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我的阅读记录 ▼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

  二、持戒波罗蜜多

  颂曰:

  “戒相过失及功德,持戒体性及支别,各各分别之性相,增长功德及清净,

  持戒果报等七义,解尸罗波罗蜜*?*。”

  不持戒之过失 如果只有布施而无持戒,则不能获得清净之人天身。入中论云:

  “若人折断戒律足,纵能布施享受用,终亦堕落恶趣中。”

  若不持戒则不能与正法相遇。持戒经云:

  “人若不具眼,不能见色相,人若不持戒,不能见佛法。”

  一个人若不持守戒律,他是很难解脱三界轮回的。持戒经云:

  “人若无足,何能行路?人若无戒,何能解脱?”

  再者,人若不能持守戒律,则于佛道不能圆满,不能证得无上菩提。

  持戒之功德 与上面所说之过患相反的。如果能够持守戒律,则必能获得圆满之人天身。圣般若摄颂云:

  “人若持净戒,永离诸恶趣,亦舍八无暇,常获暇满身。”

  人若持守戒律,就等于是他已经培养了一大片“无边善乐的沃土”。试王颂云:

  “戒律如大地,所有动植物,一切诸功能,皆由大地生。”

  因此,如果能够持守戒律,就像是具有一片肥沃的田地一样,能生长一切功德,入中论云:

  “净戒沃田中,能生诸功德,享用众果实,相继无断时。”再者,如果能持守戒律,则各种三昧皆能生起。月灯经云:

  “速证三昧离烦恼,持守净戒利益也。”若能持守戒律,则各种愿求皆得成办。父子请问经云:

  “若能善持清净戒,一切众愿得成满。”持守戒律才能较容易的成就菩提。同经云:

  “持戒利益有多种,成就菩提非为难。”除了上述等功德外,持戒经云:

  “持戒能值佛出世,持戒是最胜庄严,

  持戒为众乐之本,持戒得世间赞扬。”

  戒律之体性具有四种功德之相。何者为四?

  (一)从他得戒如法正受,

  (二)心意清净,

  (三)若有违犯速行忏除以成复戒,

  (四)为护戒故,常以至诚思惟戒相而持守之。

  第一项是指如法的从他受戒。第二、三、四项皆是说持守戒律之相。菩萨戒分析起来,是由三种不同的戒律组合而成的:

  (一)清净戒(或别解脱戒)。

  (二)摄善法戒(或努力向善之戒)

  (三)饶益有情戒(或必须行利他之事之戒)。

  清净戒

  清净戒的目的是要调伏身心,摄善法戒是要促使自己进步,圆满饶益有情戒是要利济和成熟众生,别解脱戒的共相是指受戒之七众。菩萨地论云:

  “菩萨戒之别解脱戒由七众受之:一、比丘,二、比丘尼,三、式叉摩那,四、沙弥,五、沙弥尼,六、男居士,七、女居士。此七众中复有在家及出家之分别也。”

  此已受菩萨戒之七众,皆必须断舍损害他人之事。别解脱戒之体性是自利的,而菩萨戒则是要利他的。无热子请问经云:

  “不是为了生王族家而持戒,不是为了生人天趣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帝释王身,大梵天身,大自在天身而持戒,不是为了得大受用,得美妙色而持戒,亦不是因为惧怕堕地狱、变畜生、生阎罗世界而持戒。菩萨是为了树立佛陀之行范而持戒,、是为了利益有情而持戒,为了带给有情幸福和快乐而持戒的。”

  从不共的观点来看菩萨戒之违反,寂天论师依虚空藏经云:

  “如王之根本堕有五种,如臣之根本堕亦有五种,再加初修业者之八种,一共是十八种根本堕,此外还有十四种支分堕,菩萨皆应严如防范者也。”

  颂曰:

  “夺取三宝物,其罪等他胜,舍弃正佛法,二者能仁说。夺比捕袈裟,击之殴打之,或置于牢狱,遗因使还俗,纵彼属破戒,(不净)比丘者。或行五无间,坚持诸邪见,令众人恐惧,皆为根本堕,世尊如是说。于彼初机人,未飞深观者,讲说空性法,于彼己入佛,令退失菩提,令舍清净戒,趋向于大乘,或说所学法,不能断烦恼,或令趋外道,或赞自功德,为恭敬利养,讥毁于他人,或言自能忍,说邪见怪谈,或用种种计,罚害诸沙门,或以(非法物),供养于三宝,或已受纳之,或使坏禅定,或夺修禅景,取念经供物,以上诸恶作,皆为根本堕,是诸有情众,堕大地狱因。

  尊者金州依菩萨地论云:

  “(菩萨)须知有与四种他胜罪相等之过失及其他四十六种应舍弃之错行。”

  前者之略义,据菩萨戒二十颂云:

  “为利养恭敬,自赞而毁他,于诸受难困,痛苦无依者,怪吝不与法,若有来谢罪,坚担不忍受,以嗔恨心故,殴击于他人,或复令他人,退失于大乘,若来求法者,授与相似法……”

  同论中说四十六种支分罪云:

  “于三宝处不三供,随贪欲心而行事……”

  摄善法戒

  这是说在受了菩萨戒以后,为了成就菩提的缘故,而作之种种身、口身善行,因此摄善法戒就是(菩萨所需要)行持的各种善法之戒。这些善法是指什么而言呢?菩萨地论云:

  “得了菩萨戒以后,就应该一心精进,勤修闻思修各种法行;对上师要恭敬承事,并要勤作各种佛事,于诸病人应侍奉汤药,为作祈祷;常行施舍,赞扬他人之功德。对别人之福德随喜,对讥笑和谤要忍受,所作之功德要回向菩提,发趋善愿,常供三宝,励行精进,常行自利慎不放逸,恒思学处,了达戒相,常护诸根,饮食有节,于初夜及黎明时,不可贪睡,精勤修持诸瑜伽法,于善知识及诸贤士常行亲近,于自谬误常行观察善不除遗。”

  上面所说的法,予以行持,守护及增进,就是菩萨之摄关头善法戒了。

  饶益有情戒

  摄言之有十一项法

  (一)众生的痛苦应当努力设法为之解除,

  (二)众生不知怎样去作时,应该指示他怎样去作。

  (三)在众生的行动中,以参与、感受和承诺等方式,来利益他们。

  (四)保护众生,使他们脱离怖畏。

  (五)众生的种种忧苦,悉令消除,

  (六)匮乏资财的众生,令得富饶,

  (七)善能摄集佛法之眷属,

  (八)随顺众生之心意,以达成和谐,

  (九)以自己的殊胜功德,来使众生欢喜,

  (十)以自己的善德来斩除恶业之刺,

  (十一)以神通力之方便,来威摄或诱导众生,使之成熟。

  再者,菩萨为了使别人起信,使自己完整,所以应该断除不清净之身口意行为,而笃行清净之三业,不清净之身业,是指什么而言呢?比如:不必要的跳蹦、奔跑等狂野的行动,那是应该避免的。清净的身业是指:身仪常是闲缓柔和的,脸上也时常都是带着笑容的。颂曰:

  “自生又自然,经常面带笑,离怒离蹙额,和爱处众生。”眼睛看着别人的时候,应该怎样去看呢?颂曰:

  “眼观有情时,应如是思惟,此乃成佛因,应慈眼视之。”坐的时候应该怎样坐呢?颂曰:

  “坐时两脚不伸出,双手亦不互摩擦。”吃的时候应该怎样呢?颂曰:

  “吃时不出声,亦不塞满嘴,不可张大口,狼吞虎咽之。”在动作的时候应该如何呢?颂曰:

  “置放椅凳时,不可出大声,关门开门时,

  不可猛然嘭!于诸行动中,常优柔闲缓。”在睡睨的时候应该怎样呢?颂目:

  “如佛涅磐状,依善方安眠。”

  语业不清净是指:不可以说太多的话和不可以说太尖锐的话。说话太多的过失,圣宝鬘云:

  “或有凡愚者,坏关于正法,其心不调柔,乖戾复暴躁,

  其人与定慧,相距甚遥远,以上诸过失,皆由多言生,

  经常于上师,不生恭敬心,乐说染污语,及无义闲谈,

  吞慧亦日减,以上诸过失,皆由多言生。”说话过于尖锐之过失,月灯云:

  “见他人过失,不可宣说之,如是之行业,得如是果报。”

  释诸法不生经云:

  “若是宣说某菩萨之过失,此人距菩提就非常遥远了,若是因为妒忌的缘故而说,那就距菩提更为遥远了。”

  基于上述各种的原因,发了大乘心的人,应该努力去做到下面两点:一少说话,二避免说太尖锐的话。

  具有清净意乐的说话是怎样的呢?颂曰:

  “言辞具利义、其意甚分明,闻者皆适意,离贪嗔烦恼,柔闲而道之。”心之行业不清净者

  是指贪图利养或恭敬,或是贪著睡眠及昏沉等。前者如策励增上心经云:

  “慈氏!菩萨应该观察利养和恭敬是会激发贪心的,利养和恭敬是会激发嗔心的,是会激发痴心的,是会增长散乱的,是会使一切诸佛隐蔽的,是会斩断种种善根的。利养和恭敬就像是那些诱人的娼妓一样,(令人堕入险坑的)……”

  利养纵然能够获得,也是永远不能满足的。父子相见经云:

  “如梦中见水,终不能解渴,贪得之利养,难有满足时。”

  这样去思惟观察,贪欲就会减少,知足之心方能生起。

  喜爱睡眠之过失者

  颂曰:

  “若人喜昏睡,其慧必日减,精神亦损减,胜智常败坏。”

  又有颂曰:

  “若人贪睡及昏沉,懒惰愚痴必增长,因此智慧渐减损,

  非人鬼魔得其便,其人禅修林中时,鬼魔得便作障碍。”

  鉴于以上种种之过失,所以不应该过度的贪睡。

  意之清净行业者

  是指前面所说的住于信心等德行。

  持戒(功德)之增长方便,亦如前述增长布施功德一样的,应该依智慧和回向等三种方法加以扩展。使持戒清净(圆满)的方法亦如前述,需要依靠空性和悲心去达成。持戒之果报有两种:一是究竟的,一是暂时的。究竟的果报即是成就无菩提。菩萨地论云:

  “菩萨若能圆满持戒波罗蜜,则能圆满成就无上正等正觉。”

  暂时果报是说:“即使非自己的意图,由于持戒的缘故,自然会获得轮回之福乐果报。菩萨藏云:

  “舍利子!菩萨如是究竟清净持戒,必获人天圆满果报,若不尔者,终无是处。”

  虽然如此,轮回之享乐及福报是毕竟不能够阻碍菩萨之趋入菩提道的。

  无烦子请问经云:

  “菩萨若具足如是持戒德聚,则必不堕入转轮圣王族类,心不放逸,一心乐求无上菩提;亦不堕入帝释天类,心不放逸,一心乐求无上菩提。”

  菩萨若具足净戒,则人与非人皆恭敬承事供养之。经曰:

  “菩萨若住于净戒,诸天皆常礼拜,众龙鬼神常予赞叹,诸闻香众常作供养,诸婆罗门王族乃至商贾庶人等,皆时加赞美祈祷,常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天人世间无不威摄。”

  

《解脱庄严宝-大乘菩提道次第论·第十三章 持戒波罗蜜多》全文阅读结束。

菩提下 - 非赢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网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