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八頌略釋

  一、緣起

  頂禮吾等大師釋迦牟尼佛!

  頂禮文殊智慧勇士!

  頂禮大恩傳承上師!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願解如來真實義!

  爲了渡化一切衆生而發菩提心。

   朗日塘巴尊者所造的《修心八頌》曆來都受到高僧大德們的重視和推崇,在國外,DL喇嘛、貝諾法王及頂果欽哲仁波切等諸大德都多次爲衆傳此要法,但他們多是念傳承或稍作解釋,沒有較廣的講解與釋經。在國內的很多高僧大德也極其重視此《修心八頌》,尤其是我等大恩根本上師法王如意寶晉美彭措仁波切在所傳講的法要當中,把這部論放在了首要位置上。在我剛到學院時,曾聽他老人家對僧衆說:“一個人如果想真的修行,首先要精通叁部論典,即土美仁波切著的《佛子行叁十七頌》,宗喀巴大師著的《叁主要道頌》及朗日塘巴尊者著的《修心八頌》。”並規定常住五明佛學院的僧衆必須背誦這叁部論典。

   一九八六年,法王如意寶和隨行人員一起朝拜各大名寺。在道罕縣格魯派名寺“日塘寺”特別爲寺中格西們講解《修心八頌》時說:“我們五明佛學院曆來重視格魯派和噶當派的論典。當年阿底峽尊者入藏時,有二十五位班智達隨行,現恰好也有二十五位大堪布和我一起到各地朝拜,緣起非常好……”接著,法王令我們二十五位堪布共同背誦《修心八頌》和《叁主要道頌》以供養該寺僧衆。

   迄今爲止,法王如意寶已經爲徒衆傳講了十幾次《修心八頌》,我自己也是在法王處得到了此論的殊勝傳承。

   華智仁波切在著名的《大圓滿龍欽心髓前行引導文》中講述了一個關于《修心八頌》的公案:

   曾經有一位噶當派的格西“恰格瓦”,從小就依止了衆多善知識,精通五部大論,對新舊密法也相當憫熟,是位具有很高智慧的大格西。

   一次,他到甲夏巴格西家中,看到枕邊有一個小經筐,恰格瓦格西拿起來翻閱,當見到“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詞句,頓時生起猛厲信心,甚覺稀有難得。于是問道:“這個法叫什麼名字?在什麼地方能得到這個法?”甲夏巴格西告訴他:“這是朗日塘巴尊者所造《修心八頌》中第五頌的後半偈,現在他還在世廣轉*輪,他是這個傳承的源泉。”

   恰格瓦格西立即動身,千裏迢迢趕赴拉薩尋找朗日塘巴尊者。一路上經曆了千辛萬苦,到達拉薩後,他一邊繞佛塔,一邊打聽消息。一天傍晚,從朗日方向來了一位癫病患者,恰格瓦格西向他打聽朗日塘巴的消息,病人告訴他,朗日塘巴尊者剛剛圓寂了。恰格瓦格西非常難過,就問是誰繼承了尊者的法位,病人說:“向雄巴格西和多德巴格西是尊者的兩大弟子,但是他倆每天都在爲誰做法主而爭論。”此時恰格瓦格西深深感到失望。他覺得如果兩位大弟子真有《修心八頌》的傳承,肯定不會爲誰當法主而爭論的。于是放棄了去朗日寺的打算。

   但實際上,兩位大德並不是在爭奪法主,而是在互相推讓。向雄巴格西對多德巴格西說:“您年長請當法主,我會象恭敬朗日塘巴尊者那樣恭敬您。”多德巴格西卻說:“您年輕有爲,智慧深廣,持戒清淨,應當做法主。”兩位大德因爲謙讓而展開了“爭論”。病人不知道原委,而使恰格瓦格西誤會了。

   後來恰格瓦格西聽說霞洛瓦格西有真正的傳承,于是就去依止了霞洛瓦格西。當時霞洛瓦格西非常出名,每天都不停地轉*輪,隨行弟子很多。

   這樣住了一段時間,關于修心方面的竅訣卻一直沒見傳授。恰格瓦格西心不滿足,對上師是否擁有此傳承産生了懷疑。一次霞洛瓦格西在繞佛塔時,恰格瓦格西將自己的披單鋪在上師經過的路上,請上師入座。上師說:“我沒有在外面坐的習慣,繞完塔就回去了,你有什麼事情就講吧。”恰格瓦格西說:“我曾看見“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的句子,這個法到底殊勝不殊勝?”上師說:“這個法也殊勝,也不殊勝。如果想要今生成佛,這個法殊勝無比;若不想今生成佛,這個法就不重要,也不殊勝了。”“請問您有這個法的傳承嗎?”上師答道:“我確實有此傳承,這是我一生修法中最重要的一個法。”恰格瓦格西請求上師傳授此法,上師說:“如果你能長久住在我身邊,我也許會傳給你。”于是恰格瓦格西在上師身邊一住就是六年,終于得到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並且一心專修,最後斷盡了我執和我所執。

  二、著者簡述

   噶當派格西朗日塘巴尊者(公元1054

  1123),是阿底峽尊者六大弟子中布朵瓦格西的兩大弟子之一。往昔,朗日塘巴尊者曾經發願:生生世世皆以比丘身來渡化衆生。爲此,吉祥天女護法神也隨之發願:若朗日塘巴尊者生生世世現比丘相弘法利生,我也發願生生世世護佑他完成渡生的事業。以此因緣,朗日塘巴尊者的傳承弟子,都有吉祥天女作爲自己的護法神。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行持清淨戒律,最初于寂靜處修行了很長時間,後來攝受了衆多弟子,爲他們廣轉*輪,據說隨行弟子有兩千多人。尊者在朗日這個地方建立“朗日寺”,所以,人們都稱他“朗日塘巴”。

   朗日塘巴尊者終生不露笑臉。僅有一次,一只小老鼠偷取曼茶盤上的一塊大松耳石時,因自力不足,就吱兒吱兒地喚來一只小老鼠,兩只老鼠一推一拉搬走了松耳石。見此情景,朗日塘巴尊者才露出了一生中唯一的笑容。

   因尊者成天黑沈著臉,衆人稱之爲“黑臉朗日塘巴”。有弟子勸他不要老是沈著臉,尊者卻說:“想到輪回中的痛苦,叁界之內沒有一個安樂之地,沒有一個歡喜之處,我無論如何都笑不出來。”

   華智仁波切曾說:“如果要觀想修輪回痛苦,應該象朗日塘巴那樣,時時刻刻觀想輪回過患,從內心深處生起對輪回的無比厭離。”有關朗日塘巴尊者的傳記,在《青史》中有較廣的介紹。

  叁、題目

   《修心八頌》不是一部完整的論典。按照從印度所傳佛教經論的行文規則,論文開頭有頂禮句,結尾有回向文,這是佛教叁藏不共同的特點。以此特點不僅可以區分內教和外教的經論,也可以直接從頂禮句中分清經律論叁藏,又能從頂禮句中知道作者所屬教派,所依止的本尊等等。而《修心八頌》前無頂禮句,後無回向文,所以,可以推知這八頌可能是朗日塘巴尊者修行法要中的一個修心竅訣。

   此中“修心”是指觀修自己的心相續。華智仁波切說:“修心修心修自心,以四修法修心者,身口雖無造一善,亦除解道外無趨。”所以,修心法要是整個佛法中最重要的修法。

   此八頌亦是八個法要,是大乘菩薩律儀中的修行竅訣,也是根據阿底峽尊者、布朵瓦格西的菩提心竅訣爲基礎而作的。八個頌詞雖各成一體,然而次第分明,完整地形成了一個修心法要體系。

  四、頌義

   第一頌 恒懷珍愛

   我于一切有情衆,視之尤勝如意寶,

   願成滿彼究竟利,恒常心懷珍愛情。

   每個真實的修道者,都應該具足這樣的心願。我將遍叁界一切有情,流轉輪回的無邊衆生,看作是比如意寶還殊勝的珍寶。因爲,如意寶只能賜予我們暫時的利益

  一財物寶貝,卻不能賜予我們最大的利益

  究竟涅梁,而依靠衆生這個唯一殊勝的福田,種下菩提的種子,我們就能收獲世間的暫時安樂和出世間的究竟安樂之果實。

   比如六度中的布施度,如果沒有衆生,就不會有布施的對境,我們也就沒辦法進行布施了;又比如持戒度,煩惱是因衆生而起的,如果離開了人,又怎樣以持戒來對治煩惱呢?再如忍辱度,寂天菩薩說:“無害忍不生。”如果沒有衆生的怨恨,就不會有所修的安忍,也就不能成就安忍的功德。依此類推,精進、禅定及智慧度,都需要依靠衆生才能圓滿。所以,如果沒有衆生,就不能成就六度萬行,要想證得無上正等正覺,就只能成爲一種奢望了。因此,我們在修行中,應該滿足衆生的願望,包括暫時乃至究竟的願望。在日常生活中,時時刻刻對衆生懷著愛護珍惜的情意,這樣的修行者才具足真正大慈大悲之心,這也是菩薩乘的精神

  菩提心的真實顯現。

   往昔噶當派的大德們,如朗日塘巴尊者那樣,具有高尚的品德,賢善的人格,這是當今修行大乘者所應努力學習的。否則,成佛作菩薩只能成爲空話。如今社會,無論是學佛的人或不學佛的人,大都缺乏高尚的人格,更不用說大乘的大慈大悲心了。實在可憐!

   在學佛人當中,有些在對待衆生的態度上極不正確。他們一方面時常對衆生發嗔恨心、生厭離心,把衆生看成仇敵一般;另一方面又對諸佛菩薩心懷恭敬。寂天菩薩在《入菩薩行論》中說:“敬佛不敬衆,豈有經教言。”只恭敬佛菩薩不恭敬衆生,佛法中哪裏有這樣的教言?寂天菩薩以反問的形式批評了我們這種不正確的行爲。

   實際上,對于“滿衆生願,對衆生恒常珍愛”這樣的大事不能做到,雖然四處求學佛法,其修行也是絕對不會成功的。

   佛經中有個公案說:往昔有父子二人,共同擁有一個如意寶。一天,父子二人到一個地方去,路途中父親累了,想睡一會兒,臨睡前對兒子說“你將如意寶收藏好,在我睡著以後,千萬不要將如意寶給任何人。”父親很快就睡著了。這時果然來了幾個小偷問這小孩要如意寶,孩子說“父親說了,如意寶不能給任何人。”小偷們于是拿了一些糖果給他,並說:“這個如意寶對你沒有什麼用,糖果卻可以馬上吃,不如我們交換吧。”小孩終于把如意寶交了出去。

   父親醒來,聽說兒子因爲幾個糖果已經把如意寶舍棄了,心裏非常傷心與失望。

   學佛也是如此,如果把最重要的地方舍棄了,雖然得到了一些微利,也沒有多大利益。比如,平時見這個衆生不好,那個衆生不順眼,對他們生起嗔恨,舍棄了菩提心,這…

《修心八頌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直接转到: 第2页 第3页 第4页
✿ 继续阅读 ▪ 悲慘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