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十一章 總說六波羅蜜多

  行菩提心學處有叁;

  一、增學上戒學,

  二、增上心學(或禅定學);

  叁、增上慧學。

  菩提道燈論雲:

  “行菩提心者,其要有叁種,戒定慧叁學,應勤學修習。”

  增上戒學是指布施、持戒和忍辱等叁種行持。增上心學是指靜慮(或禅定之)學處。增上慧學是指般若(或智慧)之學。精進則可屬于五度中任何一種。莊嚴經論雲:

  “能仁以六度,說戒定慧叁學,前叁度屬戒,後二爲定慧,精進遇叁者。”

  攝頌雲:

  “布施持戒及忍辱,精進禅定及智慧,

  如斯六種波羅蜜,行菩提心學處也。”

  妙手請問經雲:

  妙手!菩薩*?*诃薩爲速*話*證得圓滿菩提,故應恒常圓滿修習六種波羅蜜多,何者爲六?布施波羅密多,持戒波羅蜜多,忍辱波羅蜜多,精進波羅蜜多,靜慮波羅蜜多,般若波羅蜜多。

  下面討論六波羅蜜多之要義及其推衍。前者有頌曰:

  “六度之數目,及其程序等,皆有決定量,其性相自體,

  以及決定句,推演其要義,如是演六度。”

  六波羅蜜多之數目是決定的。(那就是說只有六度,而不是七度或八度等)六度之決定數是因爲著眼在“生上趣”和“得決定善”之二種功用上來說的。生上趣指前叁度,“得決定善”指後叁度。

  (一)爲了得到受用故而行布施。

  (二)爲了得到健美之身體故而行持戒。

  (叁)爲了得到善妙之眷屬故而行忍辱。

  (四)爲了增長各種功德故,而行精進。

  (五)爲了止息(妄心)故而修靜慮。

  (六)爲了獲證勝觀故而行般若。

  以上皆爲莊嚴經論中所言者。

  六度之次第必須如此安排者:第一先從生起的過程觀點來說明:因爲慷慨布施的緣故,所以對于一切享用之物,才能夠心無貪戀。惟其如此才能夠持守戒律。因爲能夠持守戒律,所以才能過成堅毅和忍辱。能夠堅毅忍耐才能精進,因爲精進才能使叁昧生起,能入叁昧等持,才能如量的證到實相。

  再從深淺和粗細的秩序觀點來說:六度之安立是先開示較粗、較淺、輕易者,再順序進入較深較細較難的行法。如莊嚴經論中所言者:

  “以先而立後,以劣而立優,以粗而立細,以如是次北*?*,建立六度法。

  菩薩所行之六種波羅蜜多法,每種皆具有四重意義:

  (一)能減少或消除逆緣,

  (二)能幫助生起無分別智,

  (叁)能成滿一切所欲,

  (四)能成熟一切衆生。

  莊嚴經論有頌曰:

  “施等能除諸違緣,獲證無分別智慧,

  圓滿一切諸所欲,成熟一切諸衆生。”

  六波羅蜜多之體相者:

  (一)能消除貧窮故名布施,

  (二)能獲得清涼故曰持戒,

  (叁)能忍受嗔恚故名忍辱,

  (四)能作諸勝行故名精進,

  (五)能持心于內故名靜慮,

  (六)能知勝義實相故名般若。

  由此六度可以超越輪回,達于涅磐彼岸,故名波羅蜜多。如果再仔細分別每一波羅蜜多,皆可含攝所有六種波羅蜜多,如:布施之布施,布施之持戒,(布施之忍辱)…等,共六六叁十六個波羅蜜多,如現觀莊嚴論所明:

  “施等六度法,各各能攝集,其他波羅蜜,

  如披甲自然,成六六之數,如是而宣說。”

  就二種資糧的類別來說,布施和持戒屬于福德資糧,般若屬智慧資糧,忍辱、精進及禅定則可屬二者之任何一種。莊嚴經論雲:

  “布施及持戒,屬福德資糧,般若屬智慧,

  忍辱及精進,禅定波羅蜜,屬福亦屬智。”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