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且還寫得一手好字,繪畫方面也是一絕。有一位虔信佛法的富家小姐對學問、字畫尤爲賞識,天賜爲了討小姐歡心,將哥哥的字畫拿去送給小姐,詐說是自己所作。其行爲、發心惡毒卑劣至極,但最終沒得好下場。
一些人學佛幾年,知道了一點佛法知識,他們會認爲自己很有善根福報,或者認爲是自己精進努力的結果。這些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善根、精進固然重要,但其中最主要的還是依靠善知識和道友的幫助,不然單靠自力學修佛法,只能得到一些膚淺受用。若想從輪回中解脫或成就佛果,依止善知識是必不可少的。在此作者又一次強調了知恩報恩的重要性。《二規教言論》中也說:“父母上師長老等,利己人前不報恩,護法諸天恥笑彼,失卻助伴如僵屍。”俗語“飲水思源”也是這個道理。所以智者時時刻刻都應憶念他人的恩德,切不可成爲一個薄情寡義之人。
好比龍王爲了莊稼豐收,辛勤地降雨,極大程度上幫助了農夫。按理農夫應擺設供品酬謝龍王才對,但是他們非但不這樣做,反而認爲是自己的福報,矢口否認龍王的功勞。《俱舍論》中講,降雨也需要一些助緣,最主要的還是靠龍王。所以農夫需要雨水灌溉莊稼的時候,可以念一些供養龍王的儀軌,心誠則靈,往往上午祈請,下午就會降雨。當然與衆生的業感也有很大關系,若是惡業深重,承受幹旱惡報的地方怎麼祈請也不會下雨。祈雨時還要看龍王的心情,若高興就能如願,若不高興也很難如願。
愚者以業享福時,以爲自己精勤果,
啃骨刺破上颚血,老狗當作骨髓精。
愚笨的人在享受往昔善業所成的福報時,以爲是自己今生精勤勞動的成果。比如老狗在啃食骨頭時,尖骨刺破自己的上颚所流出的血,反而認爲是骨頭裏的精華。
《中阿含經》中說過:“彼衆生者,因自行業,因業得報。”種善因必得善報,得人生、聞佛法乃至榮華富貴、名聞利養無一不是累劫積聚善業資糧所致。而愚癡的衆生不明因果真理,只看表面現象,認爲通過自己勤勞的雙手和不懈的努力才換得了如今幸福美滿的生活。過去波斯匿王有一位女兒,名叫善光,聰明又美麗,父母疼愛她,全宮廷的人也都敬愛她。父王對女兒說:“我精勤地治理國家以致國富民強,你也正是因爲我的緣故,所以有享受不盡的榮華富貴。”女兒對父親說:“這些都是善業的力量,不是你精勤的結果。”國王叁次問她,叁次回答都一樣。國王很惱怒:“那今天就試試你業力的福報。”隨即下令:將善光嫁給最卑賤的乞丐。善光很坦然地說:“我自有業力福報。”于是空手和窮人一同離開了王宮。而這位窮人卻是舍衛城最有地位家族的後裔,他倆來到化爲廢墟的家址,隨所行處,地表下陷,地下埋藏的財寶顯露出來。然後二人以珍寶雇人建房,不到一個月,宮室屋宇拔地而起,其中宮人奴婢不可勝數,絲毫不遜于國王。所以說因果定律是放四海而皆准、亘萬古而常新的真理。《涅槃經》說:“善惡之報,如影隨形,叁世因果,循環不失。”
有些出家衆或居士共同聚集在一個清淨的道場,人數多達萬人,共同聞思修行。這也是無始以來積累善業資糧成熟的果報,而愚笨的人卻認爲是靠自己精進得來的,他們會想:如果不是我精勤努力,不畏艱難地長途跋涉,肯定沒有機會來這清淨道場。如是把一切都歸功于自己的精勤,但事實並非如此。因爲要與幾千乃至上萬數以上的僧衆共同聞思修行大乘佛法,需具足很大的善根,而這樣的善根僅靠短期內的精勤努力是決定無法成熟的。
不明因果的愚人就象老狗一樣。老狗在啃食骨頭時,太專注、太用力,一不小心尖銳的骨刺就會紮破它的上颚,自然是鮮血直流。但老狗並不知道那是自己的血,反以爲是骨頭裏流出的精髓,越啃越覺得好吃,越啃越起勁。
有些愚者奪親人,僅爲養活無關人,
如于砍首嚴飾尾,除非瘋人誰肯爲?
有些愚人掠奪親人的財物,僅僅是爲了養活與自己無關的人,如同砍頭來裝飾尾巴的荒唐之舉,除了瘋子外又有誰會去做呢?
一般來說,對貧苦人發放布施是應該的,但也要根據實際情況而定。如果親人都贊成,那麼施舍點錢財是很有意義的事,若是在自己家境拮據、親人也反對布施的情況下,就沒有必要掠奪親人的財物去養活那些無關的人。因爲這樣做親人會對你生反感,社會中人也會對你有種種不好的看法,甚至使一些欲學佛而舉棋未定的人産生誤會,遠離佛門。
進一步講,親怨平等,顯宗和密宗都共同承認,大乘發菩提心也要求學人修習自他平等。若未真實生起親怨平等的廣大舍心,此時作爲一個平凡的人,仍應分清親人和怨敵。對于怨敵當然不能報仇,應該對他們發慈悲心;對于親人則應該知恩報恩,特別對于生身父母,更要盡力承侍,這也是一個佛教徒應該做的。佛經雲:父母之恩德,縱使兩肩負,不能報萬一。退萬步說,就算不能報恩,也不能以詐騙偷盜甚至強奪的形式,把親人的財物送給無關的人或怨敵。
奪親人財物養活無關者的人與砍頭飾尾的瘋人一樣愚蠢。以前有一個靠馴養動物演節目掙錢維生的人,一時獲得一只美麗的孔雀,他用這只孔雀賺了不少錢。可好景不長,一段時間後,孔雀尾巴上的羽毛開始一根根地脫落,最後落得光禿禿的一毛不剩。此人非常著急,無可奈何之際,忽然發現孔雀頭頂尚有些美麗的羽毛,于是頓生異想,把孔雀頂毛剪下來貼到孔雀那光禿禿的屁股上。這樣一來非但未達預期的效果,反而使孔雀變得更加難看,他自己完全斷掉了孔雀這一生財之路不說,還要忍受著做別人的笑料。
愚者不至所需處,反而常詣無用處,
無用泉水夏天流,春天需水時幹涸。
愚者往往不會去到需要自己的地方,反而常詣不該去的地方。泉水在夏天無用之時不停地流淌,當春天需要水的時候,它卻幹涸了。
愚笨的人不知取舍,顛倒而行。比如某個地方對他很適合,別人也歡迎他,若去無論對自己還是對衆生都有很大的利益,但愚者就是不去。而別人不歡迎,同時對自己的事業或持戒修行等都沒有好處的地方,他卻興趣十足,經常光顧毫不厭煩。一些愚笨的修行人,常住上有公事或勞動的地方他們從來不會露面,總是千方百計地躲避,好象善業資糧已積累得太多而無處存放了。當有人責問的時候,他卻振振有詞:“我這也是發菩提心嘛,把積福報的機會讓給道友們,願他們早成佛道。”真是說的比唱的還好聽。這類人對聞思修也不精進,聞法也是叁天打魚兩天曬網,還美其名曰在家中修“睡夢瑜伽”,其實象老豬一樣睡得昏天黑地,一塌糊塗。“出關”以後又四處遊蕩,逛商場、下飯館、郊遊、娛樂比誰都來得精勤。破壞紀律的地方如影院、歌廳、爭吵鬥毆之處卻是十處打鑼九處都有他。去到紅塵中放逸地生活,他也有一個絕妙的托辭:“我這叫入世修法,體驗世間人的苦楚,以便應機施教”雲雲,真是自欺欺人!
夏季,人們在山上會發現許多泉眼,從中冒出的水不但清澈,而且相當充足,但沒有什麼用處,只是白白地流淌,正如愚人去了不該去的地方。當春天真正需要水的時候,泉水卻早已幹涸,一滴水也擠不出來,好比該去的地方愚人偏偏不去。這樣的人著實不少,無需幫忙時,他們天天都跑到你家來,真正要他們幫忙時,卻遍尋不得尊影,這種反常現象真讓人啼笑皆非。
對于善良之正士,劣者特別會欺淩,
如同火舌會焚燒,含油燈芯非余爾。
對于慈悲善良的正士,愚笨的劣者會特別地對他們加以欺淩,如同火舌,它只會焚燒飽含油脂的燈芯,而不燒其余的物品。
有正士善知識的地方,也必然會有惡劣的人出來對他造違緣。因爲惡劣的人嫉妒、我慢等煩惱非常熾盛,他們雖然不會嫉妒與自己平等或不如自己的人,但一見到具足無量功德的善知識處處受人恭敬供養時,嫉妒的火焰便會盛燃,燒得他焦頭爛額,坐立不安,繼而引來嗔恨大將軍助陣。這種狀態下,誹謗挖苦、恐嚇威脅等魔子魔孫也紛紛出場,瘋狂地對大德們發起猛烈的人身攻擊,迫其遷往他方。曆史上的許多大德雖然以慈悲心爲衆生普降法雨,卻經常遭到惡劣者的欺淩,如全知無垢光尊者被趕出寺廟,大譯師貝若紮那被流放等。曆代很多高僧大德學問深廣,修證圓滿,無論哪方面都無可挑剔。但他們的功德越大,劣者越不能容忍,好似眼中釘、肉中刺一般非拔掉不可,又如水與火一樣不相容。相反,那些不學無術、不分善惡的人卻不會受到誹謗,因爲他們與劣者同出一脈,見行一致,臭味相投。
點燈時會發現火舌總是焚燒滿含油脂的燈芯,而且越燒越歡。因爲含油的燈芯特別易燃,比如具功德的正士遭受劣者的欺淩。但如果是其它一些不易燃燒的東西,如石頭、水、鐵或是不含油脂的燈芯等,火焰是不會去焚燒的,即便去燒,也不可能盛燃。同理,一個不具足功德的人,也就不容易遭到誹謗。
劣者如是欺淩大德,而大德不記恨不報仇,反而愈加悲憫他們。以前在寂靜的森林中,住著一位菩薩化現的犀牛,性格忠厚,心懷寬廣,具大悲心。附近的一群猴子每天都欺負犀牛菩薩,肆無忌憚,但菩薩從不反抗,聽之任之。過了很久,住在樹林裏的一個夜叉看在眼裏,恨在心裏忍無可忍,便來對菩薩說:“這群可惡的猴子天天害您,您怎麼不反擊呢?您的角是金剛角,連堅硬的岩石都不堪一擊,摧毀這些猴子更是易如反掌。”但菩薩卻說:“它們能成就我的忍辱波羅蜜多。它們也很可憐,所以不能報複。”夜叉聽後,十分佩服,遂悄然隱去。高僧大德與劣者之間的差異從來都是如此的鮮明。
粗者方能調粗暴,溫者對此怎調伏?
拔除癰疽須炙割,和緩治療將毒化。
以粗暴的行爲才能調伏性情粗暴的人,而溫和的態度怎麼能夠調伏得了?好比拔除癰疽毒瘡,必須用火燒、…
《格言寶藏論釋(上)》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