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七章 慈心與悲心

  現在討論修習慈觀與悲觀,亦即對治貪求寂滅之樂的方法。所謂貪求寂滅之樂者指想自己一個人獲得涅磐。因爲對衆生缺少悲心,所以不立志去行利他之事,這就是小乘的作風。頌曰:

  “由貪自利故,舍諸利他事,利己首要故,自私爲第一。”但是,如果心中生起了慈心與悲心,就會愛眷衆生,不會只求一已之解脫了。因此我們需要修習慈觀與悲觀。上師文殊德稱:“大乘行人是連一刹那都不會離開慈成悲心的啊!”利他之事是在慈悲心的攝護之下,才能成功的,不是仇恨所能趨及的。

  茲先討論修慈心觀的方法:

  頌曰,

  “差別所緣及相狀,修法功德成熟相,

  由此六門而述說,無量慈心之法門。”

  第一慈心之差別,此有叁:

  (一)緣想衆生而生之生緣慈——此大部指初發心菩薩具足之慈心。

  (二)緣想法理而生之法緣慈——此大部指已入菩薩行之菩薩所具足之慈心。

  (叁)(離一切緣想之)無緣慈——此指已證無生法忍之菩薩所具足之慈心。

  以上爲聖無盡慧經所雲者。

  生緣慈是說慈心的對象乃一切衆生,慈心的內含則是:願衆生都能得到快樂。修習此慈心的方法,*昌*時常憶念衆生對自己的恩德,因爲生緣慈的根本是建築在“憶念恩德”之上的。

  一般說來,今生此世對我們恩德最大的要數母親了。母親的恩德究竟有哪些呢?概言之有下面這幾種:(一)授體之恩;(二)難行之恩;(叁)予命之恩;(四)教導之恩。

  聖八千頌雲:

  “何以故,母生我故,爲我苦行苦,予我以命故,示我世間諸相救。”

  母親生長我的身體之恩德,應該這樣去想:“我的身體不是本來就是體軀完備,肉骨充滿,和容顔煥發的,而是由母胎中,從小肉球、小肉塊等階段慢慢的漸次長成的,是由母親的血肉和食物的精華時常滋養長大的。是由母親忍受種種病痛和羞慚的苦痛才能長成的。從一個小圓球的階段直至長到像牦牛一樣大的時期,都是在母親的養護下長大的啊!

  母親爲了我們所經曆的艱難是這樣的:“我不是一來就有衣服披在身上,有珠寶戴在頭上,有財物裝在口袋中的。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除了一張嘴,一副肚皮外,空空如也什麼也沒有帶來!我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地區,誰也不認識,一個熟人都沒有的啊!怕我餓著,母親給我食物;怕我渴了,母親喂我飲料;怕我冷著,母親給我衣服穿;怕我沒有錢用,母親給我財物。再者,並非母親自己不要或用不著,才將這些東西給子女的。她自己舍不得吃,舍不得穿,不行布施,犧牲了今生的許多快樂和來生的享用,她是這樣舍棄今生和來世之種種利樂,不顧一切的去養護子女的啊!進一步說,她的這種眷護不是在閑逸寬舒的境況下行之的,而是在忙迫苦痛的情況下行之的。爲了養護子女,母親不惜作種種的罪行,例如:行捕魚和屠宰等不善業來養育子女。

  母親所受的苦痛麼,她不停的在田地中工作,在市場上交易,不分晝夜的任霜露沾濕了她的鞋子,她以天上的星星作氈帽,以自己的腿踝作乘馬,以毛衣作鞭子,把小腿布施給惡犬,把容顔布施給人們,以這樣辛苦賺來的錢來養育子女。對她期望甚深的父母,師長和有恩之人,在她的心中都沒有這個不知名,不知所以的小兒來得重。她用慈愛的眼光盯視著他,用柔軟的暖來來溫暖他,用十個指頭撫弄他的小嘴,用柔美的聲音叫他:“兒啊!乖呀!媽媽的寶貝啊!”

  關于自己的壽命乃母親所賜與的,應該這樣的思惟:“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上的時候,並不是像現在這樣健壯,會用自己的手和嘴,什麼事都能作的。那時我的身體像一個小蟲一樣可憐兮兮的,什麼都不懂,什麼也不會做的。母親那時沒有抛棄我,卻把我放在膝上,抱在懷中,百般的照料我。她怕我被火燒著,被水淹著,怕我跌下崖去,怕我被傷害,怕我病,怕我死,她用種種的方法佑護我,她又爲我燒香還願,算命蔔卦,(請僧人來爲我)誦經息災、修法。他是用難以計量的方法來養我成人的。”

  母親的教導之恩,應該這樣去想:我最初來到這個世界的時候,並不是具有衆多智知識和能力的,而是一個只會對親人啼哭喊叫的稚嬰而已,除了手和腳會動會踢之外,其他是什麼也不會的。我不會吃的時候,母親就教我吃,不會穿的時候,母親教我穿,不會走路、說話,母親就教我走路、說話。由母親的“這樣去做”和“莫這樣做”兩句話,我學會了許多事,得到了許多知識。母親使我能與衆人看齊,把我從不如人處,提升到與人平等。

  最應提醒和注意的是:不僅是今生的母親對我恩重如山,而是由無始以來,在這無盡的回飄蕩之時,那生生世世,無量無邊的母親們都是對我恩重如山的!無始輪回經雲:

  “如果有一個人把大地的石頭和泥土,以及一切草木和樹林都轉變成(同體積的億萬個)棗核,另外一個人再把這些棗核一個一個的數下去,等到他全部數完時,所得的數字,還遠不及任何一個衆生曾爲我母之次數來得多!”

  龍樹誡王經中亦有同樣的訓示:

  “假使以大地,盡搓成棗丸,其數難匹敵,爲母之數量。”

  母親既然對我恩重如山,我心中自然就會發生悲感,一心想念怎樣才能使她(離苦)得樂呢?進一步說,一切衆生都曾經作過我母親,其恩德與今生的母親一樣。再進一步想,衆生的數量,到底有多麼大呢?答案是,虛空無邊,衆生就無邊。

  普賢行願品雲:

  “虛空無邊難可量,衆生無盡亦如是。”

  因此,我們要發心利益等虛空之無量衆生,使他們都能得到安樂。這樣的發心就是慈心。莊嚴經論雲:

  “菩薩視衆生,如其余生子,深心杯大慈,常令得安樂。

  當慈心湧生的時候,就自然會流淚,渾身的汗毛也會直豎,這就是大慈心生起的現象,當此大慈心能平等的普及一切衆生時,就是慈無量心了。修習慈心得到成就之象征是:當完全沒有爲自己求安樂等心意,時時只有一心一意的爲衆生求安樂時,那就是慈心成熟的象征了。

  修習慈心的功德是難可計量的。月燈經雲:

  “于億萬刹土,廣興無量供,供養最勝士,比慈心功德,萬分難及一。”,

  修習慈心片刻功夫之功德,也是難可計量的。寶鬘論雲:

  “每日二餐以妙食,供養尊長叁百數,

  若能片刻行慈行,其福勝前百千倍。”

  修習慈心的人,在未證菩提以前會得到八種利益。寶鬘論雲

  “天人多以慈心向,時時並爲作佑護,心常安逸快樂多,毒藥武器難加害,

  無須動若諸事成,能生梵天之世界,縱然未能得解脫,慈心能獲此八利。”

  修習慈心能夠保護自己得到安全,就象大施婆羅門的例子一樣。修習慈心亦能護佑他人,就象慈力大王的故事一樣。

  修習慈心若得熟練,則修習悲心就沒有任何困難了。

  修習悲心之方法,簡言之如下頌:

  “分別緣境及相狀,修法證量及功德,

  依此六事今宣說,悲無量心之義理。”

  悲心之分別可說爲叁:

  (一)生緣悲——緣想衆生而起之悲心,例如緣想惡道衆生之苦而生起之悲心。

  (二)法緣悲——緣想法理而起之悲心。例如自己因修觀四聖谛法而知因知果,能舍常一之見之執著,其他衆生則不明因果,亦不能舍離常一之執。看見衆生這樣迷執顛倒,就自然生起悲心,(因爲這是緣想法理而起之悲心,所以名爲法緣悲)。

  (叁)無緣悲——是由離一切緣想而起之悲心。這是指自己在入定之時,心證一切法空性,此時自然對執著諸法爲實有之衆生,生起增上悲心,是名無緣悲。頌曰:

  “菩薩入正定,修行串習力,(慧觀)得圓滿,此時悲心起,

  哀憫諸群生,爲(癡)魔所縛,執法實有者。”

  在這叁種悲心中,現在要談的是第一種生緣悲。生緣悲之緣境是一切衆生,共相狀是曆受痛苦和掙紮著想出離此苦。修習此悲心的方法是,配合觀母親之恩德面修觀之。心念:我的生母現在正在(地獄中),被人砍殺焚煮,或是在極端寒冷的情況下,全身凍起冰泡,皮膚龜裂,諸根損漏,深可悲憫,地獄中的衆生,都曾爲我母親,他們在這種痛苦的情況下,肢體被截裂,我怎能不起悲心呢?一心想念他們的痛苦和造成此痛苦之因素,決心爲之減除,因而生起誠摯之悲心。餓鬼道的衆生亦複如是,也都是我的母親,他們時時都在受那樣劇烈的痛苦,怎不令人悲憐呢?我一定要使他們脫離苦難。後應思惟,畜生道的一切衆生也決定是我的母親,他們經常在痛苦中受煎熬,深可悲憫。我一定要使他們脫離這種痛苦。

  再繼續想,這個世界上,我有許多如母衆生,現在都正在受饑渴和疾病的痛苦,他們都生活在各種怖畏、焦慮和不安中,或是在衰老和卑賤的情況下生活,或是受人奴役,毫無自由,他們被毆打、被虐待,甚至無辜的被殺害,這樣去思惟,怎會不生起悲心呢?

  又想,我的母親正在一個危崖旁,其下千由旬處有極險惡之危險區。她不知躲避,也沒有人指點她離開,一旦跌下去,就會受大劇苦,難以脫離,她越來越接近懸崖,實可悲憫。與這類似的情況,天道,人道和阿修道的衆生,也有墮入叁惡道苦之危險。他們不知製止惡業,又無善知識去領導,一旦墮叁途就很難出離。我應該領導他們脫離此苦抵安全處才好。該這樣去思准修觀悲心。

  悲心熟練的象征是——那珍愛自己,以自己爲本位的欲執之繩已被切斷,非唯口說,心中確確實實的生起要使一切衆生脫離諸苦的悲心。能生起這樣的誠摯悲心,就是悲心已經熟練的象征了。

  悲心的功德是難可計量的。說觀世音證境經雲:

  “若具此法,則一切佛法皆如置掌中。何者此法,大悲心是也。”

  集正法經雲:

  “薄伽梵!如轉輪聖王若具足輪寶,則一切兵寶皆悉具足,如是菩提薩垛若具足大悲心,則亦具足一切佛法。”

  如來秘密經雲:

  “秘密主!一切智智乃由悲心之根而出生者也。”

  綜上所述,令一切衆生得樂者慈心也,令一切衆生離苦者悲心也。不爲自己之寂滅安樂,而爲了利益衆生的緣故而向往和爭取佛位,此心此志乃對治貪執寂滅等之唯一良方也。此心若能生起慈悲則愛他人尤勝于己。頌雲:

  “確如諸苦故,能推己及人,發志除衆苦。是爲最上士。”

  這是最上士者(的發心)如大施婆羅門的秩事中所示者。

  

《解脫莊嚴寶-大乘菩提道次第論·第七章 慈心與悲心》全文閱讀結束。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