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安,首先祝福大家好,一切吉祥如意幸福。今晚很高興有此珍貴殊勝的因緣在此與大家分享佛法。
我們知道,密法是有釋迦牟尼佛所傳,而大、小乘佛法也都是釋迦牟尼佛所傳的,因此,我們有共同的老師,我們也都是他的弟子,在此觀點上,密宗與顯教與小乘佛教,並無太多差異,尤其成佛開悟的目標更是一致。
只是在達到成佛的過程中,因個人根器不同、背景不同、對佛法了解的程度也有所不同,因此有小乘、大乘、金剛乘(密宗)之分別。它是爲適應不同根器之衆生而演化的,其實佛陀的法教都是爲教導弟子出輪回解脫而說明的,但有人較聰明,有人資質中等,有人領悟力較弱,因此,對佛法的了解程度也不盡相同,純依因緣條件而定,但其法教的本質都是一樣的。例如,雨本身並無思想,它也無法決定不在此處下雨,或要在此處下雨,這完全依各地當時的因緣條件而定。同樣,佛陀發教的本質是一樣的,叁乘佛法的本質也是一樣的,之所以有分,乃是爲適應不同根器的衆生。但若無小乘,則無大乘與金剛乘修行大乘佛法(顯教)也要以小乘戒律爲基礎;金剛乘也不是憑空創造出來的,它是以小乘、大乘佛法爲基礎演化而來,因此叁乘佛法之間有種互爲基礎、互爲輔助相成的關系存在。
小乘主重戒律,以出輪回痛苦,證入涅槃爲要,故以修行十善爲首,即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惡口、不兩舌、不猗語、不貪欲、不嗔忿、不邪見。而大乘與金剛乘則強調菩薩道修行的發菩提心,而以六波羅密爲基礎,即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禅定、般若等波羅密多。
大乘佛法的修行很深廣,無法細講,但主要的就是修習菩提心。菩提心分爲相對菩提心與究竟菩提心。相對菩提心,例如,我想幫助所有衆生,目前雖然有時連幫助自己的父母、朋友都有問題,但我們仍可發出強烈的願心,這是相對菩提心的修法。在累積無數的相對菩提心修行後,終于證到菩薩果位,例如觀音菩薩,不論二臂、四臂或千手千眼,而發展出究竟圓滿的菩提心,終能隨願度無數無量衆生。
發展菩提心有很多修行方法,密宗與顯教並無多大不同,例如,觀音菩薩修行法門,密宗觀想觀音爲四臂、男性,而顯教則觀想爲二臂、女性。菩薩之外相雖有不同,但究竟上都是諸佛菩薩慈悲的化現,因此本質並無不同,沒有所謂的「男觀音」或「女觀音」,或我修的二臂觀音是真的,你修的四臂觀音是假的。菩薩有不同的化現,也是依衆生的不同根器需要而來的。因此對于小乘、大乘、金剛乘佛教,我們不能說這是佛教、那不是佛教,這種無明的分別心會帶給我們很大的痛苦。叁乘佛法的修行也許在方法上各有善巧不同,但本質是一樣的。
了解小、大乘後,才能進入金剛乘修行,沒有基礎就像人沒有腿,不能走路。因此,開悟的次第是由小乘、大乘再進而金剛乘的。
金剛乘梵文Vajrayana,其中Vajra原意金剛,具有金剛鑽之本質,堅固、穩定、不可摧毀。Yana則指車或旅行工具,可載我們到佛淨土或涅槃。
密宗的法稱「密續」,指小乘、大乘、金剛乘一系列而上,以由釋迦佛而來,不間斷傳承的法教而言,密續分四部,由淺入深,依序而爲作密、行密、瑜珈密、無上瑜珈密。在作密的部份,強度外表的淨業,例如,持齋、保持清淨等。在上部密續則強調內心的覺觀。
在密宗的修發裏,最重要的是觀想,例如觀想我們自己就是觀音菩薩,此因我們修行的目標終究就是要像觀音菩薩。我們無法要求觀音菩薩把我們變爲觀音菩薩,因此,我們的行住坐臥、念頭都要像觀音菩薩。功力深了以後,便能證入觀音菩薩果位。
要做爲一個真正密宗的修行者,一定要記住,一切都是爲了所有衆生,包括修法所累積功德,以及自觀爲本尊(菩薩)等等,都是爲了無量無邊的衆生而做。
如何再深入密宗的修行呢?則要先找一位合格的上師接受灌頂,才能正式進入本尊修行。例如,要住在臺灣,一定要先成爲公民一樣。
在金剛乘,「灌頂」是指授與准許修習某個本尊法,例如,觀音法等等,這點對密宗弟子很重要。灌頂之後,可得加持,淨除身、口、意之業障,成爲一個很好的受法容器,如繼續修持,則可開悟成佛。密宗強調即身成佛,否則在中陰時亦可成佛,要不然,只要每世如此精進修持密法,在叁世、或七世、或十六世也一定成佛。這是密宗法門殊勝之處。
問題:如本身無小乘、大乘的基礎,是否可修金剛乘?
仁波切:當然可以,因爲密宗的基礎修行裏,例如四加行就有包括四共加行(人身難得、輪回痛苦、因果業報……等等)與四聖締的小乘基礎。我的意思是,如沒有了解小乘與大乘,就很難了解金剛乘。很多人誤解密宗,認爲修密可獲神通力,飛天入地,這是極大的錯誤。如先了解小乘、大乘再進入金剛乘,就不會有此邪見。如果帶著邪見修行,就算獲得神力,也只不過是個魔術師,而不能算是個真正的修行者。
問題:即要有合格上師指導,上師可能永遠常在左右指導修法嗎?
仁波切:在密宗裏,上師代表叁寶,因此占很重要的地位,但要找對上師,才能引導我們走入正道。找錯了上師,則恐入邪道。有了上師後,就要盡量由他那兒受法。上師可能是佛菩薩,也可能帶著肉身的師父,上師與弟子也不可能永遠在一起,事實上,由于我們的凡夫之眼,與上師太近太久,反易看到錯誤缺點,生起障礙。因此,只要祈求,上師永遠在我們心中,只要上師在我們心中,不論他離我們多遠多近,都無多大差別。
問題:我們輪回到世間來,是不是受業力之牽引?
仁波切:凡夫受業力牽引,佛菩薩則因願力故而來。
問題:許多人學密著魔,請仁波切解釋。
仁波切:我不知道他是如何修的,但我可肯定密法本身決無問題,否則我們都已走火入魔。走火入魔有幾種可能:發心不對,只想求神通,或修行方法不對,沒有從上師那裏得到正確的修行方法。
問題:金剛乘須尋具格上師灌頂學法,但因已皈依過顯教師父,是否還得皈依
密宗上師以便修習密法?
仁波切:皈依代表進入佛門,因此,就像已進入房間,就不必出來再進去。但因顯教師父未必了解金剛乘,因此,能再皈依一位密宗上師更好,表示與金剛乘建立一個法緣。再皈依密宗上師,並不表示要放棄顯教師父,這點要知道,師父永遠是師父。
問題:這麼多法門,怎知那個法門最適合自己?
仁波切:最契自己緣,修了最有法喜的,便是適合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