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開我的閱讀記錄 ▼

止觀禅修·第叁部分 “止”與“觀”之融合▪P4

  ..續本文上一頁本尊之本質的禅修——即藉由觀想本尊的清淨形相而開展心的定靜。當行者的心變渙散時,本尊的形相將會被遺忘,但是,行者也很容易就會注意到這個情況。所以,觀想是開展心的定靜及覺性的一種特殊方法。

  有時候,當我們在觀想本尊或做呼吸禅修而感到疲乏時,我們可以持誦呪語,持誦呪語可以出聲也可以不出聲,可以大聲或小聲,當我們低聲地持呪時,我們安靜地修持,所以別人幾乎聽不到持呪聲,這在傳統上被描述爲:以聲音只達到自己衣領的方式持呪。在持呪時,我們應該覺知到呪語的每一個音節,所以心覺知到每一個音節。如果我們所持的呪語是“嗡嗎尼貝美吽”,我們並不是無覺性地持誦它,而是非常安靜地持誦,所以其他人幾乎聽不到,但是,我們的心一直毫不渙散地覺知到呪語的聲音。此外,也有以心持呪,完全不使用聲音的持呪方式。我們用念珠計算持呪的次數,同時在心中專注地持呪。這種持呪方式使我們的心穩定,並清明地安住于呪語上。

  此外還有一種持呪方式稱爲“滅止之持呪法”。這法將以心持呪與呼吸法結合在一起,因此,它不僅是一種以心持呪的方法。在吸氣時,我們持誦呪語的一部分,于屏息時持呪另一部分,于呼氣法再持誦最後一部分。這不涉及實際的聲音。以蓮華生大士的呪語“嗡阿吽邊雜咕魯貝瑪悉地吽”爲例,我們在入息時持誦“嗡阿吽”,頓息時持誦“邊雜咕魯貝瑪”,出息時持誦“悉地吽”。這種持呪方式被稱爲“滅止之持呪法”的理由,是它能停止一切念頭。

  除了上述這些利用參考點的方法之外,還有一種方法是“直接或赤裸地認知心的本性”。這些方法全都是開展無上智慧之途徑。開展這種智慧的方法很多,且這些方法的授與可順應個人的根器或能力及特質,某些方法適合虔敬心很強烈的個人,某些則適合了解能力很高的個人……等情形。所以,行者並非要修這個教本所敘述的每一種“止”和“觀”的方法,而是修適合自己的能力及特質的那一種方法。

  所以“止”的修持方法都能開展心的定靜。具有這種定靜之後,行者繼而開展“觀”。如果心是穩定的,並安住于它的自然狀態之中,行者就能利用敏銳的了解能力去分析現象,或探究、了解典籍文字的意義。所以,心的定靜使行者能審察並了解任何心所專注的事物,如此,行者“止”的修持成爲“觀”的修持。

  有時候,行者僅做分析式禅修,有時候則只做非分析式禅修,有時候則兩者交替地做。如果修持正確的話,其中任一種方法都能導致“止”及“觀”的開展。就目標而言,它們是一樣的;但是,就“道”而言,它們之間有所差異。

  禅修的次第及成果

  這個教本附加說明禅修的叁種次第。第一種次第是“不成熟之衆生的經驗或覺受”:顧名思議,這是凡夫的次第。就修持而言,在這個次第的行者,在某個程度之內,能覺察到心的渙散並返回禅修,因此,他會有各種禅修的覺受。第二個階段是菩薩的次第,稱爲“了別意義的禅修”;在這個禅定狀態中的行者,對緣起、現象之幻惑本質……等現象之本性,有非常清晰的了解,且智慧愈來愈開展。第叁種狀態是“佛的究竟階段”;在此階段,行者見到了現象的真如本性——平和的本初自性,這並不是一種新的智慧,而是一種完全毫不費力的産生的覺悟。所以,這是依其與“現象之真如本性”的關系而分的叁種禅修次第。

  《知識寶藏》並未特別討論來自禅修的經驗與覺受,所以,我將簡要地提出我對此的一些想法。

  修持禅定的成果是覺悟與覺受。禅修的覺受是暫時的,而且來得相當迅速;覺悟則是經由禅修的漸進次第而得獲的,是持久不變的。行者必須努力地得獲覺悟,但是不能對禅修的經驗或覺受産生執著——不論這些覺受是好的或是壞的。如果行者在禅修時有好的覺受,他應該想說這只是心的一種顯相或化現,不須要因爲得到這種覺受而感到欣喜;如果行者對好的禅修經驗産生執著,他會因而産生傲慢心,這會造成禅修更進一步的障礙。如果行者有了不好的禅修經驗,他不應該感到駭怕,因爲這也只是心的一種顯相。

  不同的禅修覺受是由于氣脈的細微結構不同而起,某些人很快就産生覺受,有些人則在禅修變得很穩定、堅固之前,都不會有任何特別的覺受。行者沒有理由因爲得到好的覺受而感到快樂,也沒有理由因爲沒有覺受而認爲自己也沒有進步。行者也沒有理由因爲在禅修時有不同的覺受而認爲自已有問題,或因爲只有微小或缺乏覺受而認爲自己的禅修不穩定。行者沒有理由因爲覺受而感到快樂或哀傷,因爲禅修中的覺受,是由于氣脈的細微結構不同,而不是由于禅修方法不正確。

  禅修的覺受有叁種——妙樂、明性及無念。妙樂覺受的産生是當行者在禅修時感覺到很快樂,且身體有曼妙、安樂的感覺。如果這種覺受産生了,行者應該不要執著于它,或把它當做是禅修良好的一種征兆;行者應該只是不理會它,並繼續禅修。當行者産生一種非常清明的覺性,以此清明的覺受看清一切、知道一切時,這也只是心的一種造作,行者應該不要認爲這就是真正的禅定,應該不要執著或貪戀這種明性有覺受。當無念的覺受産生時,行者或許會認爲他的禅修已經達到全然穩定的狀態了;但是,行者不應該滯留于此,他應該只是繼續不斷地禅修下去。

  當我們在修持佛法當中沒有大障礙時,修持的內在障礙很容易産生,這是因爲行者很容易開始認爲自己的修持得很好,並覺得很驕傲。這種傲慢本身是修持佛法及禅定的一大障礙。西藏有一句諺語說:“充滿功德的水無法注入傲慢的堅固之球中。”這表示,當行者變傲慢時,他就像是一團堅硬的固體,而形成一種障礙。由于傲慢是如此大的障礙,行者應該慎察自己是否産生了傲慢心。

  當岡波巴第一次聽到“密勒日巴”的名字時,他對密勒日巴感到極大的信心,並去尋找他。他不斷地打聽、問路,最後終于接近了密勒日巴所居住的地方。密勒日巴的一些弟子出來迎接他,其中的一位女弟子說,她會帶他到她家過夜,第二天再帶他上山去見密勒日巴,她說她那一天去見過密勒日巴,密勒日巴告訴她有一位來自西藏中部的僧侶將會來見他,那個僧侶具有良好的根器,會成爲他的傑出弟子。密勒日巴也說,爲這位僧侶引見的人將會有很大的福報,並且不會墮入叁惡道。聽到這番話之後,岡波巴想道:“啊,密勒日巴是一位大成就者,具有偉大的智慧。如果他以這種方式談到我,那麼我必定是有大福報的人,我在佛法的修持方面將不會有什麼困難。”于是,岡波巴升起了相當大的傲慢心,所以,連續兩星期,密勒日巴每天都派一位弟子下去告訴他:“不要懊喪,但是,你還不能去見密勒日巴。”岡波巴的傲慢心因此淨除了,由此可見,傲慢心爲何能成爲修持佛法的障礙。

  有些人在非常黑暗的環境中閉關修持——中陰(藏文“巴(爾)多(bardo)”閉關——時,將會在禅修當中見到各種光,並感覺到身體在顫動。這些覺受都是行者必定不要執著的,因爲它們只是心的顯現。不論覺受是好或是壞,行者只是不執著地繼續禅修。由于夢是心的顯相,禅修將會創造各種的夢。但是,行者不須要對好夢有所執著,或對壞夢感到憂戚。例如,當岡波巴去見密勒日巴並告訴他自己的各種夢境時,密勒日巴回答道:“你不是說你一直精進在修持嗎?你對我說謊。如果你真的做了很多的修持,你對夢就不會有這麼多的執著了。”

  如果行者做了一個夢,並以爲某件好的事情將會發生,但是他的修持卻沒有出現任何實際的善兆,此時,他將會失去修持的決心,同樣的,如果行者在禅修中經驗到妙樂及明性有覺受,因而認爲:“啊,我有了一座非常好的禅修。”並對它産生執著,但是,當他在下一座禅修中沒有得到相同的覺受時,他可能會想說:“啊,我已經失去我的禅修境界了。”所以,行者不應該執著于這些覺受,且要了知這些覺受並不會改變禅修的本質。縱使沒有産生任何覺受,行者也不要改變自己的禅修,而只是以禅修的心繼續修持。

  身體的姿勢對禅修很重要。例如,有一次,當岡波巴在禅修時,他感覺洞穴外整個山谷變得充滿了濃煙。當濃煙消散時,他變得很不安,因爲他聽到極大的喊叫聲,他以爲他被某種惡魔或邪穢侵害了。當他問密勒日巴這件事時,密勒日巴回答說:他的姿勢不正確,使他體內的氣脈太緊束,而造成這些覺受,所以,毗盧遮那七支坐或禅修五支坐的要點是非常重要的,雙腿交盤結金剛跏趺坐不是絕對必要,但是將身體坐得很挺直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在持呪或做觀想,或做任何一種禅修,將身體坐直、坐正是很重要的。坐正、坐直使行者能具有覺知、覺性及對禅修的專注,氣脈中的氣也會正確地流動。

  要契入禅定,我們必須具有大精進力,這種大精進力稱爲“盔甲般的精進力”。它像盔甲一般,當我們穿上盔甲時,我們會具有極大的勇氣。我們須要這種精進力的理由是,金剛乘法教引導行者如何在一生之內就成佛,當人們聽到這一點時,他們就會升起非常迅速地達到這個目標的期望;當他們無法迅速地得到極大的成效時,他們就失去了信心。所以,我們心須具足大精進力,但是不期待迅速地得到成果,因爲首先我們必須産除無始劫以來在輪回中所習慣的一切心毒,然後,我們必須成就佛所具有一切功德、智慧及遍知。爲了成就這些正面的特質,並鏟除一切負面的心毒,我們需要大精進力。在金剛乘中,我們能在一生之內就達到佛果,我們必須具有如同密勒日巴的極大精進力,但是,大多數人很難具足如此的大精進力。

  我們或許會認爲,如果我們具有密勒日巴般的大精進力,我們將能即身成佛,但是,每天只做一些修持不會有任何利益。我們或許會想說:“我不具有密勒日巴的精進力,所以,我不可能得到任何成果。”我們不應該相信,若缺乏大精進力,修持佛法與否將不會有任何差別。佛陀說過:做任何禅修都是非常好的。例如,他說:即使某人只具有他將要去何處及做什麼的念頭,雖然他尚未到達此處或做任何事,這個念頭也將會帶來有益的結果,同樣的,只是想到未來的修持,也將會帶來好的結果。一般而言,只是往禅修地點走一、兩步,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利益。但是,根據佛陀所說,這終究會帶來有益的結果。所以,我們的禅定修持是非常有益的,我們不應該認爲由于我們缺乏如同密勒日巴的大精進力,修持禅定就沒有意義或不會有利益,這是不正確的看法。

  穩定、持續地修持禅定非常重要,但若只是在一段密集期間內精進地修持,然後因爲沒有成果而放棄,反而不當。我們需要的精進力是恒久、不變的精進力,這種精進力能讓我們保持修持的持續性,同時具有這種精進力及不執著任何禅修覺受,至爲重要。

  注:

  1、六道輪回圖是:一個大圓圈,由圓心平分爲六個部分,分別描繪六道的情形——天道、阿修羅道、人道、畜生道、餓鬼道及地獄道。

  2、更仔細地說,藏文裏有“耶謝(yeshe)”(梵文“佳那(jnana)”)這個字,在本書中翻譯爲“智慧(wisdom)”。在梵文中,“佳那”並不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字,它的意思很簡單,只是“知道”。當藏文譯師將“佳那”翻譯成藏文時,他們將“耶”加在“謝”之前,因爲“耶”的意思是“一直都存在的本初知識”。之後,這個字被用爲“佛的知識”,佛知道一切事物的究竟及相對層面。藏文的“謝(上曰下阿)(不)(sherab)”或梵文的“般若(prajna)”在本書中翻譯爲“了解(understanding)”。在藏文中,“謝”的意思是“知道”,“(是曰下阿)(不)”的意思是“最佳、優于一切事物、完美”。“謝(上曰下阿)(不)”及“耶謝”這兩個字時常被交換使用爲“知識”及“智慧”。但是,我們還是能區分兩者的不同,因爲“耶謝”是佛或開悟者所具有的知識,是對現象的直接了解;“謝(是曰下阿)(不)”是行者經由審察、分析及推論而得到的了解,和現象的辨別或辨識有關。在一般人的尋常經驗中,一切現象都是混雜,合並在一起。藉由“謝(上曰下阿)(不)”的理解,一切現象都被分辨清楚,行者知道這是這、那是那,這存在、那不存在,這是好的,那是壞的……等等,所以,一切現象都彼此分明,這就是“謝(上曰下阿)(不)”的特殊意義,行者在禅修中所知道的事物之真實本性稱爲“知識”——藏文中的“瑞(格)帕(rigpa)”或梵文中的“維迪雅(vidya)”。因此,這種明性,這種事物之真實本性的知識,稱爲“瑞(格)帕”。

  3、通常,上師及弟子在每一次佛法開示及任何儀軌修持結束時,都會念誦回向祈願文:

  以此功德願證佛自性,

  一切怨放煩惱皆降服。

  願衆生悉解脫輪回時,

  永離生老病死之浪濤。

  

  

《止觀禅修·第叁部分 “止”與“觀”之融合》全文閱讀結束。

✿ 继续阅读 ▪ 止觀禅修·辭彙

菩提下 - 非贏利性佛教文化公益網站

Copyright © 2020 PuTiXia.Net