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本文上一頁當衆生損害我們時,不但不生厭離和嗔恨心,反而將他們當作大寶藏,這種竅訣口頭講起來容易,心裏卻很難這樣觀修,行爲上就更難加以實施了。可是,我們必須要首先明白道理,然後漸漸地進行修持。凡事開頭難,等慢慢習慣也就成爲自然。比如剛開始學電腦時,會被操縱電腦的複雜程序弄得暈頭轉向,但,一旦熟練之後,電腦就會成爲工作的一種方便。當我們開始修這竅訣時,也會覺得與自己很難適應,只要自己堅持修下去,依靠上師的加持,不斷的磨練,以後再和各種不同的人接觸時,就可以運用自如了。
寂天菩薩說,假如他們害你時,一定要對他們生大悲心,如果不能生起大悲心,至少也不能生起嗔恨心。以前,仲敦巴尊者問阿底峽尊者:“如果人打我、罵我、殺我的時候,我應該怎麼辦?”尊者的回答和後來土美仁波切對此所作的回答在意義上頗爲相似,即“吾雖無有少罪過,何者欲斷吾之頭,然以悲心其諸罪,自身代受佛子行”
青海省有位著名的喇嘛嘎秋仁波切(至今仍健在),在文革期間受到了批鬥,在每一次被押至會場之前,就開始發心:“今天我要爲渡化無量無邊的衆生而發心修安忍波羅密多。”並稱這是“發心殊勝”。批鬥開始了,人們打他、汙辱他、誹謗他,而他安住于無緣空性中修安忍波羅密多,他稱這是“正行殊勝”。最後批鬥結束,他默默地念回向文:“將此功德回向給所有打罵我的人,也回向給一切衆生。”並稱這是“回向殊勝”。文革結束,宗教政策恢複了,許多當年曾經批鬥過他的人,來嘎秋仁波切面前請求忏悔,但他平淡的說:“你們沒什麼可忏悔的,如果不是因爲你們,我就無法修安忍,這是個殊勝的方便。我現在一點也不恨你們,相反,你們大家是有功德的,請不要做什麼忏悔了。”這就是大乘菩薩與衆不同的道德與風範!
實際上,害我的人真和如意寶一樣,是成佛不可缺少的助緣。佛曾說,只有能安忍的人才是真正的佛子。無論是在《入行論》、《佛子行叁十七頌》還是在《修心八頌》當中,都爲大乘行者樹立了如是相同的標准。所以,我們面對怨敵,應該象報答大恩上師那樣去報答他們。因爲對于我們修忍辱度的大乘人來說,怨敵就是無窮無盡的寶藏,所以說要“願恒惜此難得寶”。
第五頌 自受虧損
他人出于嫉妒心,非理辱罵謗我等,
虧損失敗我取受,願將勝利奉獻他。
恰格瓦格西爲求這一頌的後兩句,依止霞洛瓦上師六年之後,才得到了傳承。他一生依止修行,最後斷盡了我執及我所執。
現在在座的人當中,尤其是剛到學院的居士們,一到學院就立即得了《修心八頌》的全部傳承,希望能夠珍惜!
這一頌從字面上看很容易懂,然而內涵非常深廣奧秘。行者如果能一直認真精進地修持,必定能夠斷盡一切我執,達到極高的境界。
頌詞中講,他人出于嫉妒、貪欲、嗔恚、愚昧以及粗心大意等一切不清淨的發心來非理辱罵、誹謗我等,等字句包括我的金剛上師、金剛道友以及父母親朋等人。誹謗分兩種,一是“非理誹謗”,二是“合理誹謗”,比如說,我本來戒律很清淨,但別人說我戒律不清淨,又比如,我本來沒有偷東西,而被人指責做了偷盜行爲,這些都屬于“非理誹謗”,再比如,我本來不是外道,別人說我是外道……如是等等。凡是不符合事實的誹謗是“非理誹謗”,符合事實的誹謗是“合理誹謗”。
一般人對“合理誹謗”還稍微能夠承受,而對“非理誹謗”就簡直難以承受了。文革的時候我還很小,當時,有很多人被戴上了“四類份子”的帽子。聽說我的一位親戚一下戴了叁頂帽子,我非常想看看他戴的什麼帽子。結果,在一次批鬥會上,看到他和一些人並排站在臺上,我卻連一頂帽子都沒有看到……這也算是一種“非理誹謗”吧。
一般人都把誹謗自己的人看成是自己最大的仇人,但,對于我們修學大乘法的人來說,誹謗辱罵等恰似如意寶一樣,是生功德的寶藏,是迅速成佛的良機。布朵瓦格西曾說:“別人誹謗你,是對你最大的恩惠。”我們應該觀察自己的相續中是否能生起這樣的心念。再深一層說,在修大乘的菩提道上,連自己的妻子兒女、自己的身體都要布施給一切衆生,那麼,這點誹謗辱罵又算得了什麼呢?
曾經有位大德,因爲他人的嫉妒而入獄多年。他說:“這是我的業力。”而甘受其報。再比如我們大家都很熟悉的米拉日巴尊者,晚年時,一位格西因爲嫉妒將毒菜送給他吃,尊者觀一切如夢如幻,坦然服下……這些都是大乘行者所應具有的珍貴品質,是將煩惱轉爲道用的具體表現。
遺憾的是,現在大多數的修行人我執太重,對待他人幾乎已經達到了寸步不讓的地步,這樣的修行豈不是“南轅北轍”嗎?又有一些人,外表閉關多年,出關後,稍遇違緣就大發嗔心,這樣,即使一輩子住山也沒有多大益處。薩迦班智達在《格言寶藏論》中說“惡人住林亦粗暴,正土住城亦溫柔,林中猛獸常發怒,市裏良馬亦馴順。”學佛者應該具足善良的人格,在此基礎上進行修行,才能有所成就。
藏族有句諺語的意思是說,在平時,肚子吃得飽飽的曬著太陽,一切順緣都具足的時候,大家都沒有什麼煩惱,象個好修行人,而一旦缺食少穿,打雷下雨,遇到一些違緣的時候,他們的修行就無影無蹤了,這種情況在修行人當中經常出現。要對治這樣的違緣,應該常常觀清淨心,觀一切都如夢如幻,觀一切衆生都具有如來的本性。現在,因受業力的支配來傷害我,確實是不得已,如同病人本不願意生病,但不得已生病一樣。所以,我應該對他們生起大悲憐憫之心。心中一想開,就比較容易忍受別人的傷害了。接著再觀想一切顯現都可以用來轉爲道用,增上自己的修證功德,進而對衆生生起感恩報恩之心。
世人常說:“吃小虧占大便宜”,“失敗是成功之母”。從世間人的角度看來,我們可以在吃虧失敗的過程中總結出經驗教訓,以便在將來得到更大的利益和勝利。從佛法的角度來看,爲了究竟成佛,首先要將一切安樂送給他人;這樣才可以得到最大的佛果。法王如意寶在“勝利道歌天鼓妙音”中說:“究竟雖欲自利者,暫時利他乃竅訣。”因此,我們應該毫不猶豫地承擔他人的一切過失、虧損及痛苦,而將福德、安樂、勝利奉獻給他人。
這個竅訣非常甚深,本想多講一些,但是很慚愧,我自己沒有這樣的修持,只是稍稍有些體會和經驗,依靠這個,我再給你們稍講一點。比如我們在日常生活中,如果經常看他人的過失,久而久之,就會覺得世界上沒有一個善良的人。而經常看他人的功德,常常思維他人對自己的恩德,習慣了,就會對人人都生起感恩之心。如同有眼病的人見到雪山是黃色,而沒有眼病的人看雪山卻是白色,如是一切都是自心所産生。了知這個以後,我們就應該把它融入到修行當中去。爐霍縣多芒寺中有一位那西堪布,他看任何人都是好人,從來不看他人的缺點。即便是看到了,他都說“不能說他人的過失,這也許是佛菩薩的渡生方便,有不共同的密意。”所以,他從來不與他人爭辨是非。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修道中的高處就是前面所講大德們的行爲,這一點與世間恰恰相反。應將世間所有的痛苦、虧損、失敗歸于自己,將一切勝利、安樂奉獻給他人。而不能開始象菩薩,中間是凡夫,最後成魔王,我執膨脹,墮入惡趣。
這個竅訣詞句簡單,意義深奧。爲了使大家加深理解,我加了一些教證和公案。真正要圓滿修持《修心八頌》,只有一地或八地以上的菩薩才行。不過,我們可以作相似的修持,依照這個竅訣,上師的加持,在心地上多下功夫,漸漸就能趣入這樣的境界。
第六頌 視害爲師
吾昔饒益助某人,且曾深心寄厚望,
彼雖非理妄加害,願視彼爲善知識。
《修心八頌》對修學顯密教法都有很大利益。因幾位弟子的祈請,這次講了這部論典,我非常感謝他們。相信這部法會對我們中的絕大多數人今後的修行、做人方面都有一定的幫助。
如果修行和做人不能相應,哪怕是在山上閉關多年,“修行很好”,但下山之後還是不能與人相處,遇到違緣,自己沒有辦法遣除。這樣做,一方面使他人對佛法不起信心,另一方面也容易使自己一再遭受挫折而退失修道之心。我們在座的人中不敢說沒有菩薩,但差不多都顯現的是凡夫形相。我們生活在這樣一個娑婆世界裏是非常可憐的。在學院裏,你們中的大多數人都信仰叁寶和因果,所以要比一般人好得多。而回到大城市裏,你周圍的人都不知因果取舍,不信仰叁寶。在這種惡劣環境中,你們一定要牢記此中所講的竅訣,一遇到煩惱之時,就立刻用竅訣去把自己的煩惱調伏,猶如戰場上的勇士,一遇到敵人就會迅速抽出武器來把敵人消滅掉一樣。
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尤其重視第五頌的後兩句。我們如果把這兩句抄下來貼在家裏明顯的地方,時常警策自己,相信會對自己的修行有所幫助。
過去我在讀師範學院時,很喜歡將與自己相應的格言、警句貼在自己宿舍的牆上,在出門或在吃飯之前都先看一看,結果對自己的道德修養、完善人格都起了一些幫助作用。比如“不因稱贊而高興,不因辱罵而悲傷,善持自之功德者,此乃正士之法相”等等,經常看這些,才知道自己做人很差。
我們如果僅僅只懂一點道理,相似而行或者甚至連道理也不懂,每天只念心咒、觀明點、辦個皈依證,就自以爲是個佛教徒了,我們的這種行爲對自己的相續不可能有真實的利益。從噶當派大德的傳記中,我們看到他們的心是如何的善良,行爲是如何的清淨。相反,我們看看自己又是怎樣的呢?希望大家多看看他們的傳記,以增加自己修法的信心,精進努…
《修心八頌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