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修心八頌略釋▪P2

  ..續本文上一頁樣的所謂修行,最多只能得到小小的功德。

   所以,我們應該多閱讀噶當派以及印度、藏地、漢地古今中外的高僧大德傳記,看他們是怎樣對待衆生的。以此可知,這一頌是修行大乘法門、利益衆生最究竟、最殊勝的竅訣。

   第二頌 思維卑劣

   隨處與誰爲伴時,視己較諸衆卑劣,

   從心深處思利他,恒常尊他爲最上。

   這個教言告誡我們,無論在何時何地,與什麼人的接觸中,都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低微卑賤。在宗喀巴大師的《事師五十頌釋》的頂禮句中有“常住一切上,亦作有情仆”之句,這是贊揚文殊菩薩雖是諸佛之師,在一切有情之最上,卻仍然象奴仆一樣侍奉一切衆生。這也是一切諸佛菩薩及高僧大德們共同的行爲。他們早已具足了超離世間的功德,卻又以奴仆的姿態服務于世間。正如無垢光尊者在《大圓滿心性休息》中所說“上師的證悟已遠離了世俗凡情,卻仍然隨順世間,隨順有情,爲衆生做利益之事。”

   這些年來,我在其它大的方面沒有做什麼,但在翻譯藏文經論方面也象一個仆人那樣做事。願以清淨之心將所翻譯的經論供養給在藏地求法的漢地四衆弟子。現已經翻譯了不少,我打算繼續在這方面精進努力。

   這一頌主要講要觀自己的心,使它對任何衆生不起驕慢。藏族有句諺語說:“在驕慢的山頂上存不住功德的泉水。”又,地藏王菩薩的大願是:“地獄不空,誓不成佛,衆生渡盡,方證菩提。”地藏王菩薩如果不是把衆生看成比自己高貴,就不可能發下這樣的宏願。如果象高高在上的皇帝一樣,怎能圓滿成就這樣的甚深願力呢?所以,我們在平時的爲人處事中,一方面要對衆生發大菩提心,一方面又要把自己看得比任何人都卑賤,從內心深處真實思維利他。在阿底峽尊者的一生中,有叁大殊勝竅決:第一是常觀自心;第二是用正知正念來對治自心;第叁是如果這樣長期修行就能在自心中生起菩提心。《佛子行叁十七頌》中也說:“總之何處行何事,當觀自心何相狀,恒發正知及正念,修利他是佛子行。”可以看出,阿底峽尊者和土美仁波切二尊者的意趣是完全相同的。

   一心利他,才能將衆生視爲如意寶,如同恭敬諸佛菩薩和大恩上師一樣,把衆生恭爲最上。

   第叁頌 疾斷煩惱

   一舉一動觀自心,正當煩惱初萌生,

   危害自與他人時,願疾呵斥令渝除。

   在娑婆世界裏,衆生皆有煩惱。其根本來源,顯密宗都有各自的說法。顯宗認爲,煩惱的根本是心所煩惱和無明;密續中說:彼心起二取之緣,即是微細業風或微細精血氣能作叁現遷移習氣。因此,顯密二宗在對治煩惱的方式上也有所不同,顯教是將因轉爲道用;密宗是將果轉爲道用。但在這裏不作廣述。

   顯教中,阿底峽尊者承無著菩薩的意趣,而朗日塘巴尊者又繼承阿底峽尊者的宗風。

   阿底峽尊者說:“求法若不對治煩惱,修行則成徒勞無益。”因此,我們求法修行的目的是對治煩惱。那麼,我們應用什麼樣的方法來對治呢?這裏,朗日塘巴尊者的竅訣是:于一舉一動等四種威儀中觀察自心。這個心是善?是惡?還是無記?如果是惡,則屬于五毒煩惱裏的那一個?有來去?有形狀?有顔色?有本體嗎?……這樣反反複複、仔仔細細地觀察自己每一刹那的心相續,有智慧的人就能以正知正念來對治煩惱。若生起煩惱、惡念立即舍棄,並痛加忏悔。而沒有智慧的人卻正好相反,辨不清什麼是善,什麼是惡,甚至將善惡顛倒,更談不上去對治煩惱了。

   煩惱由心起,如果心不起煩惱,縱然遇到某些違緣,比如身體不適生病,也不會對自己産生什麼危害。現代醫學、生理學也認爲,痛苦與快樂主要由精神所支配。如果精神快樂,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會減少,如果心裏痛苦,那麼身體感受痛苦的程度就更增強了。

   佛法認爲,煩惱是自心習氣的顯現,通過對治可以完全消除。比如我們漢族四衆弟子中,有的剛到學院時,個性剛強,煩惱粗重。通過一段時間的聞思修後,他們的人格逐漸變得善良,智慧逐漸增長,煩惱也隨之減輕了。但在他們放松對治的時候,往昔的煩惱習氣就又漸漸擡起頭來了。他們再加以對治,這樣久而久之,精進不懈,心就會逐漸調柔,也就將粗重的煩惱轉爲道用,這是每個修行人在修行過程中所現量體驗到的。

   “正當煩惱初萌生”一句,是講當我們心裏剛剛生起嗔恨時,必須立即覺察,並立即舍棄。如《佛子行叁十七頌》雲:“煩惱串習則難治,念知士持對治劍,貪等煩惱初生時,鏟除其是佛子行。”在煩惱剛剛生起之時。若不及時鏟除,就會危及自己和他人。比如初遇怨敵之時,應該觀想衆生皆有佛性,而這個人也有,所以應該平等對待。如果初接觸時不這樣思維觀想,等到雙方爭吵起來,正在火頭上時,就根本無法以正知正念來對治了。法王如意寶也說:“如果在煩惱剛生時沒有對治,當它達到一定程度時,想對治就很困難了。”雖然在無上大圓滿中講“將煩惱轉爲道用……煩惱的本性即是菩提……一切都是清淨等性。”但作爲凡夫的我們,所看見的不清淨顯現,仍然是不清淨的緣故。自己只能在心裏願能盡快得到將煩惱轉爲道用、證得等性的境界,而在行爲上,仍然要從顯宗的因位現行角度出發,來摧毀貪嗔癡慢嫉五毒煩惱。不然的話,刹那的嗔心就可以毀掉自己往昔所積累的福報,自害害他。一時的貪心可使自己破戒,同時又毀了他人。

   所以,應時常觀察自心,時常呵斥自己的惡心。以前,噶當派的大德們生起惡念時,就不吃不喝,責罵自己,痛打自己,以此來對治煩惱。

   這個竅訣看來簡單,其實極其甚深。每一個修學大乘的人都應該依靠這個竅訣,時時刻刻從身口意叁方面努力精進修學。

   這裏需特別強調的是,我們要注意觀察自己的語言,不要講他人過失。《佛子行叁十七頌》中說“以惑宣說佛子過,以彼減弱自功德,故入大乘士之過,不宣說是佛子行。”如果說他人過失,就違犯了菩薩戒。我們這裏大部分的人都受過菩薩戒,是發了大乘菩提心的修道者,他們的所作所爲都可能是菩薩渡化衆生的善巧方便,所以,不能輕易妄加評論,說他們的過失。世尊曾說:“除佛以外,很少有人能知衆生根器。”如果自己是佛,可以直接去說別人的過失,但現在請大家問一下自已,我是否已成佛了?

   也許有人會這樣反問:“堪布,您要我們不要說他人過失,爲什麼您天天在課堂上講我們的過失?”這裏有個開許處。以前,堪布門塞的根本上師,華智仁波切的再傳弟子

  一哦西阿瓊堪布在講經中,如果不高興,就會將經夾、杯子等打在弟子的身上,常打得弟子流血不止,這種行爲對金剛上師來說是開許的。而我每一天在講你們過失的時候,一方面怕你們生煩惱,所以盡量少講,或用比較婉轉的方式來提醒你們;而另一方面又怕你們不能知道自己的過失,就不得不講。這與你們說他人過失不同。十多年來,我從來沒有因爲在課堂上講你們的過失而使師徒間産生任何矛盾。相反,使很多人認識到了自己的過失,調伏了自己的心相續。

   而你們在下面說別人過失,既損了自己的善根,又使自己對他人的成見越來越深,障礙自己的修行,影響僧團的和合,于己于他都無利益。所以,在修心時,一言一行,所作所爲,都必須要觀察、逐漸調伏剛強的性格,使心相續逐漸柔和起來。

   第四頌 願惜此寶

   秉性邪惡衆有情,恒爲猛烈罪苦迫,

   見時如遇大寶藏,願恒惜此難得寶。

   這一個修法極其殊勝。如果一個大乘行者沒有具足這種功德,即生成佛是不用說了,就連一般世間的成就也難如願。因此,我們要重視這個大乘修法中的殊勝竅訣。

   現在是末法時代,大多數衆生的秉性都顯得很惡劣、粗暴和橫蠻。他們相續中充滿了邪知、邪念和邪見。那麼,我們應該怎樣對待他們呢?如果因爲衆生秉性下劣而蔑視、厭煩,從而遠離這些衆生,顯然是不對的。這些道理在《入行論》中有詳細論述,你們可以參閱。

   衆生和佛在本性上、究竟實相上,雖然沒有一點差別,然而,在顯現上,衆生被煩惱所逼迫,身心都不得自在。從而形成了這樣惡劣的秉性。也就是說,衆生是因爲往昔無量劫以來,自己造了無數猛烈的罪業,被這些罪業所逼迫,沒有自在,從而形成了極其惡劣的秉性。

   然而,我們應該相信,大多數衆生,尤其是信佛學佛者,都願意製止自己的煩惱。但,強大的業力使這種美好願望不能實現。比如嗔恨心大的人,深感嗔恨煩惱的痛苦,每當嗔恨心平息下去以後,他們心裏都有份煎熬,有份掙紮,心靈極爲不安。每次都想:下次再不能這樣了。但當一遇嗔境,就又舊病重犯,這樣反反複複,受盡折磨。

   因爲無始以來業力所帶來的果報,如果今生不以精進修持來斷除煩惱,來世就會更加不自在,更可憐,更悲慘,最後終于墮入叁趣,感受無窮無盡、不可思議的痛苦。

   這個時代的大多數衆生,因爲身、心不自在的緣故,在任何地方,任何時候,甚至毫無理由地對衆生做傷害。作爲修行者的我們,自己的煩惱還沒有斷除,是一個受外境所轉的凡夫,當然也會常受惡劣衆生的傷害,遭受痛苦與不安。我們應該怎樣對待這樣的情況呢?應該按照這裏的竅訣來對待。這一頌和第二頌有相似的地方,但這一頌更進一步講述了更深一層的修行竅訣。

   “見時如遇大寶藏”,雖然各種衆生有貪心大的,嗔心大的,癡心大的,慢心大的以及疑心大的,但是,我們不能厭離遠離他們。實際上,我們也不可能遠離他們,這一點在第一頌當中曾經講過了。《佛子行叁十七頌》也說:“欲享善物之佛子,一切損害如寶藏,是故諸衆無怨心,修忍辱是佛子行。”

   每…

《修心八頌略釋》全文未完,請進入下頁繼續閱讀…

✿ 继续阅读 ▪ 悲慘世界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