一個人如果沒有布施之功德,就會時常遭貧窮困乏之苦。大多數悭吝之人,都會墮入餓鬼道,縱得投生爲人,也會貧賤苦惱。聖攝論雲:
“吝啬之人墮餓鬼,縱得爲人亦貧困。”
淨戒阿笈摩中亦雲:
“彼吝啬人守財奴,不行些微之布施,
終墮餓鬼惡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
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決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決定不能成佛了。頌曰:
“無施則不獲受用,亦難攝受諸衆生,遑論成佛大覺焉?”
相反的,如果能行布施,則生生世世可以離開享用不盡受諸快樂。聖攝論雲:
“菩薩行布施,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
能斷諸煩惱,享無邊受用,終能成佛道。”
龍樹試王頌雲:
“如法行布施,能淨除諸障,對治方便中,以布施最勝。”
入中論雲:
“衆生皆願得欲樂,若乏資財樂甚難,
資財由布施而來,故佛先說布施德。”
再者,若能行布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攝受衆生,乃能進而置彼等于佛道也。
布施又能纾解正在受苦之衆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無上覺道。菩薩藏論雲:
“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
聖寶鬘經雲:
“布施者,菩薩之覺位也。”
善路居士請問經中,載有許多警句,比較布施及吝藏二者之得失:
“你要將某物施舍掉,該物就成爲你的了,你要是將某物貯藏在家中,該物就不是你的了!舍掉之物才是恒久的,放在家中之物反而是暫時的!施舍掉的東西,就不必再加以防護了,藏在家中的東西,卻要時時予以守護的!施舍出去了的東西就不會招致恐懼,放在家中的東西,反會招致恐懼和不安!施出去的東西會開示你菩提之道,藏在家中的東西,會帶來魔鬼!舍掉的東西會帶子你的大享福,放在家中的東西,決不能帶給你大事用的!把財物施舍出去,資財就不會盡竭,把財物藏在家裏,自然就會耗竭的!”
布施的體性是什麼呢?答曰:“布施是以不貪著的心,將財物或所有廣爲施舍。菩薩地論雲:
“布施的體性是什麼呢?是以無貪著的心和與生俱來的(悲心和施心),同時俱起的把己之所有施舍出去。”
布施的種類可分叁:
(一)財物施或財施——能使受者身得依仗。
(二)無畏施——能使受者命得安全。
(叁)法施——能使受者心得安隱。
又,財施和無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現世得到安樂,法施則主要的是使受者于未來一切世皆得安樂。
財施
又可分爲不清淨財施和清淨財施兩種。前者應當舍棄,後者則應勤修。不清淨財施又可分爲四種:
一、心不清淨施 這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動而行施舍。邪心之施舍是指爲了損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爲了沽名釣譽而行布施,或是爲了與別人競爭而行布施。以上叁類的布施是菩薩應該避免的。菩薩地論雲:
“菩薩不應當爲了殺害別人,困縛別人,或是爲了處罰,或監禁,或驅逐的目的而行布施。菩薩不應爲了美名或贊美而行布施;不應爲了競爭而行布施。”
下劣心的布施是說爲了來世不會貧窮,或是爲了得人天之受用福報而行布施,(這種意樂完全是功利主義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薩不應爲之。經曰:
“菩薩不應當因爲恐懼貧窮而行布施……,菩薩不應該爲了成就帝釋天身,轉輪聖王及大自在天(身)等而行布施。”
菩薩地論中亦有對各種不淨布施之說明。其要主略說如下:
二、不施不淨之物者 寶鬘論雲:
“菩薩不應布施毒藥,熾火,武器等對受者的構成傷害之物,或乞者爲傷害別人而索求之物。”
又雲:
“若是毒物對他有益,就可以施舍他毒物。若是上妙的食物對他無益,就不能施給他食物。一個人如果被毒蛇咬傷,則切斷手指以去毒,也是應該的。因此佛倫說:只要對他人有利益,縱使令他不適意,也是可以的。”
菩薩不應施舍弓箭或武器等,總之,只要是會構成傷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應施與。菩薩不應將父母布施于人,也不應將父母作成抵押品。如果子女及妻妾不願意時,也不能將他們施舍給別人。自己如果有極富的資産而只是布施些微之數,也非菩薩所應爲者。爲了斂財而布施也是不應該的。
叁、對不淨之受者,善薩不應布施 例如:如果是邪魔的眷屬,爲了損害天道,而前來向菩薩索身,菩薩不施與身體或支分,魔鬼所加持的衆生,瘋子及神經錯亂的人,菩薩不應施身。因爲對這些人,行身施毫無益處,其精神亦不能自主,徒增其胡言亂道而已。
四、菩薩應避免不清淨之布施態度 這是說在心不歡喜時,嗔怒時及失念錯亂之時,皆不宜行布施。對壞人作布施時,不應作輕侮狀或不尊敬的態度。對來乞者嘲笑、恐嚇或威協皆非菩薩布施時所應持之態度。
清淨之布施
可從叁方面來說:(一)施物,(二)受者和,(叁)方式。清淨之施可分內、外兩種。內施物是指自己的身體。無貪子請問經曰:
“若來乞手,即予以手,若來乞足,即予以足,若來求眼,即予以眼,
若乞身肉,即予身肉,若乞身血,即予身血。”
但此處應注意的是,初修業之菩薩,尚未證人自他平等之境界時,(最多)只能將自己的整個身體作布施,而不可能將身體予以割截或將肢體用來布施。入菩薩行論雲:
“心要之義未淨前,不可輕易施此身,自利利他此人身,應善維護作大事。”
關于外施物者是指那些合法取得的東西。好像飲料、食物、衣著、車乘、兒女、妻妾等,無貪子請問經雲:
“外之施物者,例如財寶,谷類,金銀,珠寶,裝飾,馬,象,兒女……等。”
若是在家菩薩就應以內外之所有用爲布施。如莊嚴經論雲:
“菩薩之身及資財,無有不施他人者。”
若是出家菩薩則一切皆可施舍,但叁衣則除外。比丘之叁種法衣是不可用來布施的。入菩薩行論雲:
“除彼叁衣外,一切皆可施。”
這是因爲施舍叁衣,就反而會損害他人的緣故。
清淨之受施者有四種:
(一)功德殊勝之受施者——此指上師(善知識),叁寶等而言。
(二)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無依無怙等深可憐憫之人。
(叁)?
(四)于我作損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敵等。
入菩薩行論中亦有如上同樣之開示。
布施之態度
此可由兩方面來說:一是具有完美的意樂去行布施。一是具有完善的條件去行布施。前者是具足大悲心,爲了利益衆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後者如經雲:
“菩薩行布施時,應具足信心、恭敬,在適當的時候,在不損害其他衆生的情況下,自己親手去行布施。”
布施的時候,應該一直都心生歡喜。這是說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歡喜;在正行布施之時,心中十分清淨;在布施以後,心中不生一毫後悔之念。
恭敬的去布施是說,以誠摯和尊重對方的心去行布施。
自己親手去施與是說,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親手付與。
適當的時間是說,自己所選擇的時間是合適的。
不損害別人是說,行此布施之時,不要傷及自己的眷屬及所有。
再者,即使財物是屬于自己的。但如果施舍之時,眷屬們會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如果用強奪,偷取或抵賴的方式得到施物,那也是不許可的。雜集論雲:
“(菩薩)需要經常去布施,不會偏向的去布施和令受者心滿意足的去行布施。”
以上說財寶之布施畢。
無畏施
這是說佑護衆生,使其從畏懼中得到解脫。例如于獅、虎、鯉魚、君王、盜賊、洪水等畏懼中,爲之作依作救。
法施
此可分爲四點來說:
(一)法施之對象,
(二)法施之意樂,
(叁)法施之內容,
(四)法施之方便。
法施之對象這是說受法者必須對佛法和說法者尊重恭敬,對求法熱誠和喜愛。
法施之意樂是指說法者必須斷除不清淨之動機和具足善良之意樂。前者是說不應該爲了名聞利養而說法。聖集論雲:
“不爲利養故,爲衆生說法。”
迦葉請問經雲:
“不求利養心情淨,施法與人世尊說。”
依靠善良之意樂而說法是說發起大悲心,而爲人說法。聖集論雲:
“爲除衆苦故,爲世間說法。”
法施之內容是說應該依照經典所示,無錯謬的去說法。菩薩地論雲:
“法施者,是說應該無錯謬的說法,隨根器之不同而說法和堅守菩薩學處之根本教義。”
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來求法,不可以立方就對渠說法。月燈經雲:
“法施應如是,若人來求法,初不爲廣說,亦不立即說,
問善觀妙機,若確屬法器,不請亦說之。”
再者,說法之時,應該找一個清淨和適當的處所,妙法蓮華經雲:
“應擇清淨地,適意之處所,置廣大座墊,升座而說法。”說法時應該坐在法座之上。經中說:
“以衆彩色布,敷四足座上……”
說法之前,自己先要沐浴洗身,著上好衣,清淨身心,慎守威儀,然後說法焉。如慧海請問經中雲:
“說法之時應使身心清淨,慎守威儀,沐浴洗身,著上好衣,俟聽法之衆人齊聚坐定之後,乃上法座。說法之前,爲了除遺障礙,摧毀魔鬼之阻力,應該先念誦慧海請問經中所說之(除障)真言:
“疊雅他,下昧下馬哇底,下昧打下虎,翁古惹,忙古惹,馬惹子得嘎若打,格烏日,得坐哇底,哦羅雅尼,比匈打哈尼,馬來馬拉哇那馬,庫庫惹;卡卡紮色,紮薩那,阿母卡一,馬讓母卡,阿母卡,下米打哇尼,沙爾哇紮哈班打那內,尼只哧打,沙爾哇巴惹,巴爾哇底那,比母嘎打,馬惹巴下,他比打,崩打母打惹,阿努嘎替打,沙爾哇馬日,布咱日打馬日述得哈,比嘎贊都,沙爾哇馬爾卡爾馬尼。”
在說法之前若先誦此咒,在周圍一百由旬之內,魔及魔眷下不能作害,亦不能作中斷聯。誦畢此咒就可以開始宣講法要,應機闡釋經文之義蘊了。
以上說法施竟
如何增長布施之功德
以上所說的叁種布施,縱然作得很少,但有善巧方便,能使這些微小的功德,增長擴大至若幹倍數。菩薩藏論雲:
“舍利子!菩薩若知善巧方便,縱施舍少物,亦獲放大(功德),智力而增長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廣大布施功德故,以回向力而倍增無量布施功德故。”
以“智力”增長布施功德是說:應當具足叁輪清淨之見;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如幻化。
以“慧力”倍加增長布施之功德是說:無論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這是爲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的緣故而行此布施的。在布施的時候,面對布施物心無貪著,施畢以後,也不因此而期望來生的果報。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行布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也。聖集論雲:
“施時于物不著相,施畢亦不期果報,
智者如是行布施,小施亦獲無量德。”
以“回向力”而倍成無量功德者:了解此布施是爲了使一切衆生皆獲無上菩提的緣故,如是回向則能成就無量功德。菩薩地論雲:
“不要只是爲了獲得善報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應該回向于無上圓滿菩提之達成。”
回向不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爲無盡。聖無盡慧經雲:
“大德下惹打哇底子!現在說一個譬喻,就好象一滴水落在大海中,直至劫終之時,也不耗盡一樣。如果將善報功德回向于菩提,直至成佛之間,亦不會有耗盡之慮。”
使布施清淨之法,集學處論雲:
“空悲(無二)佛心髓,若能行之福清淨。”
在布施時,若能知其性空,則布施之功德就不會成爲輪回之因。
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則不會成爲墮入小乘之因。這樣不離空和悲的布施,就必定成爲那無住涅磐之親因而成就布施清淨矣。
關于行布施時,應與空性配合而行之。頂譬妙寶請問經中曾有四種空性印契與布施同時得使之教授。經雲:
“應以此四種空性印契配合布施而行之。何者爲四?一觀內境身身爲空,二觀外境財物爲空,叁觀此心識(具境)爲空,四觀佛法菩提皆空等是也。”
行布施時須生起悲心者是說菩薩行布施,是爲了要解答衆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爲的。因爲有此“不忍”之悲心才行布施的。
布施之果報此有究竟和目前的果報兩種。前者指圓滿無上菩提之果位。菩薩地論雲:
“若菩薩圓滿布施波羅蜜多,則能成熟無上正等正覺。”
眼前的果報是說:“如果施舍財物,縱然自己不要資財,資財也會自然而來的。因爲布施的緣故,就可以攝受衆生,令他們趨入殊勝的法行。聖般若集頌雲:
“菩薩行布施,永絕餓鬼道,貧窮及煩惱,一切皆永離,
獲無邊財寶,除衆生疾苦,由行布施故,成熟衆有情。”
菩薩地論雲:
“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煥發,
由施車乘故,獲堅固快樂,由施燈燭故,得眼極瑩徹。”
若菩薩行無畏施,則不爲魔難及中斷障所擾。寶鬘論雲:
“于恐懼者施無畏,一切諸魔不能擾,能獲殊勝大力身……”
若菩薩行法施,則速能親見諸佛,常侍佛側,一切衆願皆能速即圓滿。
寶鬘論雲:
“幹諸聽法者,無覆行法施,能常伴佛側,衆願得滿足。”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十二章 布施波羅蜜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