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持戒波羅蜜多
頌曰:
“戒相過失及功德,持戒體性及支別,各各分別之性相,增長功德及清淨,
持戒果報等七義,解屍羅波羅蜜*?*。”
不持戒之過失 如果只有布施而無持戒,則不能獲得清淨之人天身。入中論雲:
“若人折斷戒律足,縱能布施享受用,終亦墮落惡趣中。”
若不持戒則不能與正法相遇。持戒經雲:
“人若不具眼,不能見色相,人若不持戒,不能見佛法。”
一個人若不持守戒律,他是很難解脫叁界輪回的。持戒經雲:
“人若無足,何能行路?人若無戒,何能解脫?”
再者,人若不能持守戒律,則于佛道不能圓滿,不能證得無上菩提。
持戒之功德 與上面所說之過患相反的。如果能夠持守戒律,則必能獲得圓滿之人天身。聖般若攝頌雲:
“人若持淨戒,永離諸惡趣,亦舍八無暇,常獲暇滿身。”
人若持守戒律,就等于是他已經培養了一大片“無邊善樂的沃土”。試王頌雲:
“戒律如大地,所有動植物,一切諸功能,皆由大地生。”
因此,如果能夠持守戒律,就像是具有一片肥沃的田地一樣,能生長一切功德,入中論雲:
“淨戒沃田中,能生諸功德,享用衆果實,相繼無斷時。”再者,如果能持守戒律,則各種叁昧皆能生起。月燈經雲:
“速證叁昧離煩惱,持守淨戒利益也。”若能持守戒律,則各種願求皆得成辦。父子請問經雲:
“若能善持清淨戒,一切衆願得成滿。”持守戒律才能較容易的成就菩提。同經雲:
“持戒利益有多種,成就菩提非爲難。”除了上述等功德外,持戒經雲:
“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最勝莊嚴,
持戒爲衆樂之本,持戒得世間贊揚。”
戒律之體性具有四種功德之相。何者爲四?
(一)從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淨,
(叁)若有違犯速行忏除以成複戒,
(四)爲護戒故,常以至誠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項是指如法的從他受戒。第二、叁、四項皆是說持守戒律之相。菩薩戒分析起來,是由叁種不同的戒律組合而成的:
(一)清淨戒(或別解脫戒)。
(二)攝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叁)饒益有情戒(或必須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淨戒
清淨戒的目的是要調伏身心,攝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進步,圓滿饒益有情戒是要利濟和成熟衆生,別解脫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衆。菩薩地論雲:
“菩薩戒之別解脫戒由七衆受之:一、比丘,二、比丘尼,叁、式叉摩那,四、沙彌,五、沙彌尼,六、男居士,七、女居士。此七衆中複有在家及出家之分別也。”
此已受菩薩戒之七衆,皆必須斷舍損害他人之事。別解脫戒之體性是自利的,而菩薩戒則是要利他的。無熱子請問經雲:
“不是爲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爲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爲了得帝釋王身,大梵天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爲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因爲懼怕墮地獄、變畜生、生閻羅世界而持戒。菩薩是爲了樹立佛陀之行範而持戒,、是爲了利益有情而持戒,爲了帶給有情幸福和快樂而持戒的。”
從不共的觀點來看菩薩戒之違反,寂天論師依虛空藏經雲:
“如王之根本墮有五種,如臣之根本墮亦有五種,再加初修業者之八種,一共是十八種根本墮,此外還有十四種支分墮,菩薩皆應嚴如防範者也。”
頌曰:
“奪取叁寶物,其罪等他勝,舍棄正佛法,二者能仁說。奪比捕袈裟,擊之毆打之,或置于牢獄,遺因使還俗,縱彼屬破戒,(不淨)比丘者。或行五無間,堅持諸邪見,令衆人恐懼,皆爲根本墮,世尊如是說。于彼初機人,未飛深觀者,講說空性法,于彼己入佛,令退失菩提,令舍清淨戒,趨向于大乘,或說所學法,不能斷煩惱,或令趨外道,或贊自功德,爲恭敬利養,譏毀于他人,或言自能忍,說邪見怪談,或用種種計,罰害諸沙門,或以(非法物),供養于叁寶,或已受納之,或使壞禅定,或奪修禅景,取念經供物,以上諸惡作,皆爲根本墮,是諸有情衆,墮大地獄因。
尊者金州依菩薩地論雲:
“(菩薩)須知有與四種他勝罪相等之過失及其他四十六種應舍棄之錯行。”
前者之略義,據菩薩戒二十頌雲:
“爲利養恭敬,自贊而毀他,于諸受難困,痛苦無依者,怪吝不與法,若有來謝罪,堅擔不忍受,以嗔恨心故,毆擊于他人,或複令他人,退失于大乘,若來求法者,授與相似法……”
同論中說四十六種支分罪雲:
“于叁寶處不叁供,隨貪欲心而行事……”
攝善法戒
這是說在受了菩薩戒以後,爲了成就菩提的緣故,而作之種種身、口身善行,因此攝善法戒就是(菩薩所需要)行持的各種善法之戒。這些善法是指什麼而言呢?菩薩地論雲:
“得了菩薩戒以後,就應該一心精進,勤修聞思修各種法行;對上師要恭敬承事,並要勤作各種佛事,于諸病人應侍奉湯藥,爲作祈禱;常行施舍,贊揚他人之功德。對別人之福德隨喜,對譏笑和謗要忍受,所作之功德要回向菩提,發趨善願,常供叁寶,勵行精進,常行自利慎不放逸,恒思學處,了達戒相,常護諸根,飲食有節,于初夜及黎明時,不可貪睡,精勤修持諸瑜伽法,于善知識及諸賢士常行親近,于自謬誤常行觀察善不除遺。”
上面所說的法,予以行持,守護及增進,就是菩薩之攝關頭善法戒了。
饒益有情戒
攝言之有十一項法
(一)衆生的痛苦應當努力設法爲之解除,
(二)衆生不知怎樣去作時,應該指示他怎樣去作。
(叁)在衆生的行動中,以參與、感受和承諾等方式,來利益他們。
(四)保護衆生,使他們脫離怖畏。
(五)衆生的種種憂苦,悉令消除,
(六)匮乏資財的衆生,令得富饒,
(七)善能攝集佛法之眷屬,
(八)隨順衆生之心意,以達成和諧,
(九)以自己的殊勝功德,來使衆生歡喜,
(十)以自己的善德來斬除惡業之刺,
(十一)以神通力之方便,來威攝或誘導衆生,使之成熟。
再者,菩薩爲了使別人起信,使自己完整,所以應該斷除不清淨之身口意行爲,而笃行清淨之叁業,不清淨之身業,是指什麼而言呢?比如:不必要的跳蹦、奔跑等狂野的行動,那是應該避免的。清淨的身業是指:身儀常是閑緩柔和的,臉上也時常都是帶著笑容的。頌曰:
“自生又自然,經常面帶笑,離怒離蹙額,和愛處衆生。”眼睛看著別人的時候,應該怎樣去看呢?頌曰:
“眼觀有情時,應如是思惟,此乃成佛因,應慈眼視之。”坐的時候應該怎樣坐呢?頌曰:
“坐時兩腳不伸出,雙手亦不互摩擦。”吃的時候應該怎樣呢?頌曰:
“吃時不出聲,亦不塞滿嘴,不可張大口,狼吞虎咽之。”在動作的時候應該如何呢?頌曰:
“置放椅凳時,不可出大聲,關門開門時,
不可猛然嘭!于諸行動中,常優柔閑緩。”在睡睨的時候應該怎樣呢?頌目:
“如佛涅磐狀,依善方安眠。”
語業不清淨是指:不可以說太多的話和不可以說太尖銳的話。說話太多的過失,聖寶鬘雲:
“或有凡愚者,壞關于正法,其心不調柔,乖戾複暴躁,
其人與定慧,相距甚遙遠,以上諸過失,皆由多言生,
經常于上師,不生恭敬心,樂說染汙語,及無義閑談,
吞慧亦日減,以上諸過失,皆由多言生。”說話過于尖銳之過失,月燈雲:
“見他人過失,不可宣說之,如是之行業,得如是果報。”
釋諸法不生經雲:
“若是宣說某菩薩之過失,此人距菩提就非常遙遠了,若是因爲妒忌的緣故而說,那就距菩提更爲遙遠了。”
基于上述各種的原因,發了大乘心的人,應該努力去做到下面兩點:一少說話,二避免說太尖銳的話。
具有清淨意樂的說話是怎樣的呢?頌曰:
“言辭具利義、其意甚分明,聞者皆適意,離貪嗔煩惱,柔閑而道之。”心之行業不清淨者
是指貪圖利養或恭敬,或是貪著睡眠及昏沈等。前者如策勵增上心經雲:
“慈氏!菩薩應該觀察利養和恭敬是會激發貪心的,利養和恭敬是會激發嗔心的,是會激發癡心的,是會增長散亂的,是會使一切諸佛隱蔽的,是會斬斷種種善根的。利養和恭敬就像是那些誘人的娼妓一樣,(令人墮入險坑的)……”
利養縱然能夠獲得,也是永遠不能滿足的。父子相見經雲:
“如夢中見水,終不能解渴,貪得之利養,難有滿足時。”
這樣去思惟觀察,貪欲就會減少,知足之心方能生起。
喜愛睡眠之過失者
頌曰:
“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減,精神亦損減,勝智常敗壞。”
又有頌曰:
“若人貪睡及昏沈,懶惰愚癡必增長,因此智慧漸減損,
非人鬼魔得其便,其人禅修林中時,鬼魔得便作障礙。”
鑒于以上種種之過失,所以不應該過度的貪睡。
意之清淨行業者
是指前面所說的住于信心等德行。
持戒(功德)之增長方便,亦如前述增長布施功德一樣的,應該依智慧和回向等叁種方法加以擴展。使持戒清淨(圓滿)的方法亦如前述,需要依靠空性和悲心去達成。持戒之果報有兩種:一是究竟的,一是暫時的。究竟的果報即是成就無菩提。菩薩地論雲:
“菩薩若能圓滿持戒波羅蜜,則能圓滿成就無上正等正覺。”
暫時果報是說:“即使非自己的意圖,由于持戒的緣故,自然會獲得輪回之福樂果報。菩薩藏雲:
“舍利子!菩薩如是究竟清淨持戒,必獲人天圓滿果報,若不爾者,終無是處。”
雖然如此,輪回之享樂及福報是畢竟不能夠阻礙菩薩之趨入菩提道的。
無煩子請問經雲:
“菩薩若具足如是持戒德聚,則必不墮入轉輪聖王族類,心不放逸,一心樂求無上菩提;亦不墮入帝釋天類,心不放逸,一心樂求無上菩提。”
菩薩若具足淨戒,則人與非人皆恭敬承事供養之。經曰:
“菩薩若住于淨戒,諸天皆常禮拜,衆龍鬼神常予贊歎,諸聞香衆常作供養,諸婆羅門王族乃至商賈庶人等,皆時加贊美祈禱,常爲一切諸佛之所護念,天人世間無不威攝。”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十叁章 持戒波羅蜜多》全文閱讀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